用小游戏练习童年_狐狸论文

用小游戏练习童年_狐狸论文

用游戏历练童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童年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游戏的胜负让孩子心胸开阔

儿子在外边和伙伴们玩了一上午,回到家里的时候满脸光彩,趾高气扬地对我说:“爸爸,我是天下第一了!”

儿子这番言语,实在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天下第一,什么天下第一呀?儿子见我一脸迷惑不解的样子,就给我讲解起来:“爸爸,今天上午我和咱们院里的伙伴们一起玩‘我是刘翔’的游戏,结果谁也没有跑过我,所以我是天下第一呀。”

呵,原来是这么个“天下第一”呀。现在的小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弄些游戏新花样,我猜想“我是刘翔”这个游戏一定是比赛谁跑得快的游戏喽,怪不得儿子一回家就是满头大汗的样子,原来都是为了争这“天下第一”给累的呀。

儿子平时吃得多,长得壮,能争得个“天下第一”并不稀奇。可是这个“天下第一”呀,充其量就是个“小院第一”罢了。儿子被这个没有含金量的“天下第一”的称号给冲昏了头脑,高兴到不知天高地厚的程度了,不断地围在我身边问:“老爸你说我长大了是不是会比刘翔跑得快?”咱不能打击人家的积极性呀,就应和:“嗯,刘翔得被你落下一百米。”儿子还要求:“爸爸,今天你是不是要请我这个天下第一去肯德基随心所欲地大吃一顿呀。”呵,这小家伙,弄了个“小院第一”,就敢提要求了呢。咱得同意呀,未来的刘翔嘛,于是我就带着儿子去肯德基吃了一回。

又有一天,儿子在外边玩过了之后,垂头丧气,两眼含泪地回家了。哎,这是怎么了?儿子没跟我说上一句话,就急急地跑进自己的小屋子里,蒙上被子哭起来。儿子这一定是有事呀。我走到儿子的床边,拍拍他,小声问: “儿子,怎么了?”

儿子被我这么一问,哭得更是伤心无比。好大一会儿,儿子才抽泣着对我说:“爸——爸,我不——不是——天下第一——一了,咱院里的冬冬——跑步比我快,还——还有——亮亮——也——也比我——快——哇——”儿子说完了,又哇哇哭开了。

噢,我听明白了,大概是儿子跟小伙伴们玩“我是刘翔”这游戏弄了个“天下第一”之后,有的小伙伴不服气,再约儿子继续比赛,结果战胜了儿子,儿子输掉了比赛,由“天下第一”落败成了“天下第三”。胜败乃兵家常事嘛,这有什么好哭的,而且还是“痛不欲生”地嚎哭,无论我怎么劝,儿子就是止不住哭声——得,儿子这是赢得起输不起呀。

如何调节儿子喜赢不喜输,赢则狂喜,输则大悲的情绪呢?我决定平时多与儿子一起玩些竞争类的游戏,让儿子在这样的游戏中有输有赢,渐渐体验出“赢是平常,输也是平常”的道理。

我与儿子下跳棋。按照我的“智力水平”,在这档游戏里,我大获全胜那是极有把握的事。但是,我却有意识地控制胜败局面,有时会让儿子全胜,有时也会让儿子有胜有负,有时还会让儿子大败而归——我通过控制游戏中的胜负状况,让儿子品尝胜利的快乐,也让儿子品尝失败的苦涩。时间长了,儿子渐渐有了“胜是自然,败也是自然”的心态,那种“胜即大骄,败即大馁”的心理状态没有了。

游戏中的胜负结果,可以调整孩子的心态,可以丰富孩子对于“竞争结果”的情感体验,会让孩子渐渐形成笑对输赢平衡人生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对于孩子日后学会承受社会生活中的风浪极为重要。

游戏的角色让孩子心有责任

有一天,妻子正在厨房里给儿子做饭。厨房里的温度有些高,妻子感觉闷热无比,流了一头汗,就喊:“儿子,帮妈妈拿条毛巾擦擦汗。”

谁知妻子连叫了三遍,儿子也没有行动——仍旧趴在桌子上看小人书。妻子又气又急,就教训儿子:“你这小东西,妈妈是在为你做饭呢,让你帮我拿条毛巾过来,怎么就不动呢。”

被妈妈教训烦了,儿子竟然说:“又不是我让你给我做饭,为什么让我给拿毛巾?没看到我正在看漫画呢。”

听到儿子说出这“不忠不孝”的话,妻子就如生养了一个“白眼狼”一般气恼——气得都要掉眼泪了。要不是我给妻子递过去毛巾,他俩非打起来不可。

事后我想,其实不能全怪儿子没有责任心,而是当爸当妈的在平日里没有把培养儿子的责任心放在心上,结果才会让儿子出现了“白眼狼”举动。看来,是得好好关注如何培养儿子的责任心问题了,这个问题关系到家庭和谐呢。

后来,我们一家三口常常做一个很“古老”的游戏——“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中有三个角色:老鹰是个“坏蛋”,我来扮演;小鸡是个弱者,妻子来扮演;老母鸡是个救护者,由儿子来扮演。让儿子扮演老母鸡,就是看中了老母鸡这个角色的“内涵”——老母鸡需要无私地、全心全意地保护好小鸡,这种游戏内涵,恰好就是儿子缺少的责任感。我想让儿子在游戏当中,将“老母鸡”的责任感通过潜移默化,渐渐变成自己的一种心理品质。

每次游戏开始,我这个老鹰总是装扮得无比凶恶,妻子装扮的小鸡总是软弱无比。于是夹在“凶恶”和“柔弱”之间的儿子,总是会表现得勇敢无比,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力量,不让老鹰捉到小鸡。

我们一家三口玩这个老游戏,往往会玩到“声嘶力竭,不可开交”——有时候,小鸡被老鹰捉住了,儿子会有“责任没尽到”的懊恼;有时候,老鹰怎么也捉不到小鸡,儿子会有“责任尽到”的喜悦。无论是懊恼,还是喜悦,都与责任有关,都在启发儿子心灵深处慢慢产生“要负起责任”的萌芽。

终于有一天,这样的萌芽让妻子感觉到来自儿子责任心的温暖——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去超市购物,大袋小袋装了好些。付了钱,我们走出超市,妻子和我都提了好些袋。儿子空手走在前面。忽然,儿子回头看到妈妈手里提着许多袋袋好吃力,就跑回来说:“妈妈,我帮你提袋袋。”不由分说,儿子就把妈妈手中的袋袋全都抢在了自己的手中,然后很有“责任感”地向前走。

妻子感动得不行。

在好多扮演类的游戏里,都有适合小孩子扮演的“老母鸡”角色。一家人要在一起多做做这样的角色游戏,以便让孩子把“老母鸡”的责任心变成自己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家庭生活将充满和谐与温暖。

游戏的陷阱让孩子心生智慧

我曾经跟儿子讲过《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儿子听完了这个故事,对乌鸦的愚蠢深感“遗憾”。儿子对我说:“爸爸,我要是一只乌鸦,绝对不会让狡猾的狐狸把口里的肉给骗走。狐狸狡猾,我会更狡猾。”

我不服气儿子“吹牛”,就跟儿子说:“我要是一只狐狸,保证会把肉从你口里骗走,你再狡猾也狡猾不过狐狸的。”

“不然,咱就做做这个狐狸骗乌鸦的游戏吧。我当聪明的乌鸦,你当狡猾的狐狸,看看谁能吃到肉。”儿子提出“表演”要求。我当然不甘示弱,同意与儿子一起来玩这个“欺骗与反欺骗”游戏。这个游戏中有许多“陷阱”,我就不信儿子这只“笨乌鸦”能识破我这只“老狐狸”设下的游戏陷阱。

儿子进入游戏的速度还挺快,立即拿出一块面包“叼”在嘴里,然后站在沙发上——我看明白了,儿子嘴里的面包就是乌鸦嘴里的肉呢,这沙发就是“枝头”吧。看我如何把这块“肥肉”骗过来!

我也很快变成了狐狸,蹲在沙发下边,不断地用“甜言蜜语”哄儿子开口说话——一会儿说儿子长得高大雄壮,一会儿夸儿子脑瓜聪明。但“乌鸦”根本不理我,任你“巧舌如簧”,人家就是不开口,还不断地嚼食口中的面包,不一会儿面包就吃干净了。

我喊:“儿子,你耍赖,‘肉’要叼在口里,你怎么这么快就咽进肚子里呢!”

儿子笑着说:“叼在口里的是笨乌鸦,我可是聪明的乌鸦呀。狡猾的狐狸,我现在已经将肉都吃下去了,还有什么骗人的话你尽管说,我听着呢。”

我一下泄气了,骗“乌鸦”的话就算是再说上一万句,也不起作用了呀,人家“乌鸦”已经将“肉”吃进肚里了。在这个游戏中,面对游戏陷阱,儿子抓住了破解“危局”的关键性问题——用了“先下口为强”的招数,识破了“狐狸”的阴谋,让“狐狸”完全没有了得逞的可能。儿子不愧是聪明的“乌鸦”呢。

但是,我并不服气,要求儿子不要“先下口为强”,而是要保留住“肉”,然后我就一定会将“肉”骗到口的。

儿子说可以再给我一次“行骗”的机会。儿子又拿起一块面包,“叼”在嘴里,站在“树枝”上。我还是当“狐狸”,继续设计游戏陷阱,引诱儿子上当,好把“肉”骗过来。

我又开始说着各种各样的“好话”。“好话”不能让儿子开口,我又开始说些“讽刺”儿子的话,想让儿子“生气”,然后与我打“口水仗”——只要儿子一开口,这“肉”不就掉下来了嘛,这是我设置游戏陷阱的“核心”想法。

儿子却将口中的“肉”放在了沙发背上,然后开口说话:“狐狸,我先将‘肉’挂在‘树枝’上了,和你聊聊吧,等你聊累了的时候,我再吃这块‘肉’也不迟。”

得!儿子不愧是聪明的“乌鸦”。在游戏的第二个环节中,儿子又抓住了破解“危局”的根本——那就是“明知山有虎,绝对不向虎山行”,狐狸机关算尽,人家乌鸦也是不会被骗的。

我跟儿子玩这种带有陷阱的“欺骗与反欺骗”的游戏,会让儿子积累许多“不入陷阱,防止被骗”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在纷杂的世事里保持清醒,走准人生的每一步。

标签:;  ;  

用小游戏练习童年_狐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