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合氯醛两种途径在小儿口腔治疗前镇静效果观察论文_张宝生

张宝生(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区职工医院 黑龙江 伊春 153037)

摘要:目的:对水合氯醛两种给药途径在小儿口腔治疗前的镇静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间48 例进行口腔治疗的患儿,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实验组患儿采用灌肠给药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口服给药方式,对两组患儿的镇静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镇静效果显著的15 例,有效的7 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镇静效果显著的7 例,有效的10 例,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有1 例恶心病例,对照组有3 例恶心、1 例呕吐、1 例呛咳病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灌肠给药方式能够提升患儿镇静效果,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关键词:水合氯醛;灌肠给药;口服给药;小儿镇静

小儿自主能力较差,在进行口腔治疗时很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感,因此对患儿进行镇静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由于小儿脏器发育不完全,药物代谢能力有限,因此如何选择给药方式就成了临床中讨论的重点,安全的给药方式能够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儿用药安全性。我院在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间对水合氯醛两种给药途径在小儿口腔治疗前的镇静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间48 例进行口腔治疗的患儿,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每组24 例,实验组患儿采用灌肠给药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口服给药方式。实验组患儿平均年龄为(5.2±2.7)岁,男性14 例,女性10 例,患儿平均病程为(3.5±2.7)个月,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为(5.4±2.6)岁,男性15 例,女性9 例,患儿平均病程为(3.3±2.5)个月,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一般方法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口服给药。根据患儿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在服用过程中可采用果汁、牛奶等液体辅助患儿服药,若患儿拒绝服药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无针头)将药物注入患儿口腔,服药后立刻服用温水冲洗患儿消化道。

1.2.2 实验组:患儿采用灌肠给药。在给药前指导患儿排空大小便,根据患儿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将药物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中稀释,生理盐水与药物比例为1:1。稀释前要将生理盐水预热,温度接近患儿体温,以减轻药物对肠道的刺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物后将针头拔掉,将注射器插入患儿肛门,缓缓注入药物,注射结束后抬高患儿臀部。

1.3 效果观察对患儿注射药物后的状态进行观察,并根据患儿状态来评价患儿镇静效果,同时调查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评价指标显著:患儿用药后进入睡眠状态,四肢肌肉放松;有效:患儿用药后进入安静或半睡眠状态,无明显抵抗行为;无效:患儿用药后呈清醒状态。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

1.5 数据统计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 ±S 表示,资料采用t 值检验,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两组患儿镇静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镇静效果显著的15 例,有效的7 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镇静效果显著的7 例,有效的10 例,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实验组有1 例恶心病例,对照组有3 例恶心、1 例呕吐、1 例呛咳病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小儿口腔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因此进行必要的口腔治疗能够帮助患儿牙齿健康成长。在对患儿进行口腔治疗时,由于患儿年龄小,对治疗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加之患儿自主能力和耐受能力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抗拒治疗的情况[1-2]。若强行进行治疗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会容易对患儿造成副损伤,因此在治疗前对患儿进行适当的镇静处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水合氯醛是一种中枢神经镇静药物,能够对颅脑中网状结构中的激活系统进行抑制,改善机体的睡眠生理状况。有研究表示,水合氯醛的药物作用时间非常短,能够满足短时间治疗的需求,且患儿在用药后,能够快速苏醒,安全性非常高[3]。在其他研究报道中显示,相同的药物不同的给药方式对患儿的影响也不尽相同[4]。我院分别采用了灌肠、口服两种给药方式,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镇静效果显著的15 例,有效的7 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镇静效果显著的7 例,有效的10 例,总有效率为70.8%,且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与其他研究报道基本相符[5],因此可以认为水合氯醛不同的给药方式会对患儿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对患儿进行水合氯醛镇静时,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在用药前要对患儿综合情况进行评估,并了解患儿的过敏史,防止患儿用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对于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不可采用口服给药方式,要采用灌肠给药。(3)在进行口腔治疗过程中要寻找合适的体位和角度,防止治疗器械落入患儿咽喉。(4)在治疗前要对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和不良情况进行预判,并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患儿治疗安全。

总的来说,灌肠给药在小儿口腔治疗前的镇静效果更理想,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1]彭巧玉,陈文娟,陈丽丽.水合氯醛2 种给药方法在婴儿镇静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05:76-77.[2]钟雯怡,葛颂,张绍伟,顾瑜,张勇,王胜.水合氯醛两种途径在小儿口腔治疗前镇静效果的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10,04:560-562.[3]江小莹,何珊娜,易枚.水合氯醛两种给药途径对婴儿镇静效果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2,12:59-60.[4]龙娟,曾甜甜,肖秋英,彭巧玉. 小儿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镇静作用的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7:88-89.[5]黄庆,苏文婷.咪唑安定和水合氯醛用于小儿心脏彩超检查镇静效果的观察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11,03:39+37.

论文作者:张宝生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  ;  ;  ;  ;  ;  ;  ;  

水合氯醛两种途径在小儿口腔治疗前镇静效果观察论文_张宝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