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李珞铭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企业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稳定都受其直接的影响。鉴于此,文章阐述了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上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应用

0 前言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建筑施工多数是露天作业,施工现场繁杂多变,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安全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现场,并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风险管控等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1信息化建设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上的应用

1.1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系统

施工作业人员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人员信息管理体系,制定统一人员信息管理规则、劳务人员信息登记、实时动态考勤、安全培训教育、工人工资发放、工人诚信管理、工种配备等信息,保障企业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企业层与项目层数据的集成应用,实现数据动态实时管理,实现企业级劳动台账管理,促进各项管理制度落地。例如通过在现场应用智能终端设备完成工人信息采集、考勤数据采集,同时能够实现对人员进出作业区域的有效管控;通过业务平台记录工人基本信息、从业经历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工资发放记录、奖惩记录等信息,逐步形成企业用工大数据,推进劳务管理改革。

在管理实名制作业人员的过程中,除已成熟应用的IC卡方案应用以外,生物识别技术逐渐应用到项目现场,能够很好的解决身份认证唯一性问题,也能够避免人员之间替代刷卡等问题。而随着移动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移动应用已经开始替代传统的作业方式,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也能够解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诉求。施工项目现场对移动应用的诉求更为迫切,在工人登记、查验、数据实时查看等各种环节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施工人员实名制管理的有效落地。

1.2安全培训信息化

1.2.1安全体验区的设置

安全教育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的效果是长期的不间断的随时都必须狠抓的事情。安全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安全体验区就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很好形式,直观、逼真、震慑。让广大施工人员真实感受到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洞口防护不严、失稳等发生安全事故时的场景,让施工人员意识到正确佩戴安全帽的作用,达到警惕和认知效果。

1.2.2多途径媒体教育,寓教于乐

抓好新工人三级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常态化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结合实名制保证人员教育培训全覆盖;其次要安排合理的时间保证教育学时;再次要保证教育内容有针对性;最后要评价培训效果。利用项目上电视、电子屏及媒体光碟播放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安全技术知识,免费发放安全宣传册,项目醒目位置张贴安全事故案例图画,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实例,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注意事项等手段,组合各种媒体教育形式把教育培训内容变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会大大提升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

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1物联网的特点

工程安全物联网的建立科突破人员监控的传统管理模式,掌握施工中难以获悉和控制的管理盲点,通过物联网技术达到了信息空间、施工现场、建筑结构和管理空间的高度融合,逾越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信息和决策管理之间的“信息鸿沟”,有效提升了数字化工地的安全管理保障能力。工程安全互联网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安全物联网的结构框架

①全面感知层利用智能终端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对象的信息,包括位置、位移、状态等。运用该功能可以获取、掌握设施、设备、施工环境、人员、结构或构件特别是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等全面的信息,从而分析和控制施工现场的不安全行为。

②安全管理的全面实施不但要做到提前预防,更应该做到实时监控。物联网技术中的网络层可以实时准确地进行对象间信息的可靠传递、共享,从而及时准确的掌握施工现场危险源,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③施工现场采集的数据庞大复杂,数据处理的效率效果是物联网应用的关键部分。处理层运用智能计算技术对采集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当采集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处理层的监控处理平台后,系统通过嵌入的智能算法、数据库、模糊规则迅速对施工现场的状态进行评估,形成分析结果。

综上,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工程安全物联网的应用流程

2.2物联网技术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2.2.1实时监控设备参数

通过感应器在塔吊、电梯、脚手架等机械设备中的嵌入,对其内部应力、振动频率、温度、变形等参量变化进行测量和传导,实时监控设备安全状态,保证施工操作人员及周边施工人员的安全。

2.2.2现场合理调度和控制资源流动

物联网可以严格控制人员、材料、车辆的出入场顺序时间,保证人员和车辆出入的安全。并通过人员、机械、材料在施工现场的流动频率的管控,避免施工现场由于资源的拥堵、集中、混乱造成的安全事故。

2.2.3避免施工、管理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建筑工程环境复杂、区域大、施工人员分散作业与立体作业相交叉,靠传统的“旁站”式的安全管理往往很难奏效。而RFID具有人员、危险区域的精确定位的功能,实现人员位置的精确识别。当人员与危险区域的位置交叉重叠时,说明人员已经进入了危险区域,此时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系统会马上发出安全预警信号提醒施工人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2.4预警提示环境的危险状态

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的环境因素包括现场温度、湿度、水文、气象、地质、地表沉降等,这些都会对工程安全产生复杂多变的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各种传感器置于施工场地中,实时监测环境因素的变化并传输到处理层,当这些因素检测值超过容许值时,即向管理人员进行预警提示,以便以最快时间采取补救措施和救援措施。

2.2.5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安全

建筑材料质量安全是工程安全最基本的保障,结构安全离不开建材的质量安全。通过射频技术可突破条形码必须近距离直扫才能识别的缺点,无需打开商品包装或隔着障碍物,就可以实现批量识别材料微电子芯片的编码,保证材料的进场安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建筑原材料供应链全过程实时监控和透明管理,随时获取材料、构件信息,提高自动化程度,实现智能化供应链管理。

3 结束语

对于建设项目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在技术变革方面有体现,同时又体现在管理水平上。为了能够切实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者要对观念进行更新,突破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的限制,结合实际创新管理方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卫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建筑安全,2016(1):47–49.

[2]史国群,张博.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J].建筑安全,2016(2):65–67.

[3]翟勇,刘继元.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J].建筑安全,2015(8):63–65.

[4]张英,沈苾文.建设项目安全状态与安全成本关系研究[J].建筑技术,2016,47(10):909–912.

[5]佟磊.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张燕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3.

论文作者:李珞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李珞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