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研究机构的探索_虚拟技术论文

虚拟研究机构的探索_虚拟技术论文

虚拟研究机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机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虚拟研究机构形成的原因

虚拟研究机构是相对于实体研究机构而言的,就如同虚拟研究是相对于实体研究而言一样。虚拟研究机构,是指科研人员综合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研究技术等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虚拟组织形式。

实体研究和实体研究机构存在的某些缺陷,是虚拟研究和虚拟研究机构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实体研究经常受到人才和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在我国某些地区由于本地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能力相当薄弱,其供给数量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而按需要实际从外地或国外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不但成本高、风险大且往往收获较少,因此本地的实体研究方式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有必要提倡虚拟研究。另一方面,虚拟研究机构受到所组成的成员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组织成形或难以开展研究工作。比如当成员间存在物理距离时,就无法组成实体的研究机构。再比如在研究中由于学派、观点、利益、个性等的差异,实体研究机构人员在面对面探讨问题时,常会发生非研究课题原因引起的摩擦,并容易产生冲突或受到攻击。

现代通讯技术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则是虚拟研究机构能够成形和运行的客观条件。在最近几年,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研究机构开始受到世界科技界的重视。个人计算机通讯网络的发展,使得异地研究人员与研究设备连接成为网络,从而使网上学术交流成为可能。这归于电子邮件、远程书写板、共享计算机、共享数据库、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系统、群体支持系统等信息服务的提供。电子邮件以其易使用性、异步性而得到科研人员大量使用并受到高度评价;共享数据库、文件传输在共享信息、改进科技知识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远程登陆,特别是利用超级计算机(如CRAY计算机),对研究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面对着虚拟研究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互联网等网络作为全球科学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技信息宝库,作为他们研究信息交流的强有力工具,以及它有助于各国科技人员组成“无形共同体”的纽带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了。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全球信息沟通和远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使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大加强,也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加灵活和自由,从而使虚拟研究机构的实现成为可能。

虚拟研究机构的主要特点

与实体研究机构相比,虚拟研究机构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虚拟性,它没有传统研究机构的有形物化结构,缺少近距离接触,它正在改写传统研究机构的“50英尺法则”(曾有论者认为,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超过50英尺时,他们不大可能合作共事)。虚拟研究机构保持着流动性的柔性研究方式,它可以根据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机会作出迅速反应,随时进行研究项目的变动。虚拟研究机构在特点或优势方面,大致有:

1.人才广泛性

虚拟研究机构不着眼于作为物质人的调入或流动,而是注重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智力引进或交互。目前,由于网络经济的崛起,远程工作方式的迅速普及,人才竞争与流动更加激烈,它已从区域性扩展到了国际性,但这也为虚拟研究机构准备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虚拟研究机构可招聘和拥有全球范围的各类人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研究机构将有可能跨越时间、距离、组织和技术,使人才从国际流入本虚拟研究机构,而且它的人才成员始终处于流入流出、分化组合的动态结构,充满着高度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复杂性的增加,集成已成为高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任何一项重要的发明或创造都离不开不同的知识和技术的集成、多门学科的通力合作。但技术集成、智慧集成实际上是人才的集成,虚拟研究机构可以把不同学科、不同技术背景的人们,在世界范围内,按照一定目标和系统建立团队,从而为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智慧集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知识更新性

由于现代知识量的剧增和知识老化加速,任何人才如果只靠以往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必须随时进行知识更新。而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更新,更多的是要靠在职定向培训和工作实践中的继续教育,即使高素质人才也有在工作中不断进行继续学习的必要。虚拟研究机构以其共享文化和对全社会的开放性,为人才提供了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使它成为人才得到再培训和再教育的前沿阵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最佳场所。虚拟研究机构能加速知识积累和技术学习过程,而且由于虚拟研究机构的特点,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研究组织消失了,知识更新成本高、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的缺陷也得到弥补。另外,虚拟研究机构这种知识更新打破了以往科研、教育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先进性,而人才培养与科研紧密结合,为今后科技发展增强后劲。

3.优势互补性

虚拟研究机构的人才配置、技术配置和设备配置可达到几乎完全的系统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各学科的关系更加紧密,虚拟研究机构建立的科研信息相互交流、研究设施共同使用、科技人员相互支援的体系,正是为了使国内外的科技、教育和企业联系密切,这样将使国内外人才优势互补,科研体系和大学、院校的研究体系和高科技企业优势互补,从而得以联合攻克科技难题,研究成果也可望更快地产出。通过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及可视软件,通过更优越的虚拟现实技术等,科学家甚至能在家中使用世界范围的先进科学仪器,如加速器、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等;通过电子会议、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馆,使每一位学者都可以随时与世界任一角落进行快速而有效地联系与交流。由于虚拟研究机构学术交流频繁、信息传递快捷,使该机构成为一个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地方,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科研基地。

4.环境优化性

在虚拟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信息交互和研究合作不受身份、学历、职称、年龄等差别的影响,可克服地域、时间、语言和费用等障碍,并可以以匿名方式进行交流,因此具有宽松的学术气氛和和谐的研究环境,避免了实体研究时可能有的局限性和出现的问题。宽松的环境可激发奔放的思维,科学研究成果是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和宽松的研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虚拟研究机构有较好的研究开发群体、较高的学术起点、较丰富的研究积累、较充足的研究设备、较自由的学术气氛和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此构成了科研优化的良好环境,而这种优越的环境与创新氛围是产生尖子人才和一流成果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提倡团队精神,随着技术创新过程越来越复杂,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不是个人所能承担的,而是离不开团队的合作。虚拟研究机构的团队活动形式,除了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利用当代先进通信工具的网络环境,以达到跨越时间、空间和地点共享信息和共同研究的目的。环境优化还在于虚拟研究机构形成和发展的有特色的虚拟组织文化,这一文化(包括观念认可、报酬系统和价值系统等)得以加强虚拟组织成员间的内部凝聚力。

5.效益倍增性

虚拟研究机构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它的成本核算方面,在虚拟研究机构机构中,由于它不管从内部或外部都不属于分等级的组织,组织重组不再牵涉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对其成立或解散也不需要象在传统组织机构调整时常有的任命或罢免程序,人们只考虑对研究目标的利弊和研究效率的提高,那种来自人为方面的摩擦和障碍就少得多,因而可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根据需要增减联盟成员,保证其流动性,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虚拟研究机构可以带来以下显著效益:由于大规模研究与大范围研究而带来的资源效益;由于参与交流专家和学者的广域和多元而带来的知识和智力效益;由于新型信息通讯设备的同步性和交互性带来的时间效益;由于科学研究与教育、企业生产和营销等职能更好沟通而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全球研究开发的管理与协调带来的系统效益,等等。总之,虚拟研究机构以崭新的科研组织结构和新型的科学研究文化,使效益得到全面的倍增。

当然,实施虚拟研究机构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一是大型虚拟研究机构的组织间达成策略联盟是一个难题,由于行业和区域双向分割,条块分割状态使得人员或组织间的互动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弱化。其二是资本筹集不畅,虚拟研究机构大多是一种“松散”或说是“柔性”的项目组织,因此课题需要的投入、尤其是高技术课题的资本注入很难获得。其三是虚拟研究机构的信息工具的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利用程度也有待于提高,诸如网络技术、移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目前情况下交互合作活动还达不到运用自如地跨越时间、空间和其他障碍以共同研究的目的。此外,项目的变迁(比如失败、转换、复杂化等),人员流动不畅,投资体制亟待改善,也影响虚拟研究机构的效果和成功率。而在虚拟研究机构内部,由于文化差异、工作方式差异等,有时会直接造成组织内耗,影响团队精神,也直接威胁虚拟研究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虚拟研究机构的形式

虚拟研究机构在形成前,研究人员已开始实行某些方式的虚拟研究,诸如网上学术交互、联网研究等,并产生了多种方式,如采用聘请专家在网上进行指导、讲学,或借助于信息网络进行远程咨询,或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举行学术会议,或在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学术上的信息交流,也可以在科研人员之间联网进行分工协作的远程研究,等等。在此基础上,才出现虚拟研究机构的雏形。虚拟研究机构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但根据已有的一些虚拟机构的组织特点和虚拟研究的工作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规律和发展态势以及国内外人才运作的新方法和新动向,我们可以设想虚拟研究机构的可能方式或模式:

1.虚拟特别工作小组

虚拟特别工作小组是从“特别工作小组”演变而来。特别工作小组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在动态、不确定的环境中处理复杂、相互关联和突发性任务的最有效组织工具。在实践中,它已经为许多企业成功解决了诸如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企业安全、劳资双方关系和外部公众关系等一系列短期性和综合性问题,当然还包括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研究性课题。特别工作小组是临时和短期的,它一般基于特别问题的解决而聚集起有关的一批人员,当任务结束后就解散。

由于组织和技术等原因,特别工作小组在形成和开展工作时存在局限和问题,因此该模式正在向虚拟特别工作小组过渡。虚拟特别工作小组可以从一个小规模开始,从内部的虚拟小组逐渐发展到大规模建立一个虚拟组织,从远程办公模式、前线模式再步入数字链模式。数字链模式,就是动态连接几个不同的组织(可以跨企业),包括有关企业的管理、技术、生产、经营、企划等机构或人员以及为了获取虚拟组织目标的其他组织,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系统,这是完全形态的虚拟特别工作小组。在有些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常在企业内部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虚拟特别工作小组,并在项目结束时再将它解散。虚拟特别工作小组的建立一般不是自发的,而往往是企业高层领导的决策或至少是认可。

2.虚拟研究团队

虚拟研究团队可以在联网研究过程中自发形成。联网研究是指分布在各地的研究人员或机构通过体系网和信息网进行分工合作的研究。在长期的联网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由于合作有成效,并产生某种凝聚性,就自行组织成虚拟研究团队(或称“虚团队”)。所谓“虚拟研究团队”,就是由分散在各地研究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自己组织成为一个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团体,以便在相对稳定的成员结构下,在较长时间里共同研究课题、开发项目。虚拟研究团队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几点:团队大多数成员已通过直接接触认识或熟悉;团队成员最多分布在2-3个地点;团队开始工作前,对研究项目明确定义并达到共识;有条件使用电子邮件、远程登陆计算机、共享数据库、新型的视频会议、高级工作站技术等;此外保持一定频率的面对面接触也是必要的,比如团队主要成员最好每两周一次的互访。

根据各研究机构的特点和研究网络的协调方式,虚拟研究团队的网络结构形式可分为星形网和蛛网两种。星形网的典型特点是有一个研究协调中心,它负责各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之间知识的回流、处理和分流,研究项目的配置和研究分阶段成果的汇总与协调,以及统筹各研究人员或机构之间的关系和活动。蛛网的典型特点是各研究人员或机构之间可以进行直接沟通和知识交流,但更高一级的交流和整个网络的协调一般还是通过研究协调中心或中央研究机构。

3.虚拟研究所

所谓虚拟研究所,是指围绕某一研究目标和内容,把所需各种研究资源和必要的组织功能联合,建立一个较紧密的、跨越时空和地点的合作联盟。它可以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专家、研究人员、企业家、政府官员甚至是各类用户组成,在地域上可以是跨地区、跨国界的,其范围和规模可根据需要而进行调整。虚拟研究所采用模块化研究方法,各研究部门、项目小组或企业,各自专门负责研究某整个项目的一个子任务块模块,分别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独立运作,并通过彼此间的协调和合作,形成一个协作网,以达到整个项目的成功实现。虚拟研究所不是临时性集体,完成一个课题就解散,而是根据共同的信任和对研究目标的共识,通过共享知识和研究条件,以真正达到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目标的长远观点的联盟。

虚拟研究所区别于传统研究所组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组织结构的变化,虚拟研究所内部的管理层级将因对信息流的高度应变性而相应变得扁平化,研究所的主管能够直接与每一子任务群进行交互式沟通,并迅速采取应变措施。基于高效的信息传输,各子任务群的目标任务明确化,自主性更大,也就不存在推诿和拒绝等现象。另一个方面是改变原有的物流程序,通过信息流重组研究流程,它突破了传统研究所的界限,在各种组织之间相互渗透和延伸,能以低成本达到组织柔性的目的,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缩短研究时间,提高研究效率。目前虚拟研究所已有雏形,如联合国大学美国委员会所组织的“千年”课题组就是一例,几年来它通过互联网组织了60个国家的300多个为联合国、企事、政府、大学和国际组织工作的未来学者、研究人员、决策人员和政府官员,围绕着未来研究的前沿课题开展研究,发表了当今世界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研究报告。该课题组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虚拟研究组织。

4.虚拟科技园区

实现多功能的虚拟研究机构的关键在于兴建虚拟科技园区,虚拟科技园区是虚拟研究机构组织的综合形态。科技园区本是集高科技工业公司、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一体的科研、教育、生产市场开发活动的基地。而虚拟科技园区则是一种新型的科技产业园,与传统的集中于一地或附近区域的科技园区相比,它突破了实体区域的界限,各构成成员之间相距遥远,分散在不同区域,但正因为如此,虚拟科技园区各种组织之间得以相互渗透和延伸,并可大量利用外部资源进行集成。这种低的成本、快的应变速度、针对需求配置人才和研究资源,以及组织的渗透性、柔性、开放性、智慧集成性以及研究目标的魅力等特点,它与虚拟研究所相似,不过它的资源更丰富,规模更大,构成更多元,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进行优化组合。虚拟科技园区可根据需要把研究、生产或用户联合在一起,相互渗透、互为延伸、打破系统界限,更有利于创造新知识,便于克服传统组织间种种对知识转让的障碍,有利于加速其应用和传播进程。

作为崭新的事物,虚拟科技园区模式正在探索之中。未来的虚拟科技园区将是这样一种模式:它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集合更大范围的创新智力资源如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为一体形成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有机系统;采用虚拟组织或网络组织的形式,吸收跨学科、跨行业、各部门的学者、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组成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发队伍;通过高效信息传输网络实施控制,整合全球的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新技术创业虚拟基地。它的建立为科研院所、大学、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吸引高素质人才方面,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将极大地促进形成科研开发与生产相结合、与教育相结合的局面,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并使之成为高速经济发展的先导。

结语

显而易见,虚拟研究机构模式的提出,这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据国际科研方式的发展和人才管理和运作的态势引发的一种超前构想,并且在国内外某些类似的虚拟机构或雏形的运作表明,它将是卓有成效的方法。虚拟研究机构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组织和科学研究组织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科学技术革命所掀起的一场组织革命。当然,虚拟研究机构不可能解决研究方面的一切问题,而且目前它是否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尚不能断言。对于虚拟研究机构,只有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化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后勤福利功能的社会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代需求呼唤人们变革其赖以生存和工作的实施系统的时候,才使人们认识到其真谛和迫切性,才有可能使虚拟研究机构的组织和运用方式上升为普遍的和正式的方式。但虚拟研究机构的发展趋势,无疑是不可阻挡的。

另外应当看到,虚拟研究机构并不是要替代实体研究机构,而是后者的补充和扩展,是为了相得益彰。对于实体研究机构来说,虚拟研究机构的广域性和灵活性提供了很高的附加值。在这些方面,虚拟研究机构弥补了传统的实体研究机构的不足。因此,将虚拟研究机构与实体研究机构组合起来可以达到1+1大于2的功效,这比使用任何单一研究系统更强大,从而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满足当地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在及将来潜在的各种需求。

标签:;  ;  ;  

虚拟研究机构的探索_虚拟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