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中日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_国际关系论文

中日中日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_国际关系论文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转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午战争论文,东北亚论文,国际关系论文,近代论文,中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甲午战前,英国和俄国的矛盾是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甲午战后,日本和俄国的矛盾日益激化,并取代英俄的矛盾,成为以后10年间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本文着重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沙俄和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的形成以及它们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争夺,来论述这一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转折。

一、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论述这一主题,有必要追溯一下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形成过程。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沙皇俄国入侵东北亚地区以前,作为主权国家,只有中国、朝鲜和日本三个国家。

众所周知,当时中国清朝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丰富的文化典籍的强国,被称为“中华帝国”。古代中国同朝鲜、日本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是用宗藩和朝贡制度联系起来的。这是秦汉以来近2000年间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中心而建立的国际关系(史称华夷秩序)的继续和发展。同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建立的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相比,是封建主义国家同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东北亚以前,中国、日本和朝鲜这三个古老国家由于各自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而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中。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中国满族崛起于黑龙江畔的白山黑水之间时,世界开始向资本主义迈进。资本主义具有无限扩张的特性。“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①正是在这一规律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把东北亚地区作为侵略扩张的目标,相继东来。南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从海上闯进中国的东南沿海和日本的南部沿海;北方:当时还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的沙皇俄国,从辽阔、寒泠的西伯利亚闯入了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和北太平洋沿岸,并由此向东扩张。沙俄这种侵略扩张活动,对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沙皇俄国本来是欧洲东部的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它和亚洲东部的中国和日本相距甚远,并不接壤。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主义者越过外兴安岭,先后两次侵入了中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军民的英勇反击下,沙俄入侵者被赶出了黑龙江。1689年中俄两国之间缔结了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的领土,从而遏制了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较长久的相对安宁与和平。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的150年间,沙俄为了夺取出海口,控制海上通道,在欧洲,将对外政策的重心放在夺取黑海的两海峡上;在东北亚,把扩张的矛头转向黑龙江流域的东北方,即向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和美洲的阿拉斯加伸展。沙俄向北太平洋沿岸这一广阔地区殖民扩张的目的在于:1.拟由勒拿河,经北冰洋,寻找一条前往中国和印度的航道。2.开辟从堪察加通向日本的航路。沙俄向北太平洋地区或东北亚的扩张,改变了原来封建国家间的单一的国际政治关系格局,开始有了近代性质的国家政治关系,这应该视作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开端。②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加紧侵略,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作为海上霸主和侵略远东的头号强国--英国,于1840年从海上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封建主义的大门。昔日居于华夷秩序“盟主”地位、接受“四方来朝”的大清帝国从顶峰上摔了下来。由于对外战争的失败,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日本,在19世纪50~60年代也被美国敲开大门,并先后与英国等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国家主权的沦丧并不亚于中国。作为藩属国的朝鲜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从以上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中,东北亚原有的封建国家之间的藩属或朝贡关系日趋瓦解;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形成,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侵略的进一步加深,这种关系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关系。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并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带来的产物。

二、甲午战前英俄矛盾是东北亚的主要矛盾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占领殖民地,使之成为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由于当时美洲、非洲的“分割”差不多已经完成,因此,资本主义列强便把瓜分世界的重点集中到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和朝鲜。

在资本主义列强中,英国和俄国的矛盾是长期存在、尖锐对立的。它们的矛盾斗争,不仅存在于欧洲和中东地区,而且也扩展到东北亚地区。从甲午战前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方面都居于优势。为了维护这一优势地位,英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基本方针是:不希望出现新的竞争者或爆发新的战争,破坏它的“势力均衡”的传统政策。但它的优势地位遇到了沙俄的挑战。

沙俄在北太平洋两岸,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殖民扩张,先后占领了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和美洲的阿拉斯加。但从19世纪下半叶起,由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势力的崛起,俄国被迫从北美洲撤退。其结果是,它的侵略目标不再是东进,而是南下,并集中力量占领黑龙江流域的中国领土;然后经日本海,实现称霸太平洋的目的。沙俄的这一南下政策,必然与号称海上霸主和侵略远东的强国英国发生尖锐的对立。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在东北亚地区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占据主要地位。1861年的日本对马岛事件就是这一矛盾激化的表现。

对马岛位于日本和朝鲜之间,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是控制进出日本海和中国沿岸的钥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859年底,英国已注意到日本对马岛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准备以该岛作为在东北亚扩张的海上基地。这件事引起了沙俄的严重不安。因为沙俄在占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之后,建立起州一级的行政机构--滨海州,这样便形成了与日本隔着日本海而直接对峙的局面,因此,沙俄非常重视作为日本海入口处的对马岛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它深怕英国控制对马岛后,将对俄国在东北亚和太平洋的扩张造成巨大的障碍。为此,沙俄于1861年3月抢先将舰队开进对马浅海湾。海上霸主的英国,当然不允许沙俄侵占它的势力范围。后来在英国的压力下,沙俄舰队被迫撤离了对马湾,一场冲突才得以平息下来。

必须强调指出:沙俄的南下政策,不仅造成对英国的严重威胁,而且对日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日本明治新政府成立以后,一方面谋求与欧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改变自己的半殖民地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积极扩充军备,走上奴役和侵略邻国的道路。在明治初年提出的对外扩张政策,分别把北方的朝鲜和南方的琉球作为“北进”和“南进”的最初目标。这就是日本近代历史上所谓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在“北进”的大陆政策中,日本妄图吞并朝鲜,并以它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桥梁,进而吞并全中国,称霸亚洲。沙俄的南下政策与日本的这一“北进”政策是针锋相对的,不仅在当时引起无穷的纠纷,而且最后还导致了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爆发。

美国也不甘示弱。为了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市场,在贸易和投资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美国也想联合日本向太平洋彼岸扩张。

中日甲午战争前,帝国主义在东北亚地区围绕着朝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朝鲜之所以成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这与朝鲜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朝鲜位于中、日、俄三国之间。北与中国为邻,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东北与俄国接壤,其南端在日本海的入口处形成了一个锁钥阵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如果俄国和日本占有朝鲜,并控制朝鲜海峡,那就完全掌握了进出日本海和黄海的航路,并可以进一步占领中国东北,使之成为征服全中国的前哨军事基地,这不仅使英国在远东的经济贸易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且将殃及英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优势。因此,英国绝不容许俄国插足于朝鲜这一战略要地。

1876年朝日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不断扩大在朝鲜的侵略势力,这更引起沙俄的严重不安。沙俄唯恐日本控制朝鲜后,阻碍它的势力的南下,因此,也千方百计地插足于朝鲜,在朝鲜统治集团内部扶植亲俄派,并将就租借不冻港永兴湾和派遣军事教官等问题与朝鲜举行谈判。当英国获悉所谓“俄朝密约”的消息后,马上做出强烈的反映。英国借口俄国军舰集结海参崴,恐将南侵危及英国在远东的利益,遂先发制人于1885年4月间占领了朝鲜南部沿海岛屿--巨文岛。英俄两国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后来经中国清朝政府的多次调解,并在俄国许诺不占领朝鲜领土的条件下,英国军舰才于次年的12月驶离巨文岛。这场经历两载的险恶风波,终于平息了下来。

巨文岛事件表明,沙俄的侵略野心不小,但力量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沙俄从1891年起动工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具有重大军事意义的大铁路的修建,将大大地加强俄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并将极大地削弱英国在东北亚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为了阻止俄国势力南下,英国采取联合日本对抗俄国的政策。为此,英国改变了对日本的强硬态度,其标志是日英修改条约的谈判取得了进展。当时日本的舆论界认为:英国是它真正的同盟者,但不是为了我们,而是出于仇视俄国。1894年5月2日,日本全权代表、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与英国外交副大臣柏提在关于修改通商条约问题的会谈中,柏提坦率地表示:英国对朝鲜并无奢望,只希望不被俄国占领;……只要中国在朝鲜的势力不丢失给俄国,英国就放心了。③英国外交副大臣的这段自白充分地表明:甲午战前帝国主义在东北亚的争夺主要是英俄之间的斗争。在争夺中英国始终居于优势。对马岛和巨文岛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甲午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特别是“三国干涉还辽”以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政府虽然在与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对抗中多次失败,但都没有象这次战争失败之惨。不仅造成军事力量的崩溃,而且也导致了国家财政的破产,更为严重的是,作为清朝统治中心的京畿地区完全暴露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枪口之下。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战后,对中国下手最快的是沙俄。沙俄带头纠合德、法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向中国清朝政府进行无耻的勒索,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也趁火打劫向中国开刀。它们象一群饿狼似地扑向这个昔日的巨人,撕裂他的肢体,吞噬他的血肉,为此而在它们之间引起了激烈的角逐。

2.英国在东北亚长期维持的优势地位遭到严重的削弱。甲午战后,日本以战胜者的姿态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俄国加强在朝鲜尤其是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德国以一个新的竞争者参加这一地区的角逐,美国不再追随英国,并独立地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甲午战前的相对稳定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从而使英国失去了优势地位。英国代理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这样写道:“俄德法三国--特别是俄国,为中国帮了这样大忙,已使中国人的眼睛再也看不到别的,英国人只好远远地退居下风。”④ “永远地被甩在一边”。“我不相信,在我们的时代里有什么事件或高妙的手段能扭转这种局面。”⑤

3.甲午战后,日俄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并成为以后10年间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激烈争夺上。(1)日俄在朝鲜的斗争。战后,朝鲜名义上是“独立自主”的,但实际上被日本所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沙俄在“干涉还辽”逼使日本退出已到手的辽东半岛以后,为了扩大在朝鲜的势力,又同日本展开了新的争夺。从日本的“北进”大陆政策来看,夺取朝鲜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把占有朝鲜作为“渡满洲的桥梁”,进而征服全中国的一个最初步骤。日本帝国主义者绝不容许别的强国特别是俄国占据朝鲜,而必须由它独自占领。再从沙俄的南下争霸政策来看,它不仅要占有中国东北,而且也要占有朝鲜。只有把日本从东亚大陆排挤出去,使之退回岛国,沙俄才能善罢甘休。这样日俄两国在朝鲜问题上便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如果说战前日俄之间在朝鲜的矛盾仅具有潜在的性质,那么,战后它们之间的矛盾由于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而形成直接的对抗。当时朝鲜政局动荡、内阁频繁更迭,正是日俄两国对立和争夺的结果。

但是,从当时双方的实力状况来看,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排除对方在朝鲜的势力,在这种形势下,只好采取谈判的方式以解决争端。1896年5月,日俄在汉城签订了关于朝鲜问题的备忘录,日本正式承认俄国在朝鲜与日本有同等的驻军权利,不久,两国又在莫斯科签订了日俄关于朝鲜问题的议定书,对朝鲜实行所谓“共同管理”。日本和俄国之间的妥协只能是暂时的,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妥协局面就会被破坏。以后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2)在中国东北的争夺。日俄两国在朝鲜进行激烈争夺的同时,在中国东北也展开了更加尖锐的斗争。1895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一份意见书中写道:国家对外政策的核心是“称霸东亚”;从日本国防战略思想考虑,日本必须从“维护主权线”彻底转向“扩张利益线”,而其重心又必须从朝鲜半岛扩大到中国东北;俄国将成为日本“扩张利益线”、“称霸东亚”的首要障碍。因此在军事上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军备扩张,在外交上必须摆脱孤立局面,实行外交政策的转变”⑥。山县有朋的意见书,实际上成为日俄战争前日本大陆政策的纲领。

以沙俄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活动,扩大了沙俄对中国清朝政府的政治影响,更刺激了它的侵略胃口。以这一事件为起点,“在俄罗斯帝国的国际关系中,满洲在1895年已完全作为一个国际问题出现,并且占据了首要的和最急切的地位。它在以后整整10年中成为俄国对外政策的基本问题。”在俄国的远东政策中,“满洲问题已不仅是一个边界问题了”,满洲将成为俄国侵入中国内地的出发点。⑦这里不难看出,中国东北已成为沙俄南下侵略中国并称霸远东的战略基地。总之,日俄两国对中国东北的争夺,正是它们推行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甲午战后中国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仇日、疏英、联俄”的政策,也为沙俄入侵中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896年6月,沙俄通过《中俄密约》取得在中国东北修筑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衔接、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中东铁路。1898年3~5月,沙俄又利用德国占领胶州湾的机会,取得了旅顺、大连25年租借权和哈尔滨到大连的南满铁路的铺设权。这样中国东北地区实际上落到了沙俄手中,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出兵东北,而且准备长期占领,这不仅激化了俄国与英美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促成日本对外政策的重大改变。在朝鲜和满洲问题上,日本原来是采取与俄国“互不妨碍”的政策,主张朝鲜归日本,满洲归俄国。这就是日本对外关系史上所谓的“满鲜互换主义”。但是,当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拒绝在俄军撤出中国东北之前讨论朝鲜问题,并特别强调:“韩国问题之解决如不同满洲问题联系起来,则不能令人满意”⑧。山县有朋已预见到日俄之间“早晚有一大冲突,乃势所不免”,并建议与英国结成同盟,共同抵制沙俄的南下。⑨从此以后,日本的对外政策就从“满鲜互换”转变为“满鲜一体”了;日本已把“满鲜问题”作为对外政策的中心。这就充分表明:日俄矛盾已成水火之势,最后导致了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45页。

②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③鹿岛守之助:《日英外交史》第7~22页(附录)、第150页。

④《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173~174页。

⑤《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201页。

⑥《陆奥宗光关系文书》第41~48页。

⑦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列宁格勒1928年版,第4页、第80页。

⑧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34卷,第524页。

⑨大山梓:《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版,第266页。

标签:;  ;  ;  ;  ;  ;  ;  ;  ;  ;  

中日中日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