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俄罗斯教育改革发展的多元化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改革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进入了一个市场经济大发展时代。随着前苏联分崩离析的剧变,不仅标志着一个拥有70余年辉煌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政治上的瓦解,而且由于失却和丧失了原来作为坚强政治支柱的苏维埃社会控制系统和市场经济的全面过渡与推行,形成了对俄罗斯教育的巨大冲击。俄罗斯联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着手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其目的是致力于在满足个性和社会的不同文化需求方面扩大教育的可能性,并根据变化着的经济和劳动市场需求提高对人才一般文化、科学和职业培养的灵活性,使俄罗斯教育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在计划经济下,教育被严格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体系内,所有教育都具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特点。表现为,其一,国家占有——学校一律国有化,由政府统一管理。其二,高度集中——教育活动中一些重要方面的决策和管理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由国家统一规定,亦即三统一: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科书。其三,计划控制——教育发展规模,人才素质要求,都纳入指定性计划中。其四,行政干预——教育活动的巨细工作,都由国家政府通过颁布具体的行政命令加以规范。
随着经济建设向纵深发展,高度集中型计划经济的种种功能性缺陷日渐显露,于是改革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从70年代末期横跨整个80年代,是原苏联东欧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暴风骤雨般改革的历史时期。这场改革使这些国家先后放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走向自由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大转换环境中,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也在急剧变革着,变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摆脱旧有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从而实现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并轨。1988年2月,前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一项《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宣称以“民主化”和“人道化”为总的指导思想,对整个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同年4月,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从事于改变以往的集权性控制,谋求教育的民主化和分权化,强调各加盟共和国确立适合于“民族特性”的教育新秩序和新制度。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早在1991年初俄政府内阁关于稳定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已露端倪。1991年8月以后,“国家教育委员会”进入了“改组”的准备阶段,工作人员被大量削减,重新制定了教育内容的标准、教育机关的审查与认定制度等。同年12月,独联体成立。自此以后,原来的各种“统一协调”机构最终趋于“名存实亡”的地步,独联体各国开始寻建各自的教育行政机构。俄罗斯联邦成立了主管普通教育的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和主管高等教育的俄罗斯联邦科学、高等教育、技术政策部。1992年7月10日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明显体现了教改的基本特征,即满足个性、社会和国家的教育需要,开设国立的和非国立的教学教育机构,建立和实现接受教育的统一标准,教育的适应性和人道主义方向等。《教育法》还规定了教育制度的主导方针是:在保持文化、教育的联邦完整统一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地方和教育机关的自主权,以保障教育的自由和多样化,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依照指导方针,联邦政府今后只对全俄的教育政策、制度、财政预算、标准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地方则根据联邦政府的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地建立相应的教育政策、制度、标准等,并具体负责实施。市场经济的推进,呼唤着教育的改革;系列重大措施的出台,促动着改革蓬蓬勃勃的展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势头。
(一)教育管理权、学校主办权和办学途径多元化
根据新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除了国家政权和教育管理机关、地方政府、地方教育管理机关可以办学之外,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俄罗斯企事业单位包括在俄境内的外国企业和机关、社会团体、个人基金组织、在俄注册的宗教团体以及国内外公民个人均可在俄罗斯开办各种形式的各级各类学校。这就意味着俄罗斯教育在管理权、学校主办权和办学途径的多元化发展方面有了法律保障。在高等教育方面,从80年代始,原苏联、东欧各国就着手扩大大学的自主办学权。1990年10月,原苏联制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大国策,同月,原总统戈尔巴乔夫颁布总统令,赋予大学以“自治机构”地位。1991年初,莫斯科大学得到部长会议的批准,成为原苏联第一所与国家政府分离的大学。目前的俄罗斯高等教育除了国家社会办学外,私人的、外资的办学勃兴。美国一些基金和学术组织在俄创办了“俄——美大学”。在初、中等教育方面出现了众多名目繁多的特别学校和英才学校,产生了大量合法的私立学校,形成了“国立”、“民立”、“私立”的办学网络格局。
与此同时,学校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在入学上废止了传统上对工农子弟入学的优惠政策,实行全民公正平等的自由入学竞争;在师资上,实行聘任制、合同制;在学习上,实行淘汰制,改革传统的由国家统一包学费的做法。就高校而言,原苏联从1991年起,就废除了以往的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代之以完全由劳动力市场调节,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可以自由谋取职业。
(二)教育结构多元化
教育结构的多元化,不仅表现在学校培养目标各异,而且修业年限也根据学科需要的不同而不一致。如,在普通教育方面,现在已有四年制、七年制、十一年制等修业年限不等的学校。在教育结构的多元化方面,高等教育尤为显著。
1.三级水平结构制 根据新颁布的《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级水平结构的暂行条例》,俄罗斯高等教育将实行三级水平结构制。这种结构制,一改前苏联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阶段只设本科生教育而取消大学专科的单一化结构的局面,使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即:第一级水平教育进行本科前两年的基础教育和相当于中等专业教育的专门训练,毕业后授予具有中等专业技能的不完全高等教育证书;修业年限为三年。第二级水平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主要进行本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为就业或继续接受第三级水平教育做准备,毕业后授予具有学士学位和培养方向的高等教育证书;修业年限为四年。第三级水平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的高等专业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学习期限为五年,毕业后授予具有专业职务称号的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以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为例。作为俄罗斯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师范教育(有106所),正在打破原有单一、僵化的教育体制,建立灵活、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共设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中学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九年制普通学校的教师。将授予毕业生相当于九年制学校水平的第二阶段的基础教育教师证书。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继续学习,修业年限为二年,培养目标是高中教师。毕业生将被授予学士学位。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基础上继续学习,修业年限为1—2年。培养目标是高中、私立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专业学校教师及大学助教。毕业生将授予教师——研究者专门技能证书。在第三层次中可以确定职业——研究方向,进行硕士学位的论文答辩。在这种多层次师范教育体系中,各层次有机连续又相对独立,大学生从最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时可获得2—3个证书,并能更客观地鉴定大学毕业生的成绩。
2.四种类型体系制 俄罗斯高等学校随着等级制的实施,发展为四种类型。第一是综合性大学,实施包括科学、技术、文化多种专业的所有教育等级的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主要宗旨是在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保证实现教育的人文科学化,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人员。第二种专业大学,实施某一科技领域所有教育等级的培养计划,是某一领域重点的科学教学法中心。主要宗旨是培养某一科技领域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对相应领域的领导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再培养。第三种是专业学院,重点实施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第四种是专科学校,实施不完全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
(三)教育教学课程多元化
围绕着“民主化、人道化和非意识形态化”这个教育的主旨,俄罗斯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扩大学生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实施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二是强调和突出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全面性和非意识形态化;三是增进学生了解世界、社会和自身以及自己的事业,包括本民族和其它民族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等。为此,俄罗斯在课程改革方面制定和确立了有15种学科课程(分为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国家基本学科课程”。不变部分是全俄联邦各学校的统一必修科目;可变部分是由各地方、州的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自行决定教育内容的部分,其中在不变部分里,已规定出了作为必修知识领域的具体科目和最低授课时数。现行三个层次的高等师范教育,其教学内容就有三个环节,即一般文化的,心理学——教育学的和职业的。第一环节旨在发展学生一般文化的世界观,逐步构建探索人和社会永恒课题答案的问题视野。第二环节重在让学生掌握自我判断和自我构建的手段。第三环节是使学生掌握教师职业的教学与研究的工艺特点。在第一层次时,这三个教学环节都是必要的,其课程分别为15%、15%和60%。基础知识和实用知识的比例为1∶3,意在使毕业生进中学工作之前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在办学过程中,必修课占总课时数的60%,其余40%根据各系特点加以补充。
随着新课程体系重新确立,教材编写以及教材选择已有了较大变化。俄联邦大力支持、鼓励教育机关和学校选择、采用或独立编写新教材;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要给学校或学生提供4—5种某一学科的教科书。
(四)社会教育机构多元化
兴盛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俄罗斯社会教育工作又称社会工作或居民的社会帮助服务,重在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间的教育,改善人与其周围生活环境的关系,协调并调动一切影响人的个性发展的文化教育因素,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一体化教育及组织形式,其首要的任务不在于教学,而是教育。它的服务对象及活动领域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学校和学生;家庭;残疾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者。1992年1月29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发布命令,成立总统所辖的关于“家庭、母亲和儿童协调委员会”(第41号令),命令明确了协调委员会的基本职责,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家庭社会保护体系。在1992年7月1日“联合国儿童保护日”这一天,俄联邦发布的“关于在90年代最大程度地实现保障儿童生活,保护和发展儿童权益的世界宣言”的第543号总统令的第4条规定,要促进建立和加强新型的家庭和儿童社会帮助机构网。从此,社会教育工作有了法律的、组织的、干部的和财政的保证,活动的范围和深度也有了新的进展。
社会教育工作是通过开展多方面的居民社会帮助活动(教育的、心理的、社会咨询诊断的、劳动及闲暇的、体育保健的、经济及法律的、医疗的等等),防止、缓和、减少和清除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种种冲突,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发展每一个人的创造精神,丰富他们的个性,顺利地实现个体的社会化。随着这一工作在全国城乡的广泛展开,其机构日渐多元并构成了庞大的体系,主要有:少年之家,儿童活动中心,社会服务处,未成年违法者挽救及恢复名誉中心,社会收容教养所,医学心理学咨询处,《信任电话》站,劳动安置服务处,闲暇和娱乐教育中心,运动保健组织,残疾人心理康复中心,收养并关心保护私生子中心,医疗教育学校,未成年母亲和准妈妈社会旅馆,社会孤儿院,居民经济及法律权利教育处,学校儿童少年关心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者服务站,等等。上述社会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大部分附设于中小学、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企业,也有单独设立的。
(五)教育科学研究多元化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教育改革举措的相继实施,给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任务,以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为主导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正努力于寻找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手段,把给最高委员会和政府提供有关俄罗斯教育体系的状况和它的发展动态视为首要任务。他们认为:俄罗斯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重新审定教育的价值和目的,用人文主义文化内容来替代极端片面地对待青年一代教学和教育的技治主义立场。专家们认为这种教育内容要求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去对待,而技治主义则基本上把学生作为教学教育影响的客体去看待。
为完成上述基本任务,教育科学研究目前已拟定了12个综合性的研究规划:教育体系发展的策略;国家教育标准;宗教的复兴和文化;因材施教;个性、市场和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生态教育;农村学校;有发展意义的游戏实物环境。明确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方向:(1)教育的理论问题。重点是制定教育发展的策略,确定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以及建立连续教育的理论。(2)个性、教育、文化。这一方向是要集中反映现代科学研究的走向,要求建立个性定向模式,以及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和与文化的关系的现代理论。(3)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包括在考虑现代文化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教养的内容,探讨新的教育体系和新的教育工艺以及教学方法。(4)教育体系的发展。主要涉及到普通中学(包括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师资培训的各种问题。(5)地区和民族教育。这是一个新课题,重点探讨地区性的俄罗斯教育,民族教育,揭示在全人类教育、全俄罗斯教育和具体民族特点的教育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条件。(6)儿童和教育。着重围绕“对天才儿童和有才能的儿童的教学教育工作的特点”、“建立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心理教育和生理卫生”、“帮助发展中有偏差的儿童的途径和手段”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除此之外,俄罗斯联邦在改革国家与学校的关系,减少国家政府的权威,扩大社会参与,在教育收费和职教机构的设置上,都表现为多向、多元的发展特征。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对俄罗斯教育的冲击既表现为一种动力机制,也表现为一种契机。即市场经济中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对单一的国家办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层次和类别以及能力上、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过程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领域。目前,俄罗斯联邦正全方位探求和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但面临的困难和考验是相当大的,因为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天然的本位性、盲目性、自发性的弊端,在教育上必然折射为某些短期行为,如在俄罗斯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里,势如破竹似地出现和增加了各种类型的文科中学、高级中学、初级学院和开放式大学、赏赐毕业文凭和教师流失等。因此,教育改革的成效如何尚难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