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成长的秘诀_陈铭论文

“班主任”成长的秘诀_陈铭论文

“级演说家”的成长秘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秘诀论文,演说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名85后年轻人,陈铭身上有许多亮眼的“标签”——“全世界最会说话的年轻人”、“国际大专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电视节目主持人”、“博士”、“高校教师”等。

      陈铭参加第一季《超级演说家》的一段演讲视频去年在网络上爆红,他的表现让4位导师拍案叫绝,导师乐嘉更是直言对他“爱得无法自拔”。

      录制这个节目时,陈铭尚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在校生,今年,陈铭博士毕业顺利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青椒”。

      虽然身份变了,但“辩手”始终是陈铭不变的印记。口才了得、知识全面,在成为有国际水准的辩手的路上,陈铭有天赋,也够努力。

      一波三折辩手路

      陈铭高中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这是在当地一所声名远播的重点中学。

      高二那年,陈铭“接管”了校广播台。校园广播活力不足,他组织同学向每个班发放问卷,参考同学们的意见增设了互动点歌节目、午间音乐节目及新闻节目。

      原本沉闷的校园广播被他设计得有声有色,甚至大家课间讨论的都是节目内容。

      很多时候,陈铭自己做播音员,有一次放歌的时候太high,后半段他直接在直播间唱完了,引发了校园里无数人吐槽,“不过至少证明了大家都在关注这些变化”。

      得益于高中时的训练,2005年,陈铭以专业和文化课双第一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入学没多久,他就被选入武汉大学WTO学院“佩皮里昂”项目中法班,成为第一批学员。

      由于他思维活跃,言辞犀利,到了WTO学院后,陈铭被选入院辩论队,并成为首届队长。

      初识辩论,陈铭就遇到了名师。

      院辩论队请来哲学院的张掌然教授做指导,作为队长的陈铭与张教授有了很多接触。

      张教授为陈铭打开了一扇通往辩论世界的大门,他从最基础的辩论框架的搭建开始训练,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员了解到辩论最本质的模样。

      当年10月,在武汉大学校园金秋辩论赛上,陈铭所代表的WTO院队跻身八强,成为当届黑马。

      赛事结束后,这个“初生牛犊”报名参加校辩论队的面试,在这所全国唯一两度夺得华语辩论赛最高荣誉的学校,他成为历史上首个入选校队的大一新生。

      大二时,由于家庭原因,陈铭转回新闻学院就读原专业。补修学业压力大,经再三考虑,陈铭选择退出校队。

      感谢那段纯粹的时光

      接下来的三年,陈铭没有参加过一场大型辩论赛,他的角色发生了奇妙的转换——从辩手回归观众。

      正是这三年的旁观,让陈铭更了解辩手应该如何引起现场观众的共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辩论风格。

      除了持续关注辩论赛,陈铭还坚持大量阅读。

      陈铭从小就很痴迷阅读,小时候做奥数题,手边偷放一本百科全书,父母过来检查作业时就马上把书藏起来,装出做题的样子。4套硬壳百科全书,几乎都被他翻烂。

      三年的时间,陈铭阅读了数百本书,“潜心且广泛的阅读为硕士阶段的自由表达打下了良好基础,很多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归纳都是那段时间积淀下来的”。

      2009年9月,陈铭获得保研资格,继续在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深造。

      这一年他重新站上辩论场,作为新闻学院辩论队队长参加了武汉大学红枫杯辩论赛,进入总决赛,获得亚军,这是新闻学院参加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比赛结束后,他回归阔别已久的武汉大学校辩论队。

      陈铭说,大学期间,辩论像一位不曾离去的良师,教会了他人生的道理,每一次的辩论都是一次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建。

      失败比成功更深刻

      初段位的辩手火药味很浓,辩论越往后人会越谦虚。陈铭深知这一点,他的辩论风格大气幽默,不尖锐但精准,善于与观众互动引发共鸣。

      2010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天伦杯”辩论赛上,陈铭所在的武汉大学辩论队以华中赛区冠军的成绩挺进决赛。

      “用‘打遍天下无敌手’来形容当时的武大辩论队并不夸张。参加各种各样的大型辩论赛我们基本上没有输过,但那一次败给了中国政法大学。”陈铭说,那一次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受挫的滋味不好受。但陈铭并没有放弃,这次的失败让他开始留意起中国政法大学的结辩手——肖磊。同年级、同角色,不同的是肖磊在大学期间辩论脚步从未停歇,风格稳健,战果累累,甚至被称为“大陆最棒的结辩手”。相比之下,陈铭的实战经验少得多。

      三年的观赛经验告诉陈铭,再好的辩手也可能有弱点,有时候特点也是缺点。

      比赛结束后,陈铭上网把肖磊从本科到研究生辩论比赛的所有视频都下载下来,一点点研究,想找出纰漏。

      细心的他发现,尽管肖磊的表现堪称完美,但由于是法律专业出身,结辩时习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陈铭确定,如果再碰见他,突破点就是与现场观众的情感共鸣。

      2010年10月,陈铭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中国区选拔赛。

      那年暑假,辩论队进行集中训练,搜集资料、头脑风暴、框架搭建、内容填充,然后反复让体系受到冲击,不断地修改,最后确定在战场上最可能获胜的方案。队员每天早上8点到达训练教室,一直到晚上11点多才回寝室。

      果然,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辩论队都以“全胜”的战绩挺进决赛。

      遭遇战,作为先结辩的一方,陈铭沉着冷静,脑海里浮现出以往视频里肖磊采用过的所有应变方式,选择临场发挥,完全脱稿并且成功引起了评委的情感共鸣。最终武汉大学辩论队获得冠军,并成功拿到201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邀请函。

      有了此前的经验,201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陈铭愈战愈勇,斩获“全程最佳辩手”称号。

      “崇拜即使非理性,但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决赛时,余秋雨用自己当年“迷恋”文学大家雨果的例子来证明人生不能太理性,想劝说陈铭放弃关于“成长其实是逐步追求理性的过程”的立论。

      “人活着不是每件事情都是为了成长,还有自由,还有快乐。余老师对于雨果的崇拜是非理性的,它不一定利于成长,但带给了您快乐。”陈铭应对自如的回答赢得了首席评委余秋雨在颁奖词中的如是评价——“当今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年轻人之一”。

      永远积极向上

      应邀做电视台新闻主播、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这位“雄辩之士”异常平静。

      “名利是过眼云烟,一个人想要一夜成名很简单,自媒体时代的突出特点是群众注意力极易聚焦,也极易失焦,”陈铭说,“但于我而言,真正值得追寻的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这个世界有没有因为我的存在发生一点点改变。”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陈铭觉得父母给他的影响不可忽视。

      母亲原是一名护士,后来自学法律,考证后成为了一名专业律师,并进入司法部门工作。父亲迄今为止做了38年的警察,年轻时以散打冠军的身份被招进公安系统。由于工作性质特殊,父亲一直扮演着无名英雄的硬汉角色。这种无私奉献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感染着陈铭,让他从小以父母为人生榜样。

      看过网上那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陈铭深有感触:“阶层之间上下流动的途径好像越来越封闭,鸿沟也更难跨越,但请一定要相信,寒门定出贵子。”

      他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出身普通家庭,在一个看似拼爹的时代,我从我父亲身上看见,只要努力,生活就有希望。也许时代不同,但道理一样,保留最质朴宝贵的品质,于内用知识充实自己,于外用行动改变世界,永远不要绝望,永远积极向上。”

      陈铭建议现在的年轻人读读《庄子》,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今天,少用一些物化成功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寻求内心真正的平静。

      现为播音专业老师的陈铭表示,如果时间协调没问题,也会参加各种电视节目或应邀主持,用实战经历更好地指导帮助学生。

标签:;  ;  ;  ;  

“班主任”成长的秘诀_陈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