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兵对抗演习坦克乘员肌疲劳特征论文_徐林新 王静平 彭红艳 路闯 张楠

实兵对抗演习坦克乘员肌疲劳特征论文_徐林新 王静平 彭红艳 路闯 张楠

徐林新 王静平 彭红艳 路闯 张楠(河南省驻马店市 第990医院干部内科;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 目的:调查参加实兵对抗演习某训练基地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演习中坦克乘员1121人的肌疲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率38.8%,其中驾驶员发生率最高为53.3%,车长最低为17.4%(P<0.01)。轻度肌疲劳者51.5%,中度37.5%,重度11.0%。肌疲劳发生以腰骶部发生率最高49.5%,下肢最低9.7%(P<0.01)。从事坦克专业1-3年者肌疲劳发生率明显高于>9年者(P<0.01)。7月份和9月份坦克乘员在演习中肌疲劳发生率明显高于5月份和10月份(P<0.01)。结论:实兵对抗演习中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率高,与振动、季节、演习持续时间、专业及从事专业时间、作业姿势、舱内环境、工作负荷、演习科目相关,应进行有针对性干预。[关键词] 实兵对抗;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特征;影响因素现代战争的高强度及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对坦克乘员的体能要求极高。实兵对抗演习有助于增强乘员的体能,但不可避免地使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肌疲劳)[1]。为了降低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率,防止军事训练伤发生。我们于2017~2018年对参加某训练基地实兵对抗演习中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某装甲部队红蓝双方坦克乘员,实兵对抗演习前,由经统一培训的主治医师现场指导要求。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1.2 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入伍时间、职务、驾乘时间、肌疲劳的部位、程度、诱因、持续时间、缓解因素、睡眠等。1.3 按照DOMS疲劳程度6级评分法[2],制作疲劳程度量表,规定0~1级为轻度、2~3级为中度、4~5级为重度肌疲劳。评定标准:0级 无痛感和任何不适感;Ⅰ级 肌肉酸痛较轻,只在用手捏压时才明显,动作毫不受限;Ⅱ级 出现肌肉酸痛,特别是动作幅度大时,但无或只有轻微动作受限,夜里对睡眠不受影响;Ⅲ级 肌肉酸痛明显,动作受限,肘屈、伸幅度变小,但可忍受活动,夜里睡眠尚可;Ⅳ级 肌肉酸痛严重,晚上睡觉受影响,不妨碍睡眠;Ⅴ级 肌肉酸痛严重,已干扰正常活动及动作,夜里持续疼痛,妨碍睡眠。 2结果2.1 坦克乘员的基本情况 共发放调查表1230份,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3],军事训练伤99人(8.1%),不符合要求调查表1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121份(回收率90.4%),其中2014年5月有213份,2014年9月有315份,2015年1月有214份 ,2015年10月有186份,2016年7月有193份,均为男性,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3.42±5.6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事坦克专业时间2~20年,平均时间3.51±4.83年,车长287人,驾驶员285人,一炮手281人,二炮手268人。2.2 各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情况 1121人坦克乘员中肌疲劳发生率38.8%,其中驾驶员发生率最高53.3%,车长最低17.4%(P<0.01)。腰骶部肌疲劳者49.5%(215/435),上肢及背部肌疲劳者25.1%(109/435),颈部肌疲劳者15.8%(69/435),下肢肌疲劳者9.7%(42/435)(P<0.01)。2.3 各专业坦克乘员肌疲劳程度 轻度肌疲劳者51.5%(224/435),中度37.5%(163/435),重度11.0%(48/435),轻中度89.0% (387/435)。重度肌疲劳驾驶员明显高于车长和一炮手(P<0.01)。 3 讨论肌疲劳[4]指肌肉经过反复多次收缩之后,由于能量消耗与代谢产物积集过多,而出现的收缩力降低经适当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本结果显示某训练基地实兵对抗演习中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率为38.8%,与平时军队训练中坦克乘疲劳发生率42%(P>0.05)没有差异,但发生率偏低些,可能是部队在演习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或者是抽调平时训练骨干参加演习有关;肌疲劳发生部位以腰骶最多49.5%,其次为上肢及背部、颈部及下肢,是由于发动机运转,履带摩擦撞击地面,枪炮发射,通过复杂地形时产生振动,振动的能量由臀部传到脊柱,引起腰骶部肌群,也可使全身发生摇摆和撞击,使躯体重心位移,脊柱作用力增大,肌紧张度增高,坦克乘员为保持剧烈振动和摇晃的体位平衡,是坐姿稳定,易致肌肉静力紧张度加大,引起肌疲劳。依照本调查结果,建议在实兵对抗演习过程中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育,使坦克乘员了解肌疲劳发生原因及演习时的防护知识。加强训练,提高坦克乘员的技能,特别是驾驶员在复杂地形等条件下的熟练驾驶技能,平时注意提高成员的身体素质,经常进行腰背肌和平衡器官的锻炼。注意自身防护及改善车内工作环境,加强卫生监督,卫生人员深入演习现场,及时发现和处理乘员的肌疲劳。参 考 文 献[1] 朱敏,何晓军,赵武伟,等.两种肌肉调理方法对新学员5km越野后肌疲劳干预效果的比较[J].武警医学,2011,22(12):1029~1031.[2] 王新华,周荣斌,王丽敏.装甲车辆乘员军事训练伤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3,56(1):5~7.[3] 黄昌林,张莉,薛刚. 制定《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说明[J].人民军医,2002,45(10):559[4] 谈文博、包福全.肌肉疲劳的成因及恢复[J].阴山学刊,2013,27(2):61~62.基金项目:联勤保障部队计划课题(CLB18J021)

论文作者:徐林新 王静平 彭红艳 路闯 张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  ;  ;  ;  ;  ;  ;  ;  

实兵对抗演习坦克乘员肌疲劳特征论文_徐林新 王静平 彭红艳 路闯 张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