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药浅析论文_王冬梅,孙钦刚,吉守艳

引经药浅析论文_王冬梅,孙钦刚,吉守艳

王冬梅 孙钦刚 吉守艳

上海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嘉定 201807

摘要:引经药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多有论述,但在目前临床应用中,重视不足。对引经作用,引经药物,几个相关概念,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作了论述。

关键词:引经药;引经;分析;再识

引言: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引导其他药物直到病处,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尤在泾《医学读书论》“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显而易见,善用引经药,能提高药物作用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重视不足、认识不够,并且存在概念不清的现象,有碍指导临床应用。笔者认为,应明确分析引经作用,对引经药物加以再识,区分相关概念,在临床引用中予以注意。

1 引经作用分析

1.1所达之别

1.1.1引药物归经

一些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沈石匏所称“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即为此类。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胃,吴茱萸为肝经引经药,其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又如头痛部位不同涉经各异,前人在治疗时注重了引经药的运用。正如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1]

1.1.2引药趋病所

一些引经药物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它药直达病所。如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活血祛瘀药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的三物白散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胸中寒实,若去掉桔梗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石氏伤科中,“川芎引药至头部,羌活引药达颈部,狗脊引药至腰背,桑枝引药达四肢,上肢用桂枝,下肢用牛膝”[2]等等不胜枚举。

1.1.3引药至穴位

此类药物与改善穴位所在脏腑器官功能有密切联系,尤以理气活血之品为多,多见于伤科病症之中。江考卿的《伤科方书》中,在“十三味总方”中论述了十二主穴的引经药,每穴所用引经药物,有2~5味不等[3]。举例如下:

天心穴:藳本、白芷、独活、地龙等;

风尾穴:黄连、黄芪、枳壳、升麻等;

井泉穴:杏仁、桔梗、枳壳、薤白、阿胶等。

1.2所引之异

1.2.1引正气归宅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就是使紊乱变为协调,使亢烈归于平和,使虚弱恢复正常。前人说过:“夫药,所以致生气于病中,化病气而为生气者也。”如能适当加以引导,则针对性会更好。如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升麻引清阳之气上升,从而使该方具有明显的益气升提之功以治中气下陷之证,若“去掉柴胡、升麻则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升提,且药力不持久”[4];金匮肾气丸中用肉桂以引火归原,可使上浮之虚阳(火)下归于肾,以治虚阳上越的戴阳证及虚火上浮的格拒证。

1.2.2引病邪外达

中医治病,非常注重因势利导,借助药物的作用趋向引邪外达。如双花、连翘透营转气;又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细辛,可引导少阳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此外,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等。

2区分相关概念

2.1引经与归经

所谓:“归”是药物作用的一种归趋特性,“经”是指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及其所联属的器官(如肺开窍于鼻)。引经为:“引诸药直达病所”,是部分药物的特殊作用,把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归经倾向于药物作用的定向,而引经则倾向于药物作用的定位。实际上引经也是一种特殊的归经作用,即归经是引经之前提,引经是归经之发展。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5]

2.2引经与药引

药引是指医师根据药剂性质或病情的需要,要求病家自备的一些药物或辅料,加入药剂中一同煎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治疗和调和药性,故又称“药之引信”。药引的特点是:“药源丰富,容易寻找,质地新鲜,大多是日常生活可以见到的药物或食物,如生姜、葱白、大枣、鲜荷叶、鲜芦根等”[6]。由于这些药引往往不易保存,故一般不是药房正备之品。引经药,则是指在药物归经基础下,引导药物直达病所,起向导作用的药物。多直接加入方剂或成方中,有的甚至是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运用引经药的依据也是中药的归经理论。

3引经药再识

3.1治疗本经的主要药物

引经药的条件应是:“自身首先对某经具有特异的选择性,其次应具有引导力,即既具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5]。十二经引经药中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这些引经药不仅有引药入经之效,而且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如小柴胡汤中的柴胡,九味羌活汤中的羌活,白虎汤中的石膏,葛根芩连汤中的葛根。

3.2表里同名选用

引经药还可通过手足同名经的表里关系而互通,尤其是十二经引经药,其中不少药具有多种特性,如柴胡一药,可同为手足厥阴与手足少阴四经的引经药。又如手足太阳、阳明经的引经药,其中的升麻通入四经,白芷则兼入三经,石膏、葛根也兼入二经。因此在辨证选用引经药时,可根据病情的需要,从表里同名经的引经药中来选择应用。

3.3作用实质

遣方用药,在于祛除病邪,调节机体功能,从而使有病之脏腑经脉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引经药“引药直达病所”是为发挥最佳最快的治疗效果,此为目的,而非实质。其作用实质乃是:“调节脏腑阴阳、经脉、气机之功能活动。以利诸药更好发挥功能”[10]。

3.4引经药选用举例

妇科病血瘀多见,病在胞宫,常用引经药:益母草、茺蔚子、牛膝等。皮肤病者用各种皮类药,以皮达皮,如白鲜皮、牡丹皮等。花味辛香多入肝经,行气疏肝,如代代花、玫瑰花等。[7]

4.引经药应用注意

4.1引经药中不用补益之品

引经药的药性特点是善走善行,少有滋腻者,如肉桂以引火归原,桔梗作:“舟楫之剂以载药上行”。张元素在十二经引经药中,共有药物26味,但无一为补益药[9]。盖因补益之品都是有守而不走之性,如补气的党参、黄芪、白术,补血的当归、熟地,补阴的阿胶、麦冬,补阳的巴戟天、补骨脂等,只有培补机体虚损之功,而无导药入经之力,不足以担当先驱任务,故不把它们列为引经药使用。

4.2 某些方剂可不用引经药

有些方剂,本身具有直达病所的作用,故可不另加引经药,如吴瑭所说:“若本人至本家,何用向导为哉。”以大承气汤为例,因全方均入阳明而峻下热结,药力强烈,故不必加阳明引经药。若方剂中以补益药为主,亦不宜再加引经药,以免耗伤正气,如生脉散全方药力直入手太阴肺经,而有益气、生津、滋阴效果,不宜再加升浮性的引经药,以免行散耗气,用降性的引经药更属不宜。由此可见,配方时加入引经药,并非绝对必需,应视客观证情而定。

4.3某些药物不拘于引经

临床运用引经药,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作到功能与导向的统一。并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8]。引经药的引经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绝对必要。因此也不宜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引经概念的形成是中药理论的重大发展,体现了药物的定向、定位,实际上蕴含了西医学的“载体”学说,对临床配伍制方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因其理论不够完善细化,只处于经验用药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茜.浅谈头痛治疗中引经药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6):20

[2]邱德华,石仰山.石氏伤科对引经药的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00,41(12):757

[3]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23-227

[4]贲长恩,郭顺根.中药归经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2

[5]赵炳辰.引经药及其配伍规律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58

[6]陶乃贵,高丽,张振英.浅谈药引与引经药[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6):324

[7]马晓晶,王海波.冉先德运用引经药经验及病案分析[J].河北医药,2011,5(33):652

[8]袁秀荣.引经邹议[J].国医论坛,2001,16(5):51

[9]马海安,宋石峰.浅谈张元素引经药[J].中医药研究,2000,16(4):51

[10]张恩英.中药引经药作用初探[J].青海医药杂志,1996,26(11):63

论文作者:王冬梅,孙钦刚,吉守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  ;  ;  ;  ;  ;  ;  ;  

引经药浅析论文_王冬梅,孙钦刚,吉守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