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实现我国跨世纪奋斗目标的意义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实现我国跨世纪奋斗目标的意义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实现我国跨世纪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奋斗目标论文,重大意义论文,跨世纪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这个论断精辟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趋势,指出了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顺应人类社会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适应第三产业自身发展趋势,迎接21世纪挑战,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80年代,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的速度。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第三产业开始了全面迅速的发展。1993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825亿元增加到11277亿元,增长了12.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上升到1993年的3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12.1%提高到1993年的20.2%。总的来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再加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离现代化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完成跨世纪奋斗目标,使现代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

要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市场体系的建立,要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这种体制必须建立在统一、完备的市场体系之上。这就要求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形成由不同类型、彼此相互联系的市场体系。这种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是竞争的,而不是垄断的;是有序的,而不混乱的;是完善的,而不是残缺不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并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只有这种统一、竞争、有序、完善、开放的市场体系,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本身就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很难培育和发展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

其次,深化企业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要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目前制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诸多因素,需要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以解决。

比如,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企业冗员过多、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特点,能够吸纳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就业,尤其是我国目前尚以劳动密集型传统第三产业为主,比较适合我国劳动力素质状况;我国当前安排劳动力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而第三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比工业多2—3倍,创造一个就业机会的投资仅是工业产业的5%—10%;根据三次产业演变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将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必然会不断增加。这些情况说明,在安排劳动力就业方面第三产业有巨大的潜力,这就为工业企业富余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第三产业中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为企业在转机建制中劳动力优化组合形成的失业人员及企业破产失业人员提供了社会保险。

此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其它环节,诸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律体系等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本身的组成部分,或与第三产业有密切联系,都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

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不仅要求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大,更要求经济质量和效益有显著提高,这就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

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市场经济的高效、有序运行,它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服务。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交换。市场交换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交换,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的交换;不仅包括国内市场的交换,还包括国际市场的交换。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广泛运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更加信息化、知识化和国际化,经济的竞争正在演化为教育、科技的竞争,企业的经营由劳动、资金密集型转变为技术、知识密集型,国家实力的内容由财富变为知识,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换内容更加丰富,交换空间不断扩大,交换手段迅速提高,而第三产业以其具有的广泛服务特性,为错综复杂的交换活动提高着完备的服务,为市场经济的高效、有序运行铺路搭桥,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

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结构效益,这就要求第三产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宏观经济层次方面,一、二、三产业覆盖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最高层次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由三次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所决定的。第三产业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文明进步的产物,其发展是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有力地促进第一、第二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是第三产业,为0.7,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目前我国已进入这个阶段,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第三产业能否提供及时的信息、更新的技术、适用的人才和优质的服务。我国现在工业经济效益差、农业商品率低、财政困难、流通不畅,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所谓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宏观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适应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改变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发展不适应的状况,而且由于第三产业的特殊服务功能和渗透功能,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的生产良性循环,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由外延型向内函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主要靠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转变为主要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文化知识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要逐步实现从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向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转变。现代社会,农业的现代化,要求改变过多依赖于自然界,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物化劳动消耗,向科学种田发展。而我国目前农业大部分仍然没有超越自然经济状态,与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提高和经济发展要求很不适应,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要转变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中为农业服务的科研、教育,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工业日益向高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据测算,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约有75%是靠科技进步实现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也达到35%左右。我国工业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内部结构不合理,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现代工业领域比较簿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到30%,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由此不难看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产业结构发展日趋高级化和软化,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经济基础差,人口数量多,第三产业中的科研、教育、综合技术服务等相对落后,国民教育总体水平仅为小学偏上;文盲、半文盲有2亿多,占全国人口的1/6,占世界文盲总数约1/4;大学生和科技人员每万人所占比例,在世界属于较低水平。由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周边国家,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应该立足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加快第三产业中科研、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知识、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的提高。

第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

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是我国跨世纪战略的重要奋斗目标。同温饱型相比,小康生活要求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小康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所达到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看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这说明以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小康目标的实现程度。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已经成为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之一。

从小康目标对第三产业的要求来看,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国际小康型为50%,我国1995年仅为31.3%,相差1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国际小康型为40%,我国1995年仅为24.8%,相差15.2个百分点;具体到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别。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奔向现代化,实现小康目标的紧迫任务。

从我国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将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从物质领域更多地向精神领域延伸。与这种变化相适应,要求第三产业有更大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以更有效地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工作与家务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居民更多地要求为家庭提供诸如饮食、婴幼托教、残老托管、环境卫生、通讯交通等便民服务。为适应生活服务的社会化,这就要求第三产业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充实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可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第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强调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根据人民的意愿、时代的要求,制定了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纲领,并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提高到新水平。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对物质生产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的发达和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而第三产业中的公共服务机关、教育、科研、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部门和行业,有的属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有的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有的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可以为教育、影响群众、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最直接、最广泛的服务渠道。可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有利于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从而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标签:;  ;  ;  ;  ;  ;  ;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实现我国跨世纪奋斗目标的意义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