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财税史新论_税收原则论文

当代中国财税史新论_税收原则论文

一部当代中国财税史的新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税论文,新作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赵梦涵同志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税收史论纲》一书,最近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当代中国财税史的新作。新中国的财政、税收,伴随着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发展历程。40多年来,新中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论述分析、研究、总结当代中国财政、税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探讨揭示当代中国财政税收工作发展的规律,总结了财政税收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是一项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这不仅可供大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师生参考,财税战线上的广大同志也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帮助。本书的内容,大量吸收了多年来当代中国财税史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堪称作这方面研究成果的结晶。我作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一个专业研究人员,怀着喜悦的心情读完了这本新作,深感它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或特色。

首先,在内容上追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财政税收,是编写体例上的创新。

全书共分六篇,三十一章。第一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财政,用两章的篇幅阐述了新民主主义财政的特点及其与社会主义财政的关系,和中国新民主主义财政的发展道路,认为“新民主主义财政是社会主义财政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财政是新民主主义财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财政在本质上和社会主义财政同属一个体系。认识新民主主义财政,可以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财政的历史来源打下一定基础,所以该书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财政独立成篇,是比较得体的。

二、在编写内容和体例上,突出了国家税收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财政的范围还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大致应该包括:国家预算、国家财政信用、国营企业财务、国家税收、其他财政资金等五个环节。它们相互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显著的区别,其中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部分,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但国家预算作为国家财政形态的发展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而国家税收是阶级的产物,是国家财政最早的一种财政形态,是一个古老而又独立的财政环节。国家税收对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职能,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所起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盲目跃进时期出现的取消税收,搞“无税之国”以及“文革”中批判“税收万能论”是完全错误的。税收是集中财政资金的基本形式;税收在正确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收入、配合价格、形成价格、制约价格,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鼓励或限制某些生产经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跃进”期间税制权力的下放后果和“文革”中税制过于简化,都给国家经济和财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从反面说明了社会主义税收的重要性和作用。本书第三十一章“新时期税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将国家税收作为国家对财政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环节来进行研究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顺理成章的。

三、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较好

财政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许多场合总是把财政当作分配问题,当作经济关系的一个方面来处理的。他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影响生产的基本原理发展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的重要原理。作者在本书中始终把财政问题视作经济问题,把社会主义财政放到再生产中来研究。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第七个五年计划,通过国家财政收支活动,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促使问题的解决。本书在各个时期先以专章或专节的适当篇幅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任务,然后又在几个章节中叙述各个时期财政制度与财政状况的发展变化及其成效。这样有利于使读者认清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重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是本书的一个突出优点。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一穷二白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坚持人民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建设的道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财政制度,这是新中国财政税收史的全局。本书大都是紧紧把握这个全局的前提下来论述具体的财政现象。在宏观分析方面,不仅重视定性分析,而且重视定量分析。例如第四篇第十四章第四节,对“大跃进”给国家财政造成的严重后果分析很深刻,从现象看1958年到1960年三年的财政状况良好,财政收支有明显上升,且收支不仅平衡,还有结余。然而当时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物资供应却日趋紧张。1958年银行对地方工业贷款比1957年增加50亿元,而1957年比上年贷款却只增加7000万元,国家对生产和商业的投入越大,反而物资供应越发紧缺,其原因何在?本书作了明确的回答:“国家在1958年对商业和地方工业部门的贷款,绝大部分用在擅自搞基本建设上去,把本来用于有利于全社会商业库存物资的贷款,,转化为商业部门、地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等于把用于全社会消费的物资变成了没有消费价值的本部门的基本建设投入。这就混淆了流动资金与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界限”,“就等于在财政收支以外,通过商业和工业贷款的渠道,盲目地把一部分资金使用出去,这必然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它无形中造成了财政、信贷资金的虚假现象。使帐面上的财政结余,实际上早已变成了支出,而这种支出又没有记在财政支出的帐面上,使财政结余失去了物资基础;它又使帐面上大批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实际上已经变成没有按计划使用而又无法追回的固定资产或者损失浪费掉的物资。它盲目地扩大了基本建设规模,加重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作者“从盲目跃进”这一“左”的指导思想入手,揭示了“大跃进”财政虚假性的实质与表现后,指出在新中国财政发展史上,出现全局性的财政收支虚假,是建国以来所少有的,也可以说是“大跃进”财政的一大特色。作者在本书内,对许多典型的财政事件和财政现象,结合介绍财政税收与信贷金融等方面的部门经济的专业知识,对许多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了理论上的回答。重视理论分析也是本书的优点之一。这不是一本单纯的财税史书,是“财税史论纲”,名符其实,很具理论色彩。

五、本书始终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新中国财税史的经验教训。

财政就其属性来说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是属于经济基础,还是属于上层建筑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经济学界对财政现象的本质也有“货币资财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等等不同的看法,表明财政现象特别复杂。对这种复杂的财政现象的研究,作者强调“坚持历史唯物论的指导,实事求是地认识新中国财政发展的客观过程,”“根据历史事实,探讨新中国财政的发展规律,分析国家财政体制及各种财政政策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作者在本书内,在充分肯定新中国财政工作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对造成失误的主客观原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便从中吸取教训。

财政分配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本书在各个时期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本书在阐明各个时期财政体制变动时,力求客观、准确地揭示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本书对折腾得最厉害的几个时期财政也一分为二作了具体分析。例如,“大跃进”期间,“由于大搞群众运动的影响,使企业职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参与活动加强,出现了一些可贵的创造。这些创造的主要内容有:加强了企业核算的群众基础,把经济核算落实到车间、班组几乎都有当班、当月和季度生产情况指示板,包括出勤人数、产量、质量原材料消耗。劳动效率等,使每个职工都能把自己的劳动工作态度、劳动效率同企业的成本和效益挂起钩来,不仅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而且有利于加强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总之,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始终注意贯彻实事求是精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保证了本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有些内容的阐述语言欠简炼,尚有讲授稿的痕迹。还存在一些错字和标点误用等问题。对有些问题的论述,还比较拘谨,应深入放开一些。

标签:;  ;  ;  ;  ;  ;  ;  

当代中国财税史新论_税收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