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学生活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论文_王小兰

坚持教学生活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论文_王小兰

(南部县第四小学 南部 637300)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探究创新、走进生活的过程。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坚持生活化教学,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同大家交流。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做到教学生活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挖掘教材生活因素,做到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生活化内容的课文很多,比如,《老树的故事》、《美丽的彩虹》、《我的家》、《快乐的小公鸡》、《春天的手》、《只有一个地球》等等课文,都具有浓郁的生活话气息。教学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生活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忽视了的或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这些生活现象的每一点记忆,通过恰如其分地引导,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回忆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这样比干巴巴地说教要切实可行得多。例如: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猫特点的同学却不多。我在教学《猫》一文时,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有关猫的点点滴滴,使他们做到脑中有猫、心中有猫。然后在课余生活中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猫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猫的性情、脾气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组织体验生活,让教学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例如,一年级《春天的手》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大地变绿、小河歌唱、小鸟欢叫、小朋友高兴等。如果仅限于读课文,可能学生感受不大。当时,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野上,小河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再如,我在教学古代寓言《滥竽充数》时,把课文编排成小型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感悟。

四、坚持生活化训练,提高教学效益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例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我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五、用语文知识为生活服务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招领启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他,他在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能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而完全没有枯燥的学习的感觉。写完后,选择好的同学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于老师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但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同学们帮助,于是又展开了“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拓展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以上所谈,仅仅是我不成熟的做法与感悟,更多的体会还需我们更多的实践。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语文堂教学效益。

论文作者:王小兰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7

标签:;  ;  ;  ;  ;  ;  ;  ;  

坚持教学生活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论文_王小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