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_农业论文

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论

摘要 本文首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影响持续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一方面有赖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取决于微观的运行。在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中,以市场为导向是持续农业发展决策形成的关键,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健全农村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按市场规范加强农民组织建设以及发育农村金融信贷机制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持续农业发展的整体运行模式。

关键词 持续农业发展 运行模式

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将各种有效的资源(包括社会、政策、技术、经济、生态)按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进行组合、配置,持续地、稳定地、综合地产生效益的过程。一般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决策(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的单元被分解到最基层的农户或农民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因为基层单元的减小,使之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按照一定市场的变化规律,合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等,并随时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和实施变为了经营主体的统一行为。

1 持续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持续农业发展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决策的困难性。面对市场,进行决策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而单个农户或农民组织在进行决策时,所占有的信息往往存在量上的不足、质上的不完整以及时间上的滞后等现象。

在计划经济中,虽然计划无所不在,但由于计划与实施的严重脱节,而使计划很难变为现实。在市场经济中,尽管强调市场的调节机制以及市场的竞争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但计划的重要性却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两者的差异表现在计划主体的不同。计划是对未来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有效的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其不确定性的过程,否则,即使参与了市场,其活动也是盲目的,其效率是低下的。单一农户或农民组织在农业活动中缺少应有的规划和设计程序。这是影响持续农业发展有效运行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第三,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是建立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关技术服务体系的基础之上的,所采用的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是与持续农业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密切相关的。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下,已表现出愈来愈多的弊端,如要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效地支持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则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

第四,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涉及到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比较统一的行动,为此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农户经营的小规模和分散性及由此而引起的资源分散所造成的内耗。因为单一农户的能力(包括生产能力、运输能力、对进入市场成本的承受能力等)是极为有限的,这决定了他们的市场行为主要发生在容量有限的本地市场。当生产水平提高后,由于不能及时地在更大的市场里将生产中增加的部分转化为相应的经济效益,结果会使持续农业实施所取得的成效被来自内部的竞争所抵消。

第五,持续农业发展运行中的投入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农户或农民组织自身的积累以解决持续农业发展运行中所必需的投入数量往往是困难的。这种困难首先来源于市场机会的稍纵即逝,在关键时期、关键环节的投入不到位,错过了机会的投入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显然农户自身积累机制是满足不了这种需求的。其次,农户非生产性消费的偏好,导致农户很难积累起足够的资本用于持续农业发展中的扩大再生产活动,随着市场物价因素的变化,若干时间后甚至很难保持其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投入水平。

2 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

针对上述持续农业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各地在持续农业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一个有关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见图1)。持续农业发展运行模式中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因素, 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在对每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的同时,必须要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是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表现形式,而持续农业活动的具体实施则是在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中,不断寻找有效平衡点的过程。在该模式的运用中,除了前述整体上的考虑外,就每一个方面亦存在如下一些要点:

图1 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框图

2.1 市场导向

市场是持续农业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持续农业发展的成功运行是对市场的正确理解、对市场信息的充分占有、对市场规则和机制的严格遵循以及对市场积极有效的参与的必然结果。否则,脱离市场,持续农业发展便失去了持续运行的根基。

2.1.1 市场资源对当地持续农业发展的有效性和意义

在市场的整体概念中,市场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组分所构成,每一种组分都可形成相应的市场。与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密切相关的市场,除农产品市场和农用物资(化肥、农药等)外,还包括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人才市场等,这些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都处在不断的发育和完善之中。尽管市场或市场要素无所不在,但对不同的地区及不同农户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对市场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从市场中找到对自身有效的市场资源。

2.1.2 市场的空间定位 根据市场距当地的距离,可区分出本地市场、外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等,由本地市场到国际市场呈现市场效率由低到高的梯度分别。持续农业发展中存在一个市场定位的问题,即进入哪一级市场,这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综合实力,同时与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密切相关。此外,市场的定位还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受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

2.1.3 选择合适的市场形式 目前市场运行中的主要形式包括期货、 批发、零售等,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效率梯度,而其风险性亦是与效率相关的。

2.1.4 参与市场的组织形式

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合法经营的经济实体,其经营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必须是以这类实体性组织为龙头的,它起到关联市场和一般农户的作用。

2.1.5 根据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的竞争, 并在竞争中发展各种合作关系市场的激烈竞争均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要参与市场的竞争,首先必须掌握不同的规则。尽管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但按照相互的利益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合作关系,则是竞争中获胜的重要保证。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是参与市场,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

2.2 规划和设计

持续农业发展规划是持续农业发展运行的重要依据,而持续农业发展设计则为持续农业发展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程序和步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规划和设计与持续农业发展运行的关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 规划的政策性 规划的政策性确定了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方向和战略,它们是持续农业发展运行过程中所必须始终要遵循的原则。持续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是有关农业政策、法规的具体化,是对农业基本于较大空间范围和较长时间跨度的持续性考虑,并将当地相关资源进行组合的过程。

2.2.2 规划的时效性

持续农业发展的规划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轨迹和进程的人为描述,它是人们对农业发展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的具体运用。因此,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充分反映出从目前的初始状态到若干时间后的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由于受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规划的时效性客观上要求人们根据变化着的环境条件,对规划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2.3 设计的可操作性

成功的设计是科学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持续农业发展的先进性来源于一定的生产标准的形成,而其可操作性则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充分考虑。

2.2.4 规划和设计中的参与性

任何规划和设计的形成都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因此,客观上要求与持续农业发展有关的组织、机构、团体参与到规划和设计的相关过程之中。

2.3 技术支持体系

在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中断层现象的客观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如何使农业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及时地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如何加快技术从推广部门向农户及农民组织中扩散的速度,为此,需要进行各种努力。

2.3.1 技术支持体系在纵向上的关联

即按照一定的原则把技术的生产者(科研人员)、技术的中间商(技术推广人员)、技术的用户(农户及农民组织)这三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减少技术流通中的环节和流通中的损耗。将不同层次的技术服务组织机构有机地关联在一起,使之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技术服务的整体效应。

2.3.2 技术支持体系在横向上的关联

即同一层次的不同农业服务部门和不同专业学科的服务机构的有机结合。因为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是一个整体上的行动,需要相关学科和部门的协调。

2.3.3 技术服务的市场化 重点是技术服务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技术只有纳入到市场化的轨道,才能真正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价值才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使从技术市场上按价值规律获得所需要的技术资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3.4 技术进步的运行体系的建立 包括技术的引进、技术的储备、 技术的扩散等环节。技术在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之置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运行。

2.3.5 技术服务的综合 体现在行业的综合、生产过程的综合、 技术—物资—资金的综合等几个方面。

2.4 农民组织建设

持续农业发展需要对当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使之不断改善。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是用共同的、能使农民真正受益的活动,将分散的农民不断凝聚起来的过程,这是持续农业发展规划得以制定,并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长久实施的重要保证,使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公平的原则,在农村社会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2.4.1 农民组织的建设中, 首要的问题是需要培养和造就农民自己的领导,使他们成为持续农业发展实施的带头人。

2.4.2 农民组织的规模一定要和持续农业发展活动的规模相适应, 并为进一步的发展留下充分的余地。

2.4.3 农民组织应该把共同的利益放在首位, 使之成为凝聚农民的纽带。

2.4.4

持续农业发展运行必然使农民组织的建设朝多功能性的方向发展,他们不仅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实体性机构,而且是农村社会性实现的基础,同时是对其所在的生态环境实行有效管理的主体。

2.4.5 农民组织的建设是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进行的, 客观上要求农民组织的结构、功能和机制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

2.5 农村信贷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永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外部的资金支持是极为有限的。要实现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必须取决于当地自身的积累和对资金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农村信贷机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农村中的最贫困者,取得同其它农户一样的参与持续农业发展的机会。

2.5.1 农村信贷基金会的建立与发展

目前的金融系统所能覆盖的农民数量是极为有限的,而其按效率分配贷款的原则,使广大的农民将无法接近这一资金市场。农村信贷基金会的建立,对于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其发展的方向,是以当地所有的农民都能从中受益为目标。尤其是对那些农村中的最贫困者,亦应按照持续农业发展整体实施的要求,使他们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从而获取同持续农业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发展机会。

2.5.2 对农民金融意识的培养 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的薄弱, 对经营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这决定了农民普遍具有不愿轻易贷款从事农业生产的心理,结果使农业生产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农民金融意识的培养,即是要在实践中,使农民逐步认识投入、风险与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其发展的意义。

2.5.3 农村信贷活动管理的成本最小化

农村信贷基金会属于非盈利的企业性质,其成功运行的关键是使其管理的成本最小化,而按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建立的农民组织使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2.5.4 农村信贷发放和回收的原则 如果仅仅按效率优先的原则, 资金会用于效益好的生产领域和有效益的组织和农户,而那些效益不好的生产领域和贫困农户则仍然得不到资金支持。需要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保证持续农业发展的各项活动按一定的程度,在当地同步实施。确定农村贷款的原则,即首先明确贷款的发放对象及有关的要求,对贫困户贷款的回收则要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如建立农民小组,使其相互担保。

2.5.5 金融服务和技术服务的有机结合

在给贫困农户提供贷款的同时,必须对他们提供充分的技术上的支持,否则,贷款不仅给他们带不来好的效益,而且会使他们陷入到负债不断加大的危险境地。因为一次失败,会使他们永远失去发展的机会,这种结果是与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所不相容的。

(收稿:1995年7月28日)

标签:;  ;  ;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