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中学生思辨性习作技能指引论文_杨爱华

议中学生思辨性习作技能指引论文_杨爱华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251100

2017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考写作加强对学生思辨性的要求和考查就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对思辨性也有明确的要求:一类卷(53—60),在文章内容上必须有辩证性的思考,请大家注意必须二字,也就意味着如果大家不重视对学生思辨性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的作文得分不会超过53分;二类卷(46—52),在文章内容上有一定的思辨性,也就是说想要行高于切入分44分的成绩就必须得有思辨性。

一、思辨性在优质习作中的作用

所谓思辨性,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二、注重平时训练学生的思辨性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要尽可能地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除了训练学生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加强考场写作时文章的思辨性

1.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而辩证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对立与排斥,又要看到联系与统一;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转化。

2.透视现象,揭示本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对纷繁世事、人间万象不能仅靠戴一副“平光镜”去走马观花,而应该使用“X光”甚至是“CT”去入骨三分地透视现象,揭示本质。如德州一练优秀学生作文《让塞罕坝精神永驻心间》,“改革开放初,369位革命青年来到塞罕坝,黄沙弥漫,飞沙乱石。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4岁,用稚嫩的双手栽下了第一抹绿,扬着青春的脸庞流下了第一滴汗。朝朝暮暮,风霜雨露,几十载春秋过去,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却留下了一片片绿波荡漾的海洋,铸就了新时代的赛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是燃烧青春、奉献自我、以身许国、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是抛头颅洒热血、保卫家国的时代精神,是坚守梦想、昂扬向上的民族信仰。

3.追根溯源,探明前因。只有对事物的“缘”“故”探得越明,我们对事理的逻辑链才能理得越清,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定得越准。德州一练学生优秀作文《弘扬女排精神,争做时代青年》,“大家可曾记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多年再夺金牌。郎平教练与女排姑娘们携手站在领奖台上时眼中闪烁着泪光。这块沉甸甸的奖牌中蕴含的是女排姑娘们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拼搏,是为国争光、吃尽苦头的决心。”

4.放出眼光,预见发展。看到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能叫拥有视力;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拥有眼光。我们只有“见人之所未见”,才能“发人之所未发”。我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越强,作文观点给人的启发性就越大。18年高考满分作文《记住这座城》,“在你十八岁这年,当你开户这个“时光瓶”,不知那“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景是否已藏进了传说?不知那“鹊山粉黛无颜色”还有几人愿去光顾?不知风拂过那古老石碑的声音还能否压过汽笛轰鸣?我希望那里的我们,守信了传统,又发展了文明,这是我18岁的愿望。也祝你再来这座城时,不像《大浪淘沙》中的于洋一样,是靠火车进站的提示,才依稀辩论出是它。对了,请记住这座城,它叫济南。”

5.转换视角,另辟新径。角度改变观念,为了使自己的观点不“随大流”,最好调整一下思维的方向,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18年高考全国卷二满分作文《修补隐形的弹痕》,“隐形的弹痕,存在于个人的弱点之中。……隐形的弹痕,存在于国家的缺陷之中。……而如今,隐形的弹痕正存在于中国的核心技术当中。……唯有修补隐形的弹痕,国家才能更加坚定地屹立世界之林而不衰。”这位考生从材料中敏锐地找到了“隐形”这个话题点,可谓独具慧眼。

6.拓宽思路,多维发散。影响一个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辨时拓宽思路,多维发散,在此基础上加以统筹、整合。在寻因时,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因素”;在析果时,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可能”;在破解时,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办法”。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信服,故而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论文作者:杨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  ;  ;  ;  ;  ;  ;  ;  

议中学生思辨性习作技能指引论文_杨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