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思想政治教育_论语论文

“论语”与思想政治教育_论语论文

《论语》与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4681(2008)03-0001-04

一 引言

《论语》,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511章。内容有孔子谈话、孔子答弟子问以及弟子间的谈话。是我国古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典籍之一。宋代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中《论语》影响最大。《论语》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深深吸引着我。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受教育,于是1983年我将《论语》搬上了讲台,在为我的母校——湘潭大学哲学系本科系友开设《中国哲学文选》课中,选讲了102章。当时从处理人际关系的角度写了几篇小文章发表在母校《湘潭大学》校刊上。比如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第15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过怨矣”)。1989年写过一篇学习《论语》的体会以及《论孔子的编辑意识》。

1995年调离母校进京后,将在母校为校友讲授的《论语》的讲稿充实之后交解放军报长征出版社,1996年公开出版。书名《论语通解》。

1995年至2004年,在我服务首都师范大学期间,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中第三章为《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1997年为97级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论语》,200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以《论语通说》的名义出版。

我本人对《论语》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做了一些对经典进行诠释和讲解的工作。

在对《论语》经典进行诠释的过程中,我向书本学习,向过去的老专家学习;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向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由于学习的过程比较漫长,加上自己从学生时代学习《论语》,至今已有30年了,虽然比较鲁钝,但也还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当然这些心得体会,大都是未至十分之见。

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曾给思想政治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教育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通过这五年的管理工作,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教育人们紧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研修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此,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吸收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城市、和谐乡村、和谐省市、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洲际、和谐世界。

这三个方面是:

(一)仁者爱人爱亲爱己;

(二)知者知人知亲知己;

(三)勇者立人立亲立己。

二 仁者爱人爱亲爱己

《论语》教人的宗旨是培养内圣外王的合格人才。内圣外王的合格人才的标准有三条:仁者爱人,知者知人,勇者立人。只有具备了仁智勇三种素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内圣外王的合格人才。只有仁智勇三者兼备才能为学、为政、为人、为家、为国。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仁智勇三者的人才才可能施行大学之道,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问什么是“知”的时候,孔子回答说“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第22章)知人者认识选举重用仁人者也。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第19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29章)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中庸》)

一部《论语》20篇511章,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学而》篇,第一章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什么习什么,为何喜欢?有什么样的朋友从

远方来,为什么高兴?人不知为什么不怨恨,为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就成了君子?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学习做仁爱之人,仁爱朋友,仁爱他人(包括不理解不支持乃至反对自己甚而至于站在自己对立面的仇人),仇不必仇到底,仇必爱而解,用仁爱化解仇恨,让心中充满仁爱,只有仁爱,才能温馨和谐,才能人不知而不愠,才能营造和谐人生,才能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只有仁爱才会倡导和谐理念,只有仁爱才能培育和谐精神,只有仁爱才能营造和谐氛围。仁者爱人,爱仁人、爱亲人。通常人们讲的五伦,是处理五种人际关系所遵循的道德原则,《论语》中也都提到。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在《中庸》中被称为五达道。《中庸》说: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叙,朋友有信。五者都建立在仁、知、勇三种通达美德之上。仁者爱人是构建和谐君臣、和谐父子、和谐夫妇、和谐兄弟、和谐朋友的道德基础。

仁者爱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5章)仁者爱亲人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道德基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2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7章)这涉及到五伦中的四伦。这就是说仁者爱人至少包括了爱自己的妻君,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君王,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臣民(即部下)。所以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6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4章)

“吾日三省吾身”是爱自己的方式,爱己与爱人是紧密相联的。为人谋忠与不忠是爱人不爱人的分水岭,与朋友交信与不信也是爱人不爱人的标准,传道授业解惑习与不习是爱不爱学生的标准,说白了就是仁与不仁的问题。所以爱人是既要爱自己的领导、上级,爱自己的下级,爱自己的学生,又要爱朋友,还要爱亲人、父母、夫妇、兄弟。爱亲人的第一位重要的是孝敬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滇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第9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11章)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爱人爱亲爱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4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2章)诲人不倦就是仁爱。孟子曰:“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诲人不倦是孔子爱人的高尚品德。颜渊十分感佩敬仰老师仁爱的品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焉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第11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7章)也可以说这既是曾子一生的写照,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

三 知者知人知亲知己

《论语》这部书教育人们要成为爱他人爱亲人爱自己的仁人。怎样才能爱他人爱亲人爱自己呢。这就要求人们还要将自己培养成能够懂得他人、理解亲人、认识自己的智慧之人。

《学而》的最后一章记载了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16章)不害怕别人不理解不懂得自己,怕的是自己不认识不懂得他人。不认识不懂得他人,就无法与他人沟通,就无法帮助他人、爱护他人。对于领导人来说,既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又要认真仔细地了解认识他人,才能够造福于他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是夸张之词,但却道出了《论语》这部书的无穷魅力。这无穷魅力来源于《论语》这部书给阅读者提供了治理天下的情绪智力,提高了人们取得成功的情商。《论语》这部书包含了情商的主要内涵:一方面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妥善管理自身情绪并善于自我激励;另一方面能正确认识他人情绪并善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孔子要求人们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他人。在《尧曰》第3章,也就是《论语》最后一章中,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3章)这里的“命”前人认为是指“穷达之分”,或解释为命运。朱子说:“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尹氏曰: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论语集注》卷10)

我认为,知命,可以理解为认识自己的生命、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使命;如果说“知命”是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我的情商(EQ),能够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善于激励自己成为君子的话,那么,知礼,就可以理解为认识懂得做人做事的规矩,因为礼是为了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而制订出来的规章制度和民风民俗;知言,可以理解为认识懂得他人的语言所表达的形式与内容;知人,认识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知道,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等。孔子抓住了语言在认识他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反复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告诫人们认识他人的前提是懂得他人的语言。但是语言只是认识人的一种方式,所以孔子告诫人们认识他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公冶长》中记载了孔子说的这段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对当时的人物包括自己的学生都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评价。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16章)他了解颜回,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11章)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3章)孔子认为好学是达到人生美好境界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他的学生子路勇于好善,其失之也未能好学。孔子教导他说:“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8章)什么是好学呢?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13章)

孔子要求人们通过好学来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了解亲人。他认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第21章)要求儿女孝敬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第19章)要求人们“欲纳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24章)告诫人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第6章)“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13章)只有正己才能正人正亲,只有知己才能知人知亲。这就是孔子对知者的要求。孔子一生追求仁爱,所以他终生“诲人不倦”。孔子一生追求智慧,所以他终生“学而不厌”。孔子一生追求勇敢,所以他提倡“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四 勇者立人立亲立己

《论语》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才,是仁、知、勇三者统一的人才。但是孔子感叹那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非常难得。《泰伯》第20章有这样的记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孔子所感叹的难得的人才,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子罕》第29章所说的知者、仁者、勇者。这三位一体的大才标准在《论语》的第14篇《宪问》第28章中被孔子上升到“君子道者三”而加以强调。“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只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才能做到爱人、知人、立人,爱亲、知亲、立亲,爱己、知己、立己。孔子所说的“勇”是仁者、知者之勇,是敢于知耻之勇,是敢于改正错误不贰过之勇、不迁怒之勇,是敢于立己、立人、立亲之勇,是敢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勇……一句话,不是匹夫之勇,不是狭路相逢两强相遇勇者胜之勇,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崇高的境界。在《阳货》第23章中有孔子与子路讨论“勇”的对话:“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第9章)这才是真正的勇,这样的勇才能将自己立起来。仁人不仅要勇敢地将自己立起来,而且也要将他人、亲人立起来。在《论语》第六篇《雍也》的第30章中记有子贡与孔子讨论仁人的标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勇于立己、立人,勇于达己、达人,勇于将心比心,是达到仁爱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仁爱之忠,忠于自己、忠于他人、忠于君王、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是仁爱的一个方面,恕是仁爱的另一方面。“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15章)忠恕的表现比较多,内容比较丰富。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2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慈之忠,“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仁慈之恕。忠恕之道体现在仁爱的方方面面。需要仁爱之勇来实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1章)“克己复礼为仁”需要知者的智慧、勇者的勇气才能达到,需要知礼才能懂什么是非礼,才能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以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仁”的境界。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3章)

只有真正的仁知勇杰出的大才才能做到知命、知礼、知言、知人,才能勇敢地去爱人、知人、立人,爱亲、知亲、立亲,爱己、知己、立己,才能真正做到内省不疚、不忧、不惑、不惧!才能真正做到以天下为己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今天我们正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让我们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让我们充分借鉴吸取《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让和谐的春风吹进我们的心田,吹进我们的家庭,吹进我们的校园;让和谐的春风吹拂人间,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温馨、人人和谐,让世界充满和谐!

标签:;  ;  ;  ;  ;  ;  

“论语”与思想政治教育_论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