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建:灾区老年社会工作的路径实践论文

认知重建:灾区老年社会工作的路径实践论文

认知重建:灾区老年社会工作的路径实践

周雅馨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601)

摘 要 :在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会融入度弱化的双重阻碍下,老年群体容易产生自我认知偏差。灾区社会工作在实务操作方面也应对老年群体投以关注。文章对认知构建理论作概要分析,阐述了灾区老年群体认知重建的重要意义,同时运用认知重建理论讨论社会工作者如何帮助受灾地区老年群体挖掘资源、改变认知,并提出了老年群体灾后康复工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白发浪潮”;老年群体;认知偏差;灾害社会工作;认知重建

一、认知重建理论概述

1.认知重建理论的内涵

认知重建理论以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不良的情绪和偏差行为都是由错误的认知引起,认知重建就是要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调节不良情绪,帮助案主重新构建一套合理的认知体系,以引导其正确的行为。灾区老年群体的认知重建可以帮助认知偏差的老人纠正信念和认知。作为社会工作者,要相信老年人即使因年纪原因而出现一定的生理心理退化趋向,但是仍然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而且有其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认知重建的工作目标在于帮助老年人重新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新评价自己,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水池底板和池壁厚度均为0.25m,顶板厚度0.15m,均为C 25钢筋混凝土材料,底板下设0.1 m厚C 10素混凝土垫层。水池中设32根支撑柱,柱中心间距为3.8 m,柱子尺寸为0.3 m×0.3 m。水池边设圆形吸水坑,尺寸为直径1.2 m,深1.5 m,主要用于出水管路的接出,便于检修时水池的放空。

2.认知重建的组成部分

认知重建理论在实践操作中,主要程序为:发现错误认知——引出正确认知——加强正确认知——重建认知体系——改变偏差行为。在此基础上,可将认知重建法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疗法的目的和概要;在与案主的谈话中识别其错误认知;根据错误认知引出正确的应对性认知;用应对性认知代替原有的错误认知;强化应对性思维,让案主加强积极的自我陈述;布置家庭作业和追踪。在这六个步骤中,重建认知结构是最核心的工作任务,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区老年群体认知重建工作的基本目标。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采用经右桡动脉或经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动脉鞘管注入5000~9000 U的肝素,再从左边,右边的冠状动脉做立体造影,左边的冠状动脉再造影的时候每次只注射3~6 mL的造影剂,儿右边的冠状动脉在做造影的时候每次只注射2~4 mL的造影剂,手术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心电除颤仪来监测动脉内压力和心电图。

3.认知重建理论与增能理论的比较分析

增能理论是指帮助案主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认知重建理论与增能理论的共性在于,两者都强调提升案主的能力和自信心,增强其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其不同点在于,认知重建将工作焦点集中到“认知”方面,强调对老年人错误的自我认知进行改变,帮助其重建认知系统。同时,认知重建对社会工作者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更好的理论素质和沟通理解能力。

(1) 老年群体发展源动力不足 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会资源的缺失,老年群体不再是社会权利的中心。灾区老年群体发展缺少源动力: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开始退化,呈现出病态特征;其次,老人的大脑机能和反应能力下降,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身体原因,老年群体的工资性收入减少且医疗保健消费增加,经济能力呈下降趋势。对受灾老年群体而言,除了高龄化引起的动力缺陷外,还承担着重大灾难带来的生理病痛和心理折磨。“鹿莎”袭击灾难中,老人因行动不便,在灾难逃生中居于被动,246位遇难人员中,老人占据明显比例。而台风入侵中得以幸存的老人,在家园被毁、亲人亡故、身体受损的打击下,承受巨大的心灵创伤,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健康问题。这些原因限制了老年群体的自身发展。

二、认知重建理论介入灾区老年群体的原因及意义

1.认知重建理论介入灾区老年群体的原因

上文笔者分析了老年群体在灾区重建中的重要意义,但其作用的发挥应以老年群体的正常活动为前提,因而改变老年群体的认知成为一项重要的心理援助工作。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重建认知时,通常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运用聆听、同理心、摘要等会谈技巧,帮助案主梳理情绪,找出不恰当的想法、信念和认知;其次和案主讨论这些想法、信念、认知为什么不恰当;帮助案主梳理主流价值观和是非观,寻找正确的认知和信念;最后,社会工作者需要以合理的信念和意向活动为依托,协助案主重新组合自己的认知系统,完成认知重建工作。面对灾区老年群体普遍的认知偏差,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实务操作中可以借助以下方法开展工作:

1.3.1 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视觉模拟(VAS)评分 分别监测麻醉前(T0)、输尿管镜置入时(T1)、加压灌洗及钬激光碎石时(T2)、输尿管支架置入时(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2 h(T5)、术后24 h(T6)时的心率(HR)、BP、SpO2及 VAS评分。

一直以来总有一些人对闽商团队协作的事实视而不见,他们说福建人做生意的特点是“生意再小也要自己当老板”,因此“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崇尚单打独斗,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认为闽人强悍拼搏的同时有一种独立的、不合作的性格,所以虽然闽商遍天下,但闽商多出“独行侠”,看上去闽商似乎是最不像“帮”的商帮;他们还说,因为闽商独立不合作,使得福建虽然抓住改革开放之机而先行一步但在产业升级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方面明显弱于广东和江浙;许多很有希望的产业,因为缺乏合作,而无法做大做强,这是福建大企业不多的根本原因,等等。

(4) 自信心下降,自我认知偏差 老年群体年事已高,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没有直接的收入来源,需要子女的照顾;又因灾害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因此受灾地区的老人,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负担”。从子女角度而言,尚未摆脱地震带来的阴影,就立刻投身到灾后重建工作中,难免对老年人疏于照顾。因此,灾区老年群体不仅社会认可度低,出于消极暗示的连锁反应,他们的自我认可度也不高,因灾致残的老年人可能会自暴自弃,丧失生存的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对家庭毫无作用,反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类老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挫败感,自我评价低,且存在一定的自我认知障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就是消除他们这种不良情绪,改变原来的错误认知,既要正确面对自身的劣势,也要认识到自我价值,以帮助他们重塑生命意义,提升自我认可度和社会认可度。

(3) 重大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首尔大学数据显示,37%的灾区老人都有中等程度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人在经历重大压力后心理状况失调的情况。其主要症状包括时常梦魇、性格大变、情感障碍、麻木、失眠、逃避易怒、过度警觉、惊恐等[2]。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药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老年群体在经历重大灾难后,在面对亲人亡故、痛失配偶时,会产生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对亲人的死亡十分自责,同时对自己的幸免于难产生内疚和厌恶情绪[3]。灾区老年群体易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景再现,或与之相反,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同时,对于身边微小事件过于敏感,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面对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可以采取团体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除了需要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辅导之外,还需要为其疏导压力,进行减压训练,提高抗压能力。

2.认知重建理论介入灾区老年群体的意义

(1) 完善老年群体的合理化认知 上文分析了灾区老年群体的认知行为缺陷,及其带来的影响。为解决受灾群体的自我构建问题,认知重建理论要求针对这些认知偏差进行正确归因,在与受灾群体的交谈中为其指出关于灾害的不合理认识,形成并强化应对性思维,使其内化为老年群体的思维模式,外化为合理的行为方式,帮助受灾老人重新搭建认知系统,最终促使老年群体认知合理化。以汶川地震后的灾区工作为例,除了保障性措施的恢复外,救援工作还应兼顾受灾群体的精神重建。为应对恐慌、哀伤和持续性焦虑等心理创伤,《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明确规定灾区重建需“做好心理援助工作”。

(1) 通过语言重构,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 语言具有明显的自我暗示作用,消极的语言评价会引发情绪困扰和认知偏差。灾区老人易出现自卑、愧疚、厌世等消极情绪,在面对这批案主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其进行言语鼓励,教授案主语言重构的技巧,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内部指令性暗示,重建自信,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积极的社会评价和自我界定,会为灾难之后沉浸在悲痛中的老年人提供“心理防护罩”,

(2) 居丧综合症加剧 居丧综合征是指一个人在丧偶后出现的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状态,主要症状包括悲痛、自责抑郁、神情恍惚、怀疑并逃避现实等。在经历重大灾害后,老年丧偶群体因相伴多年的配偶过世,会出现过度悲痛的情况,常常面对配偶遗像、遗物或看到他人丧葬礼仪触景生情,痛哭陪泣,夜不成寐,悔恨懊丧。严重者会急速老化,反应迟钝,甚至产生厌世自杀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老人将持续陷入悲伤情绪之中,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对生命产生威胁。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此类案主时,主要着力点在于将案主的注意力从失去配偶的悲痛转移到新生活中,尤其是引导受灾老年群体为灾区重建工作发力,为处于迷茫消极中的老人输入新的生活动力。“鹿莎”台风侵袭三个月后,首尔大学对社区受灾老人进行调查,数据结果显示,41%的老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化症状,4.5%的老人在台风过后对烟酒的依赖性增强,而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为丧偶老人。在经历重大灾难后,老年群体的居丧综合征表现尤为明显[1]

(3) 搭建老年群体的社会融入媒介 由于认知行为存在偏差,老年群体难以顺利融入社会。认知重建理论帮助案主改变错误认知和信念,重建认知系统,修正偏差行为,在认知层面消除了老年群体社会融入的障碍,疏通了社会融入的渠道,为老年群体的社会融入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认知重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实务

2002年台风“鹿莎”袭击太平洋沿岸诸多地区,根据韩国受灾数据分析,此次气象灾害中,经济损失高达17亿美元,近九万韩国人民受到台风袭击,其中213人确定死亡,33人失踪(失踪人口经证实已不幸遇难),一万多套房屋严重受损,国民居无住所、颠沛流离。从台风“鹿莎”后的灾区重建情况来看,灾后老年群体认知行为问题复杂,恢复发展进程缓慢。

(2) 激发老年群体的发展潜力 老年群体生活经历丰富,对生活和生死的感悟力更强,可以迅速从灾难的印象中挣脱出来,心理恢复期短。其次,从灾区重建角度而言,老年群体对灾难前的生活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他们迫切渴望回归以前的生活,因而会积极响应社区建设的号召,辅助社区建设。在社会文化方面,老年群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受灾地区的土崩瓦解可能导致区域文化的暂时中断,老人阅历丰富,对地域文化了解深入,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认知重建对发挥老年群体的潜力具有关键作用。

(2) 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 归因是指人们对于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结果进行分析以形成因果性解释的过程。灾区老人对逝去亲人、配偶往往产生愧疚心理,认为是因为自己平日疏于照顾或无能为力才导致亲友亡故,或是对救援队伍产生仇视情绪,认为是因为救援队伍未能及时救援。对于这样的错误归因行为,社会工作需要引导案主回顾亲友死亡的真实原因,即突发灾难的不可控因素,而不是人为因素,帮助案主从愧疚、仇视情绪中走出来,以平和、正常的心态重新面对生活。

(3) 帮助案主形成新的个人构建,面对新生活 在经历重大灾难后,老年群体原来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受应激障碍的影响,他们无法面对新的生活状态,对未来感到畏惧、恐慌。个人构建疗法可以运用于这类群体中。这种方法要求社会工作者了解案主老人灾害后的世界建构,即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同时,社会工作者需要为案主制定出新的角色,并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将新角色内化,模拟新的生活场景,使其按照新的状态去生活,从而走出情绪困境。

(4) 借助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老年群体认知行为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老人进行交谈,了解老人因重大灾难诱发的不良情绪和具体行为,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要使老人认识到,他所产生的抑郁、无措、逃避等生理、心理问题,不是灾难本身的直接影响,而是由他们对灾害带来的后果的看法和评价所导致[4]。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不能依靠改变外界环境,而是需要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在帮助老人纾解情绪、重建认知时,主要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等技术,也可以给老人布置家庭作业,促使老人独自进行自我情绪疏导,最终达到帮助老人清除不良情绪、重归正常生活的目标。

四、认知重建的发展展望

认知重建强调从心理疏导层面帮助服务对象消除不良认知,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解决困难摆脱困境。这是一种注重内在的人性化视角,与联结资源的补救性方法相比,更加积极主动。但是,目前认知重建理论主要依托认知行为理论展开论述,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其治疗方法也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缺乏认知重建理论的治疗特色,需要不断汲取实践经验日趋完善。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需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熟练运用认知重建法,积累经验,主动总结,为社会工作理论添砖加瓦!

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升级指数的编制与计算,从制造业综合水平、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着手,有利于深入掌握山东省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升级动态,找出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升级的进程,为山东省到2025年基本实现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到2035年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前列和世界制造强国中等以上的水平,到建国100周年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领先的水平和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水平的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

[1] 肖云,杨光辉.优势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相应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4,3(1):107-112.

[2] HA YANG SOOK.对受灾地区老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第七届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2006:4.

[3] 魏华,张富军,于布为.术中知晓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1(3):474-477.

[4] 耿亚楠.优势视角下社区戒毒中的个案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 肖玲,陈诗.情绪ABC理论在高校寝室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基于学生工作案例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54-55..

Cognitive Reconstruction:Path Practice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in Disaster Areas

ZHOU Yaxin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double obstacles of the decline of body function and the weakening of social integrati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prone to self-cognitive biases.The social work in the disaster area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erms of social work services.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gni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disaster areas.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cognitive reconstruction theor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social workers can help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disaster areas to excavate resources and change their cognition.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post-disaster recovery work for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The Wave of Grey Hair; elderly population; cognitive bias; disaster social work; cognitive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C913.6;B8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34(2019)01-0091-04

收稿日期 :2018-06-11

作者简介 :周雅馨(1994-),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生。

(责任编辑 刘 翠)

标签:;  ;  ;  ;  ;  ;  

认知重建:灾区老年社会工作的路径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