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远程开放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上海电大的实践与探索_上海电视大学论文

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远程开放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上海电大的实践与探索_上海电视大学论文

开放远程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上海电视大学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视大学论文,远程教育论文,上海论文,学习型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2179(2009)06-0009-04

[修回日期]2009-10-09

如何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这是党和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重大课题。1999年,上海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上海电视大学以此作为工作指向,从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质量的保证、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资源整合和技术保障四个关键问题入手,以10年的实践与探索,回答了“开放远程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命题。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开放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上海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上海电大所构建的办学系统成为上海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型城市的重要载体。学校也因此成为上海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和广受市民欢迎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其所作的贡献还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主要成果

(一)确立“两个一切”的办学理念

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为起点,探索建构“大教育”框架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在全国电大系统率先提出“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理念。

“为了一切学习者”表达的是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全民教育观。在此指导下,学校积极奉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办学方针,进一步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对所有学习者一视同仁,为他们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优质的教育服务。“一切为了学习者”是上海电大各项工作的准则。学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学习支持等措施,建设“人人成才”的育人环境,满足学习者“时时、处处”终身学习的需求。

学校通过开放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将“两个一切”内化为全市电大系统共同的价值观和办学宗旨,推动制度和各项工作的创新。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市电大系统自2000年起连续开展了22.2万人次电大新生和5.4万人次毕业生问卷调查,动态掌握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为了给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建成“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搭建师生、生生的交流平台,开展送教上门、送考上门、送书上门等特色服务。正是这种至诚至真的关怀吸引了成千上万学习者,学校开放远程教育在校生人数在10年中增长4倍。

(二)深化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按照学习型城市的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创设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能主动发展合格‘当班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导学—自学—助学”的“3L”教学模式,获得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评估。

2006年,以“评估带来的思考”和“今天怎样当好电大教师”为题,学校发动全市电大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开放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此基础上,新一轮教学综合改革于2007年启动,从专业开拓、课程改造、资源整合、教学过程改进、考试改革五方面推进内涵建设,并辅之以师资队伍、网络平台和办学系统三大保障性建设。在规范教学管理流程方面,学校完成了由理念系统到评估反馈系统的“6S”质量保证体系的架构,以及相应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并针对电大的系统办学特点,强化了“分级督导、定时巡视、按期检查、信息反馈、督促整改”的评估督导机制。教改成效得到了电大学生充分肯定。学校对2008年25888名毕业生进行全样本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7099份,回收率为66%。毕业生认为电大开放远程教育质量“完全有保证”和“有保证”的占94.6%。

2008年,学校自我加压,也是作为对教学综合改革阶段性成果的检验,主动申请并接受国际开放远程教育质量评审。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由世界开放大学著名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在资料评审的基础上,驻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详细考察后得出结论:“上海电视大学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和专业教育,并对学生的学术乃至个人事宜提供支持”,同时赞赏“上海电大所实现的质量保证和控制体系的全面和广泛程度,该体系确保了其教材和服务及学习者支持过程的高质量”。

(三)架构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系统

在市、区县两级政府的领导下,上海电大将电大系统与各区县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形成由1所电大总校和50所分校、1个市级中心(上海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和19个区县社区学院、216个街道乡镇级学校和3000多个居民学习点组成的终身教育系统。高度统合的办学系统使开放远程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有机结合,推进了学习型城市建设。

而且终身教育系统以卫星通讯网、电信网和办学网“三网合一”连成覆盖上海的“虚拟校园”。“卫星网”主要用于上海电大的市级总网站与区县分网站、学习基地(社区学校、居民学习点)之间的学习资源传输和数据交换。“电信网”(Internet/Intranet)主要用于用户终端与各级网络之间的学习资源获取与数据交换。“办学网”(学校系统)主要用于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基于面对面的学习指导与组织管理。教育资源存放在市级总网站,由市级总网站将数据打包后,通过数据分发系统经卫星分发到区县分网站和社区学习基地,再由他们提供给社区内的市民。广大市民可以自由选择网上学习和到校接受学习指导。

(四)集成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网

从2004年始,由学校牵头承建的上海教育资源库,经过三期建设,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省级教育资源库。资源库已建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干部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8大类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数量达29.2万个,资源容量4000G。该库还提供了多种创新教学工具和大量教学资源包。截止到2008年底,总访问人次3800余万,注册人数达200万人。

以资源库为核心,采用互联网、双向卫星、IPTV、数字电视、移动学习网五种学习平台模式,将上海电大教育网、上海职成教育在线网、上海市教师教育网、上海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上海老年人学习网等9个学习网集成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学习平台实现分布式资源库管理,提供课程制作和展示功能、互动式教学工具,以及终身学习档案记录。卫星学习平台用于资源传输和数据交换。IPTV和有线电视学习平台对大容量高清晰度视频教育资源进行传送,实现多频道直播和点播业务。移动学习平台提供移动信息发布、移动学习课件下载和学习测试等功能,形成广播交互式管理模式。

重要创新点

(一)思想引领,创建“大学+系统+平台”模式

学校以“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为指导,突破“学校教育”限制,创建“大学+系统+平台”模式,在体制上保证了开放远程教育的开放性。通过入学、师资、资源、课程等开放,创建新型的开放性大学。通过纵向整合,形成全市性终身教育系统。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建设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努力强化教育的开放性,利用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和教育部批准的“注册视听生”政策,为所有具备中等学历的市民开放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学校建立起一支以杨福家、翁史烈等院士和国际远程教育专家组成的顾问教授队伍,以及由普通高校优秀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开放的师资结构。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建课程和资源,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达成课程资源引进协议,不断提高课程和资源质量。

(二)开放合作,试行四种“立交”沟通衔接机制

●课程立交。学校在各专业中全面引入证书课程,形成了证书课程体系;同时与“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合作将学历课程纳入其培训课程,架构起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课程立交”。

●学分立交。学校积极尝试与其他高校学分互认,目前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的学生转学到电大开放教育学习,只要课程名称和内容相同,已获得的学分可被承认。

●学历立交。学校创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入学“双通道”,即学生报读电大开放教育,读完培训课程模块可获得岗位证书;也可先培训获得岗位证书后,再报读电大开放教育,培训课程学分计入专业总学分。此外,学校还与市电视中专的专业和课程相衔接,为电中毕业生到电大同专业继续学习开通了“直通车”。

●资源立交。学校通过上海教育资源库,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实行高度整合,学习者根据学习设计,自由调动和组合资源。

(三)优化整合,凸显学习平台的集成和辐射功能

学校始终重视推进技术与资源融合,集成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经过不断改造和升级,其网上学习、交流、考核、实验、测试等功能以及报名登记、教务公告、学习记录、成绩查询、网上认证和试卷库等功能得到完善。此外,还建成了一批远程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实践性学习成果库等,形成了“实践教学支持系统”。其集成技术分别于2002年和2006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校以上海教育资源库为载体积极扩大资源辐射功能,除每天通过卫星网向全市社区输送8小时教育节目外,还开展了一系列推广服务:完成了上海首批13万名教师网上培训;重点扶持了400所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建立了示范点教学应用体系;在西藏、宁夏和云南等地设立“定点资源接受站”,免费提供卫星接收设备;完成对云南1700名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为了强化资源库功能,学校承接了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课题,增强并完善了基于国产Linux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软件,其研究成果以优异成绩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获得新一轮课题滚动支持。

推广应用效果

(一)成为上海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力量

学校成为上海最大的大学,2008年底高等教育在校生为11.25万人,占上海高校在校生人数的13.2%,占成人高校(含网院)在校生人数的30.6%。电大学生中在职职工占85%以上,来沪务工人员占20%以上,电大教育成为上海“当班人”求学的首选。

学校与政府部门及海内外高校合作开展非学历培训每年达50万人次。其中,学校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展了五期800名的“名校长名师培训工程”;与市总工会合作EBA项目培训企业班组长5.5万名,成为上海职工素质教育品牌项目;与市老龄委合办远程老年大学,已接受599.47万人次老年人学习;与五个政府部门合作“上海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与培训”项目培训市民达430万人次,210万人次通过了考核。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习支持服务广受学习者和用人单位好评。据2008年电大毕业生全样本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电大开放远程教育“对实际工作贡献”的“作用很大”和“作用较大”的毕业生数占90.3%。同年,对802家毕业生用人单位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认为员工通过电大学习后综合素质为“好”和“较好”的单位数占92.2%。

(二)发挥了终身教育市级指导机构的作用

2007年,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将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设在上海电大。学校于次年架构起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居民区的“1+3”级市民终身教育系统,负责全市性的系统建设、资源统筹、技术保障、评估检查和决策咨询工作,指导和推动上海终身教育的有序开展。

学校和中心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本省市级社区教育课程指导性纲要;开展区县社区教育负责人、教学骨干和联络员系列培训;开展全市性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征集活动和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向市民推广网上学习模式,开通了40万用户数的网上学习支持服务;制定创建学习型社区评估标准并完成首批社区评估,有力推动了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由于工作出色,学校还被世博局授予上海市世博宣传示范点(全市仅有两个)。

(三)产生了在国际开放远程教育领域的重大影响

学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多次共同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其中,“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吸引了47个国家122名校(院)长参加,上海以开放远程教育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所展示的理念和经验受到世界瞩目。学校从2005年起,以UNESCO(东亚)远程教育教席身份举办系列国际研修班,这个项目成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共享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

学校对终身教育所作的推进工作于2008年荣获了UNESCO在信息通讯技术应用领域的唯一大奖——“哈马德国王奖”。这是从47个成员国所申报的67个项目激烈竞争中胜出的,也是中国首次获得。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说:“你们所做的工作十分出色。多年来,你们通过应用信息通讯技术为人们提供教育服务的工作,非常值得称赞”。UNESCO高教处长乔治·哈达说:“上海电视大学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完全可能的传奇……如果发展中国家像上海电视大学那样,集合力量、智慧和能力,我想这个梦想就可以实现。非常感谢上海电视大学树立的典型范例”。

标签:;  ;  ;  ;  ;  ;  ;  ;  

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远程开放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上海电大的实践与探索_上海电视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