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_教研活动论文

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_教研活动论文

浅淡基础教育的教研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淡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委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各级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教研室)在恢复和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积极组织教改实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这对基础教育的教研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为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蓬勃开展,提供了政策上和理论上的保证。

但是,笔者通过对一些基层教研室和中小学的调研发现,尽管广大教研员和老师们携手工作,共同钻研,创造了辉煌业绩,在教研工作和教研管理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怎样正确认识和宣传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怎样处理研究常规教学与研究教学改革的关系;怎样处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认真解决,将会影响和制约教研工作的广泛开展。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简析和研讨,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基础教育的教研工作所研究的对象,包括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从涉及的人与物来看,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具(学具)、实验(实习)场所等;从构成的环节看,有教前准备、教学实施、教后辅导、考核考试等;从教学实施的场所看,有课内、课外之分。单就课堂教学看,又有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关系等问题。再就其中的教学方法而言,又有诸多细小的环节和各种复杂的艺术手段需要研究。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十分复杂而又非常艰深的。试想,这么复杂的活动,不进行有组织的研究和探讨,全凭各科教师个人去自发地进行,要提高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开展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自身提出的要求,不是哪个人强压于它的外部行为。实践证明,教研工作对于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小学教师中不是已经存在着这样的事例吗?有的教师下的功夫并不算小,但教学质量就是上不去;有的教师教学多年,竟不懂得基本的教学常规;有的教学一生,最后以平庸之绩离开讲台。凡此种种,不管什么原因造成,都与教研活动开展不好有关。事实尽管如此,但据笔者调查,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对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综合起来考察,原因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教研工作自身而言,它处在教学实践活动的“二线”,周期长,见效慢。研究的结果,主要靠“别人”去实施,提出的目标也主要靠“别人”去实现。这就难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最终效果不易令人满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研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就教研室自身建设而言,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教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教研条件还不配套。不少地方尚没有研究出令人信服的成果,拿不出得力的指导教学活动的科学见解,容易使人们对教研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怀疑。

第三,就教研工作的主力军——教师队伍而言,由于各种原因,主动参与教研工作、深入研究问题的风气尚未形成。教研室组织的一些活动,常常限于小范围之内和少部分人之中。这就使教研工作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不了“气候”,显示不出应有的作用。

第四,就教研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中小学校而言,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不良因素的干扰,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与其费力抓这项未知结果如何的教研工作,不如在升学率方面下一番更为直接的功夫,这是一些中小学校领导的心理状态。因而对教研活动抓得不力,甚至处于应付状态,使教研活动流于表面,抓不出切实的成效,失去说服力。

第五,就教研工作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的研究而言,目前全国仍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完整的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对基层教研工作者的指导和培训;同时学科教育学也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教材变动频繁等情况,增加了教研工作的难度。

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干扰了教研工作在教学领域里重要地位的确立,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长期困扰基层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水平提高。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基础教育的教研人员、教研室集体,应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认识到上述原因产生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从而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

在我国,教研工作有组织地进行,历史很短。要人们一下子就认识它的重要性,并非易事。因此,每一位教研工作者,要有长期从事教研工作、宣传教研工作的信心和抓好教研工作的决心。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具有这种思想的教研员为数不是太多。有的教研人员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教研工作的作用有多大,缺乏献身这一事业、抓好这一工作的理想和志向,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这就会更加动摇人们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工作认识的提高,教研员的工作条件会日趋改善,有关待遇也会逐步落实。这些将从客观上为我们坚定从事教研工作的信心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级教研室的领导都要学会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教研员提高认识,献身事业,奠定长期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时加强业务指导,尽快提高教研能力,为他们提供长期奋斗的业务保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广大教研员有了思想、业务两方面的“利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愿意献身这项有意义的事业,言行并举,扩大宣传,逐步改善教研工作的氛围,扭转人们不理解、不支持教研工作的局面。外部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会促进教研员队伍提高认识水平,焕发工作热情,从而把教研工作推到应有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要学会正确宣传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

古人说,“过犹不及”。做什么事都是如此。一件事情靠它自身的重要性,本可以唤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但有时由于人为地过分宣传,反而会产生逆反情绪,甚至招致非议。对教研工作的宣传,也有分寸掌握不够的现象,强调过了头,人家反而不买帐。毫无疑问,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但真正迫切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同志有多少?即使都有这个要求,能够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的又有多少?即使都愿意落实,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差异又有多大?等等。对这些问题,教研人员必须来一番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每位教师的心理状态、业务能力、客观条件,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那种一提起教研工作就满口“重要”的机械做法,当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须知,在按劳分配的社会条件下,工作仍然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真正把工作当作事业去奋斗献身的先进分子仍是少数。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实的切身利益出发,用活生生的例子,从细微处着手,介绍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它可能产生的重要效益,启发教师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去思考,去研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再者,要尽快使教研工作抓出成效,让事实说话。

事实胜于雄辩。以煤炭系统的情况为例。为什么在全国煤炭系统教研工作评估中获奖的那些教研室,在本矿区受到信赖和支持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工作出了成果,见到了效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广大教师乃至学生家长,从自身的体会中感到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这种自身体验比口干舌燥的宣传,效果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如平顶山、鹤壁、辽源三个矿务局教研室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平顶山矿务局教研室经过七八年的建设,现已达到20余人的规模,设备较为齐全。学校对他们的工作很支持,在本矿区很有威望。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坚持“植根基层、服务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原则,做了大量实在而有益的工作,使全矿区教研活动不断深入,成果日益显著。仅教研员参与编写或担任主编、独著的乡土教材、工具书、学术专著、科普读物等就达10部以上,全部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研室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教研先进单位。另一个全国煤炭系统教研工作先进单位鹤壁矿务局教育处长在获奖大会上发言时说:“教研室建设的加强,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给我局教育工作带来了整体性的变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全矿区中、小学入学率、及格率、优秀率和体育达标率均超额完成原计划,高、中招也取得显著成绩,一年一个台阶,最后三年每年的录取人数均相当于过去七年的总和。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德育工作、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明显改善。连续被评为鹤壁市及矿务局的先进集体、文明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南省煤炭系统教育先进单位。”他深有感触地表示:“要甩掉煤炭教育落后的帽子,就必须大力加强教研工作。”试想,这样的教育处长,还要谁向他宣传教研工作如何重要吗?再如荣获全国煤炭系统教研工作先进单位的辽源矿务局教研室,长期以来在教学领域抓住“优化常规,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三个关键环节不放,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该局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涌现出一批学有所长的尖子生。几年来,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并取得名次的学生有16名;获省级竞赛名次的学生101名;获市级学科竞赛前50名的学生190名;有两名学生因在全国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分别被北大、清华免试录取。市级数学竞赛连续三年总分第一名。现在辽源矿务局教研室共有26名教研员,设备充足,总价值20余万元。在这样的工作基础上去恰当地宣传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告诉我们,坚定信心,长期奋斗,掌握分寸,正确宣传,扎实工作,抓出成效,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研工作重要性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教研员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保证教研工作顺利进行,多出成果。

第一,要破除“教研工作神秘化”的倾向,正确处理研究常规教学与研究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

“神秘化”倾向,在新建教研室或地处偏僻的中小学校表现比较明显。不少教研员和教师认为,教研就是研究那些“高深”的学问和“新颖”的方法,研究教学改革,也只有研究这些才算得上“教研”。一旦发现不了这些东西,便失去了研究的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教研工作恰恰应该从研究常规教学活动开始。国家教委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列举的教研室的七条基本职责中,有六条是属于常规教学和常规教学管理方面的。而常规教学活动就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教案里,我们学生的作业中,如此等等。如何使这些教学工作规范起来,使之运行有序,即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考核等教学的基本环节上步入正规化,增强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益,提高教学质量,这便是当前我们教研工作最基本的任务。这个工作做好了,打好了基础,才有可能向更加广阔的领域进军,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这一点,在地处偏远的中小学校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些学校信息相对闭塞,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规范化程度较低,亟待从常规教学方面予以加强。舍此而研究那些所谓“高深”的东西,实在是脱离实际的做法。那样反而会把教师们引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严重挫伤他们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这是必须加以防止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要研究教学改革了。非但如此,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改革,更有效地防止改革走弯路。试想,一些连常规教学活动都驾驭不了的教师,让他们去搞这样那样的教法改革,难道不是强人所难、揠苗助长吗?再说,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只有从研究常规教学开始,熟悉和掌握常规教学各环节的情况,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从而创造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改实践来。因此,常规教学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研究常规教学能为搞好教学改革打基础;反过来,教学改革的实践又可以丰富和充实常规教学的内容,使常规教学的层次不断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了解了这个关系,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就会自觉地根据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确定教研内容和教研方式,从而使教研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富有成效。

第二,要破除“我研你教”的思想倾向,正确处理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

勿庸讳言,从一般意义上说,教研员的水平及各方面的素质,要比普通教师高一些,或者高很多。因为他肩负着指导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的任务,理应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在不少方面先走一步。但这决不意味着教研员在教师面前就高人一等,就可以指手划脚。有些地方,出现了教研员与教师“合不来”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是这个关系没有处理好。从道理上讲,教研员和教师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切磋研讨,共同解决问题的;从实践上看,也确实如此。不少长期合作搞教改实验项目的教研员和教师,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根本不分彼此,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一旦问题解决,又常常由衷地相视而笑。共同的事业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结成深厚的友谊。如果一方老是拉着“我指导你”的架势,另一方则不予理睬,这样的教研活动怎么能开展好呢?当然,在教研过程中,由于各人所处的角度不同,有些看法不同也是难免的。这好比打仗。教研员如同司令部里的参谋,教师就像第一线的指战员。前者往往考虑如何实现战斗胜利的目标,后者则常常注重考虑战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实际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打胜仗。同样道理,教研员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往往注重其科学性和理论深度;教师则常常考虑它的可行性如何。其目的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教研员就要有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精神,和教师们一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集思广益,共同提高。鼓励教师们主动出主意想办法,并及时给予各方面的帮助,引导他们尽快增强教研意识,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而不应是“我出主意你实施”即“我研你教”的主从关系。那样容易将教研员自己置于广大教师的对立面,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其结果,必然将教学研究这一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搞得冷冷清清。这显然是教研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总之,上述问题解决好了,才会有更多的教师、教育管理干部真正认识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和专职教研人员一起,把基础教育的教研工作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新的层次。

标签:;  ;  

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_教研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