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孙静 郑玲 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内三科

【摘要】目的:探讨行PICC(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5月)我院50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拔管现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瘤患者拔管率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在肿瘤护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PICC;肿瘤;护理;临床应用;分析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化疗是其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会对机体外周静脉造成严重的损伤,引起患者的不适,进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即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临床上较为有效及安全的输液方式,其可直接将药物导入体内大血管,血液迅速将药物稀释,能够在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降低化疗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1-2]。本次研究对我院50例(2015年11月-2017年5月)采取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5月收治5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性别(例)男15,女10;年龄(岁)30-70岁,平均值(58.01±0.16)。

观察组:性别(例)男16,女9;年龄(岁)31-71岁,平均值(58.54±0.25)。

两组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对患者家属进行饮食指导。

1.2.2观察组PICC护理:

(1)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以贵要静脉为首选,其次选择头静脉及肘正中静脉。在进行穿刺前,准备好导管,随后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建立无菌区,并对PICC导管用生理盐水浸泡。用右手进针,角度在15-30°适宜,待回血后,再进针1mm,将外套管推进,解开止血带,撤出针芯,用左手食指按住外套管,防止其滑出血管,并用中指按压套管尖端所在的血管,避免血液流出。最后将浸泡过的PICC导管送入,随后撤出插管鞘,将盐水肝素液正压封管。清除血迹,并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2)护理要点:①置管前护理:在使用PICC置管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PICC置管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对PICC置管有着充分的科学认识,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产生害怕及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②置管过程护理:在置管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在穿刺后每24h换一次敷料,随后根据患者情况再进行调整;同时,应对输液装置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出现感染。③置管后护理:置管后,护理人员要严格观察患者的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穿刺时间、导管的长度、在输液时有无异常,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肿瘤患者的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用“%”的形式,表示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肿瘤患者的拔管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肿瘤患者的化疗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会严重刺激血管,多次的穿刺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由于肿瘤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差,药物的长期刺激会导致血管出现损伤,影响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作为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入并开口于中心静脉的导管,其通过简化了中心静脉的穿刺过程,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及损伤,同时能够降低穿刺的风险及感染几率,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极其重要的输液途径,对于需要进行长期化疗的患者来说,其事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技术[3]。

PICC置管有着许多优点,首选将穿刺点选择在外周浅表静脉,选择的范围较大,穿刺成功的概率较高。PICC导管材质较柔软,在体内留置时间可达6-12个月,能够较好的顺应组织,患者的活动能力不至于受到限制[4]。PICC导管可直接导入上腔静脉,不仅能够更好的稀释药物,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通过在置管前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健康指导,有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PICC置管的正确认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配合度;置管过程中的严格无菌操作及置管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能够有效降低导管堵塞、静脉炎及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5]。

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50例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PICC护理,经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拔管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PICC在肿瘤护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瑾.中医护理干预在恶性肿瘤失眠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9):82-83.

[2]李冬梅.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3):259-260.

[3]郭婷婷.对行PICC置管术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改良式护理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0):155-156.

[4]孔春燕.综合护理干预在肿瘤化疗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7,44(A01):16-16.

[5]张道秀,杨彦锋,王智勇.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13):2591-2591.

论文作者:孙静 郑玲 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孙静 郑玲 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