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形势的新特点_美国军事论文

东北亚形势的新特点_美国军事论文

东北亚形势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北亚地区曾是昔日冷战的“前沿”。全球范围的冷战结束后,本地区政治格局与国家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缓和趋势已成为主流。但同时,由于这里集中了中、俄、美、日四大国的利益与矛盾,朝鲜半岛的军事对峙一直未能消除,本地区安全形势仍不稳定。近来围绕朝美关于“核嫌疑”之争与美日决定共同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等事件,东北亚又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因素同时有所增长的局面。

一、缓和与稳定仍是主流

1998年8月31日,朝鲜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 日本旋即以“朝鲜发射的是导弹”、“对日本造成巨大威胁”为由,宣布决定参与美国研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不久,美国对朝鲜平安北道大馆郡金仓里的大型地下设施提出质疑,认为朝有利用该设施进行核开发嫌疑而迫朝接受检查。随后的几个月中,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作为美政府对朝政策协调人对韩、中、日之间进行了两轮意不尽在朝核问题的访问。朝美之间也连续就此问题进行了谈判。1999年3月, 朝美宣布就朝鲜接受检查、美向朝提供粮食援助等达成协议。至此,一轮牵动地区内各国的动荡与碰撞暂告平息,人们略感欣慰:对话与协商仍是本地区多数国家的首位选择,缓和依然是形势发展主流。

具体来看,本地区缓和因素在当前阶段的主要表现有:

1.在地区格局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中、俄、美、日等大国接触频繁,对话增加,初步确定了相互间非敌对性战略定位与关系框架。中俄建立了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建立了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则结成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各大国全面建立的这些伙伴关系虽然仅是刚刚起步且面临种种考验,但它已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消除本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一些隐患,例如日俄间的领土争端和外部势力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企图。同时对地区的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周边大国也再次确认了无核化与保持和平稳定的共识。大国关系中的这些积极动向,无疑为稳定地区形势奠定了较为有利的基础。

2.多边对话进一步取得进展

在地区内各对双边关系有不同程度改善的基础上,多边对话又成为进一步加强沟通、信任和协调的需要。目前本地区已有的多边对话包括:1993年以来召集过多次的有美、韩、日、中、俄参加的东北亚合作对话会议,美、中、日非正式三边对话以及其它不同组合的多边对话等。其中尤以旨在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中美朝韩四方会谈较具代表性、逐步机制化而引人注目。四方会谈自1997年8 月以来已举行了两次预备会议和五次正式会议。今年初,在朝美尚未就“地下核设施”问题达成妥协、地区形势仍处紧张时举行的第四次会议,正式启动了“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工作组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工作组,标志着四方会谈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从此后朝美关系和地区形势的转机看,会谈对有关方面寻求共识、缓和矛盾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4月24 日结束的四方会谈第五次会议虽因意见分歧未取得更具体的成果,但各方讨论却更加务实,并一致同意在今年8月继续举行第六次会议。 这充分说明由会谈营造的缓和气氛和会谈本身的象征意义是各方都看重和需要的,会谈对各方更深入和清楚地了解其他与会各方立场、意图有益,而这种了解与协商本身,就是促进地区缓和与和平的重要前提。

3.韩国对北政策趋向缓和

长期以来,韩国政府虽然主张南北通过改善关系实现和平统一,但其政策中强硬成份居多,例如反对美国在南北关系大幅改善之前与朝建交,坚持朝美、朝日改善关系与南北关系改善同步,以及强调对北接触与对话只能由政府统一主导,严格限制南方民间的对北交流与援助等等。同时,由于对朝鲜国内形势的不正确判断,政策经常出现摇摆,从而导致南北关系发展不顺畅。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深感国力下降,无力以吸收方式实现统一,也不希望因南北继续对抗而影响自身经济恢复。自金大中就任总统后,韩国推出了以不搞吸收统一、促进南北和解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对北政策。作为具体措施,积极主张美日与朝鲜改善关系、美解除对朝经济制裁。另外,还大幅放宽了韩国民间对朝交流的限制。更令人注目的是,在新政府成立后一年多里,半岛和周边几度出现不测与紧张,韩国都未因此而放弃缓和政策。

4.南北交流有明显进展

在南方立场有较大改变的同时,朝鲜北方态度也有积极变化。去年以来,双方互相攻击和指责已明显减少,民间往来却大幅增加,南北间经济合作也更加活跃。继韩国现代集团与朝鲜合作开发金刚山旅游项目后,韩国其他大企业集团和社会团体等与北方的合作也陆续跟上。目前正在拟议或已开始前期准备的项目有:三星集团投资10亿美元在南浦建设电子工业园区、韩海洋水产株式会社与朝鲜光明星会社将进行“南北合作捕捞作业”、韩国电力公司准备在平壤附近建设一座10万千瓦级的火力发电厂,以及韩国社会、宗教团体与朝鲜亚太和平委员会签订的南北农业合作协议等(注:《每周韩国》1999年第9期、第10期。 )。据悉,南北双方还正在就举行南北足球比赛、南北交响乐团联合音乐会等计划进行磋商。有统计显示,1998年一年内南方到北方访问人数(不包括金刚山旅游)已达3,300余人, 而在此之前九年中南方访问北方的总人数仅2,000 余人(注:林东源:《韩半岛冷战体制解体与统一捷径》,《故国消息》1999年第3期。)。这充分说明, 虽然南北关系还未有根本改善,但双方交流的密度与深度已达到分裂后历史上最好水平,这是整个东北亚形势中值得珍视的重要缓和因素。

二、紧张因素也在增加

尽管上述种种缓和因素正推动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这未能掩盖本地区最近出现的一些不谐和音。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去年中东北亚地区不利于缓和的消极因素似有增加趋势。

1.朝美关系在相对稳定后又出现反复

1994年签定的朝美核框架协议,因开通了朝美正式对话渠道、确立了朝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美向朝提供轻水反应堆所需工期预定10年)必须相互承担履约义务而被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然而在履约过程中,朝对美不按时提供重油、滞延取消经济制裁等不满,美则怀疑朝继续进行核开发,同时也对朝的对外立场和经济政策并未出现美所期待的变化感到失望。因此,导致了去冬今春朝美间围绕“地下核设施”问题的一场对抗与较量。虽然冲突已随朝美在3月15 日结束的关于金仓里地下设施的第四次磋商终于有了结果而缓解,但舆论认为朝美间仍留有一些争议未能解决,例如对金仓里的检查能否保证朝以后不在其他地方进行核开发、朝美还在进行的朝鲜导弹研制和出口问题的谈判能否取得成果,等等。另外,这次朝美“地下核设施”协商与1994年前后的“核框架协议”谈判相比,其某些不同也为未来朝美关系乃至本地区形势发展蒙上了阴影:1993年朝美核危机起缘于朝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特别检查,1998年则是美直接依据所谓“卫星照片情报”要求朝接受美的检查;1993年时美准备了朝若坚持不接受核核查的军事打击方案却不轻易公开,1998年时不仅对方案精心补充还刻意渲染以对朝施压,等等。显然,在朝核问题和美朝关系问题上,美国的“一超意志”和动武倾向较前更为明显。

2.美日联合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给地区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1998年9月20日, 在纽约举行的日美安保协商委员会会议通过了美日决定“共同研究TMD技术”的联合声明。美日在联合声明中宣称, 这一决定是基于朝鲜发射导弹“对两国的安全保障及亚太地区安全造成的威胁”而作出的。事实上,把日韩等国拉入TMD 计划一直是美欲加强在东亚军事存在、维护其在本地区战略利益的重要一环。日本则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战区导弹技术可行性研究,先后耗资5.5亿日元, 并于1998年7月底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由于TMD是一种“盾”与“矛”作用兼有的高科技军事装备和力量,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和军事大国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日本在这一问题上最终决定联合行动,应该说对地区安全造成的威胁程度远远超过朝鲜发射卫星或研制导弹所引起的不安。几个月来的情况证明,美日在TMD 问题上的动向已在前一段发展势头良好的中美、中日、美俄等大国关系中注入了新的摩擦因素,同时也破坏了本地区战略平衡,并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地区军备竞赛。4月16 日韩国发射了一枚射程超过韩美原来协议限定范围的导弹,就是效仿美日竞相“加强防御”的事例。

3.地区内军事同盟有发展加强趋势

美日军事同盟是本地区最主要双边军事同盟。近年,随着美日贸易摩擦有所缓解,双方加强军事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1996年,美日首脑签署了《日美安保共同宣言》,对冷战后日美安保的作用进行再定义;1997年,公布了修订后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使日美军事同盟的重点从“日本有事”转向“周边有事”;最近,日本国会又通过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三个相关法案:《周边事态法》、《自卫队修正案》和《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这使日美军事同盟向“北约型”演变,美国因此进一步确保了利用日本实现对全区域控制的战略意图,日本则完全改变了“专守本土”的防卫性质,而开始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

另一方面,通过强调“驻韩美军长期驻留的必要性”,美韩军事同盟也得到加强。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与韩的军事合作曾滞后于美日、美韩军事合作。但在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访日、韩日首脑举行会晤之后,这一情况已发生变化。日韩军事合作方面的突破性变化和美日、美韩军事同盟的强化,不利于继续营造通过协商与对话解决问题的氛围,也是区域内多边对话尚难形成机制的主要原因。

三、形势复杂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缓和因素与紧张因素同时有所发展,已成为当前东北亚形势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充分反映了本地区国家关系的特殊性与利益交错的复杂性。这种复杂而奇特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各国在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有利害相冲的长期目标会不可避免地对之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小国内外政策受大国战略意图局限的情况依然存在。同时,有的国家因政策回旋余地较小而不得不“打牌”也会造成形势不明朗。

我想对以下相关因素作一分析:

1.美国因素:

美国是近年来对东北亚形势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1994年朝美核框架协议签订以来,朝鲜半岛乃至地区形势之所以保持了相对稳定,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该协议体现出来的美对朝政策明显转向缓和。诚然,美国的这种政策取向符合本地区各国希望和平与稳定的愿望。但是,美在争取这一近期目标的同时,其希望“诱朝开放”而使朝接受“民主思想”的长期目标也在或多或少影响现行政策。而且随着美对朝援助的增加和朝美对话的深入,美国国内持这种长期目标的典型代表势力——国会中主张对朝强硬的众参议员的立场也对美政府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朝在去冬今春的冲突与美调整对朝政策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虽然调整后的美对朝政策仍把对朝接触放在首位,但强硬的一手也明显增加。这将使今后朝美关系中不确定因素增加。显然,美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朝鲜“融入国际社会”的标准,势必导致形势紧张而不符合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也最终不利于美自身。

2.韩国因素:

如前所述,亚洲金融危机使韩认识到无力以吸收方式统一北方而采取了现实的缓和政策。但与此同时,摆脱危机、恢复经济的需要也加深了韩国对美、对日的依存。正是由于这一背景,美、日、韩军事合作更加密切,日韩安全合作取得突破,从而又在客观上大大刺激了朝鲜。南北朝鲜历来在反对日本军事扩张问题上呼声一致,现在,日韩在安全领域特别是“半岛有事”方面的军事合作动向已成为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中新的芥蒂。显然,韩国由于地缘因素和在美日韩同盟中地位的局限,其安全利益、政策意图与实际影响往往难以一致,韩国新政府对北政策的实施过程也就难免会有阻力和自相矛盾之处。

3.朝鲜因素:

朝鲜已比较平稳地渡过了金日成主席去世后的政权过渡期以及1995年以来连续受灾后的粮食危机。但朝鲜的经济和粮食困难仍未有明显好转。因此,朝鲜将继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既为通过与美改善关系等营造有利于其稳定的周边环境,也为取得国际社会必要的经济援助制造氛围。但与此同时,朝鲜始终认为美国在半岛的驻军、美日和美韩军事同盟是对其安全的巨大威胁。为了抵御这种威胁和鼓舞国内士气,朝需要显示捍卫其主权与体制的强硬立场,并且不隐讳将为此继续研制导弹,以及“用武力回应侵犯”的决心。朝鲜的这种态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舆论的不安,同时也为一些人制造“朝鲜威胁论”以达到扩充军备的目的提供了口实。看来,严峻的周边环境和国内经济困难使朝鲜的政策选择余地变小、顾虑加大,也是导致地区形势复杂的因素之一。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又决非仅靠朝鲜的努力可以奏效的。

四、警惕冷战死灰复燃

复杂的形势特点决定了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将是长期的、充满曲折的。围绕新格局的建立,各国有许多历史的纠葛、冷战遗留的问题以及现实的利害冲突需要解决。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减少紧张和摩擦,避免形势出现倒退呢?

前文的分析已表明,本地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热点问题有所不同。即本地区所有矛盾冲突基本上是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一旦激化,极可能导致大国间的对抗;如爆发战争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而非仅囿于某个国家。特别是近来本地区紧张因素的表现都不同程度带有冷战的标记,或者说是冷战残余的重新抬头。因此,为了维护本地区稳定、促进区内经济繁荣发展,警惕并防止冷战残余抬头是减少冲突、避免局势倒退的关键所在。

冷战残余在本地区当前的表现形式包括:

——冷战时期延续至今的各种形式制裁,如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制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即把自己意志和价值观强加于人;

——武力威胁和军事讹诈,例如动辄炫耀武力以期对方让步;

——制造种种“威胁论”,为扩充军备寻找借口;

——双边或多边军事同盟的发展与强化,须记军事同盟本身就是冷战产物。

显然,上述种种冷战的思维方式、对抗手段虽然只是个别现象而非主流,但如不加以抑制,势必会给本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更多消极影响。最近美国为首的北约撇开联合国,在科索沃动武、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日美安全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已使本地区舆论更多了一层深切的忧虑。

中国是世界范围冷战和本地区两大阵营对抗终结的最大受益国之一。冷战的结束为中国提供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扩大了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并作为一支和平力量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发挥了平衡和建设性作用,使自身影响和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可以说,能否防止冷战重演、维持本地区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中国能否继续发展,也关系到本地区各国前途。因此,中国将继续为稳定周边环境、消除冷战残余进行不懈努力,并为促进同区域内各国的友好与合作、争取东北亚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999年5月初)

标签:;  ;  ;  ;  ;  ;  ;  ;  ;  

东北亚形势的新特点_美国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