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面临新的挑战?_三资企业论文

中国企业面临新的挑战?_三资企业论文

中国企业面对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和变化,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给中国企业的市场环境带来了新的因素,它们在海内外都面临新的挑战。

国内市场的变化

首先,国内市场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之初到80年代中后期,国内工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以实力雄厚的上海产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在消费品市场上,上海产品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在机械制品市场上,则是国有企业的一统天下。改革中期以后,随着外来投资在广东的发展和示范作用,在国内收入水平普遍上升的背景下,广东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和一部分三资企业)在消费品方面迅速取代了上海的地位,广东产品北上的趋势在80年代未期、90年代初表现得最为明显。同时,在机械制品市场上,进口产品的比重上升越来越快,在广东和福建一带的消费品市场上进口的产品越来越多,一部分三资企业产品也摆脱出口主导模式,在这些市场上进行内销。

当前,在外资新一轮投资浪潮下,三资企业投资热点由广东扩展到沿海地区,广东产品在90年代初的优势又受到了冲击。在中高档产品市场上,进口产品和三资企业产品后来居上,迅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排挤本国产品,以致广东许多有实力乡镇企业不得不通过合资,把自己的产品挂上三资企业的牌子。目前,跨国公司(如日本的家电生产厂家)进一步把高档化的产品引入中国,并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进一步巩固在城市和整体市场上的优势,广东及其他地方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产品在档次上不断被向下排挤,在市场份额上则逐渐降低。同时,在低档消费品市场上,以乡镇企业为主体(越来越多的挂三资企业的牌子),江浙的产品亦走出华东的范围,向全国市场销售。

与供给相对应,国内的消费模式也出现变化。在消费市场上,由于90年代以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收入两极分化的倾向,高收入区逐渐向国外的消费模式看齐,追求名牌和高档产品(进口名牌和三资企业产品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但由于高收入区的消费规模有限,不可能形成80年代那种大规模的消费膨胀浪潮,而低收入区的农村需求增长减缓,城乡消费出现断层,城市里日益饱和的消费品市场不能传递到农村市场,农村消费市场将长期疲软,因此,中国的本地企业将面临严重的市场约束。80年代花费巨额投资建立起来的进口替代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目前中国的加工工业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只有60%,新建的家用电器生产线甚至不到50%。而且,这种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还在进一步遭到日本等国资本不断增加的三资企业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比较强烈,国内供应亦有缺口,但国有企业大多数技术设备老化,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需求,如要对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和改造,企业本身都不具备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能力,不可避免地要借助外资的参与,形成对外资的严重依赖。

中国产品面临多重挑战

其次,中国企业的出口市场发生了变化。1985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今天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的环境下,它还受到两方面因素的挑战:一是东欧、南欧、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改组之后,依靠它们与美国和西欧的传统关系,曾跟中国出口产品发生竞争;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因素发生在中国的内部,随着外来投资在国内的增加,中国出口中三资企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的出口资源和出口市场日益向三资企业转移,本地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趋于下降,三资企业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本地企业与三资企业在出口中的份额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这一趋势从外部市场制约了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中国企业的海内外市场都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做出了一些调整。国有企业向集团化股份化的方向发展,它们采取兼并、收购、上市集资等多重方式,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许多企业改变了过去产品单一的弱点,开拓多元化业务;乡镇企业亦开始离乡化,也走上了集团化和多元化的道路。在这些变化中,中国的企业逐渐形成了股份制企业集团,以加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但是,1993年以来的趋势表明,在市场变化的同时,中国现在又要直接面对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局限于市场销售,还体现在管理水平、产品开发以至产权转移等方面;而且,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压力将是全面和长期的。面对外资的压力,中国的企业集团可能会有以下四种选择:

中国企业集团的选择

第一,集团化企业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发展。不过,由于企业的集团化组成处于初始阶段,资金、人才缺乏,管理没有较大改善,实力不强,在市场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急速变化的形势下,这种集团是不易巩固的。例如前一段时间大量企业集团资金投入获利较高的房地产中,就反映出在这个市场国内企业集团有较大的优势,但亦显示出它们在完善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并没有因组成企业集团而有较大提高。因此,这种选择将面临一条比较艰难的道路。

第二,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外资相结合。由于中国的企业集团本身的实力不强,寻找具有一定实力和互补优势的外资,形成一种所谓的“策略联盟”,双方在生产分工、销售网络、研究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是许多企业希望采取的方式,也是国家政策所鼓励的。但在今天的环境下,尤其是在美欧大企业的进攻之下,这种合作很容易演变成企业被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吸纳,成为外资企业的一部分,长此下去,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企业被迫退出某些行业的现象,不可避免地会愈演愈烈。

第三,是采取韩国的模式,由国家出面以产业政策的形式进行协调(如最近出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对国内市场进行一定的保护,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等方式促使企业之间进行合并,在某些行业形成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其中容许少部分外资参加,作为提供技术的来源和促进竞争的动力。这种做法,可以使中国的企业在外资进入和亚太经济的整合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形成这些企业的既得垄断利益,不利于竞争的正常开展,再次形成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以上各种选择,各有利弊,但不难看出,中国企业突破原来的行业和地区限制,走向联合和重组,以便在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和新的国内经济条件下,推动中国企业的改革,使企业在股份化、集团化、大型化的趋势上不断演变,并通过适当程度的与外资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包括海外上市、合资、对外投资等),尽快形成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中国跨国企业集团(而不是从属外国跨国公司),把中国国内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进一步联系和配合起来,将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标签:;  ;  ;  ;  ;  ;  

中国企业面临新的挑战?_三资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