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综述论文_李振祥 王颖 张伟红

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综述论文_李振祥 王颖 张伟红

摘要:文章对中国知网(CNKI)关于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听障儿童存在:个性较为敏感,交往能力差,易产生恐怖、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相关影响因素有:人格特质、言语理解、情绪理解、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已有的干预方法主要从运动和情绪两个方面介入。建议对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从其影响因素着手,未来研究则需更多关注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听障儿童,即听觉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1]。听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各种心理活动的发展[2]。目前,我国听障儿童的基数较大,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残疾人数为200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3]。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其中听力残疾人数为2054万人[4]。19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5]。因此,了解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有效干预方法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有关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揭示国内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其干预方法,从而为国内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Sweeter. W)所提出,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包括了人的知、情、意、行的健康状况,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操、情绪、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6]。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以及有能力对所在社会做出贡献[7]。对听障儿童而言,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指标:适应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8]。适应性指标是指一切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否则就属于心理不健康,如嫉妒、自卑、焦虑等; 发展性指标主要包括智力和人格因素。

三、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现状

(一)听障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听障儿童自身的生理状态和所处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其心理状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目前,对听障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邓文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聋哑学校初中段的听障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听障组的EPQ神经质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SCL-90阳性项目数及各因子分数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组[9]。听障儿童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三种典型状态:心理紧张状态、过分自尊、敏感掩盖的自卑状态、攻击和敌意状态。李祚山和胡晓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重庆地区223名听障儿童进行了测查,发现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四个方面[10]。徐方忠和冯年琴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9名聋校中学部的听障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要差,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接近30%,普通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躯体化、强迫、偏执等[11]。黄杰和陈国宏采用《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皖南地区9-12岁的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各200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听障儿童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低于健听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也低于健听儿童,但健听儿童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12]。熊虎等人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和《儿童社会期望量表(CSD)》对湖北地区4县市(咸宁市、赤壁市、通山县、通城县)110名10-15岁的听障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听障儿童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对不认可的惧怕程度高;在精神质(P)、神经质(N)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表明他们具有古怪、孤僻、焦虑和易激动等人格特点;在内外向(E)和掩饰性(L)维度上明显低于常模,表明他们更内向、偏保守[13]。王娜、张晓丽和尹梦雅采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68名1-3岁的听障儿童的适应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听障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存在明显的交往异常,交往能力较差[14]。简仲谦、汤素梅和胡胜利采用《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厦门市、泉州市、三明市三所特殊教育学校的357名中学阶段的听障儿童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初高中阶段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学生[15]。

以上研究表明:与健听儿童相比,听障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个性比较敏感,冲动,易出现自卑或敌意状态;人际交往状态不佳,交往能力较差;恐怖、焦虑、偏执等,同时这种心理问题也对听障儿童的身体状态产生了影响,如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低于健听儿童。

(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倾向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16]。在听障儿童人格特征的研究方面,张福娟和刘春玲采用《特殊儿童人格诊断量表》对上海地区303名听障儿童个性进行评定,发现他们在独立性、忍耐性、领导性方面较差,容易产生固执,但其良好个性品质随年龄增长而发展[17]。熊虎等人认为听障儿童的人格特征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社会期望是影响听障儿童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13]。

2.言语理解

推理能力和言语理解能力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听障儿童较低的言语理解水平会影响其社会交往。杨艳云、王惠和高梅采用《瑞文测验联合型(CRT)》、《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和自编《言语理解能力测验》对上海地区聋校的七、八年级听障儿童的推理能力和言语理解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七、八年级听障儿童的推理能力与言语理解能力都比正常同龄儿童低,其中言语理解能力至少低 4-6岁,推理能力要低1-3岁[2]。

3.情绪理解

情绪的表达和理解是个体日常交流的关键因素。李娜、张福娟和吴季令采用自编的《儿童情绪理解测验》对上海地区33名听障幼儿和30名健听幼儿的情绪理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听障幼儿的外部情绪理解整体水平发展较低,外部情绪理解水平、内部心理状态理解水平和反思情绪理解水平均低于健听幼儿[18]。张海丛等人对王飞飞等人编制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进行修改,以此对北京市小学阶段的96名听障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听障儿童情绪感知得分最高,寻求外界支持得分最低[19]。

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是人格发展的调控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听障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好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自我意识越好,其心理健康中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低[10]。谭千保、陈芳和傅朝晖采用Piers和Harris的《自我意识量表(PHCSS)》对湖南地区的119名听障儿童和157名正常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儿童相比,听障儿童自我意识偏低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偏高水平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对自身的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地低于正常儿童,而对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的意识明显地高于正常儿童[20]。

5.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逐渐地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反应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与社会取得一致,就会产生对所处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易产生心理问题[2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张雪娇和赵亚茹采用《瑞文测验-联合型图册》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51名听力障碍儿童和53名正常儿童(年龄均在8-14岁间)的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评定,发现听障儿童的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突出表现为运动、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能力低下[22]。王娜等认为民主性教养方式有利于听障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14]。简仲谦等人在调查中发现父母婚姻状况较好的听障学生在心理量表总分、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相对较低,心理健康状况较好[15]。

(三)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目前,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的研究较少,主要从运动和情绪方面进行干预。谢雪峰等人采用“运动处方教学”(健身操舞蹈、球类、游戏、身体康复练习和健身跑)对武汉市高一年级的听障儿童进行干预,结果表明运动处方教学对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23]。张海丛等人在调查中也发现运动对提高听障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有积极的作用[19]。李娜、张福娟和吴季令根据听障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编制了情绪理解干预课程,对上海一所融合幼儿园的13名听障幼儿(4岁1个月-6岁)进行了为期12周的干预训练[24]。研究结果表明:干预训练显著提高了听障幼儿的外部情绪理解水平和内部情绪状态理解水平,对外部情绪理解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理解和情绪情景识别方面,对内部情绪状态理解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情绪表达规则理解方面。

四、建议与展望

(一)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培养听障儿童亲社会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对人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格特质并无优劣之分,但亲社会性的人格特质更能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增加人际间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听障儿童心理压力的及时疏解,促进社会和谐。

2.增进听障儿童的言语理解和情绪理解。理解是有效沟通的前提,通过增进听障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语理解、情绪理解,有助于疏解社会交往压力,减少对他人的误解和自我偏执。

3.提高听障儿童对自我的意识。自我意识涉及到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听障儿童越是认同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努力,则会更乐于学习,人际关系也较好[25]。通过提高听障儿童的自我意识,可以减少自卑和自傲,增加个体自信。

4.建立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式,以提高听障儿童对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的适应。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因而教师应与听障儿童的家庭合作,相互沟通教育的方式,在家庭中建立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并在学校教学中也适时采用民主性的教育方式。

(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展望

目前,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有:(1)研究方法单一,多为问卷调查的形式,缺乏干预类的实证研究;(2)调查取样的范围较窄,样本量较少且研究工具缺乏一致性,无法进行研究间的对比和验证;(3)被试的年龄段偏大,对学前阶段听障儿童的研究很少,而学前阶段正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干预的黄金时段,错过这一时段,后期的干预会事倍功半。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首先是要对听障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方面的研究,提供具体有效的干预方法,以增加循证教学方面的证据;其次,注重调查工具的选择,使各研究可以交互验证,从而有利于循证教学的开展;最后,要注重学前阶段听障儿童的心理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1] 韦小满.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12-13.

[2] 杨艳云, 王惠, 高梅. 聋童推理能力与言语理解能力关系初探[J]. 中国特殊教育, 2001(01):33-3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 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0804/t20080407_387580.shtml, 2018-02-10.

[4]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 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2018-02-10.

[5] 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 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2018-03-05.

[6] 李骅.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07):919-920.

[7] 俞国良, 董妍.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J]. 教育研究, 2012(06):97-102.

[8] 李珂珂. 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97-99.

[9] 邓文. 聋哑学校聋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探讨[J]. 中国特殊教育, 1997(04):35-38.

[10] 李祚山, 胡晓. 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08):56-59.

[11] 徐方忠, 冯年琴. 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02):145-146.

[12] 黄杰, 陈国宏. 皖南地区聋生与健生身心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 2008,30(03):38-39.

[13] 熊虎, 陆飞, 文莎丽, 等. 聋哑儿童人格特征与社会期望调查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19):3630-3631.

[14] 王娜, 张晓丽, 尹梦雅. 听障儿童适应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2):242-244.

[15] 简仲谦, 汤素梅, 胡胜利. 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 2016(14):38-43.

[16] 杨军义. 神经质人格特质的神经基础及其影响因素[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7.

[17] 张福娟, 刘春玲. 听觉障碍儿童个性特征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1999(03):24-27.

[18] 李娜, 张福娟, 吴季令. 听力障碍幼儿情绪理解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12):22-27.

[19] 张海丛, 吴彤, 刘美玉, 等. 北京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03):351-352.

[20] 谭千保, 陈芳, 傅朝晖. 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自我意识对比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6(02):18-21.

[21] 陈会昌.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G]. 沈阳出版社, 1995:245.

[22] 张雪娇, 赵亚茹. 聋哑儿童智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6(01):59-60.

[23] 谢雪峰, 陈适晖, 漆昌柱, 等. 运动处方教学对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体育学刊, 2005(06):63-66.

[24] 李娜, 张福娟, 吴季令. 听力障碍幼儿情绪理解的干预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11(02):177-184.

[25] 兰继军, 张银环. 我国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特殊教育. 2016(24): 30-35.

论文作者:李振祥 王颖 张伟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综述论文_李振祥 王颖 张伟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