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8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率与经营绩效_经营业绩论文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率与经营业绩:1995-1998,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企业论文,中国论文,经营业绩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1)05-0009-09

了解中国实情的学者都面临这样的一个困惑:改革开放以来,在微观方面,占中国经济主体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断下滑,亏损面不断扩大;可是另一方面,多数对中国企业的研究却表明中国的工业企业,甚至是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都有较高的生产效率的增长(Li,1997)。这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着生产效率与经营业绩脱节的现象。问题可能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存在结构问题;大多数研究成果是针对企业整体生产效率的,这使得结构问题被掩盖起来,而中国的微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是结构问题。另一方面则涉及制度问题。在现有产权制度的约束下,企业有较强的动机将生产盈利“内部化”,即将盈利滞留于企业内部由企业内部人员占有;这种动机在国有企业尤其强烈(林毅夫等,1995)。这样,即使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率是高的,在财务状况上却体现为盈利水平较低。

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业绩所反映的是企业运行的不同侧面。所谓生产效率一般指的是全要素生产率,或单位要素投入所创造的产出,本文也称之为产出效率。产出效率主要反映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指企业的盈利或亏损状况及投资回报率。所谓盈亏状况,在本文中指的是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与其全部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水平。一个企业可能产出效率较高,它能以较少的投入创造较高的产出;但这个并不一定能够获得较好的盈利水平。例如,一个企业可能拥有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可是,如果企业管理水平不够,用来支付设备及工人的成本太高,它仍然可以成为亏损企业。一般来说,生产效率在计划经济里及宏观经济层面更为重要;而盈亏状况在市场经济里及微观层面对企业更为重要。在计划经济里,企业不必担心因亏损而破产,产出效率成为企业与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在市场经济里,企业的生存取决于盈利能力,产出效率的提高必须以盈利为前提。而且,市场经济鼓励一切盈利企业生存发展,包括产出效率低的企业。有些因工资低、工艺简单而产出效率低的企业,只要它们盈利,对解决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就能做出极大的贡献。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产出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数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当然,产出效率与盈亏状况这两种指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产出效率高的企业盈利的可能性相对要大。如果两者存在较明显的偏差,则说明存在管理或经济结构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产出效率主要由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决定,因而受外部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较小;而盈亏状况主要由企业经营水平和市场环境决定,因此波动较为剧烈,受外部影响较大。

本文利用工业普查数据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效率与盈亏状况进行较为全面和细致的分析,重点在结构方面。通过这些分析,一方面可以全面深入了解不同企业的产出效率与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形成企业不同产出效率与经营状况的体制与结构性因素。文章依据企业效率和盈亏状况对企业进行分类,考察它们与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等结构因素的关系。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显然与企业内部素质紧密相关;同时,一般而言企业环境无疑对企业的绩效也有重要影响。我们的理论假定是,如果企业绩效与外部结构因素存在系统性的关联的话,则调整外部结构对中国的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宏观经济的稳定对企业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反之,如果企业绩效与外部结构因素并非有系统关联,则企业内部素质的提高成为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外部因素的调整可能只是次要的。我们的研究发现,内部与外部因素同等重要。

一、数据与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和其他年份抽查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样本数据。研究的样本涵盖1995~1998年约两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全国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约80%。以1998年为例,有效样本企业数为20164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数量的0.25%(包括数目众多的小企业);职工人数3030万,占全部工业企业职工人数63.79%;样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8.81%,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的31.59%;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3%。1997年有效样本企业的资产总量为6.0万亿,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8.1%。

为研究效率和盈亏状况与结构因素的动态相关关系,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分析不同效率和盈亏水平的企业依据主要结构因素如地区、行业、所有制和规模等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这些分布随时间变化的动态。为此,首先必须对不同的企业效率和盈亏状况进行分类和分组。

1.对企业效率依据“广义”(或“宏观”)全要素生产率(TEP)水平进行分类和分组。

首先必须计算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采用一般估算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

其中,VA为包括财务费用在内的广义增加值,NVFIXA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LOBOR为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回归余数ε即为全要素生产率。

要注意的是,这里被解释变量不是通常的总产值,而是增加值。此外,生产函数没有分行业估算,而是采用所有企业的平均生产函数;因此余数ε反映的不仅是企业在各自行业中的技术效率,还反映了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所存在的生产率差异,即资源分配效率。

为了衡量企业效率的结构变化和动态,我们不直接采用绝对的回归余数作为分析的依据,而是把一般的全要素生产率(回归余数ε)分类为不同的效率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接下来我们将回归余数标准化:

当企业的GVA超出上述范围时,我们将之作为“野点”剔除于研究样本之外。这样,GTVA=2意味企业效率良好;GTVA=1意味企业效率一般;GTVA=-1表示企业效率差;GTVA=-2表示企业效率很差。

要说明的是,例如某企业GTVA=2,这表明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所有企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0.5个样本标准差、但小于3个样本标准差。鉴于GTVA是一个标准化的相对指标,因此它只能在同一年内进行比较;这种指标并不能在不同年份进行绝对比较。

2.对企业盈亏状况进行分类和分组。

对企业的盈亏状况进行分析所依据是企业基本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在本文的附录中说明。这里只给出企业盈亏状况的分类方法:

也就是说,GF=-2意味着企业不创造增加值或增加值不足以弥补劳动力成本,企业无法养活自己的员工;GF=-1说明企业所生产的增加值虽然可以补偿劳动力成本,但不能补偿资金成本或足额提取设备折旧,企业发展受到限制;GF=1表明该类企业仅仅处于微利状况;GF=2的企业基本具有较好的或合理的盈利能力。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依所有制的效率与盈亏状况

显然,无论是产出效率还是盈亏状况,非国有企业均优于国有企业。例如,1998年79.1%的非国有企业资产的产出效率高于平均水平(GTVA>0),而国有企业只有67.1%。这一年非国有企业有78.3%的资产盈利(GF>0),其中盈利良好的企业(GF=2)所占资产比重为41.4%;相应地,国有企业有72.2%的资产盈利,其中盈利良好的企业所占资产仅为21.4%。此外,非国有企业只有9.3%的资产比重产出效率极差(GTVA=-2),8.7%严重亏损(GF=-2);反之,国有企业则有16.7%的资产比重产出效率极差,13.7%严重亏损。大体上,大部分非国有企业资产处于盈利良好状态,而大部分国有企业资产仅仅维持轻微的盈利水平。从动态上看,在效率状况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变化都不大;有一个情况是,非国有企业的产出效率状况分布有一点恶化的趋势,效率差的企业资产比重在增加,效率好的则在减少。同样地,这几年非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在扩大,盈利良好的非国有企业资产正逐步在减少。部分原因来自于亚洲金融风暴。样本中,国有企业的扭亏情况并非十分理想,严重亏损企业的资产比重甚至还有所增加;盈利良好的国有企业资产也在逐步减少。这种结果与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它反映了在市场不断开放的条件下,企业盈利水平向平均利润率水平回归的基本规律。

效率良好(GTVA=2)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比重波动很大,大体上略微上升。值得关注的是,效率良好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比重在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60.5%下降为1998年的58.5%。这可能说明宏观经济环境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为严重。我们的数据还表明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的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要相对微弱一些,私人企业最为敏感。

表1 大中型工业企业依所有制的效率状况分布(以总资产加权):1995-1998

表2 大中型工业企业依所有制的盈亏状况分布(以总资产加权):1995-1998

三、大中型工业企业分地区的效率与盈亏状况

在这里,我们运用有关数据作一个较为简单的分析。可将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GTVA>0)的企业资产比重与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GTVA<0)的企业资产比重相比,比值作为一个地区的企业效率状况指标。即

地区效率状况指数=(GTVA=2和GTVA=1的企业资产比重)/(GTVA=-1和GTVA=-2的企业资产比重)

表3仅列出1995年和1998年上述指标在前、后十名的地区。可以看到,效益好的企业较多的地区基本集中于东部;效率差的企业较多的地区则集中于中、西部。在效率状况指数较高的地区中,新疆较为例外,因为该地区有特殊的资源。由于我们计算的是资产比重,1995年云南的企业效率较好可能反映的是某些特殊企业的作用,如红塔集团。为什么吉林能从1995年的较低的企业效率水平上升为在1998年具有较高企业效率水平倒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也许与该地区相对成功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关。

同样地,可将盈利企业(GF>0)的资产比重与亏损企业(GF<0)的资产比重相比,比值作为一个地区的企业盈亏状况指标。即

地区盈亏资产比率=(GF=2和GF=1的企业资产比重)/(GF=-1和GF=-2的企业资产比重)

表4列出1995年和1998年上述指标在前、后十名的地区。

像新疆、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和湖北等地区的工业企业,效率状况与盈利状况比较一致,都较为理想。内蒙古、黑龙江、湖南、江西、山西、陕西、天津和北京等地区的工业企业,效率状况与盈利状况也比较一致,只是情况都较差。而上海、广东地区情况十分特别。以1998年的情况来看,效率状况分别具第一位和第三位的上海和广东,它们的盈亏比率分别只处于第十五和十八位。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的资产比,在广东是2.62,在上海是2.96,都不到新疆的一半。由于广东的国有企业份额不大,而1995年广东盈、亏企业资产比是3.69,处于十一位,可以设想1998年广东企业盈、亏资产比率的较大下降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反,1998年与1995年相比,上海盈利企业资产比重是上升的。当然两地企业效率状况与盈亏状况的较大差异还是值得留意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两地较高的劳动力成本。

如果按北部(包括东北三省、冀、晋、蒙和京、津)、东部(包括沪、苏、浙、闽、鲁、粤和琼)、中部(皖、赣、鄂、湘和豫)以及西部等划分,可以计算亏损企业所占资产在这四个地区的分布。将各地区 GF=-1和GF=-2的企业资产相加,再除以 GF=-1和GF=-2的全国资产总量,可以得出各地区亏损企业资产的比重,然后按区域将各地区的亏损资产比重加总。按此方法,我们计算得1998年北、东、中、西四个区域的亏损企业资产占全国亏损企业资产的比重分别是37.52%、32.46%、12.6%和17.41%;而这几个地区全部工业企业资产(亏损与盈利企业资产之和)所占全国全部工业企业资产的比重分别为31.1%、38.9%、14%和16%。由此可见,亏损企业在地区分布上并没有强烈的趋向,基本与资产总量成相应的比例。只是其中北部和西部的亏损比重稍微大一些。而北部的亏损企业较为集中于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其中北京尤为严重,北京1998年亏损企业资产占全国亏损企业资产的8.6%。

四、大中型工业企业分行业的效率与盈亏状况

按照与上节同样的方法可以将效率较好、盈利企业资产较多的行业和效率较差、亏损企业资产比例较大的行业分别列举如表5、表6。

表5 大中型工业企业效率状况行业分析:1995、1998

表6 大中型工业企业盈亏状况行业分析:1995、1998

可以看到,效率较好的的行为主要包括:(1)具有垄断性,同时又有市场的行业,如与石油生产有关的行业、电力行业;(2)特殊行业,如烟草制造业;(3)新兴行业,如电子、电气行业,通信制造业;(4)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的行业,如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服装业等。反之,效率较差的行业则主要包括:(1))虽具垄断性,但同时又有公共产品特性的行业,如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2)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各种矿产品的采选与加工业,以及传统的木材加工业;(3)市场容量较小的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行业改革的一些状况。如纺织业,1998年与1995年相比,纺织业的整体效率改变不大。另外一点是,1998年与1995年比较,各行业的整体效率都得到提高,效率好的企业资产比重均有所增加。

在盈亏状况方面,盈利情况较好的行业与生产效率较好的行业基本相同。1998年家具制造业的较高盈亏资产比率可能反映了与住房制度改革相联系的房地产市场的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家具需求的上升。另一方面,企业效率状况较好的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却没有很好的整体盈利表现。1995年效率状况处于前十位的行业有八个行业1998年仍然处于前十位;而1995年盈亏状况处于前十位的行业只有六个行业1998年仍然处于前十位。这些说明企业盈亏状况相对于企业效率来讲更多地受到所处行业的市场力量的主导,对市场需求更为敏感。

在亏损较多的行业中,除了效率状况同样不好的公共产品制造业、传统夕阳产业外,技术含量不高而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亏损面在扩大,如普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有些行业亏损的扩大可能受制于周期性的因素,如1998年造纸原料成本的上升使造纸业的盈亏资产比率下降。纺织业整体盈亏状况改变较大,1995年纺织业盈、亏企业的资产比率为1.47;到1998年则为1.92,即纺织业接近三分之二的资产是在盈利的。这比一般的估计要乐观得多。说明“压锭”的成效主要体现为纺织企业的扭亏为盈。

五、结论与政策内涵

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率和盈亏状况与地区、行业特点、所有制等结构性因素存在紧密关联;其中所有制与行业的影响尤其明显。可以总结为:(1)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确实存在明显的效率和盈利差距;其中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盈亏状况最不理想但较为稳定。多数国有企业处于微利,或仅维持企业简单生存的状态。大体上是,二分之一维持生存、四分之一能够发展、四分之一亏损。(2)即使是大中型企业,市场波动对企业效率与盈亏状况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竞争的市场环境—可说初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新兴行业的企业可以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形成“技术竞争环境”,生产效率与盈利水平还存在脱节的情况。(3)东部地区企业在生产率水平上具有优势,但在盈利能力上并非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盈利内部化”,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东部地区企业经营成本较高,如较高的工资水平。

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启示是,尽管所有制结构对企业效率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渐次开放的情况下,其他结构因素,如企业所处行业的周期波动、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技术优势等都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由此,维护正常的、竞争的市场,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政策目标。至于何种结构因素对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更具有重要影响则不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

说明:

本文所涉及的变量说明如下:

NVFIXA: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LOBOR: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

VA:增加值,VA=YCURR-MINPUT+VAT+FC

YCURR:工业总产值(现价)

MINPUT:中间投入合计

VAT:应缴增值税

FC:财务费用

GP:利润总额,GP=VA-W

W:工资总额

GCF:毛现金收入,GCF=GP=FC

P:估算利润,P=GCF-CURRD

CURRD:本年折旧

ATP:税后利润,ATP=P-TAX

TAX:各类税项

NROTA:单位总资产税后利润,NROTA=ATP/TA

TA:资产总计

收稿日期:2001-05-10

标签:;  ;  ;  ;  ;  ;  ;  ;  ;  ;  ;  

1995/1998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率与经营绩效_经营业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