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网格化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_梁华光1,龚武良2,王涛2,刘甲甲2

梁华光1 龚武良2 王涛2 刘甲甲2

(1.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54;2.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54)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及电网的管理水平,国内部分电网较先进的城市开始探索实施配电网网格化建设和改造,本文从区域网格经济性、可靠性、变电站负载均衡度、负荷适应性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网格划分优劣程度进行评判,从而指导电网网格划分。

关键词:配电网;网格化;评价体系

0、引语

城市电网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电网网架复杂程度加大,市政改造和环境美化等因素对电力通道限制的增多,城市电网进一步优化面临极大困难。传统简单的随负荷发展而建设电网的做法亟须优化。电网网格化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电网较先进的城市被广泛采用,是一种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规划工具,尤其在电网规模较大的区域有非常高的效益[1]。

本文通过对区域网格经济性、可靠性、变电站负载均衡度、负荷适应性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网格划分优劣程度进行评判,从而指导电网网格划分。

1、配电网网格化评价总体思路

配电网综合评价体系包括3部分内容: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选取指标,保证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与指标间的相互独立性,同时对每个指标进行详细定义并给出计算方法。

2)指标赋权。指标权重设定应客观合理,同时能够反映出指标的重要性。

3)设定指标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科学合理,符合指标的变化特性。

2、配电网网格化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评价对象为电网网格化分合理性,网格经济性、可靠性、变电站负载均衡度、负荷适应性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明细如图1 所示。

3、评价指标模糊化

通过对评价指标进行模糊化,可将指标具体取值转化为满意度,从而使量纲不同的指标具有横向可比性,同时能够反映对规划的技术指导方向[2]。

1)用户切割比例

是指用户被切割数占总用户数的比例。在评价时,当x=0%时,该单项指标的模糊值为1;0%<x<100%时模糊值按余弦函数递减;x=100%时模糊值为0。

2)线路平均负载率

是指本区域内所有网格负荷与线路最大带载能力之和的比值。该指标采用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当线路平均负载率为50%<x<75%时,该单项指标的模糊值为1;否则线性递减。当x=0或x=100%时,其模糊值为0。

3)主变平均负载率

是指本区域各台主变负载率的平均值。该指标采用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当主变平均负载率为53%<x<62%时,该单项指标的模糊值为1;取其他值时线性化递减。

根据南方电网公司《11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指导原则》110kV容载比宜取1.8~2.1,功率因素0.9,平均负载53~62%。

4、指标赋权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AHP法是一种实用的多指标决策方法,通过构造比较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并经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对各单一指标进行模糊打分,最终得出对方案的综合评价[3]。

1)基本步骤

a)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4]。

b)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c)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2)构造成对比较阵

随机抽取网格化规划专家组成专家组,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各单一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其中,对于指标i和指标j,以aij表示第i个元素与第 j 个元素相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而aji=1/aij。aij在 1-9 及其倒数中间取值。

对于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经过问卷调研,所形成的比较矩阵如下:

a)以经济性为评价准则时,i指标与j指标相比的重要程度:

b)以可靠性为评价准则时,i指标与j指标相比的重要程度以变电站负载均衡程度为评价准则时,i指标与j指标相比的重要程度:

表2以变电站负载均衡程度为评价准则时重要程度

3)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利用层次分析法,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

5、结语

本文提出了评判配电网网格化划分优劣程度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很好的适应现阶段传统配电网网格划分研究。但是随着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将不能完全覆盖到网格划分的全部要点,当配电网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需在本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并细化分布式电源接纳、调动用户参与电网运行等方面的指标,同时需要重新对各指标进行赋权。

参考文献:

[1]姚刚,仲立军,张代红.复杂城市配电网网格化供电组网方式优化研究及实践[J].电网技术,2014,38(5):1297-1301.DOI:10.13335/j.1000-3673.pst.2014.05.026.

[2]李冬,田强.中压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方法研究[J].电工电气,2014,(7):5-7.DOI:10.3969/j.issn.1007-3175.2014.07.002.

[3]张植华,李健,林毓,等.网格化城市配电网目标网架动态构建方法[J].陕西电力,2015,43(2):23-29.

[4]陈羽,刘东,廖怀庆,等.网格计算环境下输配电网联合潮流计算[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5):42-47.DOI:10.3969/j.issn.1674-3415.2012.05.008.

论文作者:梁华光1,龚武良2,王涛2,刘甲甲2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配电网网格化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_梁华光1,龚武良2,王涛2,刘甲甲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