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_大学论文

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_大学论文

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办学特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述:办学特色的含义及其特性

特色,指的是格外突出的风格或特点。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世界上一流顶尖的大学均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而在众多的大学之林中树立典范。就内容而言,高校的办学特色可以分为理念型和项目型。理念型特色是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长期形成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学精神;项目型特色既有学校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宏观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也有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观的学科、专业布局特色,还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微观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培养方式以及高校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科学研究范式。当然,如此划分主要出于便于理解。事实上,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可以认为,理念型特色是项目型特色的先导,项目型特色是理念型特色的具体化。

高校里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办学特色。要成为高校的办学特色,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性:其一是独特性,其二是稳定性和持久性,其三是发展性。

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首先是要有鲜明的个性,亦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但是,并非独特的东西均能成为高校的办学特色。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特色是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谈高校的办学特色不能离开大学的本质属性,高校的办学特色仍然要与高校的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发展文化联系在一起。此为“独特性”。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大学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甚至可能对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能成为办学特色者必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并被社会所广泛认可。是谓“稳定性和持久性”

办学特色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高校的办学特色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发展性”。

二、重要性:办学特色不可或缺

质言之,发展办学特色是高校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传播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发展办学特色是高校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

过去我们学习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高校在科系设置上也形成了与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相对应的专业,在高等教育管理上推行中央统一管理,人才培养由国家统购统销。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大学不用担心学校吸引不到学生来就学,学生也不必为未来的工作去向担忧。在这种体制下,大学的主要任务放在每年完成国家多少招生计划,为国家输送多少人才,较少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

然而,当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对社会需求而言,高校仍然是卖方市场,但是学生对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过去被动择校转为积极主动选择学校,社会用人部门对大学的人才的素质也提出越来越高甚至近似苛刻的要求。特别在未来发展的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将会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更加市场化,大学有可能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时大学的办学特色将成为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为,随着社会行业结构的调整,整个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扩大人才数量和提高人才质量,而且更加需要人才结构整体优化。大学的办学特色将成为学校的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综合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必须树立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取胜。例如,美国加州的伯克利学院、哈佛商学院等,都是由于特色鲜明而闻名于世,“大学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服务与质量的特殊性”(注:曲振涛: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日。),另外对一所大学而言,教育资源总需求与教育资源总供给总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社会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永远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的有效策略,世界上顶尖的大学也不是每个学科、每个专业乃至每个方面都是一流的。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的时候,大学更应该从自身发展的历史研究积累、现实条件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出发,明确学校的自身的优势所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发展办学特色是世界高等教育传播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我们把办学特色放在国际交往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的时候,发展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极具文化交流的意义。在近现代大学职能演进的发展史上,一流大学均是在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高等教育中的合理成份并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被公认是发祥于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的波隆那和法国巴黎大学。当时保存和传承人类知识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当这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大学传入英国之后,受到洛克绅士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以注重贵族心智的培养和性格的养成成为主要特征的博雅教育,牛津、剑桥传统因此成为古典大学特色的突出代表。19世纪初,当西欧各国还沉湎于传统的办学模式时,德国在洪堡的倡导下创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关于“大学应当同时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办学思想,把大学由传统的单纯人才培养的一元职能变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的二元职能,使柏林大学被公认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最早大学。19世纪中后期,当美国把这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移植到美国本土后,继承了德国科学民主的办学思想,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由此形成了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代表的一类研究型大学,然而受美国实用主义及功利主义哲学深刻影响的美国人,并不满足于这种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大学,而把实用性人才与直接为社会服务摆在高校发展的首要位置。其中创建于1848年的威斯康星大学,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联在一起,突破了以往大学二元职能结构模式,把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推向社会的中心,由此威斯康星大学成为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典范和旗舰。所以,就文化交流而言,世界高等教育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并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特色的大学。换言之,只有与本民族历史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大学,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特色,为世界高等教育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大学的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大学最早出现时,高等教育就具有国际化的特征。但是真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当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种国际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留学生互派、学者互访的数量急剧增长,国际间高等教育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日益频繁。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中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为活跃的迹象。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采取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国学生,甚至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为教育输出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各国政治、外交、科技、经贸等各方面。以美国为例,该国天才人物三分之一出生在国外,美国所有诺贝尔获得者亦有三分之一是海外出生的。亚洲华尔街杂志认为:“在过去50年里,若没有外来移民,美国的实际生活水平最低限度会较现时低出40%。”(注:欧阳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分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年第3期。)正因为如此,许多发达国家都不惜采取各项措施,突出本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并把它们推向世界。澳大利亚莫纳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Mallogan的主张是:伟大的大学是世界的大学;把世界带进莫大,把莫大推向世界。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是以西欧或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化。就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言,文化总是从先进文化流向较为落后文化,这种流向也是正常的,它有助于我们博取众家之长,积极利用国外的高等教育资源,力求在不长的时间里,使我们一些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但是,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应考虑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地跟在人家后面,切忌“邯郸学步”,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在创新当中发展自己,同时积极主动地向国际介绍本国高等教育优良办学特色,提高本国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运作:关于形成办学特色的一点思考

如何发展大学的办学特色,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更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课题。把这一问题置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要善于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实现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二是要注重所处环境的地域特色并以地域的特色研究推进大学走向世界。

——善于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实现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儒家为主导思想的文化体系不但对中国乃至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高等教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文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例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厦门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些简炼的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上世纪初,蔡元培在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协调与设计西方与中国两种不同文化知识体系。蔡元培先生本身是前清的进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他留学德国,深受德国洪堡模式的影响。因此,他在北大进行改革,实践“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兼容并包”办学思想,成功地把西方的科学研究精神与中国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北京大学由此脱离了旧式升官发财的办学特色而成为一所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并在特定的情况下,北大摆脱了大学纯学术研究的范式,成为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命运和发展前途的先锋。与蔡元培类似,林文庆先生自幼在马来亚接受良好的英文教育,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优秀学生,同时作为一名华族后裔,他又深深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吸引,成为当年星马华族社会儒家思想复兴运动的著名推动者之一。他在出任厦门大学校长时,就提出要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在担任厦门大学14年校长的时间里,林文庆先生为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厦门大学在创办初期就形成了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特色。我国当代学者中有人把中国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以人文教育为主,近现代以科技教育为主,当代是科技与人文教育相整合三个阶段。所以,在人们在担忧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人文精神失落的情况下,重视与发扬传统高等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重所处环境的地域特色并以地域的特色研究推进大学走向世界。

在社会学变迁史上,有一种被称作“本土化”的社会学运动。其具体的含义是“使从本国本地区之外的社会学发生转变,使之在解释、说明、应用等方面适合本国本地的情况,形成具有本国、本地的特色或特征。”(注:郑杭生、王万俊: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目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作为一种自觉的群众性学术价值取向,这一活动率先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拉美地区及中国,直至波及世界各地。这一活动的源由是近代欧洲的全球化运动,打破了非西方文化中固有体系,使得这些国家在重新寻找自身文化认同和重构文化体系时而形成一种文化活动。与社会学本土化现象相类似,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存在着本土化现象。例如厦大早期的办学者就曾提出:厦门大学的人文学科必须注意对象所蕴藏的区域,并以区域的深化研究而取得足于影响国内外学术界的成就。当时的国学研究院,提出以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固有之文化,20世纪20-30年代,厦门大学的生物学、海洋学以及其它以地域为特征的人文科学的研究在全国颇具影响与其力倡办学特色是分不开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后发外生发展型,其特点是从西方引进,产生迟,发展快,对西方高等教育的态度经历了一系列排拒与困惑以及接受乃至积极学习的矛盾演变过程,从“路径依赖”式地死抱“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注:孟子·滕文公上。)的观念到“其保守性和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注: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专集之34,第63页。)直至“步武泰西,参行新法”(注: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8页。)。这一演变的过程也就是使西方的高等教育不断适合本国实际情况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的过程。对于大学而言,这种本土化运动常常是通过培养特定地域所需要的人才并通过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是一定地域社会共同体所认同的一种生存方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是以一定种群关系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为联系纽带,培养地方所急需的人才和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如何发展高校的办学特色,推进大学走向世界并使大学取得足于影响国际的学术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或越是有特色的事物,就越具有国际性意义,这一准则同样适用于高校。要而言之,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可或缺,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难以发展;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应该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及发展性,应该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应该注重挖掘与发展办学的地域特色并使之走向世界,从而以“创新”应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以“特色”迎接与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国际化,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标签:;  ;  

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