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供需结构与格局的变化趋势_石油论文

国际石油供需结构与格局的变化趋势_石油论文

国际石油供需结构及格局的变动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变动论文,格局论文,国际石油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油价向上波动是近几年的主流态势

自2000年以来,特别引起世界关注的是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在多数情况下油价处于高水平。2000年国际油价经历暴涨风波,从1999年每桶17.47美元(注:1999年初国际油价(除非特别提到,本文主要以欧佩克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为准)最低时曾经不到10美元/桶,见美国能源情报署(EIA)世界油价数据,http://www.eia.doe.gov。)上涨至27.60美元,增幅达58%,最高时曾冲破31美元。当时美国和欧洲多数国家汽油紧缺,乃至引发社会动荡,美国被迫动用石油战略储备。2001年世界经济进入衰退,石油消费需求下降,使油价回落。“9·11”事件更进一步削弱市场需求,航空、运输和旅游业不景气,国际油价一度跌回16~17美元。但是,2002年油价又逐步提升。3月、8月及12月几次大幅度上涨,到年底油价比年初平均增加8美元,并伴随严重的“战争溢价”风险。2003年诸多因素造成国际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多次创下历史新高,又一次引起“石油危机”恐慌。2003年全年平均价达到28.10美元/桶。2004年第一二季度的油价仍旧是高价位,3月份平均价超过32美元/桶,比上年同期高3.27美元,是1990年10月以来的月平均最高价(注:欧佩克《石油市场月报》2004年4月号,11页。)。伊拉克战争一周年后的4月份,伊局势混乱更增添了国际油市的紧张,油价只升不跌,比2003年同期上涨近7美元。5月平均价为36.37美元/桶,比2003年同期上涨了近11美元,为1990年10月以来的月平均最高价,5月17日单日油价升至37.72美元/桶。到6月中旬,欧佩克(OPEC)油价已持续半年超过28美元/桶上限,创下了石油界的“吉尼斯纪录”。

另外,分别在世界三大石油市场(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英国伦敦石油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进行交易的三种国际基准原油——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英国布伦特原油和亚洲迪拜原油的价格,近几年波动轨迹与欧佩克油价大致相同。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WTI、布伦特和迪拜油价分别上涨了47.8%、47.3%和49.2%,今年5月份平均油价升至40.28美元/桶、37.57美元/桶和34.65美元/桶。

二、市场供需矛盾及结构变动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显示,2000至2003年,世界总需求量依次是7620万桶/日、7680万桶/日、7700万桶/日、7860万桶/日,世界总供应量先后是7670万桶/日、7690万桶/日、7660万桶/日、7940万桶/日,供需差额在10~80万桶/日(注: 国际能源机构《石油市场月报》2004年4月号,表1,42页。)。这种供需结构状态,是未来世界石油市场力争维持的基本平衡形式。

预计,今年世界市场石油供应和需求流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基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消费大国经济开始回升,以及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石油需求增长加速,IEA多次调高对2004年世界石油市场预测,估计年均需求总量可达8030万桶/日,比2003年增长170万桶,超过前几年的增长速度。2.世界石油供应将同样增加。一是,欧佩克作为“机动产油国”有能力扩大对市场的石油供应。从欧佩克目前的实际原油日产量看,保守的估计,它至少拥有100多万桶的剩余产能(注:欧佩克2004年5月实际日产量2632万桶(伊拉克除外),超过配额282万桶。参见欧佩克《石油市场月报》2004年6月号。)。二是,为了振兴经济,保持发展势头,俄罗斯将不断扩大石油生产和出口规模。今年它的石油产量有可能在去年增长11%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俄今年第一季度石油(含凝析油)产量同比增长10.9%,达1.11亿吨。预计今后3年俄石油出口将持续增长,今年出口将达2.42亿吨,2005年达2.47亿吨,2006年为2.53亿吨,2007年2.6亿吨(注:2004年3月25日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格列夫对新闻媒体讲话,援引自俄塔斯社消息。)。三是,非欧佩克产油国近几年产量增长较快,1999年日产量4490万桶,2000年增加120万桶,增长率2.7%,2002年增量最多,达140万桶。据IEA估计,今年非欧佩克产油国可增加产量120万桶/日,达到5000万桶,增长2.4%。非欧佩克产油国现在的市场供应量比1997年增加570万桶/日,增幅为12.8%(注:国际能源机构《石油市场月报》2004年4月号,2003年7月号,2002年11月号、4月号和2000年9月号。)。欧佩克对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估计还要大,预计今年可达到5390万桶/日,比去年增长3.1%(注:欧佩克《石油市场月报》2004年4月号。)。

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需求方面:经济发展和增长速度对石油需求的影响非常明显。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加快,对能源的需求扩大速度也加快,反之,石油需求量就会明显减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率一直在4%以上,1997年金融危机导致需求增长率下降,只有1.5%,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不到0.7%;2001年世界经济开始衰退,需求增长几乎停滞;2002年世界需求继续减缓,增长率只是0.3%。今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估计达到2.2%,亚洲为6.4%,中国12.7%。

2.供应方面:重要产油国和产油地区政治、经济或技术等因素造成石油供应减少或中断。2002年底和2003年,欧佩克成员国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由于国内政治问题导致石油生产和出口下降甚至停滞,委内瑞拉2003年全年原油产量低于配额,1月份日产量只有60多万桶,没有出口。印度尼西亚由于石油储量下降,主要油田产量大多已过高峰期,开始下降,自去年以来原油产量一直低于配额约30万桶,预计到2005年产量将从几年前的120万桶降到不足90万桶(注: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储量已探明2.6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九位,年产量为59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九位。)。伊拉克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制裁、政治动乱和战争的影响,石油生产一直受到严重影响,战争结束一年多,还不能恢复正常石油生产和出口。

3.资源开发方面:资金、技术为提高石油储量、储采比和市场供应量奠定基础,它们是石油产业长期发展的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中东、里海产油国,未来几年对石油部门的投资将超过1000亿美元。除了世界传统石油产区加大投资量,增加大量新的油气区块勘探和新油气田开发外,近几年国际大型油气公司还瞄准了非洲、亚太和美洲等海上和陆地一些非传统产油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勘探开发,掀起新一轮石油开发热潮。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等大石油公司在加纳、几内亚等国家设立分公司。近年来在世界各个地区,特别是非传统产油地区,如非洲几内亚湾、北非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地中海南部水域、俄罗斯等地区发现了不少新的陆地油气田和海上甚至深海油气田。据统计,2003年世界石油新增储量72.5亿吨,剩余探明储量为1733.99亿吨,比2000年增加332亿吨,增幅约达23.7%(注:[美]《油气杂志》2003年12月22日、2001年12月24日。)。

4.库存方面:低库存,对市场供应构成压力。石油消费国为防范石油供应短缺危机、减少油价暴涨造成的损害,建立了原油库存和石油产品库存。石油库存是国际石油市场供需中的一部分,国际能源机构、欧佩克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能源部门,在分析石油市场形势和预测市场前景和动态时,都要对库存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并搜集编制库存信息和数据。出于成本核算考虑,石油公司不会保持过多的库存量,当预计未来将出现用油高峰时,石油公司会立即着手扩大库存量,集中从市场抽取石油,必然加重一段时间的市场供应负担。近年来,石油库存始终没有明显的增加。目前,经合组织(OECD)的原油商业库存大约有8亿多桶,其中,美国约占1/3。

三、世界石油格局重组趋势

进入21世纪,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局势变化,世界石油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变革,市场供应和需求共同增长,加剧了世界石油领域的不稳定性。这对产油国和消费国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大多数国家正在调整能源战略,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实行公司经营战略调整,展开新一轮并购行动。世界石油领域中的竞争与合作趋势逐渐加强。这些变革和调整实际上是能源领域在不同方面和层次进行的各种要素配置和重构,这将是一场持续数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世界石油格局重组。这场重组必然要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重组表现为:传统的关系模式和行为方式正被打破,世界市场石油供应对象、依靠对象及合作伙伴都将变更。

第一,新的能源关系的建立。从整个世界石油领域层面看,产油国与消费国关系的双向选择和调整,催生出许多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促进石油领域的资源、贸易、资金、技术,以及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移动、重置。1.世界重要产油国和产油地区正在改变和调整生产和输出的方向、对象和方式。如中东产油国瞄准亚洲市场,逐步将石油出口重心移向亚洲。对此,日本报刊评论道,“沙特阿拉伯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中东主要产油国意识到同俄罗斯竞争的可能性,开始比过去更加把日、中、韩看做本国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主顾”(注:[日]《日本经济新闻》2004年4月23日。)。沙特阿拉伯进入亚洲和中国,投资石油产业。今年4月初,沙特与中国签署了建立福建炼油厂项目的最后协议书,专门加工沙特原油。两国已经确立了石油战略伙伴关系。

2.产油国国内能源部门结构和机制变革。中东国家加快向国外开放石油部门,公开在国际市场招标勘探和开发新油气田。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也门、伊朗等国家都已经吸引了许多外国能源公司参与油气田开发。

3.世界主要消费国为了避免石油进口单一受地区动荡影响而中断供应,扩大了进口供应渠道,实行石油消费来源多元化,并促使它们调整与产油国关系。如日本、韩国谋求从俄罗斯获得石油和天然气。

第二,主要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调整,正在加快这场重组进程。1.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能源战略向来与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相连。“9·11”事件后,美国更加强调国际能源开发战略的实用性、安全性,主张在保证其基本石油进口需要前提下,减少对欧佩克、对中东,特别是对沙特阿拉伯的依赖,并逐步减少从委内瑞拉的石油进口。美国欲通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军事、政治手段,重新安排其全球石油战略格局。扶持伊拉克新政权,以控制伊拉克石油。加大参与海湾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石油开发,如雪佛龙-德士古、康菲等石油公司将在政府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后,恢复在利比亚的经营活动。中亚地区和非洲也成为美国海外能源安全战略新的依靠对象。美国力图开发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前苏联国家(尤其是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里海能源,估计该地区石油储量有500~2000亿桶,其“潜在影响力与北海相提并论”。同时,建立以北美能源构架为重心的美洲能源一体化,形成最近便、能源构成多元性、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网,保证美国的能源安全(注:参见美国副总统、美国国家能源政策规划组组长迪克·切尼:《美国规划的海外石油发展战略》,《世界石油工业》2001(6),25~29页。)。

2.俄罗斯为恢复经济加大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部门的开发力度,提高产量、扩大出口,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将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82亿多吨,居世界第八位,天然气探明储量47.6万亿立方米,位居榜首(注:[美]《油气杂志》20003年12月22日、2003年3月10日。)。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对象曾以独联体成员为主;但其国土横跨欧亚大陆,有条件将东部和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输送到亚洲和欧洲市场,并逐步扩大到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俄罗斯充分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地理位置的优势、有利的市场需求机遇以及变化了的地缘政治因素,正在实施以能源外交主导的石油天然气战略,向世界范围扩展。俄罗斯近两年加强了同中东产油国,如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国家的合作。它曾表示“稳定国际原油市场,制定一个让产油国和进口国均能接受的合理油价,需要加强俄罗斯与海合会国家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交流”(注:2003年12月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萨尔塔诺夫在接受科威特国家通讯社专访时表示愿意与海合会国家在能源等领域扩大合作,[科威特]《政治报》2003年12月21日。)。2003年9月沙特王储访问俄罗斯,与普京和俄高层官员会见。这是自1926年建交以来俄罗斯与沙特两国实质性经济、政治、军事和技术广泛合作的开始,双方签署了共同声明和包括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一系列协议。2002年6月俄罗斯开始与美国的能源合作对话,签署了《能源对话联合声明》,强调“在互利基础上”促进能源领域的“商业合作”。俄罗斯向美国出口了第一船原油。但是两国的基本利益将决定它们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还不可能具有实质性内容。

第三,地区、次区域性的能源合作意向形成以及一些合作机制的建立。随着地区石油产业发展,正推动世界石油格局重组,并促进全球石油天然气产业更新和发展。地区性经济合作近些年在能源领域的活动越来越多。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于1996年成立能源部长会议,已经举行了5次会议,就未来的能源与环境形势、能源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效率、能源改革、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等诸多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有关能源问题宣言、决议、计划,推动该地区成员在能源领域广泛的合作。APEC第六届能源部长会议于今年6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另外,APEC成员在自愿基础上,本着协商一致原则成立了APEC能源工作组(APECEWG),这是一个区域性能源论坛,今年3月能源工作组在中国举行第27次会议。

2.1999年东盟能源部长会议成立了“东盟能源中心”,制定并推动落实“1999至2004年东盟能源合作行动计划书”行动。2002年10月,东盟第4届能源论坛会议,确立了促进能源合作,解决能源短缺,并加快成员国能源工业发展和结构改革的地区能源发展方针,进一步推动该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跨东盟天然气管道工程”、“东盟电力网计划”等合作项目是其有效的能源合作成果。2003年第21届东盟能源部长会议宣布,中国、日本和韩国于今年召开的以“东盟+3能源部长会议”重新命名的新一届部长会议,届时所有成员国将确定加强能源安全和扩大能源领域合作的新目标。

3.2001年4月,第一届非洲国家能源部长会议批准并组成了非洲能源委员会,以加强相互间的能源合作,促进共同开发利用非洲国家能源。成立于1987年的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建立了技术合作基金会,并在近几年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国间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生产和加工以及培训技术人员方面的合作,以促进非洲能源一体化和实现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4.2002年8月,波罗的海三国和北欧五国的政府举行首脑会议,制定了“在2010年前建立统一和开放的能源市场”目标,加强能源领域合作和实现能源市场多样化。

5.拉美产油国克服种种矛盾与分歧,加强合作,积极促进地区石油一体化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巴西和哥伦比亚合作建设输油管线,一些拉美石油公司合并、组建新跨国公司、建立统一的拉美石油市场等多种合作方式与行动。

6.中东地区建立了几个次区域能源合作区,筹建电力、天然气管线联网系统,合资开发油田,出口天然气和石化产品,推动该地区石油产业、海洋船运、管道运输发展。如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建立天然气输气管网系统,今年1月四国签署了《阿拉伯天然气输送工程二期合作协议》。该项工程三期完成后,天然气管道将一直通往土耳其、塞浦路斯,最终与欧洲天然气网络连接。

7.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强调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从地区性反对恐怖维护安全向能源合作等经济领域扩展。2003年9月六个成员国总理会晤签署了《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将推动能源、化工、交通、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诸多领域的合作。“经济合作是该组织的基础和优先方向”。成员国合作潜力巨大,今后将在交通和能源设施建设、水利、能源开采和运输以及其他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确定开展具体协作的优先项目。

第四,海域油气资源开发将成为世界石油领域竞争中的新焦点。当前和未来几十年,中东地区因其雄厚的资源储量和供应能力,仍旧是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地区。但是,里海、西非沿岸及深海海域、南中国海海域等地区的重要性逐渐显露。随着海上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些地区的储量前景更加可观,是众多国家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地区,目前已经有国家采取行动,在有争议区域招标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勘探开发。由于现有的国际海洋法公约还不能完善解决涉及这类地区国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实现公正、合理、互利的开发该地区资源等问题,今后这些海域的油气资源开发将面临诸多争执。这将加大全球能源格局重组的难度。

在世界石油格局的重组中,正形成一种多地域资源开发,众多国家和诸多公司参与投资、运作,多重地缘政治关系和多方经济利益冲突与协调共存,促进世界石油、天然气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形式。

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看,世界石油格局重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国际关系、调整各国利益、调整石油天然气产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模式,调整世界石油价格体系,建立一个有序的世界石油市场的过程。在全球化中,这影响着所有国家。

标签:;  ;  ;  ;  ;  ;  ;  ;  ;  ;  ;  ;  ;  ;  

国际石油供需结构与格局的变化趋势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