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三国的改革与发展及其经验教训_巴西经济论文

拉美三国的改革与发展及其经验教训_巴西经济论文

拉美三国改革发展及经验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美论文,改革发展论文,经验教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开始步入稳定增长的轨道

拉美国家在70年代大多曾经历过一个快速增长时期,80年代初开始相继爆发债务危机并导致经济危机,后又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滞胀时期。进入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持续的“温和”增长。据统计,拉美1991~1993年经济年均增长3.2%,1994年达到3.7%,是近14年来第二高的增长率。巴西1994年经济增长5.7%;阿根廷增长6%;墨西哥已连续6年实现经济温和增长。巴西、 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经济情况在拉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标志着拉美已成为除亚洲外,另一个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

拉美国家经济出现稳定增长的势头,是各国政府集中力量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结果。从60年代中期开始,拉美国家的军人政府多采用赤字财政和举借外债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以致相继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中。巴西曾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三位数通货膨胀。阿根廷1989年通胀率达4927%的天文数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80年代中期巴西文人政府上台后,曾制订并实施过10个以反通胀为目标的经济稳定计划。但由于多采用全面冻结物价、工资甚至居民储蓄的行政手段,都以失败告终。在似乎是山穷水尽的情况下,阿根廷和巴西先后实行了以本币与美元等值挂钩的外汇政策为核心内容的“自由兑换计划”和“新雷亚尔计划”,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阿根廷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以其100 %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支持基础货币M[,1](市场流通货币加银行存款)按1比索兑1美元的比价自由兑换。这种固定汇率制从法律上排除了政府乱发票子,使本币不断贬值的可能性,促使政府采取谨慎的财政、货币政策。阿根廷于1991 年3月实行“自由兑换计划”以后,通胀率当年即由1990年的1344%猛降为84%,1994年已降为3.6%。三年来, 阿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比索与美元的比价始终保持在1∶1的水平上。巴西“新雷亚尔计划”于1994年7月出台后,月通胀率在下半年迅速从50%降为2%,1995年的通胀率可控制在30%左右。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由于拉美各国高度重视抑制通货膨胀问题,这一地区的年均通胀率已由1991年的49%下降为1994年16%(不包括巴西),是几十年来难得的低通胀率。

二、拉美国家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已初见成效

拉美国家改革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经济体制改革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条件。从70年代末开始,拉美各国政府相继下台,“还政于民”,通过“修宪”,调整总统与议会的关系,实现政治民主化。这无疑为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2)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改革模式转型相结合。从上个世纪到本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主要实行的是遭受殖民掠夺的初级产品出口型经济。从3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长期推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这种内向型经济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国外市场狭小,一遇债务危机即陷入困境。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开始转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就必须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为配合。 (3)经济体制改革以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旗帜,目标是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自由市场经济。其主要措施包括国营企业私有化、对外开放、削减政府机构和职能等。(4)经济体制改革多以宏观经济形势稳定为首要目标。拉美国家在改革的初始阶段一般都面临着恶性通胀居高不下、财政连年赤字、外债负担沉重等危机。因此,在改革措施的出台顺序上,多从宏观经济改革入手,侧重在外贸、财政和货币方面进行改革,并强调为经济稳定服务。

1.国营企业改革。拉美国家传统上重视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墨西哥从30年代起石油、电力、铁路、航空、港口、钢铁、化工、邮电通讯、煤气及银行业等国家经济战略部门就完全由国家控制。公共部门的产出占GDP的比重最高时曾达到60%。 由于国家长期通过财政补贴、价格控制、政府货款等形式对国营企业的垄断进行保护,造成普遍的低效益和沉重的财政负担,并成为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源。阿根廷的国有企业增加值占GDP的20%, 但每年带给财政预算的是10%的赤字。由于国民经济状况恶化,债务和财政赤字膨胀,最后必然导致出卖国有产权,收缩国有经济。近年来阿、墨推行了较为激进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计划,而巴西的私有化进程较慢,不许涉及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经过10年的时间,墨国营企业从1150家下降到124家, 原国家控制的60家银行也全部私有化。私有化的结果,一是改变了国家的生产者职能;二是促进竞争,提高了效率,阿根廷的电力和通信部门私有化以后,成本和价格下降了50%;三是减轻了财政负担,阿通过债权股权化减少了100亿美元外债,墨出售国营企业累计收入200亿美元,主要用于偿还内外债。这对平衡财政收支、稳定宏观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2.对外开放。拉美国家长期实行的是较为封闭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据世界银行对1973—1985年间41个发展中国家按贸易战略性质分类,判定墨西哥为一般内向型国家,阿根廷为坚定内向型国家,只有巴西被视为一般外向型国家。因此,拉美国家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更全面、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措施是:(1)改革贸易体制,降低关税, 逐步以关税取代进口许可证制度。 墨西哥1982 年1.1 万种进口商品中,有8100种需要许可证。为了加入关贸总协定,墨三年中取消了7682种,目前需进口许可证的商品在进口商品中仅占1.7%。墨西哥原有16 个关税等级,最高关税为100%,到80年代末已减为5级,最高关税20%,平均关税仅10%。巴西近几年经过努力,平均关税也从1990年的34%降为14%,并取消了进口限额。(2)积极鼓励和吸引外国投资。 墨1989年新颁布的外资法规定,一亿美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只要选址在三大城市之外,无需报批;一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外资委员会必须在45天内答复,否则视为自动批准;有56个行业的外资限额从49%提高到100%。 阿根廷和墨西哥在金融业方面已全部开放,在通信、电力、石化等领域正制定计划,逐步扩大外资自由进入比重。(3)积极发展国际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墨西哥先后于1986年、1993年和1994年加入关贸总协定、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巴西在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美洲国家组织内一直积极发挥作用,并在最近提出了用10年时间建成“南美自由贸易区”的倡议。

3.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阿、巴、墨本世纪初就相继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是拉美国家中采纳社会保障政策较早、体系较完备的几个国家。因国情不同,各国社会保障的具体制度和覆盖范围差异较大,但近年来都遇到了一些共同性问题。一是收费困难。阿根廷规定,雇员和雇主要分别交纳工资总额的11%和16%作为社会保险税,但因缴费与领取的养老金不挂钩,所以逃税高达30%以上。二是保障基金赤字严重,成为沉重的社会包袱。由于收费困难和老龄化的进展加快,保险基金收支难以平衡。阿1992年社会保险赤字60亿美元,占GDP的5%以上,养老金支付水平被迫下降50%,整个体系接近崩溃。三是社会保险按行业部门分头管理,保险费用浪费和腐败现象严重。据估计,墨1994年由于官僚主义造成的浪费高达11亿比索(约合3.3亿美元)。 四是高福利倾向和保险面狭窄并存。如巴西和墨西哥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100%, 阿根廷为82%。而墨、阿就业人口中享受保险的职工分别仅占35%和70%。针对这些问题,阿根廷政府于1991年向议会提出了社会保障改革法案,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修改,终于在1993年9月获得通过,并于1994年6月生效。该方案的要点是:(1)取消分散的按行业设置的管理部门, 成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局。(2)在原来10家国家保险银行的基础上, 经过改造和审批,全国成立25个养老保险基金,完全按商业原则运营和竞争。(3)设立个人帐户,职工依法按原投保率(11 %)将工资一部分存入自己选定的某一基金。(4)老职工亦可自愿选择留在原体制内不变。(5)社会保障管理局每三个月考评并公布各基金的盈利率和支付能力。(6)建立商业性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职工可自愿参加。 这一方案强调了竞争性和一致性,透明度高,受到了广大职工特别是45岁以下职工的欢迎。目前全国还有350万职工按原体制享受养老保险, 大约要经过15年的过渡才能全部纳入新体制。据了解,这种按照智利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一些国际组织的肯定。

三、拉美国家发展与改革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总的看来,拉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的政策措施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有些与我国类似的问题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

1.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决与通货膨胀作斗争。拉美在70年代曾流行过“通货膨胀无害论”,并对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影响。特别是巴西1968—1974年创造了平均增长10.1%的“奇迹”,在出现高通胀之后,1975—1980年仍保持了年均增长7.1%的发展速度, 似乎也为上述理论提供了一定根据。但从长期实践看,通货膨胀的成本和破坏是极大的。巴西计划部长塞拉指出:恶性通货膨胀在几十年中成为巴西社会思维的一部分,带来了极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代价。

对于通货膨胀必须综合治理,不能单纯采取行政手段,更不能搞指数化办法,这是拉美国家的又一教训。巴西曾建立过最完善的指数化体系,结果造成了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有鉴于此,巴财长特别提出,指数化带来的长期问题,比短期问题的总和要大得多。中国要汲取巴西的教训,决不要搞指数化的办法。

2.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注意外资结构的合理性。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很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顺应这一潮流,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必须注意对外开放的程序和速度问题。从根本上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产生,是不顾国情,盲目迁就外部压力,无谓地过快降低关税,不恰当地开放金融市场的结果。墨西哥1987年尚有71亿美元的外贸顺差,加入关贸总协定后,1987年顺差降为2.7亿美元, 以后几年逆差逐年增加,1994年达到288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 墨没有致力于提高国内产品竞争力,而是在外贸收支连年逆差的情况下,不加区别地引进外资,以弥补国际收支的赤字。墨政府没有注意到,在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国内股票、债券市场所带来的经济景气后面,已隐藏着深刻的危机。据统计,1987—1991年外部资本占墨GDP的比例仅为1.9%,1992—1994年则上升为7%,1994年总投资中,外部资本占34%。 而这些资本多为“燕子资本”,一旦有风吹草动,一个电话或一个按键即可抽走。因此一逢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就会导致本国难以承受的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1)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序应取决于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高的状况,而不能取决于政治需要或外部压力。中国目前在经济实力、融资能力、金融市场的调控机制以及专门人才和有关法规建设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开放金融市场问题上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方针。(2)在实行积极引进外资政策的过程中要有总量调控,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外资流入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抵销国内紧缩货币供应量的努力,同时可以引发通货膨胀。(3)开放资本市场应注意外资结构的合理性, 重点是保持一定的经常性项目顺差。要运用产业政策和法律手段,吸引中长期相对稳定的外资。对短期投资资本的比重要有一定控制,对其流入、流出要有节制措施。(4)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国际收支帐户的统计和管理, 真正将其纳入宏观调控的目标。要加强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采取必要对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3.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全社会的平衡发展和稳定。总的看来,拉美国家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停滞落后,以及政府官员的腐败等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矛盾的激化。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拉美国家领导人和有识之士的重视。许多政治家开始把实现社会公正、消除贫困、扩大福利等作为稳定政权或争取选民的纲领口号。巴西新上台的卡多佐政府就具有浓厚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他提出社会正义、消除饥饿和贫困、在自由与民主和市场经济框架中实现持续发展,是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并决定积极推进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来消除政府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智利政府也制定了逐步减少并在2000年全部消除极端贫困人口的计划。一些拉美朋友提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要避免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和公正,相信中国在这方面能走出一条有示范意义的路子来。

标签:;  ;  ;  ;  ;  ;  

拉美三国的改革与发展及其经验教训_巴西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