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论文

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论文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社会工作者论文,中国论文,路径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不同。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公认培训方案的建立、专业组织的设置、相关组织和活动的安排、熟练工作者队伍的形成。概括起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专门化、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的专业化、相关社会服务和组织的协同化以及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而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仅指专业而熟练的社会工作者培育及其队伍形成。因而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比前者范围窄。① 要加快发展我国现代社会工作事业,必须先尽快解决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2007年12月中旬,由民政部组织编写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经人事部审定通过,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社会工作者这一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新兴职业即将通过资格考试而获得政府的认可②。而在此之前,1986年,国家教委同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获得了官方的认可。但专业和职业的认可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将是一路坦途。目前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仅来自政府的上层,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工作者则较为陌生。在笔者的一项调查中发现,99%以上的受访群众不知道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80%以上从事各类社会工作的人员不知道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内容是什么。有关部门2007年在兰州的一次社会工作调研共回收1986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调查问卷,200份社会公众社会工作调查问卷。从统计结果来看,不管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自身还是社会公众,75%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73.5%的人认为“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人才”。在对近50人的个别访谈中,多数人甚至认为做社会工作的人就是社区工作人员或者村委会主任。③ 社会工作者主要与基层人民群众打交道,但其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尚未获得社会各界的明确,这说明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建设任重道远。本文拟借鉴美国经验,从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能力的培育路径方面研究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模式。

支撑美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多重能力发展路径

在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教育、培训、督导、干中学、继续教育、科研等各种手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美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与美国大学先进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密不可分。美国大学培养从理论到实务、从简单层次到复杂层次的各级各类社会工作人才。过去硕士学位被认为是专业化的门槛,这是因为社会工作的难度和对专业理论的强调,还因为专业社会工作还处在发展阶段,开创性的工作必须经由高级人才才可能完成。后来因为社会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大量一般性事务需要实务型社会工作者来充实,因而学士学位也被承认为专业化的入门门槛。④ 同样是门槛课程,美国如何处理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学位和学士学位之间的区别呢?学士学位被认为是专业性的实践学位,其能力培养主要在操作层次,随着针对人类自身的服务业对人才需求的节节攀升,学士学位实践课程在各院校发展迅猛,课程数量突飞猛进。美国大学本科层次社会工作课程的选修也非常热门。目前,美国有417个社会工作学士学位课程。课程数量多往往反映出社会工作服务的全面性、服务总量的庞大、流程环节的细分性、人员工作分工的细密性。分工体现规模,规模产生分工,从学位课程的总量和细分性可见美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程度。尽管学士学位课程在各院校发展迅猛,但“社会工作者通常需要接受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教育”⑤,因而硕士学位仍被视为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代表性学位。硕士学位课程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属于美国大学最优秀的课程之一。同时,博士课程也已经在美国最具实力的专业院校占有了一席之地,并且开设的院校不断增加。

尽管大学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而言至关重要,但美国人认为学位教育仅培养了有入门资格的从业人员,要使从业人员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如万花筒般不断变化的社会工作服务需要,还必须发展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督导、干中学,此外还必须从最一般性方面加强知识创新,为实务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有学位的人进入社会工作后,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其他途径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美国社会认为,为迎接新挑战,必须获得新技巧,获取新信息,尤其要从新角度看问题。继续教育是满足这些专业深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对于有实践经验但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而言,他们急需获得专业身份和为自己从事社会工作找到方向和目标,因而需要继续教育做后盾。培训、督导、干中学、继续教育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在接受学位教育之外,普遍的增进专业化能力和水平的方式,这些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在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一直在更新、充实和完善之中。

美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和创新还得益于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建设。除了学位教育之外,评价专业化的另一个标准是出版物。⑥ 从美国专门性或者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著作和期刊的大量出版,可以看出美国社会工作研究的繁荣和知识传播的便捷与广泛。1917年玛丽·里士满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把一对一的个案工作实务放在显要位置,并把社会工作牢固地纳入一个传统的、专业的模式之中,这本书可看作美国社会工作的第一本专著。美国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还出版了《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该书成为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的标准参考书。美国社会工作科研的进步与其平台建设有关,目前有多种主流杂志和报刊关注社会工作。20世纪30年代,《今日社会工作》(Social Work Today)杂志就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工作实务。1955年《社会工作》杂志创办,被全国社会社会工作者协会认定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杂志,发行量达16万册。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还编辑出版了《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新闻》,报道社会工作者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季刊《社会工作文摘》则刊登近期出版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和教学论文摘要。此外还有一些专业刊物如《国际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目前美国有关社会工作的书籍数以万计。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工作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美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与稳定而持续的公共财政机制分不开。联邦政府、州政府、基金会和私人企业为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助,越来越多的人找到社会工作研究者,希望他们能为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良方。许多公立和私人机构也拨资在内部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探索与社会问题相关的事实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美国社会工作研究的繁荣还与研究机构的独立性分不开,独立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是美国社会工作研究机构得以发展的生命线。⑦

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能力发展路径的建设现状

中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如一些社会学家所言,也出现了“发展困境”的苗头。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过1000美元的时期,也是社会事件频发时期。⑧ 在应对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总体上中国社会工作者的专门知识仍然十分匮乏,专业化能力培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从学术、教育、培训、实践等领域都可以看出来。

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国现代社会工作具有后发性及历史传承性。为加速发展,中国现代社会工作必须解决一个兼收并蓄的问题。从境外引进情况来看,境外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经验虽经过学术界努力有了一些系统介绍,但仍远远不够。在历史传承和理解方面,对于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如古代中国传统社会工作、近代中国社会工作萌芽、现代特别是抗战时期我党的一些社会工作实践,还有建国以来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工作的成败得失,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界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且对外引进和传统吸收方面两相比较,我国对对外引进关注较多,对传统吸收关注较少。中国近年的社会工作实践表明,对中国本土已有的社会工作经验研究同样重要。⑨ 因为国外社会工作只能供中国参考,中国社会工作最终还要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孕育于西方的现代社会工作理念在向中国移植时必须与中国的传统相容。至今,中国本土的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还远未形成。社会工作教育界是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重要力量。2004年以前,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开展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状况调查表明,以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出版的专著数、编写的教材数、承担的课题量等数据来衡量,社会工作教育院校教师的科研情况总体上水平不高。⑩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期刊网有关社会工作的文章数量相比之前有了大幅提升,但质的方面却仍不容乐观。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急需发展的专业,其论文在国内主流期刊和核心期刊露脸的机会还很少,甚至有些专门的社科类刊物还没有刊载过有关社会工作的文章。有关社会工作的专门刊物在期刊索引界也没有引起重视,社会工作刊物进入国内几大社科索引的数量少而又少。

从教育层面来看,1986年,北京大学等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每年培养社会工作毕业生近万名。上海、重庆、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山西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项目。但当知识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都不甚合理的时候,教育作为知识的传承体系,其效果可想而知。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之所以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是因为其高考分数竞争力不强,所以避开强势专业。也就是说为了上大学,或者上一所比较好的大学,他们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他们的专业选择并不是出于价值观和理想的选择。从这样背景出来的大学生其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当特别强调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的社会工作专业由许多缺乏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的学生来承载时,其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就很值得怀疑。此外,社会工作教育看起来是大学内部的事情,但它的进步与社会工作的其他领域紧密相关。比如落实到社会工作实践层面,当社会工作组织没有发展起来,社会工作就业机会有限,社会提供的社会服务很少时,社会工作大学生即使学好了知识,也没有用武之地。而当就业难等问题被反馈到学校时,将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很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时间不是花在社会工作专业方面,而在拼命争取其他就业情况好的第二学位,或者在社会上考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证。这就是我国社会工作大学教育目前的困境。

从社会工作培训来看,从1996年至今,民政系统通过脱产培训、在职学习、联合培养等方式,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工作领域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人才。我国社会工作培训主要针对体制内目前正在从事传统社会工作的人员,主要分布于政府各部门,包括民政、劳动、人事部门等,以及一些群众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居委会等。(11) 这些体制内机构的人员由于长期受行政官僚体系影响,“对上负责有余,对下负责不足”。社会工作强调专业价值观,如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与价值、诚信、个人能力发展,而我国体制内的社会工作人员则多奉行行政价值观,讲究上下秩序、对上负责、对下命令,将社会服务看做钱财施舍或者财政拨款。因而当基本价值观没有得到校正,社会工作的组织形式没有得到根本变革时,很难想象能够从培训中获得人力资源素质的改善以及社会工作的改进。

从社会工作督导来看,我国已经认识到督导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还没有形成制度,督导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对机构内的新的工作者,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督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方法与技术,以增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巧,并确保具备专业素质以对案主提供专业服务。社会工作的督导主要由资深的社工担当,但因为中国现代社会工作开展时间还不长,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还不具备。少数几个试点城市,如深圳聘请了香港社工来担任督导,但因为香港和深圳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香港社工的经验也存在一个在内地消化的问题,因而香港社工发挥的作用也有限。其他地区则以高校教师来代替督导,这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督导和老师毕竟是两类不同的职业,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各有偏重,因而这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替代办法。从长远来看,只有加快中国大陆本土社工的培育才能诞生出真正的督导。我国社会工作中还存在“无机构可导”的现象。督导的工作应该嵌入在一定的机构之中,而我国的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都是“官办”的,机构负责人很多都是官员,由这些官员督促社会工作人员,因而在这些机构中即使有了专业督导也发挥不了作用。社会工作机构自主性的缺乏使得机构更多地满足于配合政府完成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较少考虑自身的专业方法、使命和愿景。

从干中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目前主要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西方理论和做法天生水土不服,本土理论和经验尚未形成时,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一种可行战略。我国目前应在社会工作领域先广泛培育试验田,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目前影响社会工作干中学的阻力主要还来自政府的条条框框,以及政府没有能够建立必要的社会资源供给体系。许多试点城市一方面想取得社会工作的成绩,从而建立起一些社会工作组织,但另一方面又不放心,怕出乱子,或者舍不得丢掉一些部门和个人利益,对这些机构的运作还实行行政挂帅。调查显示,新成立的社会工作机构对自身服务领域定位不清楚、不准确,专业化发展需求较弱。访问中不时听到了一些“实话实说”,“实话说,这个工作不需要专业背景的,套以社工的名义,那些理论搬来应付考试就行”(12)。由于缺乏自主性,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很难走远,由此在实干中也就增长不了多少有益经验,甚至有些好的经验还不被制度所接纳。

推动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能力发展的战略模式

中国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对于目前我国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组织和社会工作人员而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还需要大力倡导。包括政府、大学、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需要以牛为楷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奉行扎实、艰苦和一步一个脚印的牛行发展战略模式。

1.饲料不断改良型教育模式

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提高所依赖的知识营养——学习材料已经不同于传统材料,需要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工作和社会救助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方面虽已经形成科学系统,但这些所谓成熟的知识和理论均以西方为背景,并不能在中国进行简单移植,因而需要加强本土化理论创新和实践。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包括课程设置和专业知识安排时,更应注意探索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教育模式,加快中国大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模式的改良。在改良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1)验证问题。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改良不仅仅需要理论、专家和官员的验证,更需要得到社会的验证。美国社会工作学位课程发展建基于社会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认可基础之上,只有社会认可,社会工作培养的大学生才可能有工作机会,从而才能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就读社会工作课程。而我国的社会工作学位课程仅仅建立于教育部或者行政部门的认可之上,没有获得社会各界的响应,其学科发展也未经受社会的检验。当没有获得社会的认同时,社会工作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学科的发展前景就难容乐观了。(2)协作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教材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需要,目前各院校大多采用西方的版本,即使自编的版本也是本土的内容少,西方的内容多。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几乎是在翻译文字中生吞活剥地学习,这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初级阶段固然不可避免,但我国亟待在社会工作高教领域加强自编教材建设,当然这在教育界而言也只能是孤掌难鸣,还需要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的不断探索以及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界的不断贡献。

2.放牛吃草型培训模式

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紧跟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趋势。知识和技能频繁更新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化面临的巨大挑战,除了学位教育,我国还需要给社会工作者提供多种培训模式,让他们吃到各种各样的“鲜草”。我国实践中已存在不少承担社会工作职能的机构和人员,尽管他们从事的并非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但在现实的国情背景之下,在新型社会工作机构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这部分机构和人员仍有保留的必要。为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社会工作,有必要在现有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进行培训,以应付频现的社会问题、频发的社会事件,最大程度地减缓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震荡。已有机构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较为缺乏,要让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全新的知识不现实,因而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通过日积月累提升他们的工作层次不失为有效之举。此外,我国专业性的大学教育本来还处在改良阶段,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还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对于已毕业大学生也还有个工作培训的问题。

3.牛鼻子牵动型督导模式

社会工作因为其专业特殊性,一方面需要分散化工作、个人独立行动,另一方面又要讲究团队协作,所以形成了与该工作性质相适应的督导模式。(13) 对于新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社会工作督导在工作技巧、工作纪律、工作程序方面均能给予有效的指导,是实践中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好模式。社会工作督导相当于社会工作日常工作实践的导师,我国目前需要从海外引进大批社会工作督导,以帮助中国推进社会工作实践。同时中国也需要尽快培养出自己的督导,这是全面铺开中国社会工作,搞好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只有有了大批经验丰富、通晓中国情况的社会工作督导人员,中国社会工作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牵动起来,中国社会工作才可能进入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阶段。

4.牛步尝试型干中学模式

西方的理论和经验只是给中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提供了一个参考,政府的社会工作规划还只是一个精神,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政策,因而社会工作对中国广大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而言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愿景”。要运用好理论,借鉴好经验,真正实现蓝图,中国的社会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要学习牛耕田,以坚实的步履,敢于尝试,勇于千里之行。中国和西方的社会背景不同,单纯几条理论,几个成功经验难以指导中国的实践,因而中国要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干中学非常重要。社会工作的牛步尝试型干中学类似邓小平先生所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没有成熟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给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新,从而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在目前阶段,只要有利于中国社会工作开展,任何方法,任何组织模式都不妨一试。尤其是在发动民间社会组织、草根组织及健康的宗教组织如中国的道教、佛教等开展社会工作方面,都可以进行试点。

5.牛反刍型继续教育模式

因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社会工作专业化基础还很不扎实,期待未来的实践突破和理论攻关解决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比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组织、中国特色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等。中国不成熟的社会工作大学教育虽然培养出了大批毕业生,但在实践中要真正胜任工作还有赖于继续教育。(14) 未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必将越来越丰富,知识宝库中的新内容将不断增加,因而中国社会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无论对于在职人员,还是新入门者都非常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目前还主要培养本科生,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要求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因而随着中国社会工作层次的提高,问题解决的层次越来越深,反刍型继续教育将越来越普遍。

6.牛专家型科研模式

决定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根本源泉在于社会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相比其他成熟学科还相当逊色。首先社会工作学科领域中国的研究专家极少,能够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更少。在国际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平台,中国专家极为罕见。中国已有的社会工作研究大都借用国外学者的理论,少有自成体系的独到见解。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特殊性的国度,其各方面的社会背景与西方迥异。(15) 要指导中国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我国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中有套用西方范式的倾向,同时在许多社会工作决策和执行机构中,许多人也不能够正确认识所面对的特殊社会问题。正因为对我国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在相应的对策研究和方案制订方面,要么简单化,要么复杂化,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我国需要建立有独立问题意识的科研和咨询机构。按照民间、非官方和独立的原则全面建设好政府的决策咨询体系,就是在强调有独立问题意识的科学研究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16)。

注释:

① Malcolm Payne,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Second Edition,Chicago :PALGRAVE Publications,2004,pp.66~69.

② 李立国:《在2008世界社会工作日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二十年研讨会上的讲话》,《社会工作文选》2008年第6期。

③ 潘娟:《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路径选择——基于甘肃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调研的分析》,《社会工作文选》2008年第6期。

④ Hajira Kumar,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AAKAR BOOKS,2005,pp.48~56.

⑤⑥ 法利·O·威廉姆、拉里·L·史密斯、斯科特·W·博伊尔:《社会工作概论》,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82页。

⑦ 柳拯、柳浪编译:《当代国际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8页。

⑧ 卓彩琴、钏莹、苏巧平:《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⑨ Mary Ann Suppes,Carolyn Cressy Wells,The Social Work Experien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f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Welfare Policy,The McGraw - Hill Companies,Inc,1996,pp.78~82.

⑩ 纪德尚、孙远太:《新时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政治功能分析》,《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1)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8页。

(12) 朱爱华:《社工机构督导制度建立的障碍分析——以苏州禁毒社会工作实践为例》,《社会工作》2009年第15期。

(13) 卡杜山、哈克尼斯:《社会工作督导》,郭名倞等译,2008年版,第118~126页。

(14)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2页。

(15) 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2页。

(16) S·杜塔:《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教育在促进亚太国家和平与公正中的作用》,《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标签:;  ;  ;  ;  ;  ;  ;  ;  ;  

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