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设计探析闫松论文_闫松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设计探析闫松论文_闫松

摘要: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进步与人类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防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作为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显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得到了相应的改进与推广。以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内涝情况为例,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出现导致城市出现比较严重的内涝事故,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城市内涝问题强烈的关注。在提升城市质量的基础上出现了海绵城市这个理念,为城市建筑园林设计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设计;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城市的建设工程中,建筑面积的在逐渐扩大,绿地植被的面积越来越少,从而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蓄水功能,从而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为防止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受到季节降水影响,发生内涝、长降雨、洪雨情况的出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调解城市气候变化而引发的雨水灾害,切实的预防和治理城市内涝和长降雨问题,对于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海绵城市理论的被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调解城市的气候变化以及必须城市发生雨水灾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海绵城市的概述及其原则入手,分析了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1海绵城市主要作用

在城市园林的设计过程,将海绵理论有效应用其中,可展现出以下三点作用:(1)应用海绵理论可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城市周围的江河湖泊、森林草地都可作为其储水的海绵体,有效应用可提升城市对水源涵养的能力[2]。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将园林中的绿植、湿地等海绵体系有效应用,保障城市降水合理储存,促使水文循环顺利进行[3]。(2)应用海绵理论可不断修复被破坏的城市生态系统。长时间以来,城市的各项建设都是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大量木材被砍伐,导致城市周围的自然海绵体遭受严重的破坏。在海绵理论提出之后,可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过程,对城市海绵体展开修复,进而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修复。(3)应用海绵理论利于城市建设新型海绵结构。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使用低影响技术,重点建设全新的城市海绵体,控制城市建设过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同时,通过在园林建筑内设置储水系统,减少对原有水资源的利用,促使城市水环境保持稳定状态。

2海绵城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实际应用中,道路规划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道路景观绿化,另一种是人行道雨水排放。针对城市道路中的景观绿化,道路凹陷绿地可以通过引流的方式将路面雨水径流中的存积的雨水引入城市绿化带当中,由此形成一个绿色天然的储水设施,以此来减少雨水下渗并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同时城市道路中渗透道路的利用可以适当的强化它的雨水渗透作用,但是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路面的路面污染状况,注意泥沙等污染垃圾问题,考虑是否选用渗透路面。

2.2市政园林景观中倡导下沉式绿地设计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有不同性质的绿地,在对市政园林进行设计的同时应该以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绿化率进行严格控制。在园林绿地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多处设置雨水花园,即运用低冲击理念下开发和挖掘的人工下凹式绿地。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可以起到排洪减涝的作用,在降水的过程中,下沉式绿地可以将大量的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水的循环系统中,进而减少城市排水缓慢和排水管道堵塞等问题。与此同时,下沉式绿地还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加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使绿地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进而减少城市中的绿地维护支出,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除此之外,下沉式绿地还可以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和净化,减少污染物的富集,使渗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得以减少,保护城市环境。

2.3雨水存储

雨水存储与园林设计之间的良性配合,可以让两者得到很好的发展,如人工湖、集雨景观、储水池等等,实现对雨水的二次利用也做到了对水资源的收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建筑物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开展风景园林的设计,在园林建筑物的设计方面,应重点体现出其海绵性质,合理布局。仔细分析建筑物所处地形,完善其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具体做法为在建筑物的内部设计暗渠,用于收集降水。在雨季时,城市降水量充足,这样建筑内的暗渠中会聚集大量雨水,之后雨水流入到过滤槽内,在其中添加砾石材料可完成初步过滤雨水,经过过滤槽的雨水储存到蓄水池当中。最终使用储存的雨水,将其连接到不同的输水管当中,完成绿植的灌溉。还可在建筑顶部设计雨水收集装置,这种设计也是海绵理论的呈现形式。例如,在建筑的顶部设计花坛,收集降雨,降雨经过花坛最后下渗到储水管道中,和园林道路中的雨水汇流,向绿地低洼位置流入。当降雨量较大时,雨水还可通过水渠持续下渗,实现雨水的储存。

2.5可渗透路面的应用

海绵城市设计中可渗透路面的应用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原有城市道路中不可渗的路面转变为可渗透雨水的路面,是一种直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的有效方法。其应用是一种对现有雨水问题的有效缓和措施,可以切实减少其他雨水管理办法,从源头上解决雨洪水问题。常见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渗透路面材料有水泥砖块、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例如:福州奥体中心项目采用透水混凝土进行地面铺装,彩色透水地坪拥有15%~25%的孔隙,透水速度更为高速,雨水排出效果更高效,且本身的抗冻耐用性能相对于一般混凝土路面更为突出。

2.6湿地设计

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用海绵理论离不开湿地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湿地具有强大的过滤作用,可净化水源,实现对环境的调节。对此,在园林设计过程,应重点规划人造湿地,将城市局部水源加以净化和改善,为人们打造更适宜的园林环境。

2.7雨水花园的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中雨水花园,主要是指以浅凹陷方式种植灌木、花木、花草等植被,以及城市其它基础设施中带植被的区域。雨水花园充分利用了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确保了保证雨水的渗透并降低了雨水径流,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将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和城市园林景观的完美设计结合在一起。

2.8传输系统

种草沟,这是一种类似于下凹绿地但却有明显差异的雨水渗透处理技术。它多由线性分布的植被地表沟渠或带状低洼绿地构成,可以将周边汇聚的地表径流和超过绿地承载能力的雨水径流传输到储蓄设施,具有强力的净化和过滤功能,但规范较严格且设计较复杂;旱溪,这也是一个拥有完整水系统的人工湿地,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可以在雨季或非雨季都发挥良好的雨水传输功能。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园林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使用海绵城市理论,应该以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前提,使“海绵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设计和建设,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应该设计出适应性更强的市政园林施工图纸,使海绵城市得到更好地运用。本文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介绍,然后总结和分析了海绵城市在市政园林设计过程中起到意义和作用,最后提出通过规划水体区域、设计下沉式绿地以及增加透水性材料的使用等措施提高市政园林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以期为以后市政园林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金炼坚.“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9):77-78.

[2]权刚.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共绿地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南昌市朝阳洲园林绿化设计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7):304.

[3]周伟,周梦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0):295.

论文作者:闫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7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设计探析闫松论文_闫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