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颠覆--论西方文化研究领域奇特的理论倾向_异性恋论文

挑战与颠覆--论西方文化研究领域奇特的理论倾向_异性恋论文

挑战与颠覆——论西方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怪异理论思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怪异论文,西方文化论文,视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性政治活动和学术界兴起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理论范畴——“怪异”理论(queer theory )。①这是西方学界在“多元文化论”的影响下聚焦于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等边缘群体的亚文化研究逐渐合流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理论体系。

“怪异”(queer)一词在《简明牛津英语辞典》里有三个义项:(1)奇怪、怪异、古怪;可疑的性格;心烦无力的;醉酒;陷入困难负债不名誉情况;(2)搞同性恋的;(3)败坏、违规。②二战前,它和fairy(娘娘腔)等言语并列,被人们用作对同性恋者的蔑称和嫌恶。到90年代,新一代的性和性别领域越轨者们开始策略性地使用这一贬义称呼,以指称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立场规范不符的人,即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同性恋以外,还包括易装、变性、双性恋、虐恋等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的性关系表现者。怪异理论即是这些人创造出来的关于他们自身及他们越轨行为的思潮。思潮用“queer”这个蔑称作为自己理论的标签,取其“反叛传统,标新立异”之意,带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至于“怪异理论”概念的发明权,属于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者罗丽蒂斯(Teresa de Lauretis),1991年她在《差异》杂志一期“女同姓恋和男同姓恋的性”专号上首次使用。③作为一种新兴理论体系,怪异理论远接女权主义文化运动,近承各种同性恋文化研究,从6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有关论述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在性与性别、身份、权力、制度等各文化层面的错综纠结中思考了有关文化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造出一种奇妙、敏锐、反叛的新身份政治和性文化模式。

一、主张对性的非自然化过程予以深度阐释

马克思·韦伯认为,西方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启蒙”这一过程。在启蒙的文化中,个人将不再寻求用崇高或神圣的力量来解释事件或为生活赋予意义,世界被视为一种自然的秩序和人类的力量。随着世俗化现代进程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类生活比如宗教、经济、种族、阶级、社会劳动分工、科层制、包括性别等全都非自然化了,但是性的领域却一直拒绝非神秘化。直到如今,社会学家仍然把性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公众观点一致认为,性是由生理建构的,遵从自然的规律,而那些不能定义为自然的方面,也仅仅是个人的感觉和行为。20世纪以来的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在性的非自然化过程中已经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错误使他们对性别、身体、欲望、快乐等话语缺乏辨析,对性与权力等文化制度生活其他层面的权力交织也造成很大的忽视,理论研究因此停滞不前。

怪异理论把性当作一种紧迫的社会事实和严肃的公共知识领域加以研究,在辨证分析传统性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性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研究之维。首先,批判传统性本质主义论将人类性冲动视为天生的、自发的和普遍一致的观点。这种观点视性是永恒不变的、非社会和超历史的,用性是一种自然力的内在本质去解释性的复杂性,然后发展出诸如性高潮或性倒错等所谓客观无偏差的性研究。他们总是说:“我们必须矫正一切社会不公正,但是有些事我们不能改变,性差异有其生理基础。”④怪异理论对此类话语都给予强烈否定,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遍的人类性本质,研究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去探讨哪些内在动力产生了性欲望,而应该去追问:欲望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被组织、解释和制造出来?换言之,欲望并不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和先验存在的生理实体,而是一个面貌复杂需要发现和解蔽的领域,它的名字是可以被历史的建构赋予的。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他们批评弗洛伊德的“流体力学”把性和社会在某种意义上看作是对立的:力比多是一个人的能量,根植于个人的生理结构,而社会秩序只有通过对直接的性表达的限制以及将性能力升华于工作之中,才可能实现。事实上,人类的性在它的建构和表达过程中,通常已经是社会的。而另一个同等重要的批评对象是50年代著名性学家金西实证主义传统的性学研究,指出金西关于男性和女性性的调查,尤其是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异性恋和同性恋这两种感觉和行为的样本报告,对于传统的性规范观念和性的病理学提出了大量挑战。但是金西把关注的重点完全集中于身体、器官和行为上,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这些行为对当事人有何意义?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对意义的强调标志着当代性理论思潮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的内在本质转向外部环境。在60年代福柯《性史》所创造的关于性的批判话语的基础上,怪异理论进一步为性赋予了一个历史,一个不同于性本质主义的建构主义的选择。

在批判的质疑中,怪异理论提出了另一种思考性问题的模式,即不把性当作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来看待,而是当作社会和历史力量的产物。性是什么?性是一个精致而具有大量细微差异的行为领域,一个强有力的充满强烈感情的信仰体系,一个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有着深刻联系的领域,它深深的根植于意义体系之中,与性别一样都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怪异理论家反复的强调,一个人的性状态是有意识的自由选择的结果。人们可以有意识的做出选择、接受或者放弃某种性认同、性取向或性欲。正如著名社会建构主义者普拉莫(Plumer)所言,事物无所谓性,是我们称它为性它才是性的。⑤传统过于确信性是我们身上最自然的事,而性的历史不过是这些基本禀赋的反映。事实上,性观念是一个虚构的统一体,它一度不存在,而且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也可能会不再存在。怪异理论家们针对以冲动为基础的性学,建设了一套“性脚本”理论:(1)一个文化中的性行为的模式是地方性的、局部的;(2)不存在内在的性本能或性冲动,初生婴儿并没有从娘胎里带来任何性的信息或特殊的性目标;(3)个人从生到死的文化学习过程,形成了受到该文化赞赏的性行为模式;(4)人并不是文化的镜子,而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对文化环境做出个人的适应和调整的。可见,性是可塑性很强的东西,因为它不是所谓事物的本质,而是来自特殊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建构。那么,关于什么样的性是“正常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是不是大概率的行为就是正常?而只属于少数人的行为就是不正常?正常的性和反常的性其实只有程度的区别,它的划分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自然的标准,一切分界点都是人为的和由文化决定的。总之,怪异理论对性多维度的突进思考使得性已大大跨出“天然”的神话领域,性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学问题,甚至不再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成为一个政治学问题。受上述局势感召,怪异理论名家葛尔·罗宾(Gayle Rubin)在辨析了女权主义由于混淆性与性别的区别而导致很多争论变成了一种乱哄哄的鼓噪的基础上,鲜明倡议:在性的问题上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理论以及政治的独特性,以区别于性别研究。性与性别的确有关联,但它们不是一回事,性别是政治的,性也是政治的,二者应该分别成为不同的社会实践领域的基础。⑥对性政治研究自主性的呼唤意味着当今对性问题的研究将走向更深广的可能。怪异理论的研究使人们意识到要研究当代的社会生活而不研究性问题已决不可能。某种程度上,对性意义的考察是其他社会学科要走向深度必须通过的瓶颈。

二、对社会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化霸权提出挑战

在关于性多向度内涵的扇面展开和探究之中,怪异理论描述性和概念性框架渐趋于一个强烈的倾向,即摧毁异性恋规范的霸权话语,重新建立关于权力与异性恋父权制规范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

首先,对社会的异性恋取向表示质疑。所谓异性恋取向泛指对于异性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欲望。长期以来,人们把异性恋取向当作天生自然的东西,认为男女之爱不仅是人类性行为的基础,更是人类性文化的全部内容。异性恋文化将自身解释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性别关系中的当然模式,是所有社群不可分割的基础,更是繁衍的手段,没有它社会就不能存在。而历代的许多学问知识在很多方面也有意无意强化着这种倾向,早在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将其《政治学》建立在男女两性结合的必要性上。怪异理论话语的蓬勃兴起,使被认为普遍且正常的异性恋取向开始备受怀疑。早期美国同性恋研究已经指出:人类的性在性倾向方面是模糊不清的,有 37%以上的男性和28%的女性在一生中曾经有过导致快感的同性恋行为经验。⑦怪异理论进一步归结,人们的异性恋性倾向是人为制造的,是一种连续不断社会表演的结果。与其说异性恋是“恰当的”或“正确的”性趋向,不如说是人们存在的一种连续性幻觉。这一异性恋的幻觉靠的是这样一种假设,即先有一个生理性别,它通过社会性别表现出来,然后通过性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异性恋不仅仅是对同性恋者,对所有的社会人都是一种强迫性的接受机制。激进学者巴特勒(Judith Butler)甚至以此推论:女人爱的应该是女人,男人爱的应该是男人,社会本来存在的应该是“同性恋机制”,只是因为后来教育和社会的压力,错认了对方的性别存在,才建构出异性恋的性取向认同。⑧在这里,对异性恋的根本否定,与对婚姻、家庭的社会性否定联系在一起。

其次,对异性恋的形成制度和运作方式予以揭示。怪异理论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的性观点,就是要研究异性恋为保持其地位所需要的修辞学的、制度的、话语的机制。主流社会学观点和主流同性恋研究全都忽略了异性恋的再生产过程。怪异理论指出,异性恋起源于人类及家庭繁衍的社会功能,由于基督教传统以生殖为合法目的性的教义规训而得到维护加强。但作为一种突出社会现象,是近代以来社会制度化环境造成的结果。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的团体的等级制形态,向现代的工业的阶级的规范化的民主体制转型,这一巨大转变的重要部分是身体和性的现代制度的社会建构,而现代性统治制度的中心就为同性恋/异性恋的两分和社会的异性恋化。性体制制造出各种方法固化异性恋建制。比如分类法:将社会性身份简约为截然两分模式,然后循环定义,用同性恋作为异性恋定义自身的陪衬物:一个雄性十足的异性恋男性在定义他自己正常的时候,只能用与他不同的人——一个女性化的同性恋男子作对比的方法来定义。同性恋是为了凸显异性恋的正常形象而定义出来的一种奇特怪异的人类类型。再如贴标签法:同性恋个人被贴上“异类”和“同性恋”标签,无奈何接受标签,然后内化主流话语模式的强迫性分类,在这一系列过程后创造出同性恋身份。也就是说,同性恋身份并不是由同性恋活动本身产生的,而是异性恋社会的强迫性后果。被丑化的特殊个人类型被制造的目的,在于对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做出区分,特别是通过把同性恋定义为不纯洁的或被玷污的,而能把异性恋定义为纯洁可敬。许多怪异理论的著述具体分析了异性恋控制同性恋身份群体的方式。如学者南希·弗瑞泽就论述了对同性恋歧视和剥夺人之尊严的“误认”如何从一种心理状态成为一种制度分配不公的情况,指出误认的不公已经构成了非常严峻的社会不平等。⑨

再者,抨击异性恋性统治迫害的残暴。性是权力的象征,一种关于性的激进思考必须识别、描述、解释和揭露性的不公正和性的压迫。怪异理论揭示,社会的异性恋规范就像男性中心论一样,总是身着善良与智慧的外衣,却对性恋群体实施着威胁、强迫、暴力乃至毁灭方式的压迫。他们制造一个性的等级制:婚内的生殖性的异性恋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接下去是非婚的一对一异性恋伴侣关系,同性恋、易性者、异装者、虐恋等处于金字塔最底层。常常最极端最具惩罚性的污名强加于金字塔底层的性行为上。他们通过国家对于这些性行为的干预,达到了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绝难容忍的程度。移民局禁止同性恋进入美国。军队禁止同性恋参军。在旧金山,警察和传媒在整个50年代一直与同性恋者为敌。警察突击搜查酒吧,在同性恋寻找性伴侣的地方巡逻,宣称要把所有的怪人赶出旧金山。1977年,多伦多警察一天突然用铁棍砸开4间同性恋浴室单间的门,把大约300名男子拖到冬天的街道上,身上只裹着浴巾。⑩异性恋将自身解释为社会的绝对能力,拥有太多的特权。性成为压迫的媒介。尤其是性法律对于违反性法规的行为的惩罚,比起其他伤害的惩罚要严厉得不成比例,成为性分层和性迫害最强有力的工具。在许多欧洲和美国的历史中,仅仅一次出于自愿的肛门插入行为就可以判死刑;在美国1969年的北卡罗莱纳州,鸡奸仍要判60年徒刑。(11)性在传统西方文化中受到了过多的重视,性权力体系中的迫害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反省。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异性恋性体制是一场卡夫卡式的噩梦,那些不幸的牺牲者变成任意宰割的人形畜群。性是一个现代权力体系绝不忽视的统治资源,怪异理论则把异性恋性权力视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不同层次之中,视为与更大范围的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重叠。社会异性恋化的霸权体制渗透着血痕。

三、对传统同性恋文化的正统观念表示质疑

怪异理论预示着全新的性文化思潮,它不仅颠覆异性恋的霸权,而且对一种变得正规化的同性恋主流话语提出了警惕和质疑。

同性恋现象古已有之,希腊人就接受并盛行男人与男孩的性关系,到19世纪,同性恋开始作为一种反常的性行为在社会上凸显。20世纪前半叶,同性恋进入美国社会的公众文化。随着50年代的摇滚乐、60年代的公众骚乱、妇女运动的兴起等社会越轨行动的加剧,它逐渐从二战前的非正式网络,发展为50年代秘密的亲同性恋组织,再到70年代发展为女同性恋女权主义和同性恋争取肯定的解放运动。同性恋公众文化也相应地由从前的精神病学话语,转变为生理和心理的描写模式;由变态的人类类型被描述为非正义的受歧视的受害者。然而同性恋文化在迅速增高公众可见度和政治化内涵的同时,自身却潜滋暗长一些危险的惰性成分。

怪异理论以身份概念为切口,对同性恋正统观念中的危险予以清理。身份问题本处于现代同性恋研究和同性恋政治的中心地位,分析身份的社会建构及获得过程、现身的过程、历史形成一直是同性恋欲望研究的中心。传统同性恋文化所有理论的一个关键假设是存在着一种共同性的同性恋身份,把同性恋者视为一种稳定的、一致的、可辨认的人的类型,而同性恋者的共同意识、群体意识、法定地位以及相关权益都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怪异理论批判这种静态同性恋身份概念和以身份为基础的政治:(1)主流同性恋文化实际上多反映白人中产阶级的经验,却被当作建立社区和从政治上组织起来的基础,有一种以“同性恋社群价值”的名义压抑内部性行为中大量存在的差异的偏向,比如,它明显压抑了有色人种男女同性恋者的经验、兴趣、价值和独特的生活方式。(2)传统对同性恋身份的固定化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把同性恋主体自然化或规范化,同性恋在接受了个人身份的本质主义化之时,他们也接受了在异性恋/同性恋两分结构中后者的低下地位。因为在争取平等权力的斗争中,平等是由两分结构中地位优越的一方来定义的,反被纳入惩戒性和规范性社会结构的一部分。(3)对于性自我主体,传统同性恋身份政治把个体自我及其行为定义为同性恋样板,将排斥其他很多定义自我、身体、欲望、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可能方式。比如,对于一个美国犹太人天主教徒同性恋者,申明自我为同性恋身份,有可能就排斥了他自我的其他潜在社会角色。(4)同性恋平等权力运动将注意力转向同性恋政治的生成,但是忽略了异性恋政治压迫背后文化意义体系——将世界划分为男人和女人,同性恋/异性恋——的政治影响,平权运动简单的要求与异性恋相同的权利,要求融入婚姻与家庭,建立的是一种被歪曲的不完整的政治挑战,不会对原初构成差异的过程作出任何改变,对造成“异类”的文化社会制度毫无触动。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讽刺性图景:同性恋性政治试图通过将同性恋定义为第三性来为他们在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然而纳粹也利用同一理由迫害同性恋者,把他们送进了集中营。(12)

怪异理论家对传统同性恋理论和政治提出的异议是敏锐的。它的中心命题对“同性恋恐惧症”和“肯定同性恋”两种基本概念挑战,这二者的共同点是关于单一同性恋身份的假设。怪异理论对这一基础的挑战也就是对西方同性恋政治理念本身的挑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怪异理论沿着70年代解放论者的思路重新思考,并拒绝异性恋社会中的许多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新的社会学怪异理论,不再把身份当作一种人们自我评价的基础,不再当作政治的正面基础,也不再把身份视为某种由个人来学习、完成的东西,而是把身份视为不完整的、局部的和变动的,强调身份的不稳定性、多重性,身份的表演性质、身份作为社会控制模式的一面,鼓励人们去考察异性恋的规范化构成是如何致力于建构男女同性恋身份的。男女同性恋者“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些类别本身就是短暂的、变化的、人为的,并不能指称“真实的”人的分类。事实上,“怪异”一词的使用,本身就标志着理论重心的转换。如劳丽蒂斯指出,“怪异”的提出是为了“表示与目前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已经形成的常用公式保持某种批判的距离。英国的瓦特尼(watney)也将怪异理论定义为伪装神圣的道德主义的男女同性恋身份政治的对立面。怪异理论新政治实质上反的不是同性恋自身,而是其被僵化、物化与样板化的躯壳。它的要义在于把身份当作一种在意义和政治作用方面永恒开放的事物,鼓励形成一种可以听到多种声音和兴趣的同姓恋生活和政治的文化。也许暂时会被批评为有损于同性恋理论和政治,但是对于怪异理论家来说,它显示出建设性的新的可能性,其目的并不是完全放弃作为知识和政治类别的身份,而是使它的意义和政治角色成为永久开放的,永远处于挑战之中。

四、乐观展望性的多元化与社会多样性的差异图景

无论是挑战异性恋霸权,还是质疑正规化的同性恋价值,怪异理论为了表达这样一种立场:不仅从同性恋权益出发,更以所有的性主体的名义讲话,它欢迎和赞赏一幅更宽广的性与社会多样性图景。

多样性的社会图景主张性的多元论。不同于传统一元论性学以异性恋的阴茎阴道交为唯一自然,而将所有其他视为不成熟的辅助的乃至替代性性行为;也不同于正统的同性恋理论,对于许多人来说,传统男女同性恋研究说法包容不够,它没有包容性分类中的矛盾现象。怪异理论性的多元主义告诉人们,人类的性欲是多样性的,它的理论基础来自性欲的多元和性快乐的多元,来自性实践的无限可塑性。同时,它也是社会现实发展的潮流:男女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虐恋;电话性活动、计算机性活动、自慰俱乐部性活动、海滨浴场性活动等等,越来越多的性越轨行为实践、新的性快乐方式,出现在世界各处角落。这就是怪异的时尚,它按照性欲自身的感觉来表达,表达人对性活动的自由多变的需求。对于怪异的人们来说,他们的亚文化为他们提供了广大的有意识表演性的性与性别角色天地:可以从男性角色变为女性角色,从异性恋角色变为同性恋角色,只要你跟着你的感觉走就行;可以做个异装者,想穿哪个性别的衣服就穿;可以做个跨性别者,想过哪个性别的生活就过;也可以成为双性恋者,一个在各个身份之间都暧昧不清的位置的选择。正如卡罗尔·奎恩(Carol Queen)所观察的那样:“我们所有的人心中的怪异者,强烈地要求快乐和变化,不愿被驯服,被规范,要大张旗鼓地创造崭新的现实。”(13)

多样性的图景也是差异的图景,它的核心原则是“仁慈的性差异”概念。它认为,差异是健康和自然的,而不是病态、邪恶或者政治上的不正确。如罗宾指出的:差异是一切生命的基本性质,从最简单的有机体到最复杂的社会结构。异性恋是正常,同性恋也是正常;阴茎阴道交自然合法,口交肛交也自然合理;直接的肌肤接触为医学承认的性事,隔着互联网色情布告板得到的性满足也应该允许。怪异理论承认人们之间的各种差异,完整的保留成员之间现存差异,并尝试在这些既存差异之间进行调停,不仅防止产生社会性的后果,而且使它转化成为社群和个人相互扶持的手段。它把传统同性恋文化追求的平等意识推进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因为平等是一个法律的原则,它向公民的法律权利负责,是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制度文化;而差异是一个存在的原则,它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模式,一个人的经验、目标、可能性以及一个人在给定条件及期望条件中存在意识的特殊性。怪异理论在“怪异”语词的对抗中,并不坚持建立一种纯粹规则或程序平等,而是创造对付差异的办法。在生命法则的寻找中,“要么/要么”逻辑让位于“既/也”的逻辑,同性恋政治超越“异常”,走向“差异”模式。

性的多元也好,性的差异也好,怪异理论提倡的多样性社会图景背后的本质是,现代人自我的多样性。对于怪异者来说,发明自我是必要的实践,是一种怪异文化的实践。它意味着发明一种自由,发明一种不必协调的人际关系方式。“你的性属于你自己。它不属于国家,不属于海关官员,不属于你的丈夫。你的性是你自己的,你和另一个人一起探索它,是维护你这一与生俱来的权力的唯一方式。”(14)做什么、怎么做和做什么人的问题是生活在现代化后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在性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建构一种创造性的自我,允许个人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艺术家。这就是怪异理论的目标。生活方式的选择就是对性欲望实现方式的选择,对性关系模式的选择。在这点意义上,每个人都既不是同性恋者也不是异性恋者,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每个人只是以自己的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60年代福柯的激情话语再次响起:“难道每个人的生活不能成为艺术品吗?为什么一盏灯或一座房子可以成为艺术品,我们的生活却不能成为艺术品呢?”(15)美好理想就在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塑造自己生活之美。

结语

综上言之,可以看到,怪异理论是一种具有很强颠覆性的性理论思潮。

它立足于西方新自由主义文化系统,全面重新评价那些有意被排除在现代主义禁欲式美学之外的事物,为那些遭到贬斥的亚文化、那些与传统格格不入的性生活方式做出合法性的有力辩护。同时,它又否定少数族群化的宽容逻辑及其政治利益的简单表达方式,追求对规范统治的更加彻底全面的抵制,提出一种新的政治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运用这些观念,无论在文化还是政治当中,人们都得以严肃批判社会和文化规范,得以对所有现存的正规体制及其系统化理论建构尖锐质疑,得以注目于充分挖掘人的各种潜能。它是对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历史思潮一种强劲的伸展。在个人的独特性绝对价值的赋予、私人生活的绝对推崇、人通过自我关系来改变和拯救自己灵魂等观念的强调中,怪异理论促使更多的人们敢于面对自我及他者生活中那令人困惑的、动荡的、乃至破坏性的力量,而有效将之转化为自我生活的技术。他们显现出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深厚渊源。后现代主义对多元的、局部的、处于某一侧面斗争的追求,对快乐、欲望、兴趣、个性化和民主化的增长和扩展,对本质主义、元叙事、同一性文化的警惕与贬斥,对团结、稳定和有纪律组织观念的厌恶,连同它对权力的狡诈的深刻见解,都很好地启发了怪异理论概念的生长。而后者相对于前者的哲学和认识论层面建构,从政治、实践以及活生生的日常生活路径爆破,以身体来对抗主体,让身体进一步凸显为后现代主义或明或暗的真正目标。

身体回归身体,身体重新享有自身的肉体性,身体栽植快感内容,身体从各种各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这场旨在摧毁文化和生活方式领域的传统等级制的民主革命,犹如60年代嬉皮士们那句“我越是革命,就越想做爱,越做爱,就越想革命”经典的精髓再现,性和有关性的一切再次被当成了革命的道具,身体再次被极端演绎为革命想象力的发挥空间,而传统性道德就在这新的空间拓展中被进一步剧烈颠覆。有理由说,一场由怪异者零零星星生活方式的反抗汇合而成的声势浩大的文化革命,也许比政治和经济革命走得更为深远。

然而“身体”也好“性”也好,在伦理学的目标上,具有硬币般的两面性:既是生产性的,又是摧毁性的。怪异理论家们“性的身体”活力四射、气质狂野,有可能成为一架脱轨的无人驾驶的高速列车。它会成为男同性恋解放背后所潜伏的花花公子哲学吗?会不会导致某种大量进行性活动的时髦生活,不顾他人的随心所欲,而造成新形式的混乱、分裂、扭曲与迫害?不难发现,大多数怪异理论家的研究都是从文学领域研究开始,有浓郁的美学气息,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乌托邦气质。在他们反对任何社会规范,争取一种绝对的自由的号称中,有可能吊诡的导致一种自我毁灭:如学者艾什坦(Elshtain)就认为:“思考者如果将家庭的私人领域同解释的全部政治化结构混合在一起,抹杀公领域与私领域之间的任何区别,将为国家控制、公共规范和社会压制敞开大门。解放论者们把自己想象成改变人类本性的革命先锋,结果反而导致这样一种政治,它将启动社会控制的可怕引擎。对绝对自由的要求,将导致绝对的恐怖。”(16)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言“关于同性恋解放是一场比其他运动更有害的运动“倒也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怪异理论还有很多话题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比如身份问题的两难境域:固定的身份分类既是压迫的基础,又是政治力量的基础。怪异理论政治关注扰乱公众的性身份意识,却没能够理解集体身份形成的动力机制既包括稳定化过程,也包括非稳定化过程。过去数十年同姓恋民权运动影响力的策略就是为自身赋予一种公开的固定的集体身份,这种集体身份稳定化的“实用”好处不能轻易否定。

争议是正常的,在意见分歧的张力中我们看到怪异理论的生命力所在。怪异理论激进的主张不是使我们摆脱不稳定性,而是增加这种不稳定性。在包容性和灵活性的原则上,它走向深广的可能。根本上,怪异理论体现出文化研究的灵魂与精髓——批判现存社会支配性权势集团及其文化意识形态,为传统话语中没有声音的人们说话,对西方主流话语的批评走向提出深度挑战。怪异理论的启示是独特的,它是一场革命,也是一种召唤,召唤对所有传统的分类和分析的大规模的破坏和超越——一种对性欲、性别和人际关系的边界的尼采式和萨德式破坏。它的斗争精神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注释:

①中科院的李银河博士曾将“Queer Theory”译成“酷儿理论”,并做出重要翻译整理工作,但因为“酷儿”发音与“Cool”相近,容易被误认为一种轻浅的潮流时尚,故本文还是采纳“怪异理论”译法。目前国内学界大体上使用“怪异”术语。

②转引自史安斌:《怪异论——理论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外国文学》1999年第2期,第3~7页。

③Teresa de Lauretis,Introduction to Difference 3,Summer 1991,p.xvii.

④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⑤Weeks,J.Sexuality,Ellis Horwood Limited and Tavistock Publications limited,Lonon and New York,1986.

⑥李银河:《西方性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⑦[美]阿尔弗雷德·金西著,潘绥铭译:《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第205页,《女性性行为:金西报告续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版,第225页。

⑧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New York:Routledge,1990.

⑨[美]葛尔·罗宾:《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李银河编译,《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版,第 176页。

⑩(11)南希·弗瑞泽:《异性恋主义、误认与资本主义:对朱迪斯·巴特勒的回应》,王逢振等编译:《怪异理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1页。

(12)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 379页。

(13)Carol Queen,The Queen in Me,Bi Any Other Name:Bisexual People Speak Out,ed.Loraine Hutchius and Lani Kaahumanu,Boston:Alyson,1991,p.20 p21.

(14)[美]采利·史密斯:《酷儿究竟是什么》,李银河编译:《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15)Rabinow,P.The Foucault Reader,Penguin Books,1984.

(16)Jean Bethke Elshtain,Public Man,Private Women:Women in Social snd Political Thought,Priceton: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p104.

标签:;  ;  ;  ;  ;  ;  ;  

挑战与颠覆--论西方文化研究领域奇特的理论倾向_异性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