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与农业环境保护_农业论文

绿色食品与农业环境保护_农业论文

论绿色食品与农业环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绿色食品论文,环境保护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0)01—0017—04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遭受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广,局部地区的污染不但造成农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威胁。因此,强化环境管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安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今后长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一、绿色食品产生的农业生态环境背景透视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大量“三废”排入农业环境,而且能耗大、效益低、结构单调、产品品种单一的传统农业,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石油产品,造成土壤、水体和农产品的污染。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土地退化问题的产生和严重发展

1.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道路、农村住宅等建设占用耕地现象严重。据统计,1979~1987年9年间,我国共减少耕地35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40万公顷。同时,耕地质量也严重退化,主要是土壤盐渍化和肥力下降,全国盐碱地总面积超过3340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1.5%,而且其小于0.6%的农田已占到耕地的12%。

2.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80 年代中期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目前则高达17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每年流失表土约为50亿吨,带走的N、P、K养分约4000万吨。

3.土地沙化面积扩大

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土地沙漠化。进入9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以1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有近400万公顷的农田和500万公顷的草场受到威胁。

4.草场退化严重

由于超载过啃、盲目垦植,我国草场退化面积在80年代末已达到0.5亿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0%左右;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产草量明显降低,平均下降率为30%~50%,优质牧草覆盖度下降15.4%~32.6%。

(二)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城市污染源的转嫁转移,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多,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加重。1989~1994年,全国每年发生急性污染事故3000多件,农、牧、渔业污染事故占60%~80%,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其中难以逆转的耕地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公顷, 其中污水灌溉农田330万公顷,大气污染农田650万公顷,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染农用不当污染农田90万公顷。仅1992年,全国“三废”污染农田面积就达100多万公顷,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逾12 亿元。另据资料表明,我国农田每公顷农药使用量已达284kg, 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667万公顷,劣质化肥污染农田面积约167万公顷。

目前,我国农田土壤耕作层中“六六六”总体残留水平为0.18~0.25mg/kg,DDT为0.22~0.27mg/kg;重金属污染普遍存在,局部地区较严重;有机氯农药检出率较高。农田大气环境污染物主要是氟化物,其年排放量达50多万吨,其中乡镇企业的排放量约占2/3;南方两个地区酸雨和SO[,2]复合污染较严重,其污染农田面积达452万多公顷。 由于全国水质严重污染,加之对水质的污染途径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致使污灌区农田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重,其中危害较大的是含有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酸、石油类等有害物质的废水,直接灌溉农田或排入江河湖泊再间接灌溉农田。

二、发展绿色食品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辨析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食品的必要条件

绿色食品与一般食品的本质区别,就是内涵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定性。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证书的食品类产品,除符合一般食品的营养、卫生标准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4条标准:

(1 )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经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的环保监测部门审定,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符合有关生态标准;(2 )原料作物的生产操作规程符合绿色食品的无公害控制标准;(3 )加工产品的生产及包装、储运过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要求;(4)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这些特殊规定中, 最根本的是生态环境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发绿色食品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

(二)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有两种方式,即主动环保和被动环保。绿色食品开发是将保护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的主动环保的典范。它将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加以培育和利用,通过产品载体,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绿色食品生产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学合成肥料、化学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大量使用了有机肥、复合肥、生物肥等等,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于土壤中,防止了土壤板结,减轻了土壤中的有机质退化程度,保护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同时,开发绿色食品,必须对原料产地的水、土、气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其原料产地的环境质量。按规定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周围环境,不准产生新的污染源,即使有少量不可避免的老污染源,也必须进行“三废”治理。因此,开发绿色食品的过程,就是强化农业环境管理的过程,获得一个“绿色机器”,就是保护和改善了一片生态环境。

几年来,由于开发绿色食品,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因受到监控而得到良好保护。1994年,受监控的土壤面积为46.7万公顷,1995年增至113.3万公顷,1996年迅速扩大到213.3万公顷。受保护的土地,不仅提高了地力与洁净度,而且产出效益也得到了提高。这种生产方式不但控制了工业污染向农业的转移、扩散,又在消除常规农业自身的负面影响的同时,逐步孕育着一种崭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三、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农业环境管理

首先,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各级领导要利用行政手段,坚决制止任何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尤其对于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要限期整改、甚至关停。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其次,环保部门要继续加强水、土、气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质量良好。再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制,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而,利用经济杠杆,鼓励农民多施生物肥料和农药,减少化肥、农药残留造成的农田污染;鼓励工业企业开展“三废”的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对工业企业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另外,国家要增加大、中型环保项目的投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总之,要充分利用行政、质量监测、法律、经济等手段,强化农业环境管理。把防治工业污染,提倡清洁生产作为重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

(二)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前提条件(因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而绿色食品则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是生态农业与市场农业的桥梁。两者均能获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说,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就是进行一种生态农业建设。因此,要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并将绿色食品的基地建设与生态农业的试点建设结合起来,尤其要注意抓好县级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和生态农场建设,促进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食品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力争做到,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基地,搞好一个生态农业试点;推广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开发一批绿色食品。

(三)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为创造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的农田生态环境,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1)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以生物措施为主;(2)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性治理为主;(3)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政策辅助于技术;(4)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 因地制宜,分类、分层、分区治理。在具体实施时,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点面结合,做好规划,循序渐进。

(四)加大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科研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善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对区域农业资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建立资源信息系统。二是建立一套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体系,使其既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三是开展科技攻关,积极研究工业无废少废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三废”资源化的技术、工艺。四是大力培育农用生物的新品种,使其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害、营养丰富等特性。

(五)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的开发力度

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多施有机肥及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是生产绿色食品的一项关键措施。由于传统有机肥的堆制方法落后,有效成分损失严重,加之数量有限,使有机肥的数量、质量均不能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应积极开展工业化方法制售有机肥,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保证供应,并使之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收稿日期:1999-09-09

标签:;  ;  ;  ;  ;  ;  

绿色食品与农业环境保护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