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主体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_教育论文

基于社会主体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_教育论文

基于社会主体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化建设论文,主体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和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随后,世界各国政府都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方案。

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 informization)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及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方式的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四方面的含义:第一,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手段;第三,信息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必将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育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实际上,教育信息化与传统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是以效果为导向,以多媒体为工具,以学习互助为方式,以理解和解决问题作为重点的持续的终身学习。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资源多媒体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致使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由原来的单一的文本表现形式,转变为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

(2)资源和学习方式的网络化。以往人们获取知识受到物理时空限制,Internet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克服了这种局限性,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提供给用户丰富且类型多样的信息。此外,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尤其是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教育网站、远程教育等都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的学习方式。

(3)知识的非线性化。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框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它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体现了基于社会主体需要的要求。

(4)教育过程智能化。传统教育通常是教师传授学生接收的单向知识传输过程。而信息社会的教育是一种智能化教育,体现了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5)教学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自动化。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Learning Portfolio)是一种新兴的方式,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6)教育用户导向化。教育信息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教育资源的组织方式、提供方式、管理方式都充分体现用户导向原则,并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并最终以使用户全面、准确、便捷地获取知识信息为目标。

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与两种模式

中国教育信息化大致要经历五个大的发展期:准备期、酝酿期、建设期、发展期、成熟期。

(1)准备期:它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主要以幻灯、投影、电影等模拟电教设备在教育领域内逐步出现和得到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其核心特征是模拟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应用。

(2)酝酿期:它是从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期。在此期间,个人电脑及数字投影设备开始在学校出现,并得到初步应用,其核心特征是数字技术开始打破模拟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有取而代之的发展趋势。

(3)建设期:以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地区主干网的建立为标志,从2000年10月到现在,以及随后二、三年,可看作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期。该时期以全国第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发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启动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为标志,掀起了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建设热潮。其核心特征是通过网络技术将孤立数字化教学设备互联互通。

(4)发展期:未来5年左右,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期。建设中心逐步要从重视硬件到重视软件、资源、培训,更加重视应用的建设。其核心特征是从网络互联走向资源共享、教育信息系统应用互联。

(5)成熟期:未来10到30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熟期。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和行政机构将全面实现数字化,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个教育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更多的智能化系统将出现,实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网络教育将无所不在。其核心特征是信息技术已成为基本的学与教的认知工具,认识到用户需求的导向性,重视社会主体的驱动作用,教育管理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智能管理。

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由只重技术的应用到主要考虑用户需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信息技术驱动型和社会主体需要驱动型两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模式。见下表:

技术驱动型

社会主体驱动型

特点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驱动力量

以社会主体需要为导向

加快教育观念更新;信息技术的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

推广将深刻变革教学手段,改变

 源;有利于用户全面、准

优势传统教育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确、高效地获取所需信

和教育质量;有助于对学生创新息;可以更好地实现经

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忽视了其所面向的社会主体

的需要;往往只重投入,而忽 有忽视信息技术发展的

缺陷视其实际效益,导致了高投入 可能,不加注意会阻碍

和实际上的低产出。 教育领域新技术的应用

发展阶段

准备期、酝酿期、建设期、发展期

发展期、成熟期

3 以信息技术驱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1)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传统观念通常偏重于信息技术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而忽视了其所面向的社会主体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如幻灯、电影、电视、录音机等都被移植到学校教育教学当中来,这就造成了简单的类推: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所当然的会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有了这种技术,必定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就是典型的技术驱动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

(2)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往往只重投入,而忽视其实际效益,导致了高投入和实际上的低产出。例如,在建设校园网时,我们给它巨大的投入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且这种建设观已成为学校办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许多人认为电脑配置越高档、设备越贵,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但从校园网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并不十分理想。能够基本满足应用系统需求的中小学只占26.3%、高校也只有47.2%,信息资源在我国校园网应用中存在着严重浪费和闲置问题,还有近半成的教育用户认为网络不满足需求或需要升级和急需改造。

(3)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从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必然转向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从以培养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第二,信息技术的推广将深刻变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由于电子计算机、电视机、卫星通讯等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真实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信息技术实现了对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整合。网络教学的实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学习与研究的关系。第四,信息技术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自主思维空间,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 教育信息化由技术驱动型向社会主体需要驱动型的转变

4.1 社会信息学是这一观点提出的理论基础

社会信息学是一个新的学科,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出现,但是有关社会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却在该术语出现前的20多年中就已存在,它们分散在不同学科领域并使用不同名称,如“计算机使用的社会影响”、“计算机通信研究”、“信息政策”、“计算机与社会”、“组织信息学”、“解释信息学”等。社会信息学可以看成是将以往这些分散的相关研究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社会信息学一词的出现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是一个以计算机化的社会方面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在社会组织变化中的作用以及社会的组织和实践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它的更明确的定义是“从信息技术与组织机构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的角度对其设计、使用和功用进行的跨学科研究”。

社会信息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对“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质疑和批判,同时建构自己的理论基础,更多地强调社会和信息的互动,尤其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应该关注“社会决定论”的声音(social determinism)。这为基于社会主体需要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4.2 社会主体驱动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它是加速实现大众化信息社会的需要。基于社会主体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为公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和环境,加速了人们进入信息社会的进程。

(2)教育信息化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在迈向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学生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具有主动迅速地获取、筛选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重要的基本素质。而理想化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具备上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它是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作用的关键。社会主体驱动下的教育信息化以用户为导向,强调教育主体在其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决定作用。同时,它把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把信息技术的作用仅界定在为社会服务工具的层面上。

4.3 社会主体驱动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针对用户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驱动下的教育信息化,过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造成资源配置零散化、分散化,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现在的学生一般不会遇到无信息可用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面对海量信息而无所适从,从而出现信息社会特有的“信息缺乏综合症”。而社会主体的驱动作用,正是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依据。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学生对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十分渴求,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在这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这一领域的资源在整个教育资源总量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相反地,对于那些需求较少的知识领域的信息资源,则可相应减少其在整个教育资源总量中的比例。

(2)减少教育投入的盲目性,以最大化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往偏重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只重投入不重收益。例如,教育部统计数字表明,有2万多所校园网络中的90%还处在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估计不超过10%,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可见,在对用户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用户的需求数量、趋势、特点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育投入,是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和保障。

(3)有利于用户全面、准确、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基于用户的人-机交互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人性化、智能化的虚拟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打破时空限制,可以是单人-单人的教学,也可以是单人-多人的教学,可根据个人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

(4)克服了“技术决定论”带来众多不良社会问题的弊端,实现了一种从教育过程到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往往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传统组织、伦理观念、人的行为等方面的因素,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我们所讲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影响教育质量的各方面因素的协调,突出教育人性化,努力营造出一个人性化学习环境。此外,它从根本上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信息源建设上的目标一致性,从而达到教育过程到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5 基于社会主体需要的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5.1 搞好网络课堂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做好用户需求调研,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优势互补;优化设计现代远程教育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习环境与教学组织,有利于开展网络课程教学;进行多方位过程性的检查与考核,保障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加快现代远程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对网络课堂进行优化控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其目的和任务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5.2 学科网站——教育资源管理的新思路

学科网站旨在使资源的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使用习惯,以学科资源为核心,建设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课件开发、联机备课、学科信息发布、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其最大特点就是每个学科资源网站只给用户某一学科的资源,教育资源按照学科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设定不同的栏目及资源内容、使资源系统更加专业化,不同学科网站适合不同学科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用户只需登录到网站,浏览并使用与他相关学科课程配套的资料,直观明了,操作简单。

5.3 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它连成了以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为目的的信息环境,形成了大学的教学资源中心、多媒体学习中心、考试中心和情报信息服务中心,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与发展的空间。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未来的信息化学校将实现各高校之间、学校与国际学术机构之间、多媒体网络教室同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同类教室之间的联结,使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而是相互融合,日益社会化、开放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上述各种教学模式之前,一定要进行规划设计,它的规划和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对其的接收程度,以及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规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具体的运作环境,一定要始终追寻以“用户”为导向的原则,在规划之初用户需求分析阶段,就以“面向对象”的方法全面而彻底地发掘未来各类最终用户的需求,并据此设计信息服务层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的提供方式。此外,应与用户保持尽可能彻底的沟通,从需求调研、需求分析到需求反复确认。这样制定的规划才会尽可能贴近用户的需求,获得用户最大的支持,从而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崭新的事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在社会主体驱动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坚持用户导向原则,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下世纪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收稿日期:2004-09-22

标签:;  ;  ;  ;  ;  ;  ;  ;  

基于社会主体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