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论文

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

张文亮1安夏君1 马 毅2

(1.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大连市甘井子区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33)

[摘 要]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百度新闻上相关事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模型。具体提出了以下5方面对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法律制度体系;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运行程序机制;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信息管控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监督评价体系。

[关键词]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标准化 扎根理论 模型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来[1],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纷纷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列为2014年的重点工作[3]。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10年)》,明确了国家未来5年内的公共文化标准化和均等化工作方向[4]。在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实现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标准化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关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东、中、西部各省市纷纷通过颁布各种标准、意见等进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但由于东、中、西部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使得其建设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吴晓、王芬林的《中国道路——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一文中提出“尽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标准制定的丰富详实程度不完全呈正比,但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给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制约作用不可忽视[5]。”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项以保障全体公民公平、平等、普遍地享有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的服务,它必须要以公平性和保障性为前提,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公平、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6]。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对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7]。实际上,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要弄清楚各地对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建设现状,如都出台了哪些政策,提出了什么样的标准规范等。只有了解到这些,才能从中找出相通之处,从而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体系,以确保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总要求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五个方面中,如何把握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理解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怎样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本文就此谈谈粗浅认识,谨供各位读者参考。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高校在线阅读服务领域,并从区块链技术理论入手,在互联网技术下,通过区块链在安全开放共享方面的特性来实现高校联盟模式下的在线阅读互动平台。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196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 和Barney Glaser 两位学者共同发展的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8]。它从数据出发,最终发展成理论,一步步使得真实问题得以浮现,是一种较为严谨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其价值体现在可以解释理论体系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框架的研究领域。扎根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已越来越常见,如王平等学者运用扎根理论开展有关新媒体信息质量、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国内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满意度等领域的影响因素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扎根理论的不断完善,多数学者都采用了“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扎根理论研究的一般流程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首先是通过深入情景从原始材料中收集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编码、提炼,并从不同角度开展数据分析,进一步将其抽象化、概念化,经过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实现从实证材料中获得实质理论,再由实质理论升华到形式理论,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框架[9]。编码方式通常为三级编码,即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式编码。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如未通过,则需返回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进一步补充资料。

2.2 数据来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政府部门任何重大举动在网上都会有相关新闻报道,社会公众也会通过新闻报道去了解有关政策标准。因此,笔者选择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搜索作为检索平台,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检索词,检索日期为2018年5月11日,将检索范围限定为“百度新闻”,并选择“新闻标题”选项进行检索,共得到140 条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检索结果,通过数据清洗,最终得到136 条结果。这些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11—2018年。其中126 篇新闻与编码分析相关,剩余10篇与扎根理论研究饱和度检验有关。

3 资料分析: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制度保障是指从法律层面上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进行规范,而程序运行则保证了法律制定的创新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制度规范的制定离不开程序运行的支撑,而作为程序运行主体的制度规范,同样不能与程序运行割裂开来。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为制定可操作性强、高效的法律规范提供了保障。

3.1 开放式编码

法律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标准化的有效实现取决于法律制度与现实环境的有效统一和零距离对接。第一,完善相关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可以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知情权,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发布有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以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第二,完善相关标准化制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特点,使得各地政府对于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而法律制度规范的强制性特点,可以有效督促各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开展。第三,完善相关激励与惩治制度[14]。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构建清晰可量化的绩效评估标准,并完善相关的激励与惩治制度,对取得成果显著的地方政府有所嘉奖,反之,则应当有所处罚,并提高相关的执法效率,以促进各地方的标准化建设进程。

表1 开放式编码

3.2 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也称关联式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发现我们之前所提炼出的范畴是否有实践意义,并在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之后,建立一个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建构[11]。原始材料在通过开放性编码分析处理后,所提炼出的22个初步范畴是零散无序并且彼此独立的。而在主轴性编码这一过程中,需要在各个范畴之间建立有机连接,发现、建立逻辑关系,提炼出主范畴。笔者经过分析得到5个主范畴,各主范畴与初步范畴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主轴式编码

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经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将所有已发现的主范畴经过系统的分析之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也就是核心范畴,并以一个更加抽象的词来加以概括[12]。在该过程中,通过大量比较分析,发现能最大程度将其他类属连接起来,并可以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核心范畴,这也是扎根理论的最终目标,并且为下一步的理论构建提供方向。笔者通过提炼类属概念、主副范畴,经过分析处理,得到核心范畴及其对应的主范畴与初步范畴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选择式编码

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若有效实现,就必须从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两方面入手,这两个范畴在逻辑上最容易与其他范畴产生联系,进而扩展开来形成网络。一方面,形式标准主要是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程序贯穿于政府的各项工作中,通过制度保障和程序运行,为其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个更加规范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实质标准是指政府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通过信息管控、合作共享和监督评价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性。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很显然,港口企业的投资策略集合是一个紧且凸的集合,而支付函数(P)是连续的,因此证明的关键是证明Pj是拟凹的。根据拟凹的定义,如果P在任何情况下都满足的条件,且有则说明P是拟凹的,求P的二阶求导得到

4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模型构建

图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模型

从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模型可以从“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这两方面进行构建,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各概念范畴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形式标准是指政府通过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进行规范,具体包括制度保障和程序运行。实质标准是指各地政府部门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际操作中,为了保障建设的高效性,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标准,包括信息管控、合作共享与监督评价三方面。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作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形式标准决定内容标准,而内容标准又反作用于形式标准[13]。形式标准高于实质标准,它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为实质标准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实质标准则是形式标准的具体内容,它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变动,从而影响到形式标准。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建设过程中,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既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混为一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好地为基本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服务。

4.1 形式标准与实质标准

育龄期是指15~50岁的妇女,该年龄段女性具有生育能力,育龄期妇女身体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类繁衍及人口出生质量,对社会及家庭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及时了解育龄期妇女死亡原因,减少育龄期妇女死亡率是目前妇女保健的工作重点。为此,本研究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606例育龄期死亡妇女的年龄、死亡原因等实施了回顾性分析,现进行总结:

4.2 制度保障与程序运行

将收集到的有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新闻信息,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挖掘、分解和提炼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以下是基于扎根理论的程序化编码过程。

4.3 信息管控、合作共享与监督评价

从对上述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具体有以下5个方面的对策。

理论饱和,是指在前期分析归纳出的范畴基础上,通过其他资料不能再获取到新的重要范畴,这也是判断是否停止收集和分析材料的标准。为了对以上模型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我们选定了另外10篇新闻报道来进行分析。在检验过程中,并未挖掘出新的概念和范畴,并且上述模型还能够对这些新闻报道的事件做出很好地解释,说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相关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地挖掘。因此,可以认为该理论模型是饱和度检验通过,无需再进一步补充资料。

5 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对策

信息管控、合作共享与监督评价把实质标准分成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部分。信息管控作为事前标准,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相关信息的及时发布,以及后续可能产生的各种舆论影响的有效解决提供了保障;合作共享作为事中标准,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能更大程度地保障民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监督评价作为事后标准,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监督评价,能够有效督促各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进程。

5.1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法律制度体系

所谓开放式编码,就是要求研究者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尽量不掺杂个人主观因素进行数据处理,并在该过程中忠于原始数据,尽量提炼出简短而准确的初步概念类属,然后对概念类属予以命名,在确定概念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范畴[10]。开放式编码需要对原始资料所记录的任何可以整理标注的句子和片段,给予概念化的标签,即将所有原始材料碎片化,再概念化,最后进行语义重组。笔者依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研究主题,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解,把其中句意相同,现象相同的句子找出来,通过凝练形成标签,共得到157个。完成标签编码后将其归纳和组合,再将本质上类似的标签归为一类,予以命名,共得到60个概念。完成概念编码后,将意义相同的概念归为一类,形成范畴,共得到22个。具体编码内容见表1。

“过去五年,台州港抓改革、重创新,促转型、惠民生,其中港口吞吐量节节攀升,港口投资创历史最好纪录,核心港区初步形成,积极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的成效逐渐显现。”台州市港航管理局局长周建业表示,下阶段,台州将进一步整合各个港区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加积极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并通过海铁联运向浙西腹地辐射,为浙江西部打通大宗商品物流通道。

5.2 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运行程序机制

所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运行程序,是指将制度规范等科学高效地付诸实践,其主要运行方式是政府主导、市场运行和社会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以创新性的思维来进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建设,保障其运行的可持续性。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程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就必须保障其运行程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基层的有效对接。第二,程序的创新性。社会在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提高其运行程序的创新性,以保障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15]。第三,程序的可持续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持久的关注和投入,以确保其运行程序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足发展。

5.3 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信息管控机制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对于相关信息的管控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管控,及时宣传推广,并做好舆情工作。第一,应及时总结经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一条全新的、陌生的道路,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正是如此,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我们都要及时总结探讨,学习如何灵活地将成功经验借鉴到本地的标准化建设之中,或如何有效地规避失败风险。第二,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宣传平台。政府应当借助现有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种渠道来构建宣传平台,做好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解读工作,并报道一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范例,及时宣传推广,保证公众的知情权。第三,做好公众教育工作。加强公众的教育工作,能够有效保障公众对于自身基本文化权益的认知,促进公众的文化创造,促使社会群体更好地参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建设。

5.4 创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合作模式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重大工作,仅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合作共治为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强调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多元化合作。第一,探索共性问题,实现各地政府内部以及外部之间的合作机制[16]。政府内部要设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部门机构,由专人领导,进行标准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同时应加强与外部组织、公众等的合作意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互动交流机制,推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二,加强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17]。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仅靠国家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加强社会资本参与到标准化建设当中,不仅能有效缓解当前的困境,也能够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三,培养合作共建的民众力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是一个有益于全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培养文化志愿者以及文化业余群体,不仅能保障公众参与到标准化建设当中,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18]

(4)工艺方法 本研究选择手工焊及自动焊方法,焊接位置选择立向上焊(3G)。自动焊采用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 M AW),保护气体采用80%Ar+20%CO2混合气体。A r+C O2混合气体具有飞溅率低、熔敷效率高;合金元素的过渡系数大;焊缝的含氧量低;工艺参数调节范围大;焊缝成形好等特点。SA738Gr.B钢板自动焊使用脉冲电流,具有焊接过程飞溅小、较小的热输入、气孔倾向小等特点。

5.5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监督评价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监督评价。做好标准化建设的监督评价工作,能够有效保障标准化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一,成立监督评价小组,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常态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应当成立监督评价小组,督促和纠正政府的标准化建设。第二,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评估与政绩评估的有效结合。政绩评估,可以说直接涉及到政府人员的切身利益,而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与其挂钩,也能更好地保障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民众交流反馈平台。对于标准化工作建设成效的监督评价,民众作为直接受益者,更具有发言权。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按照民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刘旭青.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重大探索——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柯平教授访谈录[J].图书馆学研究,2017(18):26-30.

[2]柯平,宫平,魏艳霞.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评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10-17.

[3]张文亮,黄梦瑶,赵东霞.大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公共图书馆,2016(3):19-23.

[4]罗熙鸣,等.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6(7):113-118.

[5]吴晓,王芬林.中国道路——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8(2):36-43.

[6]柯平,朱明,何颖芳.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24-29.

[7]谢会昌.我国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因素[J].图书馆论坛,2016(5):49-54.

[8]柯平,等.基于扎根理论的馆员对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感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37-49.

[9]扎根理论.[EB/OL].[2018.6.1].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9%8E%E6%A0%B9%E7%90%86%E8%AE%BA/8233319?fr=aladdin

[10]张玉亮,杨英甲.基于扎根理论的政府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介入行为有效性研究[J].情报杂志,2018(3):122-128,135.

[11]周恩毅,胡金荣.网络公民参与: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100-103.

[12]赵玉林.机理与应对:微信条件下群体性事件的扎根分析[J].情报杂志,2018(3):129-135.

[13]潘志新.“内容与形式”关系考辨[J].前沿,2011(11):61-65.

[14]张启春,山雪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实现——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例[J].求索,2018(1):115-123.

[15]贾晓敏,等.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5(12):43-47.

[16]柯平,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18(3):6-10.

[17]张启春,范晓琳.以标准化示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H省G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实践的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6):77-82.

[18]李婷.文化服务如何对接需求普惠百姓[N].文汇报,2016-05-30(001).

[19]李少惠,赵军义.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7(4):122-129,71.

[20]宫平,等.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重点领域与优先事项——基于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8(3):11-16.

[21]本报评论员.以法律的力量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N].中国文化报,2016-12-28(001).

[22]丁凡,等.以标准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J].标准科学,2016(5):28-32.

[23]毕强,等.基于扎根理论的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5):61-66,38.

[分类号] G249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研究”(项目编号:14ZDA050)的成果之一。

张文亮 男,1983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籍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数字阅读。

安夏君 女,1996年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马 毅 女,1973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与社会文化、读者服务、少儿读者阅读推广。

(收稿日期: 2018-12-13;责编:姚雪梅。)

标签:;  ;  ;  ;  ;  ;  

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