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训育学的现代化_训诂学论文

论传统训育学的现代化_训诂学论文

论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统论文,训诂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训诂学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解释语言的学科,受到来自内部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双重震宕,并呈相对衰微的景象。究其根源,外部方面,是中西文化与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国固有的人文体系受到西方新学的冲击和排斥;内部方面,则是传统训诂学体系芜杂、方法落后、职能单一、领域狭窄等等原因决定了它自身的命运。所以根源归结为一点,就是旧训诂学的极端传统化问题。

传统是由历史沿传而来的种种因素的总和,现代化则是文明演化的进步和发展,是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积累的继续和开拓。因此,现代化是包含着众多内容的复杂概念。在人类历史上,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传统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地被取代或改变。这些变化着的需要源于经常变迁的环境对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挑战,以及人们由此而产生的压力。由于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发现许多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即使依恋并希望坚守那些已被确立的,曾经是完满的范型,最终也还是怀疑起特定的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并不得不设计或接受新的范型。

过去,许多人只把训诂视为汉民族文化的遗产,因此固守在传统文化的本位上,而忽略了对训诂在人类整体文化中意义的探讨。还有人则根本就反对训诂学的现代化,认为训诂本来就属于传统的范畴,训诂学本来就是传统的学问,如果训诂学现代化了,就不再成其为训诂学了。这种态度,对于训诂学在社会科学中占有应有席位,是很大的阻力。训诂学在二十世纪所受到的冷遇,迫使我们认识到:训诂学已面临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如果我们放弃现代人的主体地位的权利,仍旧沿袭旧训诂学极端传统化的老路走下去,那么训诂学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最终化为历史。

那么,训诂学现代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系统而规范的训诂学学科体系,实现训诂学的学科现代化

训诂以解释,传达语义为其主要任务,而作为语言的内容,语义系统恰恰构成语言结构的两重性之一(另一极是作为语言表达结构的语音)。从这个意义来讲,训诂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训诂应被视为一种以语言为基础的特有的言语现象。

如果说训诂是一种实践,那么训诂学就是一种理论。具体来说,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被大致归入语文学(Philo Logy)或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之中去,并具备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当然,我们不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框架去苛求传统的语文实践,但另一方面,训诂学确需综合运用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和语文学的各个分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完善自己。国外的语文学就有这方面的经验。例如印度吠陀语言开山祖师罗斯(Roth)借助于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考证的方法研究梨俱吠陀,就取得了很大成果。

训诂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是20世纪的事了。1920年,沈兼士在《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一文(载《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8号)中首次提出了建立训诂学的设想。1928年始,黄侃在中央大学讲授《训诂学》课程,首次明确提出了“训诂”和“训诂学”的定义,创立了独立的训诂学理论体系,提出了由互训、义界和推因三者构成的训诂方式,划分了本有之训诂与后起之训诂、独立之训诂与录属之训诂、说字之训诂与解经之训诂等界限。尽管这个框架还比较粗略,但它标志着训诂学摆脱了千年来经学附庸的地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40年代,我国语言学家自觉接受西方比较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理论,并将其贯串到训诂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去。齐佩容在《训诂学概论》中阐述了形、音、义、法四位一体的思想,并明确提出:“要想使训诂脱离了文字形体的拘束,抛弃了玄学的空疏的不科学的氛围,走入现代比较语言学的领域,那么就非得以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作出发点不可。”由此将训诂学纳入了语言学的轨道。与此相应,王力则将训诂所涵语义的历史归入语言史的范畴,提出“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新训诂学》)。“新训诂学”派坚持历史的观点和词义系统联系的观点,重视词义同语音和语法的联系。他们所建的训诂学体系也曾被人理解为词义学或词汇学,但我们说,现代化的训诂学理应摆脱传统训诂学的束缚,大胆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正视并研究训诂所载词义现象,探讨古代汉语词义结构、词义系统、词义演变、同义词、同源词、义位、深层义、词义系联和词义范畴等问题。

20世纪“新训诂学”派的理论尝试,客观上促进了训诂学的变革,同时也帮助了现代语言学理论从训诂学中获得借鉴和启发。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导入,为训诂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获得应有的学科席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醒我们审慎地重新确立训诂学的定义、性质、职能、方法和内容,并促使我们为训诂学设立一个明确的、系统而规范的、能有效控制和处理大量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结构框架,把训诂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普遍原则和开放活力的学科。

二、发掘训诂的实用价值,研究古代物质层文化和制度文化,实现训诂学表述职能的现代化

在对训诂学性质的认识问题上,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力图实现训诂学在语言学范型内向现代语义学的转化,另一种则认为训诂本体是解释学而非语义学,训诂学的解释是一种文化阐释。还有的学者前期认为现代训诂学的发展趋势应是文献词义学,也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后期也转而承认,无论哪个领域想探讨本专业的历史,都离不开训诂学。

我们认为,训诂材料带有极大的综合性,它们不但包含了相当于现代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还包含了天文、地理、风俗、礼制甚至同古代生活、生产有关的所有方面的内容。因此,训诂学应以语义研究为核心,但并不限于语义的范围;训诂学的目标既是一种语言研究,也是一种古籍的解释;训诂学的性质既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诚然,离开文化研究训诂的方向无疑仍应继续作为训诂学的一个内容,但训诂学不能无视作为训诂研究主体的人的文化行为,就象理论化学不能无视元素的属性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主张语义和文化两个方面在训诂学体系中相辅相承,得到完善的统一。在具体研究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训诂学整体职能的现代化。正如王力所说的那样:“一切语言史都可认为文化史的一部分,而语义的历史又是语言史的一部分。”“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诂学已经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新训诂学》)

语言有两种职能,即表述职能(Reprcsentative Funetion)和表达职能(Expressive Function)。表述职能只表述经验事实,它是揭示物质层文化和制度层文化的工具。具体来看,依靠表述职能发掘训诂的实用价值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1.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层文化

郑樵曾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通志·艺文略》)名物是指范围比较特定、特征比较具体的专门名词。辨别并解释名物,探求其得名之源,是名物训诂的工作。正如许慎之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中所说的那样:“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层文化,是现代化训诂学的任务之一。例如,依据通释语义类名物训诂发掘实用价值,依据《尔雅》中的《释宫》阐释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据《释器》阐释古代各种器制、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据《释乐》阐释古代音乐表现艺术,依据《释天》推导先秦天文学史研究,依据《释地》、《释丘》和《释山》推导先秦地理学史研究,依据《释水》推导先秦水文学史研究,依据《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推导先秦生物学史研究,依据《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埤雅》和《尔雅翼》推导历代生物学史研究,依据《石药尔雅》推导唐代药学史研究,等等。此外,如戴震《释车》、程瑶田《释宫》、《释草》、《释虫小记》、钱坫《尔雅〈释地〉四篇注》、宋翔凤《释服》、任大椿《释缯》、刘宝楠《释谷》、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等训诂文献,都是我们可借以阐释古代物质层文化的宝贵文本。

2.通过训诂阐释古代制度层文化

物质层文化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文化,而作为心物结合的制度层文化则相对稳定一些,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是文化中的权威因素。尽管如此,制度层文化仍较语言文化为活跃,因而即使现实的人类社会制度已经发生变化,旧的消逝了的制度层文化的痕迹也仍然可以在语言中沉淀并保留下来,布龙菲尔德所说的“语言变化比生物的变化要快得多,但是比人类社会的其他制度的变化也许要慢些”也就是这个意思,利用表述职能阐释古代制度层文化的实践,譬如可依据《尔雅》中的《释亲》阐释古代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依据《释天》阐释古代祭祀制度,依据《释地》阐古代封建分封制度,等等。学界在这方面的工作展开得较晚。陆宗达首次将“考察古代社会”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正式提出,并举封建之“封”为例,阐释中国古代以土地为劳动资料,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状况。宋永培提出,《周礼》中“通”、“达”的词义系统凭借的文化背景,是周代的封建制度。训诂中“道路”的意象,象征了周代邦国之间以及邦国与周王室之间的沟通与畅达。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待全面、系统地展开。

三、发掘训诂中的主体价值,研究古代心理层文化,实现训诂学表达职能的现代化

心理层文化是最为保守的深层次文化,包括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心理层文化具有延时性,能非常恰当地通过具有时间跨度的训诂表达出来。

语言的表达职能(Expressive Function)尽管没有任何表述经验事实的作用,无所谓真和假,但从人类社会生活方面来说,它们表述着作为主体的人的感情,意志和愿望等内心世界,因而具有丰富的主体价值。从释义学的角度来看,训诂是一种相对于原始文本而言的、包含心理理解和解释传达内容的意义再构造。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掘到大量植根于对象之中的、满足主体某些需要或利益的特性即主体价值。与此相应,有关功利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的评价也自然从中流露出来。因此,训诂学的表达职能是揭示古代心理层文化的有效工具。

例如,我们由关于“美”的本义的三种不同训解,提炼出三种心理层文化意义:1.合适和效用是价值的最古老形式;2.快感是审美艺术初级阶段的价值判断形式,但知觉的善、知觉的真和表象的真能够升华为美;3.崇高美以强烈情感为基调。再如《广雅·释诂》“善也”条,将“谨”、“柔”、“顺”列入“善”的范畴,我们由此得出结论:汉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伦理观蕴涵着主体的感情色彩和功利目的,它将行为的美升华为理性的善,将主体的自我价值和情感生活融入了认识世界和评价世界的过程;在汉民族传统文化里,人是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人支配着对美和善等范畴的理解,而非范畴决定人的存在。

在揭示主体的思维方式方面,我们已知汉语的象征性和整体性决定了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训诂亦不例外。“统言”表明,处于原逻辑思维阶段的古人并不十分注意同一属概念之下不同种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不具有对所遇到的每一种特殊事物都形成清晰观念、以及长期保留在印象里的先天知觉能力。另一方面,古人在某些有直接实用意义起作用的场合或有关生存的事物上,又显得十分细心,竭力区别一些十分相似的印象。这就形成了“析言”的认知基础。再如,由通释语义类训诂所见词义脱落现象可被理解和阐释为:随着认知对象范围的广大、种类的增多及人的认知能力的增强,沉淀在早期语言里的原始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导致那些具有具体性质的代替概念的集体表象发生变形、分解和重新组合。人的抽象逐渐省略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把原与主要观念并列的其他观念排斥在真正存在以外,造成具有概括性的一般的观念,并支配着语义朝着某一特定方向运转和演化。又如“反训”,可被阐释为词的意义并不是本身自足的,而是在与其他项的对立中得到确定和实现的,等等。

发掘训诂中的主体价值,研究古代心理层文化,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树立在对于真理、意义和价值期待指导下的相对观,大胆打破以客观性和确定性为训诂所遵奉的唯一宗旨的观念,发掘和肯定训诂中的主体价值,并把它提到与意义相并列的地位,必将导致表达职能范围内训诂学内容、原则和目的的重新确立,导致训诂学表达职能现代化的实现。

四、吸取和移植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精华,充分运用多层次研究方法,实现训诂学方法论的现代化

现代训诂学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训诂学研究方法的水平直接制约着训诂学整体研究的现实水平和发展的前景。训诂学要获得真正发展,就不能停留在传统训诂学的训诂方式阶段,而必须善于分析、综合大量的训诂材料,善于吸取和移植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精华,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研究方法的创新不但能开掘训诂学研究的深度,而且也能拓展训诂学研究的广度。充分运用多层次的研究方法,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综合性训诂学方法论体系,是全面实现训诂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个体系由下面三个层次组成:1.哲学方法;2.一般研究方法;3.训诂学专门研究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对于哲学方法,以及训诂学专门研究方法对于哲学方法,都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哲学方法贯串在一般研究方法和训诂学专门研究方法之中,但一般研究方法和训诂学专门研究方法都受到哲学方法的制约,并不能超越哲学方法。从理解和解释意义的过程来说,充分运用观察、统计、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程式化等多种方法,有利于训诂实践的完善,也有利于实现训诂学方法论体系的现代化。

现在让我们回到主题:“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看似一种悖论——传统训诂学的全部资料、全部眼光、全部理论和方法都是由传统文化所提供的,而我们想要实现的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所展望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未来。但是,这个主题的根本价值也恰恰在此。

标签:;  ;  ;  ;  ;  

论传统训育学的现代化_训诂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