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尤凤伟及其抗日小说系列_人性论文

论尤凤伟及其抗日小说系列_人性论文

尤凤伟论——兼及他的“抗日小说”系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列论文,小说论文,尤凤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不能存在于真空,文学亦如此。

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文学亦不能超脱尘世烦恼。

文学自应是富于艺术魅力的,没有艺术魅力的文学如同一块粗硬的山石,一把干涩的枯草。

文学也应当是有力度有灵性的,这力度与灵性便是对于生活的关注与干预,是对人生善恶毫不含混的犀利姿态。

尤凤伟充满激情的这一段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他的文学宣言,他的小说就是植根于生活的活土中,对于生活的真谛和艺术的辉煌真诚寻找,这真诚导引他在喧闹的茫茫人世间跋涉,在小说艺术之路上探求,留下了缕缕凝聚着痛苦和忧患的不尽情思,他近期创作的“抗日小说”系列,不仅对于战争有着新的思考,而且写出了历史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丰富性。从总体上看尤凤伟的小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2)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人生小说;(3)探求人性和生命内涵的小说。下面我们就依据这三个方面对尤凤伟的小说创作作一阐释。

1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是一个社会批判时期,人们在经过十年动乱后无不都在思考着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对于社会的积弊表现出极大的批判热情,因为没有批判,不能消除以往时代的错误,社会就无法发展,与此种社会思潮相适应,文学则是以批判精神为其主要内容。尤凤伟的《告密者》就是在这种批判精神极为浓厚的时代环境中出现的一篇作品。《告密者》的批判指向是极左路线的无人性本质。作品中的陈忠革原本是一个正常人,神经方面从没毛病,但在“文化大革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的生活方式被扭曲,专爱打别人的小报告,记录别人的言谈话语,以此整倒别人自己爬上去,最后导致神经错乱,形成一种毫无意义的人生悲剧。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揭示极左的政治路线是如何把正常人变成神经病患者的过程,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社会作用。尤凤伟的《清水衙门》和《冒名者》所揭示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不正之风,这两篇作品对于今天的现实仍有一定的意义。《清水衙门》中的自来水公司经理庄启民在干旱之年,运用手中的权利大肆敲榨民脂民膏并且还大言不惭的认为我给你水你就得送东西给我。在这里作者勾勒出了一个假公济私贪得无厌的无赖官僚形象,引人深思的是当记者要把自来水公司内幕报道出去时,他竟然认为这是对党的极大不忠,是制造大乱破坏大好形势。如果像庄启民这样自诩为党的化身的无赖官僚不清除掉的话,那么社会谈何发展,民众怎会有建设创造的激情。《冒名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揭露了我们社会中的不正之风,这就是领导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利买到各种各样的紧俏货,他们在纸条上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就是一张畅行无阻的通行证。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官僚得以诞生的社会基础和体制的某些弊害吗?

尤风伟如上这些揭露社会问题的批判小说,是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的,他把社会的真相告诉了人们,使人们在前进的同时应该注意到社会弊端对于社会前进力量的危害。我想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族的信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是不会冒着危险去写这些东西的,真诚与爱是一个作家多么重要的素质。

2

山东作家在齐鲁文化这块故土上,吸吮着传统文化的营养,构建着他们的小说世界,也许是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大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德化倾向,他们总是以人生中那种最可贵的道德之爱审视生活中的人,去发现动人的人格精神和情感力量,去批判那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尤凤伟的许多小说也有这种特点。《爱情从这里开始》所描写的是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赵东升看着村里人穷得没饭吃起而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故事。这篇作品在细节的描写和心理的描写方面是很有特点的,较为细腻和富有情趣,特别是赵东升那抛弃自己成为国家干部的机会扎根农村与农民同苦同乐的精神尤为让人感动,这是一个富有光彩的农村干部形象,但同时也是作者对于一种舍己为人的道德人格精神的歌颂。《月台》的道德化特点更为突出,我们看到贯穿作品始终的是道德之爱的力量,人在危难中只要有一点同情和理解,人的灵魂和命运就会发生某种变化,如果这种同情转化为一种爱心,那么世界就会变得富有诗意和光明。“我会好好的爱你,永远记住这个月台”。这是作者结尾的一句话,这句设想尽管有某些理想化的虚幻,但《月台》留给我们的不正是这种“爱心”的呼唤吗?《人之歌》是一曲孤傲有力的人生号角,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要把“人”这个字的意义曲解,作为人就要有人格,这就是姚工程师的“爱心”和“正直”,他可以死,但绝不把人的良心出卖也绝不把“爱心”遗弃。《山地》是尤凤伟的小说中内涵较为丰富的一篇,对于这篇作品我们不能纯粹从道德的意义上来理解它,因为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描写主人公为了生计偷偷摸摸在荒山开田种地的故事,它一方面揭示了极左路线对于人们生活境遇的摧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在那种环境中倔强不屈的生存挣扎,但是这部作品的道德色彩也是很浓的,这就是主人公开荒种田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儿媳和他的子孙的生活。正是这种精神他才甘愿冒风险吃大苦,与强大的社会外部力量作一种委屈的斗争。惟有爱心最珍贵,惟有爱心才能拯救人的生命,人生绝对不能没有她。

3

近年来,尤凤伟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些变化。在尤凤伟创作中,一直很注重政治力量对于人的影响,从他的社会批判小说和具有道德化精神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他在表现人的道德精神时也没有离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力量对于人的制约。近年来他的小说愈来愈重视对人性和生命内涵的思考,特别是人性的美丽和壮观似乎是他极为关注的一个内容,但是他对于人性和生命思考也是与人的政治性存在联系在一起的。《旷野》写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幸福的家庭被毁灭;一个是钟情的恋人被拆散。这两个悲剧的造成,都是一种外部因素使然,这种外部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政治力量在某些人身上与一种残暴或是一种保守相联系造成的结果。在这篇作品中使我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外部力量如何造成悲剧,进而去更进一步的阐释这种外部力量产生的社会原因,我们感兴趣的是孙鹏和李茀以及小国子这三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美好的生命力量。小国子成为一个孤儿后,他总希望在解放军中找一个干爹,这一行为本身的内涵是多么凝重和悲凉,但又有一种多么深沉的人性呼唤,孙鹏能在纪律不允许的前提下悄悄的满足小国子的要求又是多么让人叹服。特别是孙鹏和李茀那发自内心的人性复苏——一种纯真的爱情又是多么辉煌壮观,尽管李茀最后被宫班长毁容后自焚而死,但在那滚滚火焰中我们不正看到一种合乎历史的人性光芒照耀着荒芜的原野吗?《诺言》也是一部表现人性很有深度的作品。《诺言》的背景是土地改革斗争时期,作者既写了翻身的农民被复仇的怒火冲毁了理性的堤坝而作出了过激的事情,更写了还乡团匪军更加惨无人道的屠杀,在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人性”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何以会变得这样?原因的寻找是困难的,历史、文化的诸多因素都在限制着这种境况的产生条件,但是对于“人性”美的呼唤是会超越时空的,因为人的终极生存目的,不是为了丑恶而是为了美善。尤凤伟的小说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在现实的种种关系纠缠中写人性,同时也在一种苍凉的未来让人性放出光辉。一种苦难的悲凉之情,一种永恒的火焰在现在、未来的苍茫旷野上流动着、燃烧着,没有对人真诚渴望的激情,难以做到这一点。

4

尤凤伟近期的小说创作,可以看作是第三部分内容的延伸,仍然对人性、生命的内涵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这些作品——《泱泱水》、《金龟》、《石门夜话》、《石门呓语》等,已经与他前几年《旷野》等作品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如果说前几年的作品,在探讨人性、生命的内涵时,总是与人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在对历史、生活的描述时,侧重于人性与外部环境的冲突,那么这些作品更侧重了人性的自身的冲突与生存的惶惑无奈。

尤凤伟近期的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写历史的。历史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可以有不同的色彩,作为历史的叙述者自然可以有自己的叙述视角,尤凤伟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所要传达的是他对人性的内涵的思考,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作家对人性的内涵,人的善良天性,美丽的性爱之梦等,寄予了强烈的关注,作家在描述这些内容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则是爱与性,他把爱与性看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奥秘的切入点,然而之于每一部具体的作品其意向却是不同的。《泱泱水》是尤凤伟这部分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篇,这篇作品通篇笼罩着浓厚的宗法制文化氛围,性与爱与这种文化的冲撞与统一昭示了人物命运的内在运行逻辑,三爷、七姐、曲路、春望、小穗等人的人性特征,都与他们对于性与爱的态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对这些人物作一简单化的阐释,我想三爷是宗法制文化的代表,他的话就是必须照办的圣旨,他可以违背七姐的意愿强迫她去“借神”传代,他可以蹂躏她的感情逼她交代隐私,他可以让赵姓家族为春望杀猪取乐,这一切都在证明宗法制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值得注意的是,三爷这个人物与以往作品中出现的残酷的宗法文化代表人物有所不同,他虽然在实现目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残酷专横,但他却有仁慈宽厚的一面,这就是他对春望的亲情与关切,这种亲情的的确确是宗法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宗法文化中“礼”与“仁”是最重要的,“礼”是外部的人和人的等级关系及社会结构,而“仁”则是调解冷冰冰的人际关系的伦理化情感。因为我认为三爷这个人物典型地代表了宗法文化的内容了,七姐则是宗法文化的受害者,她在不幸婚姻的窘境下默默忍受一切,心底本能的渴望在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训中慢慢淡化,就是当三爷允许她找男人借种时,她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直到在悒郁中死去。曲路则是一种自由主义文化的代表,他对女人的强烈占有欲和游戏,而又不乏真诚的行为是对宗法制文化的强烈冲击,但是对曲路来讲他似乎并没有对宗法制文化的主动复仇欲(这一点他远不如他的儿子春望),他只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寻求自由地消遣,自然要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强烈的碰撞,他们人性残酷、恶的一面及其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都在这种碰撞中表现出来。在这种痛苦的碰撞中春望带着曲路那自由主义的天然基因在赵姓家族中显示出了他的力量,三爷要用尽全力把他塑造成为他所理想的赵家人,而春望则以他自由主义的天性和本能的合理要求绝不屈服于宗法文化的制约,于是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文化中的纠缠,不仅带来了一种苍凉的人生感,带来了尤凤伟对宗法制封建文化的深深厌倦和对于符合人性内在要求的生活的强烈的渴望,于是出现了作品最为精彩的象征性描述,春望带着复仇的创造的快乐掘开了河堤,洪水淹了村庄。而三爷则躺在棺材中飘浮在洪水之上,春望无法加害于他,一种深刻的象征,伴随着无法割断的悲凉,宗法制文化的代表三爷在历史过程中还要存在多久呢?

《石门夜话》和《石门呓语》的文化语境显然与《泱泱水》有所不同,这两篇作品在“匪”这个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点的区域内展示了人性本原的一些东西。尤凤伟自己说,“想通过这个来写人的本性,因为这些人与社会网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有较多的自由色彩”。《石门夜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现了人的原始本能——性与生存对人的情感的作用,《石门呓语》却是通过“性”写了人的生存的无奈和惶惑。“性”这个被文学作品写不完的话题,在尤凤伟的这些作品中具有了现代意义。

在此我们不妨重点分析一下《石门夜话》。《石门夜话》在尤凤伟的创作中是很有特点也意味着他的创作发生了变化的一个作品。这篇作品可以说是尤凤伟的一次冒险,他不是借助于“性”来表达人的昂扬的个性,也不是通过性来展现人的卑鄙和龌龊,而是把人性放置于仇恨与爱、残酷与温柔的关系中,来展现它的转化过程,“人”在这种转化中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如果这种“转化”一旦显现出稍微的不合理,他的这篇作品可能就会失败,然而他竟然使这种转化充满了诗意和美感。究其原因,是他使“美”与“性”在此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土匪四爷是一个魔鬼刽子手,又是一个色狼,但他面对着美貌的女人竟然变得温柔无比,杀人的刽子手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富有情感色彩的性挑逗,在那流畅动人的话语作用下具有了艺术的美感。而那位女人面对着杀掉自己亲人的仇人由愤怒、悲伤竟渐渐地变得心柔似水,无力地躺在这个“仇人”的怀里。在此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种内容在特定的环境下的变化过程,残酷与温柔、仇恨与性爱这些相互对立的情感竟在尤风伟的笔下变得极富张力和动人的色彩。这是一种艺术的冒险,也由此见出了尤凤伟在小说写法上的探索和他深厚的功力。

把“人性”放在尖锐、富有撞击意味的特殊环境下,展现人性丰厚、复杂的内容,可以说是尤凤伟近期小说极为重要的内容,而这种特点正是从《石门夜话》开始呈现出来的。在他近期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中,他把这种人性的复杂放置于更为残酷的环境中,把人性和人类生存、民族大义等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他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5

读《石门夜话》和《石门呓语》等作品总感到一股腥红的火焰和黑色的烧烤味,缠绕着笔下的人物,他们挣扎而又无奈地走入自己设置的陷阱,在自己与自己的搏斗中——哭泣与欣慰、忧伤与痛苦;而读他近期的《生命通道》、《五月乡战》,则感到那股腥红的火焰里散发出一股血腥味,人物在如火如血的环境里抗争着自己的脆弱,呈现出悲壮的男子汉血气,他们不是无奈地自己走入自己设置的陷阱,而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行动转化为民族的、人类的一种生存精神。在此表现出尤凤伟对于当代军事文学的探索和对于人性深沉的探索。

战争与人性是一对充满悖论的话题。战争是毫无善的人性可言的,战争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的生命的泯灭,所以说战争是残酷的,无人性的。我们可以讴歌战争的正义性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正义的战争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道德力量,同时在战争中思考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内容在战争中的转化也是战争文学所应具有的重要内容。从“战争观念”亦即作家对于战争的态度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上所出现的战争文学作品,我以为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从“阶级”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描述战争,譬如我国建国初期出现的歌颂解放战争的小说;二是从“民族”的角度来审视战争的性质,描述战争所具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内容,在凡是遭受过异邦侵略的国度中,都出现过这一类的作品;三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战争”对于人类的影响,在这类作品中“人性”的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如上三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战争,作家笔下的人物便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就我国新时期以来的战争文学作品来看,从如上不同角度去审视战争的作品都出现过,有些作品也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论,但真正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却不是太多。尤凤伟近期发表的《生命通道》、《五月乡战》等作品,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在新时期以来的战争文学中,他从“民族”与“人类”的角度来描写抗日战争的生活,在两者的相联系中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写出了人的道德良心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尴尬以及生存的艰难。

《生命通道》是一篇有着传统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方式,但在观念上却是有新意的作品。抗日战争之于中国人来讲,首先是一场维护民族生存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必须首先是一个爱国的人,然而作品的主人公一开始就陷入了生存的尴尬中,这种尴尬有几个方面:(1)他是一个有良心和爱国心的中国人却被逼着给屠杀中国人的日本人做医生;(2)医生的使命是救人,拯救死亡可以说是医生的天职,他面对杀人的人如何实施自己的天职呢?这种民族立场和职业道德感折磨着作品的主人公,从而使这个人物具有了复杂、丰厚的内涵,也留下了极富张力的阐释空间。从“民族”的角度而言,他应该奋起和日本人抗争,他应该就是牺牲自己也不给日本人做事,这种悲壮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以往的作品中我们见到过许多,但是这一介书生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没有这样做,那么,在战争的夹缝中,他应该怎样做呢?尤凤伟显然为自己的作品主人公设置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处境,也为自己的小说设置了一个难点,突破这难点的正是尤凤伟小说的成功之处,这就是他从“人性”的角度进一步描述了主人公苏原在战争这一残酷处境中的选择,这就是他以表面上“民族立场”的丧失,忍受着做汉奸的屈辱,加入了“生命通道”的计划,这一转折不使其原有的内在精神冲突转化为外在的生存环境的冲突,而且也表现出尤凤伟对于战争的另一层面的认识,亦即对战争中人的生命的高度重视。重视战争中的生命,在战争中寻回人的生命的固有价值,抗衡战争对于生命的戕害,这已不仅仅是一般层面上对战争的认识,而是表现出把“民族立场”和“人类立场”结合起来探索战争性质的努力。当主人公苏原在“民族立场”和“人类立场”的联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意义,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撑之后,他义无返顾地开始行动起来,尽管妻子误解他,但他仍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去工作,冒着生命危险,在被误作“汉奸”的屈辱中,去拯救一个个的生命,最后死在自己的情报所造成的伏击战中。至此苏原这个人物呈现出丰富的内容,耀眼的光彩。这一人物形象至少有这样几点是值得重视的:(1)在当代文学史上如苏原这样承受着精神的重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入侵者抗争的人物形象是极为少见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人物填补了当代文学的一个空白。在新时期初期,虽有方之的《汉奸》,但那篇作品在揭示人物的灵魂的深度上是不及《生命通道》的。(2)从“人类”的立场、人性的角度,揭示战争中人的灵魂与情感的变化,在世界文学范围内,当然有许多力作,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力作却不多,《生命通道》借助于苏原这一人物形象,从一个新的角度完成了对于战争及战争中人性的理解与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于当代军事文学观念的一种深化。(3)苏原这一人物是一种新的“英雄”形象,他没有正面战场上那种轰轰烈烈的悲壮,但其内在的英雄精神是极为强烈和震撼人心的。

英雄可以有多种多样表现方式,特别是战争环境中出现的英雄才真正具有英雄的气概,因为这些英雄是以生命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意愿和为民族去殉身的。尤凤伟继《生命通道》之后发表的《五月乡战》,就洋溢着极为浓郁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月乡战》与《生命通道》不同,它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从表面看似乎并没有多少特别引目的新鲜感,不过就是在民族面临危难时,多种力量联合抗日的一个故事,这类故事在以前的小说中已经出现过,但是《五月乡战》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是值得重视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仍然贯彻着作者对人性的思考。英雄主义精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确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过往的历史中去发现这种英雄浩气就不仅仅是为英雄而写英雄,也具有了当代现实意义。在《五月乡战》中我们看到高凤山、金豹等人身上不屈不挠的硬汉子气概是那样的惊心动魄,特别是金豹在敌人的枪弹射击之下,洁白的肌肤布满鲜艳的斑斑血迹,如同一座雕刻的红色碑石,屹立着没有倒下,这是一座民族英雄精神的雕像,在历史的时空中熠熠生辉。

由上论述,我们看到尤凤伟的小说创作是不断发展并且不断走向成熟,他的艺术探索,决定了他的小说总是具有出人意料的新意和突破。尤凤伟在写完“抗日小说”的这一系列之后,正酝酿着另一批作品,据悉这组小说在写法上又有许多新的变化,将会带给我们别一番艺术境界。

尤凤伟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这是他成为新时期文学中一个重要作家的关键所在,同时他的创作过程也留给我们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一个作家如何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呢?尤凤伟从创作之初到现在,他的艺术创造力一直不衰,而有些作家为什么写出一篇轰动性的作品后就难有力作,其原因何在呢?

尤凤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阐释的一个话题。

标签:;  ;  ;  ;  ;  ;  ;  ;  ;  

论尤凤伟及其抗日小说系列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