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论文_李丽敏

试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论文_李丽敏

河北省沙河市新城中学李丽敏

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对中学生语文系列能力的最集中的反映,它是一项综合能力。

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建构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设计呢?

1 中学文教学的现状1.1 作文教学序列不够清晰,教师只能凭感觉来“耕耘”自己的写作教学。有的喜欢写散文,就让学生不断地写散文;有的盯定中考,让学生从七年级就写中考应试作文;有的心血来潮,就找个话题让学生来写;也有的是让学生一味的写周记、随笔,以此代替有序的高效作文训练。凡此种种,不一而定。作文教学难以形成最佳的写作训练体系。如语言与思维的三级训练体系;观察表达的训练体系;写作能力的分割训练体系;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应试常用问题训练体系。

1.2 语文教师没有写作的系统计划,最佳的写作计划尚待制定。初中三年作文训练应有完善的计划,它既包括全程计划目标,又包括阶段的训练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由于作文教学没有统一的课本,因此训练带有很大随意性。作文课上,老实讲,学生听,教学效果不理想,朴实与艺术的作文教学研究基础薄弱。

1.3 教学和训练缺乏渐进的梯度,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七至九年级所有的作文考试标准都是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执行。

2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的策略2.1 激发情感,营造健康向上的写作氛围。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然,明确作文教学目的,激发写作兴趣是优化课堂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曾对两个班级的初一新生的写作基础进行摸底、调查,发现以下问题:有的学生写作思维低幼化;有的学生写作素材空洞、语言僵化,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有损诚信美德;有的学生写作结构和卷面缺乏美观整洁,如:一板一眼、标点不规范、书写不工整等;有的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与信心甚至讨厌写作,把写作课称之为“黑色”……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相当重大。

2.2 精心设计,构建生动活泼的写作课堂。

2.2.1 认真组织、举行课堂学习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天生就有一种热爱,只有创新才会更富有魅力。因此,写作课堂必须摒弃单一、枯燥、机械的技巧操练,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思维和生活素材的积累与筛选等的方法指导与点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多角度思考、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必须充分尊重这些可贵之处并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写作舞台。

2.2.2 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教学,为学生写作拓展新思维。研究阅读与写作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阅读的心理过程是“感知———思维———吸收”,写作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二者的过程虽不尽相同,但都在“思维”上交叉结合。因此,思维训练是读写训练中最本质的核心因素。我们要想搞好写作训练,必须将思维训练渗透到读写训练的全程,并在思维训练中着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借鉴、模仿与创新中不断提高能力,游刃有余。

2.3 注重写作技巧的运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前的老教师采用古板的方法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在作文教学上,教师更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写作也是如此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才能把文章装扮得花枝招展、引人注目。

2.4 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与生活(包括自然)相结合,这是语文教改(尤其是作文教改)的趋势。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首先,教育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引自《语文课程标准》)其次,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只要有了生活的底子,有了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作文自然就会血肉丰满,有真情实感了。虽然它也许还很稚嫩,但它毕竟是一种真实的、鲜活的、可贵的生命的活动,是创作主体个性的张扬。

论文作者:李丽敏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  ;  ;  ;  ;  ;  ;  ;  

试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论文_李丽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