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山镇张湾村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报告论文_朱长玉

关于伊山镇张湾村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报告论文_朱长玉

朱长玉

(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中心卫生院 江苏 连云港 222200)

【摘要】 目的:对一例出血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对一例出血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关控制措施。结果:该病例为一例散发型疫情,提示我镇流行出血热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重视。结论:应结合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活动,采取以灭鼠、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将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062-02

2014年10月11日8时,通过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发现,灌云县人民医院报告我镇张湾村一例出血热病例,随即上报县疾控中心。为了解流行因素,及时控制疫情,我院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赴现场进行疫情调查处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患者所在自然村为张湾村,位于伊山镇的最北方。该村共有总人口2980人,其中男1592人,女1388人。该村2013年11月份报告一例出血热,2013年至2014年11月份周边村未发生出血热病例,近年无爆发疫情。

患者家住两层小楼。家庭有4人,患者、妻子和两个孙子。日常使用水源为自来水或井水。

2.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孙永华,男,58岁,于2014年9月25日无诱因出现发热,最高40.3℃,热前畏冷、寒战明显,伴有眼眶痛,无明显头痛、腰痛,无明显鼻塞、流涕,咳嗽,少量白粘痰,无明显咽痛,在张湾村卫生室行“林可霉素、地塞米松”输液治疗,效果欠佳,仍反复发热。于2014年10月2日前往灌云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21.24×109/L,红细胞7.47×1012/L,血红蛋白216g/L,血小板54×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10.04,尿常规示胆红素1+,蛋白质3+,急诊拟“发热待查 流行学出血热?”收住入院。

患者发病前2月一直在家中生活,未外出打工,未接触鼠类、无昆虫叮咬史、无外伤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未在野外喝过沟塘水,未在鼠洞附近、院内草场中坐卧。工作场所有鼠类排泄物,发病前1个月未接触过出血热病人的血尿。患者既往未患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无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史,其他家庭成员未出现过类似的症状,患者的家中偶然会有鼠类出现,院内有草堆杂物等。家中的食物、粮食等无防鼠设备。

3.实验检测

2014年10月4日8:10,灌云县人民医院采集患者的血清送南京迪安医学检验所检测,10月4日22:15,检测结果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G 阳性,IgM阳性。

4.调查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本病有较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5~7月份为小高峰[1]。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规律[2],专家组确定此病例为流行性出血热散发病例。传播途径可能是患者在劳动中接触鼠类的污染物或吸入带有出血热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也有可能在家中食用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肠道粘膜感染。

5.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3],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救治患者。本病的病死率与临床类型、治疗迟早与措施是否正确相关[1]。要遵循“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2)做好防鼠灭鼠。在张湾村以病家向周边地区辐射开展灭鼠工作,村民自行采取用猫、鼠夹、鼠药等各种灭鼠措施。同时开展外环境整治,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以达到消灭传染病和切断传播的目的。

3)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教育居民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提高广大村民的防病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4)注意饮食卫生。出血热病毒对热十分敏感,加热或煮沸 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保存好粮食和食品,防止品被老鼠啃咬或被老鼠排泄物污染。

6.问题与建议

一是加大健康教育。坚持全民健康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防病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和防病意识。

二是做好灭鼠防鼠工作,在居民区内及其附近开展灭鼠工作,同时搞好环境卫生及卫生整顿,清除鼠类活动的隐蔽场所,坚持把灭鼠、环境整治进行常态管理,阻断传播途径,控制疾病的流行。

三是开展疫苗接种。建议在流行高峰前一个月内,对青壮年民工、野外作业者、商业服务人员等重点人群中开展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

7.调查小结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判定本起疫情为一例流行性出血热散发病例。传播途径可能是患者在劳动中接触鼠类的污染物或吸入带有出血热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也有可能在家中食用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肠道粘膜感染。截止2014年11月30日,该村无新发病人。据我县2005~2009年疫情监测显示,病例主要分布在我县的城乡结合部和城区[2],有农村向城区蔓延的流行趋势[4]。我镇是县城城关镇,该村位于城乡结合部,且该村去年也发生一例出血热,提示我镇流行出血热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重视。应结合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活动,采取以灭鼠、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将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7-86.

[2]严春华 马士化 陆建奎.灌云县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1):1154-1155.

[3]《宋干.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谭毅,闭福银,韦增良等.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及流行病学特征[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3) :129-132.

论文作者:朱长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关于伊山镇张湾村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报告论文_朱长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