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_科技论文

中国沿海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沿海论文,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34(2003)03-0083-06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中等城市率先提出“科教兴市”战略,并迅速得到全国许多城市的积极响应。最近,有些城市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科技强市”战略。无论是实施“科技兴市”战略还是“科技强市”战略,提高科技竞争力是根本途径。区域科技竞争力指的是区域在现有科技发展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科技投入、开展科技活动并取得科技产出的总体水平与能力。由于现时的科技竞争力是构成未来科技潜力的重要源泉,因此科技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1]。

为了客观地把握我国一些城市目前科技竞争力的现实水平,准确判断其优势和劣势,我们选取了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无锡、深圳、青岛、厦门、广州等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为样本,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与发展环境等方面对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析。

2 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构成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我们的理解,科技竞争力包括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科技潜力与发展环境以及制度因素(科技管理水平、科技体制与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

依据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内涵,我们设计了包括31个评价指标的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1。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科技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反映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础的强弱,而且体现在体制、机制、环境等方面的优化,也就是说,在科技竞争力表现为现实能力的过程中,“软因素”(如管理水平、激励与创新机制的水平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前者的发展。如果科技竞争力中的过程竞争、激励与创新机制和成长环境都比较好,那么它会带动各种竞争要素的增强,包括聚集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才能、协调创新组织关联以及科技分工、有效配置科技市场资源,最终使科技水平加速提高,科技竞争力越来越强。随着信息技术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竞争力的决定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软因素”的创新和“软环境”的改善。但由于制度因素难以定量衡量的特性,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暂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表1 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1 PROMETHEE法及其基本步骤

在综合评价计算时,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各地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统计指标差别很大,导致部分统计指标数据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简单加权平均法无法采用。为此,我们选择了基于两两比较的PROMETHEE法,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而当某一评价对象的某一指标数值缺失时,即认为该评价对象在该指标上不可比。同时该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较为宽松。

考虑对集合A的T个评价对象用K个指标进行评价和综合排序。

对象集:A[,T]={a[,1]…a[,t]…}

a[,t](t=1…T)为第t个评价对象

标准集:F[,K]={f[,1]…f[,k]…}

f[,k](k=1…K)为第k个评价指标

那么,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矩阵形式表达,评价矩阵D=(x[,tk])[,t=1…T,k=1…K]是一个T×K矩阵,其中元素x[,tk]=f[,k](a[,t])表示从指标f[,k]来评价,对评价对象a[,t]的评价值。

PROMETHEE的步骤可以概述如下[2]。

第一步 为每一个标准f[,k]指定一个特定的“一般性准则”(Generalised criterion)

PROMETHEE法首先要求应用“一般性准则”构造优先函数,具体采用哪一种“一般性准则”由决策者特别考虑每一个标准f[,k]来定义,优先函数的形式如下:

p[,k][f[,k](a[,t])-f[,k](a'[,t])]=p[,k](d)∈[0,1]

其中,p[,k](d)为从标准f[,k]的角度看与a'[,t]相比较对a[,t]的优先程度。优先程度可以从p[,k](d)=0(无差别)变化到p[,k](d)=1(严格优先),这种优先概念是十分容易解释的,简单地说就是“从评价标准f[,k]的角度看,评价对象a[,t]比a'[,t]好,这个声明正确的百分率是多少?”。p[,k](d)是一个非减函数,当d<0时,取p[,k](d)=0。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践中有6种常用的“一般性准则”[3],这6种类型基本覆盖了大部分决策问题,决策者可以根据其偏好选择使用,也可以根据特定情况另行构造准则。在这里,为方便起见,同时也不失合理性,我们只采用其中的通常准则(Usual criterion)。

即只有当f(a)=f(b)时,a与b无差异。一旦两者评估值不同,即认为是严格优先关系。

第二步 确定权重向量,即从决策者看来,各个标准相对重要性的尺度[4]

w[,K]=[w[,1]…w[,k]…](k=1…K)

由于各个指标对评估结果的意义和作用不同,对每项指标应赋以不同的权重。我们根据经验并参考了有关研究成果中专家的意见,分3个等级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值(权重参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数值)。

第三步 定义所有的评价对象a[,t],a'[,t]∈A的排序关系π

第六步 得出排序关系

一般而言,正流量越高而负流量越低,方案越好。

用PROMETHEE法决策时,可以使用部分排序(PROMETHEE Ⅰ)或完全排序(PROMETHEE Ⅱ)。部分排序(PROMETHEE Ⅰ)是由交叉比较正流量和负流量决定的,这种方法允许弱优先和不可比较性,最终得到的只是部分优先关系,并不能得到全部评价对象的最终排序关系,但通过弱优先和不可比较性可能会得到更多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要想最终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完全排序,需要使用完全排序(PROMETHEE Ⅱ),这种方法要求计算净流量(net flow)。

φ[net](a[,t])=φ[+](a[,t])-φ[-](a[,t])

3.2 指标数值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共包含31个指标,均为客观定量指标,指标数值主要取自各城市出版的2002年统计年鉴,并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得到。

4 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城市间比较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我们选择了宁波、苏州、厦门、青岛、无锡、深圳、杭州、广州、南京等城市作为样本进行综合测评和对比排序,结果见表2(由于篇幅所限,有关三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及运算过程省略)。

表2 各城市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各城市2002年统计年鉴搜集、分析、计算得到[5]

图1 各城市的科技竞争力部分排序

由表2可以得到各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完全排序为:深圳→广州→南京→青岛→杭州→苏州→厦门→无锡→宁波。

各城市的科技竞争力部分排序为(图1)。

部分排序是由交叉比较正流量和负流量决定的,一般而言,正流量越高而负流量越低,方案越好。这种方法容许不可比较性,最终得到的只是部分优先关系,但通过部分排序可能会得到更多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从上面的部分排序可以看出,深圳、广州、南京科技竞争力总体上处于绝对领先位置;苏州、杭州、青岛、厦门互不可比,一方面反映出它们的综合科技竞争力处于第二集团的位置,另一方面反映出这几个城市在评价标准的各个方面互有短长;而无锡、宁波的综合科技竞争力较为落后。通过部分排序提示的信息,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各指标进行深入分析。

4.1 科技投入

从科技投入的情况看,深圳市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深圳市企业中技术开发人员以及科学家与工程师占技术开发人员比例均较高,体现出深圳市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领域人才分布状况也较为合理;南京市排名第二,反映出该市整体的人才优势与潜力;广州市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及科学家与工程师占技术开发人员比例均不高,这与其较雄厚的科教基础不大相称,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青岛市大中型企业在科技人力投入方面实力很强,而宁波、苏州、无锡、厦门等市在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数以及科学家与工程师占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对数都处于弱势,这些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所形成的差距尚需一定时日才能弥补。

在科技财力、物力投入方面,深圳市仍然高居榜首,无论是企业研发投入还是政府科技财力投入都处于领先位置。青岛市大中型企业科技财力投入力度很大,反映了其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特点。广州市的政府财政投入较高,而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开发经费投入特别是科技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方面却不如人意。宁波市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的弱势明显,在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以及科技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还未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其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宁波政府的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不高,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尽管逐年加大,但横向比较仍显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宁波市科技财力投入偏低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选取的指标为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投入,而宁波的中小企业发展更为活跃,其科技投入情况由于各城市统计指标的限制而未能进行比较。

4.2 科技产出

从科技产出情况看,排名前四位的依次是广州、南京、厦门、深圳。广州市在科技论文、专利产出方面都有优势;而南京市科技论文产出数量遥遥领先;厦门市排名第三主要得益于人均指标上的优势,其科技论文总数、专利批准量虽然不多,但每百万人科技论文数、每百万人专利批准量却在9城市中分列第二位和第一位;深圳市科技论文产出量不高,说明其科技基础尚欠厚实,但创新氛围却十分活跃,其专利批准数量仅次于广州而居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基础相对更为薄弱的宁波市的专利批准数量排名也很靠前,仅位于广州和深圳之后,说明宁波市的专利工作较好,社会的创新氛围与活动也较为活跃,但发明专利的比例偏低。无锡市的科技论文与专利产出水平均较低,排名末位。

4.3 科技潜力

南京、广州的高等教育基础与其他几个城市相比有绝对优势,为科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的支撑。杭州、青岛的高等教育也有一定实力。宁波、苏州等城市的高教基础虽然薄弱,但近两年经过政府的大力推动,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大幅增长,科技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在高教基础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竞争力,为今后科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总的来说,尚处于量的扩张阶段,要想在质上有较大的提高尚须假以时日。在社会环境及信息化水平方面,深圳、广州处于领先位置。

4.4 科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

从科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深圳市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苏州、广州、厦门,说明其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强。杭州、无锡处于中游位置,而青岛、宁波、南京排名靠后,在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方面均处于中下游位置,表明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尚不显著,其中尤其以南京最为典型。

将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科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四个方面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规范化为0~10之间的数值,可以得到各个城市科技竞争力的雷达图(图2)。

图2 各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指标雷达图

表3 各城市经济实力评价

 宁波

苏州 厦门

青岛 无锡

深圳 杭州

广州 南京

分值 43.02 59.40 42.71 41.09 46.54 91.66 48.59  75.6 37.4

排名

6

 3

 7

 8

 5

 1

 4

 2

 9

通过分析各个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指标雷达图,可以看出构成科技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图2是宁波、苏州、无锡、深圳、南京的科技竞争力指标雷达图,从中可以看出,深圳的科技竞争力各要素之间基本呈协调发展的态势,表明深圳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苏州市的科技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也较好,而南京虽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都很强,但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较差,应是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无锡市的科技产出水平相对较差,需要多做工作。而对于宁波而言,除了各方面的指标总体偏低外,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投入明显不足,是近期加强科技竞争力的着力点。

5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各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程度情况,我们又选取了一些指标对上述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在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中,我们借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1999)》中的做法,考虑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商品总值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定义的地区经济竞争力指数(EPI)如下:

EPI=0.4×GDP指数+0.3×人均GDP指数+0.3×出口商品总额指数

根据这一公式,我们可以测算出2001年各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如表3)。

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角度来衡量,各个城市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描述为3种类型。

第一类是科技与经济发展匹配型,如深圳、广州、杭州、厦门,这些城市的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较好,科技对经济起到了足够的支撑作用,科技与经济比翼齐飞,其发展前景与潜力也较为看好。

第二类是科技领先于经济型,如青岛、南京,其中尤其以南京为典型。南京的科技竞争力排名第3,其科技人员、科技潜力更是遥遥领先,但经济竞争力却排名末尾,说明其深厚的科技潜力与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其科技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说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

第三类是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型,如宁波、无锡、苏州,这些城市呈现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说明这几个城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非国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科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个城市中,苏州的情况相对较好,而无锡与宁波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如果不解决科技发展问题,其长远的经济发展可能受到限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经济增长积累的雄厚财力基础,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发展科教事业,提升科技竞争力,在保证科技投入的同时,着力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6 结束语

提高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是确保城市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可以从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科技潜力与发展环境等方面来评价。在具体评价中,结合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我们对最终采用的指标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根据资料中部分指标数值有缺失这一情况,采取了简化的PROMETHEE法,使得出的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各个城市的现实状况,同时该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性要求较为宽松。

应该指出的是,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内涵很深的概念,本文中采用的指标体系与方法不可能完全反映各个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全部情况,但仍然较准确地从一些方面说明了这些城市的现实状况、优势劣势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战略、提高科技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收稿日期:2003-02-25

标签:;  ;  ;  ;  ;  ;  ;  ;  

我国沿海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