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丁苯酞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论文_孟杉杉

孟杉杉(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一科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476000)

【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期间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94 例,经随机分配后,分为47 例实验组,在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口服治疗,47 例对照组仅仅采取常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机体指标,并对治疗前后患者检查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指数评分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缓解,而实验组患者的效果更显著,且两组患者症状对比,实验组患者MMSE 治疗后评分为22.09±3.52,对照组为18.52±3.81,经统计对比,P<0.05,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指标对比,实验组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1.08±2.15,对照组为17.43±2.65,经统计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在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中,效果较之传统治疗更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丁苯酞;脑梗死;血管性痴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188-02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性心脑血管疾病,以男性暴发为主,主要病因源于大脑功能减退进而引发,进而引起伴性痴呆症状,因此定名为血管性痴呆(VD)。脑梗死症状可定性为急性并发症状,致死致残率很高,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灶预防来保证此类患者的精神健康。而丁苯酞的发现,展现了我国医疗水平的一个新的跨越,这是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创新性药物,在抑制了大部分的抗氧化酶活性后,通过调节线粒体,抑制血小板凝结来改善大脑关注,极大提高了大脑中磷酸肌酸的水平,进而改善了大脑内能量的代谢问题,同时增强了脑细胞的弧形,抑制了神经细胞衰亡。在临床治疗中,很多学者已经有针对的进行了对比试验,但若将本方案在我院进行推广使用,仍需要进行科学尝试,才能够确定其推广的有效性,下面,是我院在针对本项治疗的临床试验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期间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94 例,经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8 例,女性患者36 例,年龄42~76 岁,平均63.5±7.9 岁,所有患者经CT 和MRI 诊断后,确定为首次发病,且无意识水平下降,其中排除脑出血、意识水平下降以及其他精神系统疾病患者,除此以外,过敏体质以及大脑半球内皮下组织的缺血性病变患者均不在本次试验行列。在病情诊断方面,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分学会VD 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后,每组各47 例,实验组平均年龄67.5±6.7 岁,对照组68.1±6.8 岁,性别文化年龄疾病史等方面,两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用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服用降血脂药、降压药,并接受相应的改善循环和脑保护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这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服用丁苯酞,0.2g/次,一日三次,餐前口服,连续服用一个月。

1.3.监测指标统计治疗前后的两组各项症状标准,并进行对比,其中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指数(ADL)作为主要的评定标准,并根据数据统计标准进行对比。

1.4.统计办法本次统计通过SPSS15.0 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对比,计量资料按照标准差X ±S 来进行表示,而组间按照t 和X?来进行检验,若两组数据经对比后,P<0.05,则表明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P≥0.05,则表明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

2.结果经治疗1 个月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缓解,实验组患者疗效更加显著,且两组患者症状对比,实验组患者MMSE 治疗后评分为22.09±3.52,对照组为18.52±3.81,经统计对比,P<0.05,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表1 所示。

3.讨论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常见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了伴有痴呆性的表现,尤其临床综合症状,定名为血管性痴呆(VD)[1-2]。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有600 万的老年痴呆患者,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丁基苯酞来进行改善治疗,在抑制了大部分的抗氧化酶活性后,通过改善局部脑部血管疏通状况,在缓解病情的同时解决脑血问题。在发达国家的研究中,关于VD 病症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清楚,其病因主要涉及的两个方向,就在于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的病变原因之一[3-4]。而人体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出现血管疾病,以及大动脉病变,心源性脑栓塞疾病,在诊治中,会由于小血管疾病的病变而导致极大的血流疾病病变,从而引发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病变发生。

这类病变中,脑血流量的急剧下降,会加速认知方面的能力下降。

这一障碍成为影响患者康复的阻碍,在治疗中为促进患者恢复,应有针对的调整治疗方针。丁苯酞作为我国国内的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在增强患者认知能力的临床效用方面,虽在实验室的小白鼠空间学习能力学习上进行了验证,且成绩优异。但是在临床使用阶段,仍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确保使用过程中,能够快速有效的完成其改建的代谢作用。在改善患者的脑血流量方面,已经证明能有效的调控脑血流量,并促进认知能力的恢复,其主要功能在于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从而起到缓解病患在这一方面的抑制血清表现,在进行这一类的合成方面,通过抗血小板的凝聚清除,有效的减轻了脑细胞因血液的凝聚而导致的组织缺氧死亡,从而保护到了脑细胞的安全[5]。

丁苯酞对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作用良好,经本次临床试验检测也得出了这一结论,在改善人体的细胞缺氧导致的代谢问题上,能够有效的减少脑血管疾病的爆发,同时,缓解了有效成分的降低,同时有效的促进了固醇类的清理,对抗凝作用等均有提高作用[6-8]。

在目前的注射液以及胶囊使用中,我们本次按照胶囊剂的使用来进行的临床治疗,表明在对人体的临床治疗中,相比较传统的诊治办法,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患者的症状缓解,同时为患者的线粒体疾病提供一定的缓解作用,有效的清除了周边的低氧自由基产生,同时也改善了细胞内线粒体的能量供应[9-12]。

综上所述,经本次试验证明,丁苯酞在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中,效果较之传统治疗更显著,各项综合数据对比,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杨晓丽.丁苯酞软胶囊与尼莫地平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1.[2] Meyer JSRauch G,Rauch RA , et al.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hypoperfusion,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J).NeurobiolgyAgeing, 2000,21(2):161-169.[3] 苏航,何剑波,侯沛红等.丁苯酞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5,(1):79-80.[4] 槐雅萍.左旋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PI3K/Akt 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3.[5] 康军.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胆碱乙酰转移酶代谢影响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7] 李秋霞,陈淅泠,王欣东等.丁苯酞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生长相关蛋白-43 及突触素P38 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7):1067.1069.[8] 黄如训,李常新,陈立云等.丁苯酞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8):985-988.[9] 梁江红,魏麓云,汤晓春等.丁苯酞通过增强抗氧化活性保护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3):186-190.[10] 王新,王默力,杨盛等.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联用尤瑞克林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J ]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2):1136-1138.[11] 李琦,吕静,杨妹琴等.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6):107-109.[12] 张朴,魏敏吉,赵彩芸等.丁苯酞及其代谢物在中国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1):816-818

论文作者:孟杉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5

标签:;  ;  ;  ;  ;  ;  ;  ;  

浅析丁苯酞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论文_孟杉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