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助推精准扶贫研究论文_王丹

乡风文明建设助推精准扶贫研究论文_王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其扶贫模式更多的是以“输血”为特征的被动脱贫,而以“造血”为特征的主动脱贫,才是正确之道。乡风建设的核心就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科学化、文明化和现代化,这对于唤醒农民主动“造血”具有原始推动作用。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为例,探寻乡风文明建设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并针对目前该地区的乡风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对策。

【关键词】乡风文明;精准扶贫;四川凉山

“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72个的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凉山彝族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曾实现从奴隶制到社会主义“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变迁,也是中国最后一个脱离奴隶制的地区。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彝族地区深处,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这是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考察活动。2018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三年决胜期的第一年,以凉山彝族地区脱贫为切入点,为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奠定坚实的基础。曾有媒体这样评价:“如果将脱贫攻坚比作一个通关游戏,那么四川的凉山州绝对是全S级难度的存在。”

一、乡风文明建设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

据凉山州扶贫移民局统计:截止2018年10月,全州贫困人口从2014年底94.2万人减少至49.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75%降至11.03%,贫困村共退出954个,未退出的贫困村尚有1118个,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扶贫模式更多的是以“输血”为特征,这种被动脱贫仅仅可以满足贫困地区的生存问题,并不足以真正解决贫困问题,而“造血”为特征的扶贫模式则从解决贫困的“根”的层面入手,才是正确之道。乡风建设的核心就是推进农民的文明化、现代化、知识化和科学化,这对于唤醒农民主动“造血”具有原始推动力,具体体现为:乡风文明引导“造血”、乡风文明鼓舞“造血”和乡风文明支撑“造血”。

(一)乡风文明引导“造血”

乡风文明在推进农民文明化和现代化方面可以引导村民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在鼓励勤劳奋斗、追求健康向上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助力脱贫攻坚。要实现精准扶贫,“乡风文明”引导刻不容缓,“思想贫困”不摘帽,物质脱贫必定是短期的、暂时的。虽然前期的精准扶贫工作让该地区群众的生活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生活观念却一成不变。比如一些群众习惯于“火塘”生活方式,不适应电饭煲、电磁炉等现代化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建设其中的核心就在于引导群众积极适应文明化、现代化的新时代生产生活方式。

(二)乡风文明鼓舞“造血”

乡风文明建设的鼓舞作用体现为:鼓舞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勤劳节俭、自力更生意识,从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乡风文明建设着力于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和完善文化服务,这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更多内涵,有利于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当群众切实感受到因为自力更生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时,会更加有信心也更加愿意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中。

(三)乡风文明支撑“造血”

“凡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文明程度高的地方,地方经济发展得就好;反之,那些不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不仅经济建设的成果大打折扣,而且社会治安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该地区扶贫工作的质量。其中乡风文明在推进农民知识化和科学化方面可以为农民在知识水平、素质修养、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断有所创新,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二、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乡风现存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凉山彝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仍然掩盖不了该地区乡风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

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方式是乡风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但是,笔者通过走访得知,该地区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仅限于看电视、打牌等。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精准扶贫前期的资金更多的是投向于“输血”,而缺乏“造血”资金则无法兴建足够的乡风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固定文化活动场所,现有的文化活动场地,却由于年久失修而不能使用;二是由于有些地方虽然新建了固定文化活动场所,却由于活动形式单一或者活动不符合农民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不能引起农民的兴趣,直接导致了这些场地的荒废;三是由于农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偏差导致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农民认为乡风文明是“虚”的东西,对其较为漠然,还有些农民认为自己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是很急迫。该地区的有些农村把娱乐活动中心变成了赌场,这种娱乐导向危害性非常大。许多赌徒无心农作,更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甚至还有许多赌徒输完了钱,则选择去借高利贷或者盗窃,形成了“越赌越穷,越穷越赌”的怪圈,由此衍生出黑恶势力不断慎入该地区等问题,这极大影响了该地区和谐安定和乡风文明。

(二)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凉山彝族地区是中国最后一个脱离奴隶制的地区,虽然这里曾实现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变迁,但是也遗留下来很多封建思想。一是丧事大操大办,“特别是‘夸示性葬礼’的举行和操控来履行孝义务,显示家支力量和声誉,提高家庭社会地位”[2]该地区村民认为活着的人,必须要给逝去的先辈多带一些“物魂”,使先辈的灵魂在阴间能够衣食无忧不再受穷。所以,村民在丧葬期间,不惜花费金钱在准备大量的五谷和牛羊上,甚至在丧葬期间往往以打了牛羊多为荣,即便是子孙后代入不敷出也要更多的献祭给先辈的灵魂,准备五谷牛羊去殉葬。二是由于对魂神的崇拜,该地区村民生病相信巫医。彝族人民非常崇尚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傩,“彝族人的疾病观都与神、鬼、灵魂体系观念有关,致病原因上大致包括得罪神灵、鬼怪作祟、灵魂丢失、祖先怨恨、黑巫术攻击等,相应的便出现了敬奉、驱除、咒语等仪式治疗方法”[3]。由于当地卫生条件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相对落后,当地人称为“毕摩”的巫医成为了他们信赖的医生,毕摩是巫术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驱赶病魔、治疗疾病,在当地村民的心目中,毕摩无所不能。这些落后的文化思想观念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制约着该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毒品犯罪猖獗

图表一:2009年——2016年凉山州查获毒品案件的基本情况图表

年份案件数审判人数毒品违法犯罪人数

2009年5914845041

2010年5897648577

2012年5196656320

2013年5216676431

2014年7056458871

2015年12127859864

2016年5546536230

(数据来源:《凉山年鉴》李志华,2009年;尹克发,2010——2016年)

从图表一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从2009年——2016年毒品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尤其是在2015年,毒品犯罪案件紧逼一万件。不仅是毒品犯罪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由毒品引起的治安案件也持续高涨。例如2009年为4300件,而到了2010年达到了7819件,增幅高达81.8%。为什么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如此猖獗?一是由于该地区曾是鸦片烟毒的原种植地,经过禁烟肃毒运动后,毒品暂时在该地区禁绝了,但是没过多久,毒品违法犯罪死灰复燃,该地区又成为境外毒品经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之一。毒品问题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之一。二是基于该地区历史上有种植鸦片的历史,对于毒品的初次接受度比一般群众更强,甚至在一些吸食毒品者的观念里毒品并非“毒品”,对于毒品的危害认识几乎是不存在的,甚至有人认为鸦片的吸食在他们那个年代是上层人士才能享有的,从某种层面演变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导致了彝族社会对毒品犯罪存在“容忍”观念。

该地区的毒品犯罪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犯罪主体低素质化、低龄化特征突出。“其中毒品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大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以务农、无业人员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流动人口因就业能力差、竞争力弱等原因由吸毒走上贩毒的道路对毒品犯罪的主体构成产生重要影响……1999 年上半年凉山州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有7741人,其中25岁以下有48.8%……2007年、2009两年中,全州批准逮捕的未满16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就有26人。”[4]二是涉毒人员大都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在该地区的毒品犯罪问题中,因贫困而单纯以代运毒品来牟利的情况最为常见。“对已破获的涉及凉山的毒品案件分析,不难发现,涉毒人员大都来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区县的地方财政收入相对较低、自给能力差。”[5]因为贩卖毒品具有非常诱人的利益,而且赚钱快,不少人甘愿铤而走险走上贩毒道路,从而形成非法的“致富之路”——因贫困而贩毒,因贩毒而吸毒,因吸毒而再贫困,因贫困而再贩毒的怪圈。三是吸毒促使艾滋病广泛传播。由于缺乏对艾滋病感染途径的科学认识,毒品的泛滥与吸毒的共针,使得艾滋病在该地区迅速蔓延,而且二者往往互相交织,导致毒品与艾滋病问题成为了该地区两大社会问题。

三、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策略

(一)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打造寓教于乐、多样的文化活动

“彝族民俗蕴含着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功能,彝族民俗映射出人们真实的生活世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浑然天成地与执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借鉴和宝贵的资源。”[6]活跃凉山彝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就要充分利用当地民族特有的重大节日、活动,如:彝族年、火把节、彝族服饰创意大赛培育健康、形式多样、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并且在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中加大该地区群众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应完善阵地建设。巩固乡风文明建设的硬件平台、基础设施是其硬件保障,加大扶贫资金向文化设施建设倾斜,完善文化活动场所的修建和管理,让凉山彝族地区的群众“闲有所去,去有所乐,乐有所益”;试点免费自助借书机,群众可以通过扫描身份证免费借阅书籍,既方便群众借阅书籍,又让其在按时还书中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二)大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

图表二:2014年——2017年凉山州教育发展与生产总值的基本情况图表

年度专任

教师在校少数

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入学率GDP

2014年4.35万人52.67万人98.1%1314.3亿元

2015年4.58万人54.75万人99%1314.84亿元

2016年4.91万人57.43万人99.24%1403.92亿元

2017年4.99万人62.02万人99.36%1480.91亿元

(数据来源于凉山州统计局官网,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过凉山州统计局官网数据统计,自2014年到2017年,凉山州专任教师、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和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与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成正比,更说明了“扶贫要扶智”“治穷先治愚”。精致扶贫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经济扶贫,更应该是思想文化上的扶贫,思想文化上的穷是贫困的根源所在,思想文化素质也影响着经济创造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扶智”工作对于推进农民的知识化、科学化、文明化、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全方位提高扶贫主体的文化、信息、技术素养,激发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消除该地区经济贫困。抓好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教育,这是提高该地区思想文化素质的最佳途径,然而贫困地区孩子因为国内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平等,单纯提倡鼓励师资队伍建设和支教工作的开展,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如何实现该地区教育资源尽可能与城市教育资源同步呢?笔者认为有一个做法值得借鉴——2018年12月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所介绍的:中国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学校,通过课堂直播,同步学习成都七中的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的感人故事。

(三)加大当地有关毒品犯罪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主体低素质化、低龄化特征突出,因此有效防范青少年走上毒品犯罪的工作至关重要。针对防范青少年毒品犯罪,一方面应倡导学校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在学校大力推进预防毒品犯罪的教育,让禁毒宣传教育课进课堂。并且可以以学生作为切入点,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禁毒教育,做好相关法治宣传工作,让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另一方面应发挥彝族家族制度的积极作用,有效预防打击毒品犯罪。“家族内的头领或者‘德古’一类人员在家族内部都有相当高的威望”[7],因此可以有效利用彝族社会中“家族集体”对成员进行打击毒品犯罪宣传教育,使抵御毒品的观念内化为族内成员的道德观念,其对于防范毒品违法犯罪的作用可能远胜于刑罚的威慑。这样,以学校教育和家族教育为基础,在整个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形成一股至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态势,逐步扭转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关于毒品违法犯罪的“容忍”观念。

综上所述,乡风文明对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引导、鼓舞和支撑的助推作用,但是目前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还有文化娱乐活动单一、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毒品犯罪猖獗等挑战。为此,我们必须结合该地区民族特色,打造适合当地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大当地的法治宣传力度,推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从而助推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宋丽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王美英.凉山彝族丧葬仪式与表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0).

[3]陆燕.疾病和彘族的傩艺术[D].昆明:云南大学,2012.

[4]立克雪海.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新动向的实证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7.

[5]立克雪海.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新动向的实证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7.

[6]安静.彝族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

[7]立克雪海.凉山彝族地区毒品犯罪新动向的实证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7.

【作者简介】王丹(1989),女,汉族,中共党员,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XY2018012。

论文作者:王丹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  ;  ;  ;  ;  ;  ;  ;  

乡风文明建设助推精准扶贫研究论文_王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