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_政治论文

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_政治论文

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3)02-0004-0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政治文明概念,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战略举 措,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深化认 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目标的全面认 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深化认识。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明理论和政治文明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多次论述过社会文明的发展及其内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文明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进化史和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中,曾经科学地阐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明时代的划分问题。他们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认为人类的原始社会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从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产生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从人类开始分裂为阶级,并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迄今为止的整个社会发展历史进程,都属于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类社会进步的总体状态。他们还深刻揭露了人类阶级社会文明的两重性,指出阶级社会的文明既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又产生和扩大了社会对立。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论国家》等著作中,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丰富的政治文明思想。他们关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划分理论,关于“文明社会的概括”即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和消亡规律的阐述,关于政治文明在阶级社会的阶级属性的分析,关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政治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论述,关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两重性、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同资本主义民主、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的科学认识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观点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部分,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定为三大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明理论和政治文明观点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的进一步回答,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人们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做过大体的预测和描述。他们认为,未来社会主义应当包括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特征;同时,他们还科学地论证了文明与社会主义是不可分离的,高度文明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也需要高度文明的发展。这是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列宁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经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段实践之后,他又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思想,提出一系列在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性的思路。他还认为社会主义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这是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初认识。列宁从当时俄国落后的国家现状出发,认为当时还没有条件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特征,也就是说全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人们还不可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完满的回答。他说:“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达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这些我们还不知道,也无法说”[1]。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中,他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思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形态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决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同志在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并且赋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1]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2]。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他认为,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内容。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3-3],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基本问题是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建设,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指出:“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3-4]他虽然没有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术语,但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科学设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在2001年,他首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科学概念:“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在2002年“5·31”讲话中,他再次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进程。”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战略部署,将其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相互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提出“三大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科学认识的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目标的深刻认识。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他认为,第一步要用10年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要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从21世纪初到21世纪中叶,用30—50年的时间,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在20世纪最后20年,我们完成了“两步走”战略,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目前所达到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 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我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头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即“三大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建设一起抓,就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总体目标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这三大文明建设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文明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的“天下文明”,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辟草昧 而致文明”。《辞海》把文明解释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所谓文明,可以分为广 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理解的文明是从哲学历史观角度对社会文明的定义,是 指整个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与精神的、经济的与文化的、政 治的或与其他的成果和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总体状况和水平。社会文明是一 个历史的、动态的、变化的、具体的“过程的集合体”和“系统的集合体”。它的内涵 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每个历史时代、每个社会形态、每个社 会阶段,都有其具体的、特定的社会文明形态。狭义理解的文明,往往是从某个学科角 度对文明概念的定义和使用。譬如,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定义和使用文明概念,考 古学则从历史的角度去定义和使用文明概念,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说法, 人类文明时代实际上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阶级社会的文明历史,在社会主义制度诞生 前,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充满了阶级 斗争和阶级剥削的文明史,是充满进步与倒退、文明与野蛮、科学与迷信、创新与保守 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 大的文明进步,而任何旧的社会形态在行将进入历史坟墓之前拼命挣扎以阻碍新的社会 形态产生,又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倒退。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迄今最为辉煌的阶级社会文明,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历 程中也充斥着反文明的逆流。任何一个文明成果都是在前一个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社会主义文明也是在前一个社会文明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文明形态,一方面 它要继承以往文明形态,特别是前一社会文明形态的积极方面,另一方面又必须无情地 抛弃以往社会形态一切与积极文明相抵触的消极的东西。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积极文明 ,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所批判地继承和借鉴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崭新篇章。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产品和经济产品,即物质财富和经济财富,体现为物质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精神产品和文化产品,即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体现为精神文明;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同时,又创造了丰富的以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与法律体制、政治行为和法律行为、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法律形态的东西,即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所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进步在政治法律理念、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组织、政治法律行为上的综合体现。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相对于政治野蛮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大体上可分为政治法律意识文明、政治法律制度文明、政治法律体制文明、政治法律组织文明、政治法律行为文明。虽然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两者之间有所交叉,但不可将政治文明概念完全混同为制度文明。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明是有阶级性的。政治文明具有社会进步性和时代性,具有继承性和借鉴性。先进的政治文明应当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与其相适应的体制、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组织机构以及与全部政治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相适应的规则、程序。先进的政治文明还应当包括政治活动及政治法律观念,如政治法律运动、政治法律行为、政党行为和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理论、政治法律道德以及民主、平等、自由、人权、公平、公正等原则。人类社会从总体上讲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统一有机体,与之相一致,人类文明也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的一个统一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统一、相协调的发展历史。人类文明历史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政治建设。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发展。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三大文明整体发展状况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三大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缺一不可。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精髓,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最终原因和根本动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人类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包括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的上层建筑的发展成果表现为政治文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发展成果表现为精神文明。人类社会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部分构成。人类社会生活表现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基本方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 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总 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又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则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则通过生产关系而反作用于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上层建筑又可以分为政治法律的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两大部分。人类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政治法律的上 层建筑可以归结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可以归结为人类社会的精 神文明。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它以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政治意志和利益要求为依 据,配置政治权力,建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从而决定社会资源的配置,影响并反作 用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家政权的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是一定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 内容,是决定一定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民主化、法 制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唯 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结构状态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来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可缺少的 三个重要环节。三大文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协调 、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体。政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制约或影响 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样也制约和影响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新的社会制度形态,它既是在以往社会形 态的社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继承以往的社会文明的积极成果,同时又是消灭了 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要创造以往社会所没有的新型的社会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具体国情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要创造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创造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明成果,要实现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要取得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物质文明建 设的不断提高,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绝对离不开政治文明 建设的政治支持、政治保障和政治作用,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和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即包括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全面发展的伟大系统工程。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进 程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发生了质的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中国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逐步实现绝大多数人民参与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建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行为,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正在形成。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曾经付出过巨大的努力和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严重的失误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注重经济发展、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重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政治方面,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按照十六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文明建设整体推向新的阶段。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一方面要注意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国国情,总结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充分体现我国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必须走适合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为主人的人民民主政权。我们党历来是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的,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的最基本的政治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是人民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保证,人民群众的这些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就要通过人民的统一意志反映出来,而人民的统一意志要通过法律和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它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同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完全一致的,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统一意志。党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人民的利益、意志就上升为党的政治主张,通过党的主张而付诸实现。党的主张体现为国家的法律和宪法,国家法律和宪法是人民利益与意志、党的纲领与主张的体现。因此,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通过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党的领导也要通过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党的领导体现为党领导人民,通过法律的实施,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法宝;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最基本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十六大报告还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现“三化”的同时,必须做到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四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六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七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八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九是维护社会稳定。这九个方面的工作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完全一致的,是具体落实这三者统一的战略举措。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我国实际状况,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必须要坚持一个前提,这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必须坚决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证,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以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点是:1.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要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逐步建立有效的民主机制。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3.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按照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建立党委与人大、政协、政府、各人民团体之间的规范化的关系。4.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产物。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和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法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伟大蓝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纲领和战略构想。一 定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收稿日期:2003-03-2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