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访问教学实例_教学过程论文

历史通达教学课堂例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达论文,课堂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随机通达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仅仅理解事物的表层意义和识记零碎的知识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解构和认知。斯皮罗(Spiro,1991)等人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认知弹性超文本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概念。随机通达教学正是在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解决知识灵活应用问题的教学方法。所谓“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是指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1]。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1)非线性和多维性。在网络环境和弹性超文本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对同一内容的学习是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2)案例性和情境性。随机通达教学是把概念具体到不同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从不同方面说明其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使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知识的多维理解,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信息加工和重构(顺应或同化)[2]58。由此可见,随机通达教学正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提出的,从而使学习者在接受教学任务后能够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不过,笔者需要提醒的是,随机通达教学的适用目标是结构不良领域中高级知识的获得,对结构良好领域内的初级知识学习作用有限,切勿随意使用。

二、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各要素之关系如图1所示[3]: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认知弹性理论解决的是结构不良领域中高级学习的问题,对结构良好领域内的知识学习作用有限,教师可以考虑采用传统教学策略或其他教学方式较为合适。因此,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宜在多媒体环境下采用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作出分析,有所选择。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内容选好后,教师要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遴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

(三)随机通达教学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帮学生确立学习的主题,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学生在明确问题后,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激发自身潜在的主动探求欲望。

2.随机通达学习——取决于学生学习所选择的内容,内容应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通达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教师在这类学习中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与结果的反省意识水平。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应。

(四)学习效果评价和迁移应用

建构主义主张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评价、学生探究能力评价等。学习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知识迁移运用于真实世界的新情境之中,即通过在弹性超文本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能够将获得的高级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中,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习者能力的培养,而知识的迁移应用正是能力的外化和体现[2]57。

三、基于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学设计

随机通达教学如能有效实施,则会使学生的高级学习①产生类推性、反加性与连贯性,促使学生获得对事物或知识全貌的认识,产生认知上的飞跃和意义建构。本文以人民版必修Ⅲ“人类文明的引擎”一课为例,课程标准要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本课的基本史实仅作一般性了解,其重点在于探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对人类的影响。因此,随机通达教学适用于本课内容的讲授。

(一)设计背景:教学目标分析

关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必修Ⅱ“‘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中对科技革命已经有所了解,且必修Ⅱ侧重探讨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本节的“知识与能力”时,要求就比较高,将科技革命的影响领域扩展到整个世界。除此之外,突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意在使学生在感受其人生经历的同时学会正确评价其对人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发明创造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与思考,社会的进步则须创新的持续驱动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我们知道前两次科技革命的余威依然在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科技发明都来源于此,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创造发明的“原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该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课在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将科技的巨大作用融入历史教学中,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基本理念。而历史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认为,掌握基本历史史实是学好本课内容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突出核心内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不过,教材中的基本史实纷繁复杂、纲目众多且不具备一定的逻辑规律,十分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掌握,故采用列表法和归纳法可使知识框架一目了然,重难点突出。理论如何联系现实其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答题的弱点,新课程专题教学容易造成思维模糊,记忆误区;深入思考存在难度,浮于表面。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通过层层诱导、步步深入的方式将重难点浅化,以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呈现基本情境

首先,播放《大国崛起之工业先声》中的片头视频,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小天地。请同学们在看完视频后,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结合已学过知识,从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

通过视频导入与教师的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从而自然引入本课所学内容。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开端,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历史情境的设计既可以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设置的相关问题,也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视听音频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视学习与教学的可视化、情境化可以帮助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注意不同情境中事物的重要特征和相关信息。情境的创设不只由教师单独完成,也可由教师提供方向性的建议,由学生自己设置或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2.随机通达学习

利用多媒体呈现表格1内容: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国籍、发明家、发明及影响。给学生约五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及所提供的背景补充资料并按要求填写对应的空格。请学生根据两个表格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都有哪些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相比又有哪些显著特点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结合课本和背景材料,谈谈自己的认识。

笔者认为,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自主选择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到学习中去,不必拘泥于教师的预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观察、讨论、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特别是培养其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文献分析总结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呈现基本教学情境”与“随机进入学习”两个环节虽独立自成一环,但由于两者前后是相承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融为一体。可见,“随机进入学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轴承”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对问题的多维探究阶段。

3.思维发展训练

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发生范围、发生领域、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生产工具的变化四个方面简要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随后,鼓励学生从本课的补充材料发现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发现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家的身份是不同的,进而思考得出其个人素质与知识水平的迥异。教师可用提问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你的意思是指……”“还有没有其他含义?”“还有没有什么更为简单的方法呢?”等,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实现由发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发散的螺旋式上升。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在屏幕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边观察边思考,将有助于左右大脑的开发使用,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全面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的能力的核心,不仅对当前的历史学习有较大帮助,而且对未来的发展也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对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分析不应仅限于现有教材的论述,而应积极利用提供给学生的教辅材料引导其自我观察、自我探究,不但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同时也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

本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小组协作模式,对“科技进步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进行辩论。于教师而言,除设定必要规则外,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成员组成、时间问题、课堂掌控能力等。由于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选择进入的途径、方式的差别以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所产生的观点、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平台,使他们在阐述自己想法、反驳或认同他人意见与观点的同时,既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又易于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知。在讨论交流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起来的社会协作环境中受到考察、评价,同时每个学生也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反应。因此,协作环境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为整个全体所共享。

5.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情绪激发性、情感沟通性及强大的启示力,其内容与形式必然影响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不利于学生发展;随机进入教学则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质性评价,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容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更利于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当然,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可来自教师,也可来自小组内评价及学生自己。本环节因受多种因素影响,笔者建议采用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为恰当。

6.迁移应用

教学过程中,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4]。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既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其受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熏陶,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以下为该环节设计的题目,仅供参考。

材料一:爱迪生(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大王,一生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发明,其中包括电灯、留声机、发报机、电影、电车、蓄电池、打字机等等。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材料二:“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爱迪生

注:第三幅图为劳累的爱迪生正在实验室的长椅上打盹。

请回答:仅仅读了三个月小学而辍学的爱迪生,他凭什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发明?我们应如何评价科学家在科技进步中所起的作用呢?

四、结语

随机通达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从中可以看出,随机进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丝丝相扣,层层深入,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要素或环节之间并没有固定的顺序,在实际的随机通达教学中往往整合为一体。教师在使用该教学模式时,切勿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大胆取舍,使之更好地适用于历史课堂教学实际。

注释:

①高级学习是相对初级学习而言的,是指学习者获得与具体情景相关联的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知识的生成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出来的。例如课后习题或试卷中的历史材料分析题,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已学历史知识复杂思考才能将问题解决。

标签:;  ;  ;  ;  

历史访问教学实例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