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东北亚经济格局的变化_蒙古文化论文

世纪之交东北亚经济格局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东北亚论文,格局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

1 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格局即区域经济的宏观时空态势,主要包括区域资源格局、区域产业格局和经济地域格局等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又包含许多内容(见图1)。

图1 区域经济格局框图

一个地域的经济格局是历史的产物,它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诸多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见图2)

图2 区域经济格局形成的影响与制约因素

可见,任何跨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世界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的水平与阶段,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直接影响世界与区域经济格局的性质与内容,区位条件与各国政策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格局的地位与形式。

东北亚地区经济属于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近两个世纪,受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影响深刻,其区位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还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2 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2.1 地缘政治主导区域经济时期

19世纪中叶以来,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日俄对东北亚地区争夺与日苏政治较量的时期,争夺的对象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经济格局是在地缘政治主导下发展变化的(见表1)。

表1 1850~1945年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时间

内容 政治变化 经济变化

1850~1890沙俄东扩 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部沙俄向东西伯

100多万km[2]的领土, 利亚与远东移

仅保留了图们江出海权,民屯垦

俄建设海参葳军港,组建 日本明治维新,

远东太平洋舰队. 发展资本主义,

走上对外扩张

道路

1890~1930日俄争夺 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

俄西伯利亚大

争,中国东北变为半殖

铁路的修筑,

民地,成为日俄势力范

中东铁路修筑,

围,朝鲜则由日本保护

大连港开埠

国变为日本殖民地.

1931~1945日本独吞中国 日本侵占东北,东北成

东北铁路网与

东北与朝鲜, 为日本殖民地,东北朝

朝鲜铁路的基

日苏对峙 鲜纳入日本的殖民体系 本形成开辟朝

内,日苏对峙. 鲜清津港与罗

二战后期苏军解放东北,津港东北南部

苏军与美军解放朝鲜并 与朝鲜北部殖

以三八线为界 民地重工业和

东北北部与朝

鲜南部殖民地

农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东北解放,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使东北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自1949年至80年代末,除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外,冷战是区域政治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中苏、中蒙、朝鲜北南双方长期处于政治对抗和军事对峙状态。70年代以后,苏日间经济合作达到历史性的高潮,中日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经济往来增加。日本和韩国在60、70年代的经济发展大大增强了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但地区内部的多边经济往来还未形成。

2.2 90年代东北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

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来,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明显地趋于缓和,区域经济合作提到日程,地缘政治已服从于地缘经济,经济合作将促进地缘政治关系的不断改善,这一形势的变化主要是由下述因素促成的:

(1)70年代与8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推动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2)1991年苏联解体以及俄罗斯实力的明显削弱, 一是标志着两极世界的结束,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它插手于世界各地,包括东北亚地区;二是促使俄罗斯重视其东部地区开发,充分利用其东部的港口群,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3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提供了保障和动力,东北区作为中国整体一部分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有全国支持,未来,东北区作为推动东北亚地域格局发展的力量,其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中美、中俄、中日、俄日、俄美以及日美之间, 四大国面向21世纪的地缘政治关系的不断协调,为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一定基础,也为其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以有力的推动。

(5)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推动与联合国的介入, 把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作为跨世纪工程,已经提到日程。

3 东北亚经济格局的现状与特点

3.1 资源格局

3.1.1 自然资源格局

东北亚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互补性(见表2)。

表2东北亚地区自然资源分布总体格局

国家与地区面积(km[2]) 人口(万人)

主要资 主要短缺

源优势资源

中国东北地区124.14

12000

农业自然资源, 未来能源,

原油,焦煤,森

金属与森林

林资源 资源将出现

短缺

俄罗斯西伯

利亚与远东 1276.59 3500森林,原油,煤农业自然

炭,黑色与有色

条件差

金属,水资源

蒙古156.65235牧业资源,森林

水资源条

资源,石油与金件差

属潜在资源

朝鲜12.532326铁矿与菱镁矿农业资源

条件差

韩国9.9 4352农业自然资源工业资源

与水产资源 条件差

日本 37.78 12278农业自然资源工业资源

与水资源

严重短缺

东北亚自然资源的分布态势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是东北亚地区自然资源的宝库,将会成为东北亚各国各地区主要资源的供应地;蒙古是矿业资源潜力很大的地区,仍是一块采掘业开发的处女地;中国东北就自然资源的赋存与分布状况,农业自然资源处于绝对优势,工业资源处于中等状况,长远看,主要工业资源则显现短缺;朝鲜金属资源较丰富,炼焦用煤、天然气及石油短缺,农业自然条件不理想;韩国工业原料和部分农产品对东北亚地区依赖较大,日本是工业原料与部分农产品的进口大国,对东北亚地区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增加。总之,在东北亚地域,其自然资源的互补性十分明显,未来,区内资源互补、合作的力度还会加强。

3.1.2 区位资源格局

东北亚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区位,它是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环节,其地位比东南亚更为重要,与欧洲、中东、北美等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在东北亚地区,图们江地区处于中央部位,亚欧大陆上的中国东北、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与远东是腹地,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是外缘。

在东北亚地区还分布有一些重要的海陆运输枢纽,如辽东半岛港口群,日本太平洋沿岸港口群,俄罗斯海参葳港口群,韩国釜山港口群,朝鲜东北港口群以及一些主要干线与路桥。

通过对东北亚地区区位格局的分析,在目前,日本太平洋沿岸港口群,韩国釜山港口群以及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港口群居于优势。但是,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和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图们江地区区位中心的地位将逐渐显现出来,俄海参崴港口群和朝鲜东北港口群的作用将不断增强,大陆桥的作用也将不断地发挥出来。

3.1.3 人口与科技格局

东北亚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人口素质相差也很悬殊,科技实力也有很大差异并各有千秋。关于人口分布与人口素质状况可参见表3。

表3 东北亚各国(地区)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

国家与地区总人口 人口密度人口素质

(万人) 人/km[2] 文化教 劳动态 市场经 经济管

育水平 度质量 济意识 理水平

中国东北地区 1200096.8 ++ ++

++ ++

亚与远东 3500 2.8 +++ ++

++ ++

蒙古 235

1.5

+

++

+

朝鲜 2326185.5 ++ +++

+

韩国 4352439.5 +++ +++ +++ +++

日本 12278325+++ +++ +++ +++

注:+号的多少表示水平的高低

中国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又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口相对过剩,农业、林业和工业普通劳动力可进行劳务出口,人口素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须大力提高。

俄西伯利亚与远东人口密度过低,经济的发展须引入劳动力,经济基础好于中国东北,只要机制理顺,其发展速度将是可观的。蒙古地广人稀,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其发展要有一个过程。朝鲜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素质有待全面提高,经济全面发展要有一个过程。韩国和日本人口密度过高,但由于经济发展快,经济基础好,普通劳动力还显得不足,其发展市场经济的管理经验可在东北亚地区借鉴与推广。

总之,东北亚地区在人口资源方面,也呈现互补态势。

表4 东北亚各国地区高新技术领域实力对比

区域

中国东北 日本 韩国 俄罗斯 朝鲜 蒙古

信息与微电子技术+++ ++++ ++++++ + +

生物工程技术 ++ ++++ ++ ++ + +

新能源技术

++ ++++ ++ +++ + +

新材料技术

+

++++ ++ +++ + +

空间科学技术 ++ +++

++ +++++ +

海洋科学技术 ++ ++++ +++ ++++ +

环保科学技术 ++ ++++ +++ +++

++ +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 ++++ +++ +++ +

精细化工 ++ ++++ +++ +++ +

军事技术 ++

+++ ++ ++++

++ +

表5 东北亚地区经济与社会要素对比

国家或地区 经济要素 市场与资金 经济管理体制 法制与法规

中国东北地区生产原料 需求市场较 社会主义市场 正在健全市

丰富,劳

大资金较为 经济管理 场经济法规

动力资源 缺乏

丰富,质

量一般,生

产技术水

平一般

日本生产原料 需求市场一 市场经济管理 健全的市场

缺乏,劳动 般资金供给经济法规

力数量较丰 缺乏

富,质量高,

生产技术

水平高

俄罗斯东部地区 生产原料丰 需求市场较 转型期市场 不太健全的

富,劳动力数 小资金较

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法规

量少,质量一 为缺乏

般,生产技术

水平一般

韩国

生产原料较为缺乏,

需求市场

市场经济管 调整期的市

劳动力数量丰富,质量 一般资金理 场经济法规

较高,生产技术水平较 供给较好

朝鲜

生产原料一般,劳动力 需求市场

社会主义计 计划经济

数量丰富,质量一般, 小资金较

划经济管理 法规

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为缺乏

蒙古

生产原料一般,劳动需求市场

转型期市场 不太健全的

力数量较少,质量较 小资金供

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法规

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给缺乏

科技实力与人口素质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东北亚各国各地区按综合科技实力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日本科技实力最强,属世界发达国家,其科技投入为德、法两国之和;韩国和俄罗斯处于第二层次,后者的基础研究与军事科技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东北区属于第三层次;朝鲜和蒙古处于最低层次,但前者在军事科技领域也具有相当实力。

东北亚各国各地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差距也十分明显(见表4)。

3.1.4 经济社会要素格局

总观上述区域资源格局,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要素格局,可概括为表5。

3.2 产业格局

表6 东北亚各国各地经济功能对比

俄罗斯东部

经济功能指标 中国东北区 日本韩国朝鲜

地区

人均GDP 704 39070

1784(1994, 10152957

(美元/人)

(1996)(1995) 远东地区)

(1995) (1995)

GDP增长速度-8.0

9.4

1.0 7.8-4.5

(1990~1995) (俄罗斯)

在东北亚贸易中

7.3

47.2 1.6

42.51.4

所占比重(%)

经济功能指标蒙古

人均GDP304

(美元/人) (1994)

GDP增长速度

-2.6

(1990~1995)

在东北亚贸易中

0.2

所占比重(%)

注:其比重是指本国,区对东北亚贸易额/东北亚内部贸易总额.

对产业格局的分析主要包括:产业实力、科技实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等诸方面。按产业与科技总体实力,日本最强,韩国与俄罗斯东部地区次之,中国东北居于第三层次,朝鲜与蒙古实力较弱。

按经济功能可见表6。

表7 东北亚地区产业结构对比

中国东北部 日本 俄罗斯东部 韩国朝鲜

三次产业比重(%)

(1996)

(1995)

(1994)(1995) (1995)

第一产业比重2029 7

28

第二产业比重4838 3744

44

第三产业比重3260 4651

28

蒙古

三次产业比重(%) (1994)

第一产业比重 37

第二产业比重 36

第三产业比重 27

上述对比为1995年数据,目前,俄罗斯经济已开始恢复,韩国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已走向正增长阶段。

东北亚各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相差很悬殊(见表7)。

日本的第三产业相当发达,反映出工业化后期的特点。韩国反映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特征。中国东北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比较发达。俄罗斯东部地区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不发达。朝鲜在工农业发展方面遇到诸多困难,蒙古则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亚各国各地区传统产业的主要部门不尽相同,从而,为产业互补和产品的交流提供了基础,见表8。

表8 东北亚传统产业分工格局

优势领域

农业

作物栽培,蔬菜种植,畜牧饲

中国东北区

养,林特产生产

水产捕捞与养殖,园艺

日本

作物栽培

韩国

水产捕捞与养殖、作物栽培,

俄罗斯东部地区 寒地作物栽培

韩鲜作物栽培

蒙古 畜牧业

优势领域

工业服务业

冶金,石油加工与化工,医药,机 通信,交通运输,医

中国东北区

械,森工,煤炭,食品,纺织疗保健、商业

电子,机械,石油化工,冶金,

日本 商业,咨询,金融

能源,纺织,食品加工建筑,建材

韩国 冶金,化工,纺织,机械,能源商业

俄罗斯东部地区能源,采矿,冶金,森工

-

韩鲜 纺织,煤炭,冶金,机电,化工 -

蒙古 畜牧加工,采矿 -

关于高新产业的分工格局前己论及,此处不赘述。

3.3 经济地域格局

东北亚经济地域格局主要由下列几个层次组成: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是区内最发达的经济地域,日本的工业、金融、港口等主要集中于此。韩国的仁川、汉城、釜山轴线已形成次发达的经济地带,它支配着韩国经济。中国东北中部由大连至大庆、齐齐哈尔轴线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经济带,大连和沈阳的城市群已达到一定规模。俄罗斯东部经济分布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呈点状分布。蒙古还是牧林矿分散分布格局。各国日本海沿岸地域是东北亚经济的后进地区,但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港口群,朝鲜的港口群和日本的里日本港口群主要集中于这一地区。图们江地区开发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由于国际环境和区域软环境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发展并不十分顺利。

3.4 小结

总之,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的现状和特点可以概括为:①自然资源的互补性十分明显,未来东北亚各国各地区对俄罗斯东部地区乃至蒙古的工业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会加强,中国东北农业资源的优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②按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存在明显的梯度:日本属于第一梯队,两个实力均强;韩国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属于第二梯队,但后者在军事科技方面占明显优势;中国东北为第三层次;朝鲜和蒙古为第四个层次,但朝鲜在军事科技方面有一定实力。③从地域格局看,日本和韩国处于地域外围,但它们是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核心,其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其他地区。俄罗斯东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蒙古乃至朝鲜则为大陆腹地,是未来工业化潜力很大的地区,也将是东北亚经济地域格局变化最大的部分。④日本海沿岸地区是毗邻各国的后进地区,但它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图们江地区开发就说明了这一点。从长远看,这个地区有条件成为各国利益的焦点和合作开发的热点,从而对东北亚地区的整体性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4 东北亚经济格局发展变化预测

4.1 制约东北亚经济格局进一步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4.1.1 政治因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也将是跨世纪的世界发展总趋势。但是,科索沃问题发生后,许多国家都把安全与发展和一极与多极等问题,提到政治高度来思考。

如果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推行一极战略并联合日本推行“防御体系”,那么,东北亚地区就不会稳定,估计这种可能性不大,如实行起来也会困难重重。

如果中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四个大国都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稳定承担责任(包括朝鲜半岛的稳定与和平统一,日俄北方领土的解决和日朝关系正常化),那么,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将会持续下去。

4.1.2 经济因素

影响东北亚经济格局进一步发展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一是全球对东北亚经济发展的态度和投资的力度;二是日本经济的恢复速度及结构改革的态势;三是俄罗斯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力度;四是中国政府对东北地区开发的力度和中国东北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成效;五是东北亚各国对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的态度和政策力度;六是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的力度与水平。

4.1.3 社会因素

一是各国各地区人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规范化水平;二是民族心理因素如何适应国际合作的形势。

4.2 东北亚经济格局变化的总趋势

预测未来30年,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形势将发生很大变化,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明显上升。

(1)日本与韩国经济经过调整之后,其经济实力将会不断增强,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地位不会有大的变化。

(2 )俄罗斯东部地区和蒙古的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将会有很大发展,具有工业化潜力的这一地区将获得开发。

(3)中国东北地区经过改革调整之后,将会走向重新振兴之路,产业开发将全面展开,其发展速度可能是这一地区最快的,中俄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将提到日程。

(4)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将获得新进展, 俄海参崴港口群和朝鲜北方三港港口群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世界另一个物流中心将最终形成。

4.3 经济格局发展预测方案

考虑到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几种可能性,对其发展格局按甲、乙、丙三个方案进行预测。

4.3.1 甲方案——最佳方案

实现最佳方案的前提是:①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环境有明显好转,中、俄、日、美对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的保证作用有明显增强,朝鲜半岛的形势有明显的好转与缓和。②各国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均有明显的发展,区域合作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国政府都把东北亚经济合作放在重要地位。③日本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有明显的加强,美国对东北亚大陆地区的投资有显著增长。

最佳经济格局的标志:①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地位与作用有明显增强,成为亚太地区经济最活跃的一部分;②在日韩经济进一步发展基础上,中国东北、俄罗斯东部地区、朝鲜和蒙古的经济都有较快发展。中国东北的中部经济带将形成对全东北发挥明显带动作用;俄远东南部地区将成为发达的地域;③各国毗邻的日本海周围沿岸地区的经济将获得较大发展。图们江地区开发将达到UNDP提出的开发目标,图们江地区港口群(包括中国的内河港口群)将充分发挥作用,新的亚欧大陆桥将发挥作用。

3.3.2 乙方案——最差方案

乙方案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①东北亚政治环境没有改善,甚至会更加动荡。半岛形势没有好转,甚至发生局部冲突,中俄与日美矛盾加剧,或者由于台湾问题加剧东北亚的紧张局势等。②在上述背景下,直接影响美、欧日对东北亚的投资,多数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经济一体化与集团化的进程将放慢。③各国政府对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关心与支持不会好于目前水平。

乙方案的东北亚经济格局:①在世界经济总体影响下,东北亚的经济还会有发展,但发展速度将受到影响;②受政治经济形势影响最大的是日本海沿岸地区,其后进的局面不会有明显改善,图们江地区开发将缓慢曲折地进行,港口群作用将得不到充分发挥。

依据世纪之交世界与亚太地区的发展态势,预计乙方案的可能性不大。

4.3.3 丙方案——较差方案

此方案出现的形势介于甲乙方案之间,预计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出现丙方案的政治经济背景:①东北亚地政治形势不断好转,半岛形势不断缓和,但矛盾时起时伏,大国关系也不断缓和,但矛盾也时起时伏。②经济合作形势不断好转,但一体化进程不如甲方案而好于乙方案。③图们江地区开发进一步受到各国重视,但在国际合作开发进程中还会存在相当多的矛盾和障碍。

东北亚经济格局的预期结果:①东北亚地区经济将在中速以上运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将不断加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都会有较大发展。②图们江地区开发将不断推进,但仍将停留在单边与双边的松散型开发阶段,达不到最终开发目标。

总之,在未来30年,通过多方努力,力争排除乙方案,努力实现丙方案,尽最大可能争取达到甲方案的目标。

收稿日期:1999-9-25;修订日期:2000-02-15

标签:;  ;  ;  ;  ;  ;  ;  ;  ;  ;  ;  ;  ;  ;  ;  

世纪之交东北亚经济格局的变化_蒙古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