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分析及综合试题趋势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测试论文,试题论文,文科综合论文,趋势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江苏等四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3+文(理)科综合”的高考模式。今年则扩大到十多个省实施了这种模式。明年我省将进一步改革高考形式,过渡实施“3+大综合”的考试模式。改革在不断深入,也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挑战。经过二年的试验,对文(理)科综合我们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明年的大综合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如何面对并战胜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地理试题分析
(一)试卷构成(与2000年比较如下表)
*前面为地理单科试题所占分值;后面则含跨学科综合题中的地理分值。
(二)地理题析(2001年文综卷)
第1-2题以立体日照图为背景材料命题。巧妙读图是迅速、准确解答的关键。解析第1题的切入点是图示北极地区大范围极夜现象推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不一定冬至日);解答第2题的切入点是赤道上日落时刻为18点(地方时),再依此推算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第1题着重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第2题着重考查学生读图计算能力。这两题是高初中结合的地理学科内综合题,难度较大,没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功底及综合分析能力是难以解答的。
第3-8题以我国西部五省统计表格作为背景材料命题,其中第3、4两题考查了考生的计算能力,讲究巧算(可节省时间);第5题对降水分布及原因分析挖掘较深,第6题联系热点,5、6两题的地域性很强;第7、8题则渗透到政治学科内容,为跨学科综合题(“寄生”式)。这组题总体难度不大。
第9-12题以极“简单”的经纬网图作背景材料命题,正确判定地理区位是解答这组题的关键,否则易造成一错皆错的结果,着重考查初中地理内容,出题角度刁,答案迷惑性大,深入浅出,地域性极强,需要较强的地图读图能力和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掌握能力。
前面12个选择题,除判读图1与第11题选项D(气旋)外,都是初中地理内容,强调了区域地理的基础性。
地图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工具。第36题以常规的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命题,设问角度新颖,强调实践体验和具体操作,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全是初中地理内容。(一).(2)题株连严重。
第37题以中国政区图为背景,以水土流失面积为条件命题,第(1)题着重考查学生认读我国省级单位和运用图例答题的能力;(2)(3)题则联系区域自然特征分析具体问题,说理性强,但属常规题;难度不大。
第38、40、41三大题均为地史政三科综合题,均以丰富的图表资料作背景资料,设问具体、开放、可选,只需学生认真审题并充分利用图表即易解答,跨学科综合程度大(多数小题难以划归某一学科,如38-(1)、(3),40-(5)等是谓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综合题即“融合”式试题)
(三)总体印象
1.使用大量的图表资料作命题的背景材料,突出考查学生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2.试卷量大冗长,过分难题少见,解题强调技巧与规范,体现了“不拘泥于考纲”的原则,违背了“不加大题量”之承诺。
3.学科之间渗透、综合普遍,“综合能力测试”更进一步。因此学科分值难以细算,大体三科均等(政治略少)
4.地理试题仍侧重区域地理考查,但人文地理内容有所加强,许多章节内容没有涉及,如高中地理第3-7章和第9章未考到。
5.似乎淡化了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将“三基”考查与解决人类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测试更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6.对记忆、理解、运用等能力的考查层次清晰,有较好的梯度。综合问答题能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书。
7.自然地理知识的测试多以学科内综合题为主,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则多与史政学科综合。
8.后面的大题一题多问,逐步深入,采用并列、递进、融合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四)对教学的启示
1.切实抓好“三基”的培养
近两年我省的文科综合试卷和广东省的大综合试卷的共同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突出了综合能力的考核,但不忽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的考查,正确反映了能力与“三基”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理论的教育和基础技能的培养(尤其图表技能)。同时绘制学科知识方法体系图,体现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层次结构,使学科中的知识立体化、体系化。
2.注重学科内综合能力的提高
仅具备基础知识还不能解答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还需要通过典型问题的分析讨论,各种综合题、综合卷的训练与矫正,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知识主要是为现实服务的,不能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是无效知识。因此,在狠抓“三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增加生活体验,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三个面向”的教育任务。
4.加强协作与渗透,树立大课程观
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测试正体现了这一要求。跨学科综合题的组题形式正在由“拼盘”式为主向“融合”式为主发展,“融合”式综合题完全打破了学科界限,不是运用哪一科知识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在狠抓“三基”教学和学科内综合训练的同时,还要走渗透、协作、兼容的新路子,突出学科知识间的交叉点,培养学生的大综合意识和能力。广大教师要顺从时代发展趋势,以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之不变,应高考改革之万变,当无不胜。
二、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相关)试题趋势初探
高考改革是一个稳中求进的过程,近几年,全国已有多份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文(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及广东近两年的大综合试卷面世。我省明年的大综合必然是在它们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1.难度:应比会考题略难一些
考试性质决定其难度及综合程度要明显比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低;比文(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难度小,但综合程度要大一些;也可能类似于广东省的大综合试卷。
2.试题组合形式仍然有三种
①“拼盘”式:分别以某一单科内容命题,再组合到一起。
②“寄生”式:即设置某一情景为“寄主”,派生出涉及各学科知识的“寄生”题。这类题将较普遍”
③‘融合’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的试题,这类题难以按学科归类,将是发展的方向。
3.综合题的素材选取
编制综合题的背景材料即为问题情景,它是运用知识探究解决的对象。内容极为广泛。
①从学科知识及其知识系统出发取材编题。
对某一问题从某学科多角度、多侧面、多方法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根据问题的面貌与自身逻辑,把各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如地形景观与旅游开发、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的治理、地球运动等,这类题的解答需系统掌握各学科“三基”,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具备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②选择生产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作取材背景编制试题。
当前的问题情景很多,诸如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交通通信、区域开发、科技、体育、人口、战争等热点、焦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编题的重要源泉。以问题为核心案例分析,它可以从一个点考查多个面,如西部开发的一系列问题。这类题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并具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