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发表的文章收录于以下文献数据库和检索刊物

本刊发表的文章收录于以下文献数据库和检索刊物

一、本刊刊载文章被以下文献数据库及检索刊物收录(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弘[1](2021)在《民国中医药期刊《光华医药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华医药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较具影响力的中医药刊物,其内容丰富,刊载大量中医药学术论文及医药界新闻,涉猎面广,学术性、趣味性与普及性并存,基本能够反映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中医界概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学界对《光华医药杂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医专号”,对本刊中蕴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未进行深入全面挖掘,针对此,本文通过对《光华医药杂志》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力求展现《光华医药杂志》的整体面貌。本文主要以《光华医药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学、目录学的研究方法,以《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光华医药杂志》部分为基础资料,参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医界春秋》等资料,并利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国图、首图的数字资源,对《光华医药杂志》共45期的结构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本文第一部分围绕民国时期于上海创办的《光华医药杂志》的具体内容,梳理了《光华医药杂志》的创刊历程,同时对光华医药杂志社的编辑团队骨干成员进行介绍,总结编辑团队与社务团队的特色,指出本刊编辑团队与社务团队分工明确,管理有序,为刊物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基础。总结本刊出版特点,分析办刊经费主要来自创刊人投入、广告收入、销售刊物收入三个方面,最后对《光华医药期刊》的投稿标准及稿酬情况进行介绍。本文第二部分就《光华医药杂志》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首先简单介绍栏目设置情况,对本刊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概括,其次,对涉及的各类主要内容进行全方位梳理与总结,介绍主要撰稿人群体,总结其学术特色。最后,通过对《光华医药杂志》的全面分析研究,发掘其中蕴藏的临床价值、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经整理考察可知,《光华医药杂志》与《医光》及上海国医学院存在一定的渊源,编辑团队构成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医学素养,注重与读者互动交流,在各医家之间,编辑与读者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光华医药杂志》与同时期其他期刊相比,出版准期,从未间断,办刊经费充足,具有较为完善的投稿标准。《光华医药杂志》专门聘任医药新闻记者负责报道医药界新闻,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与时效性,这在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中是少有的,也为当代学者研究这一时期的医政医事状况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同时,《光华医药杂志》关注农村事业卫生事业,鼓励女医事业发展,关注时疫诊疗与防疫知识普及,办刊四年始终秉持“振兴固有医药科学化,促进国医药界大团结”的宗旨,提倡维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通过对《光华医药杂志》结构及内容的分析,可见本刊较为全面的反映了 1933年至1937年四年间中医界学术动态与中医界学术成果,称得上是民国时期上海较为重要的一本综合性中医药刊物,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周朝霞[2](2021)在《基于CSSCI数据库“太极拳”学术主题计量特征、热点共现及文献共引研究》文中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及哲学思考语境下特定动作模式的身体活动,兼具技击、健身及表演等功能。近年来,在全民健身、奥运计划及体育强国等国家意志作用下,太极拳理论引领作用滞后于社会实践需求,研究热点时区演化及趋势变化明显,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亟待强化。鉴于此,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对1998~2018年间CSSCI收录太极拳学术主题期刊论文予以文献计量学探究,研究发现:1)历年文献数量下降,累积文献数总体呈直线性增长模式,近五(2014~2018)年来该学术主题的研究处于该领域学术研究减速放缓的中后期;2)依据布拉德福期刊区域划分北体大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为核心区期刊,近五年C刊论文为载体的学术成果愈发呈现出合着比例逐步升高的趋势;3)刊文作者以高级职称及硕士研究生为主,作者群体平均年龄呈逐步集中趋势,性别比例不均衡,近五年核心及高产作者未见。4)刊文作者以一本院校及体育院系为主,借助于地域文化及学校资源优势,中东部学校刊文占比最高。项目基金制约学人研究太极拳主题的关注度及成果产量;5)共现图谱分析表明“太极拳”“民族传统体育”“老年人”“群众体育”“体育文化”“武术”等高频及中心性关键词是现阶段太极拳研究主题的热点问题,在研究人群、拳种架势、方法指标、地理地域等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6)文献共现被引图谱分析表明当前太极拳学术研究分化为对人体健康干预功效及机制的研究、对太极拳文化渊源及哲学理念的阐释、动作完成质量评价及干预的生物力学分析三个知识群。综上所述,太极拳学术研究应植根于本源本土,借鉴科学研究范式与方法,聚焦社会需求及理论建构,为太极文化继承、理念传播、推广践行、价值功能等提供理论依据。

王仰旭[3](2019)在《《纺织周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周刊》既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由私人创办发行的纺织行业期刊。中国纺织业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轻工业之一,关乎社会的衣被民生事业,纺织期刊刊载大量行业讯息和技术介绍,其对纺织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纺织周刊》创始人——钱贯一是热爱纺织事业人士,早年在华商纱厂联合会担任编辑一职,积累丰富的办刊经验。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出版发行始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在钱贯一个人努力和30年代办刊热潮的双重作用下,《纺织周刊》应运而生。作为20世纪3、40年代我国纺织人士沟通纺织消息的“桥梁”和供给研究资料的“平台”,《纺织周刊》对我国纺织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为纺织业各界人士了解纺织技术、学习纺织知识经营纺织企业提供宝贵的理论和经验,而且为研究纺织史和经济史的国内外学者们提供丰富多样的一手资料。本文以《纺织周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从刊物的创办背景、出版者与发行过程、基本概况、刊物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及报道特点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简要阐述《纺织周刊》的创办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期刊热”和中国纺织学会的成立,从时代背景和组织机构两个方面论证《纺织周刊》的创办。其次,《纺织周刊》由钱贯一离开华商纱厂联合会后创办,最初为了给中国纺织学会提供舆论平台,刊载技术文章,弥补《纺织时报》不足,其受众面主要是纺织技术群体。后来因为钱贯一个人独力难支、经费不足以及战争环境等原因,《纺织周刊》曾中途停刊十余年,但在纺织周刊社和中国纺织学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于1946年重新复刊,并持续发行至1949年。《纺织周刊》的发行时间见证了20世纪3、40年代中国纺织业的生存和发展。再次,从发刊缘起与宗旨、经费来源、版面与栏目、稿件来源、发行量与受众等方面论述《纺织周刊》的基本概况,认为《纺织周刊》是中国纺织学会会员相互联络的媒介,以及纺织技术界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价值诉求的舆论工具。第四,从《纺织周刊》的文字内容及排版栏目分析其报道风格,该刊具有经济性、技术性等报道特点,继而与同时期同行业的纺织刊物——《纺织时报》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报道风格、侧重点与代表群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作比较,探讨《纺织周刊》的独特性。最后,通过《纺织周刊》对1933年中美棉麦大借款、1946年接收与复工日遗纱厂的历史事件及1947年‘纺建’式大牵伸发明的技术的报道,反映其行业立场,探析其对当下史学研究的文献价值。《纺织周刊》作为近代重要的行业刊物,对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促进纺织业人士的行业信息流通,既为国内纺织生产提供大量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又为国内纺织界技术人员提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纺织周刊》的发展历程亦与中国纺织业的兴衰密切相关,符合中国近代工业成长的历史规律。此外,作为中国纺织学会的喉舌,《纺织周刊》在报道中体现的舆论导向,彰显中纺学会对纺织时政与纺织行业的观论,代表的是纺织技术团体的价值诉求。

马少珍[4](2019)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7年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高校社科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农业研究和三农议题是农业高校学报关注的焦点。作为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紧跟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议题,灵活设置栏目,注重专题策划与高水平机构合作,提高文章质量和期刊影响力,走上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结合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以高校学报改革为背景,对《学报》2008-2017年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学报》十年间的栏目设置进行了详细分析,体现出栏目建设的历时性变化及演变特征;其次,对载文及引文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综合考察《学报》发展状况;第三,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对《学报》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解析《学报》载文特征;第四,立足于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情境,展现《学报》数字化建设成果;最后,根据《学报》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特点,并提出几点建议。研究发现:(一)《学报》栏目建设已具有稳定格局,形成了以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经济与管理成为常设栏目,不定期开始专题栏目,根据需求增设特约专稿的栏目设置方式;(二)《学报》坚持开放办刊理念,加强了对文章质量的把关,走精品发展路线,实现了从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的转变。载文量呈下降趋势,但基金论文比、下载量、被引量、影响因子等均呈现上升趋势。(三)在知识图谱分析中,《学报》高频作者以校内作者为主,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低;来源机构以校内学院或研究团队为主,机构合作密度低;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显示,《学报》能根据学校优势、中央一号文件及社会热点议题进行选题策划,紧跟三农发展趋势,但关键词总体聚类效果及研究传承效果不佳。(四)《学报》微信公众号建立时间短、特色不突出;微博尚未开通,高校学报社科类微博建设整体状况堪忧。

林娜[5](2019)在《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1931年5月至1948年5月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训政时期,此间中国分为近乎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与三年的国共内战两个主要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此后中国面临的最大议题即为国家重建与社会重组,如何复员遭受多年戡乱破坏的中国是其时多数人所考虑的,战后和平共建更是时年中国民众所普遍要求之所在,在此社会语境下的中国执政党如何建国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报刊媒介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变更密切关联,其依赖于国家的社会环境、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同时,报刊媒介作为历史痕迹的重要载体,其报刊版面刊载内容亦体现着社会脉络的发展变化。1946年至1948年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期间《中央周刊》作为中国国民党重要党报之一,是中国国民党对外传述中央意旨的重要枢纽,其在宣传中国国民党的政治思想及建设方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宣传的作用,同时亦是中国国民党党中央各项措施意旨的记录者与转述者,对其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的工作内容及新闻聚焦所在,并有助于了解战后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与矛盾所在,探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普遍要求和平的社会语境下南京国民政府的所实施的各项措施的真实意图。“刊”不同于“纸”,其内容的刊载较客观的新闻报道更偏向于有言论倾向的文章,《中央周刊》作为时年中国国民党唯一的党政周刊,通过对其刊载内容的分析更有助于了解中国国民党对于该党思想理论的宣传与党政方针政策的实施。本文以1946年至1948年出版发行的《中央周刊》为研究对象,以期探讨训政时期中国时事聚焦,其更深层面是以一份国民党机关报为研究介质,以揭示其办报旨趣及其所刊载的时事事件的角度和报道立场,通过分析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党报的舆论聚焦点所在及其刊载内容与经营策略的变化,以期探究该时期随着国共两党内战的不断激化和战争局势的不断变更,国民党在中国所实施的各项政治策略的真实意图及其在中国统治必然溃败的结局。作为媒介存在的报刊,其经营与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社会语境的变化发展影响着报刊新闻政策及报刊事业的经营,《中央周刊》的创办正处“七七事变”爆发一周年之际,救亡图存成为时年中国最为重要的任务,该刊出版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战时动员的话语体系。作为国民党机关刊物,《中央周刊》的发展可追溯至1928年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创办的《中央周报》,其对于《中央周报》“阐扬本党主义,传述领袖言行,宣达中央意旨”的使命既有所继承亦有所发展。《中央周刊》以宣传和传播国民党中央的政治策略方针、理论思想为宗旨,以期向时年中国民众传述国民党中央意旨,其报刊自身的发展变化深受社会实况的影响,同时作为国民党党刊,《中央周刊》在国民党报刊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维护国民党中央统治的作用。本文主要利用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的研究办法,以具体的史料为依据分析《中央周刊》具体刊载内容,论证其办报旨趣及时事聚焦内容偏向。《中央周刊》对于时事内容的聚焦是怎样的,其根本立场又是怎样的,不同的编辑人员给《中央周刊》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是学生欲探析的焦点所在。1946年至1948年刊行的《中央周刊》刊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及时事报道,另有较多法律、新闻评论相关专业人士的投稿与意见的刊载,且时有“宪政”、“立宪”、“宪法草案”、“教育”、“共产党”等相关议题的刊载,内容及价值偏向性较强,深刻显示了其作为国民党党报存在的立场,随着国内外战争局势及国共两党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央周刊》在办报方针及内容刊载方面亦有所变化,且日益呈现着与政治思想宣传相偏离的现象,可谓是国民党党报政治舆论宣传失效的表现。同时,与“一党专政”相对应,国民党在新闻事业方面实施了较为严苛的新闻管控政策,其具体内容的刊载深受国民党训政时期战时新闻统治政策的影响。《中央周刊》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刊物,无可避免地处于党派之争的漩涡之中,沾染着党派之争的色彩,负担着宣传中国国民党政治意识的重任,报刊的政治色彩浓厚,根本利益立场坚定不移,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为获取国家的领导权,国共两党之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愈加激烈,值此社会语境下的报刊更是担负着舆论宣传的作用,然随着内战局势的不断变化,国民党势力日益削弱,《中央周刊》等国民党党刊亦在中国大陆亦无生存的空间。最后则是对训政时期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之后的《中央周刊》做总结性反思。《中央周刊》的停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则是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专制统治政权的溃败,然国民党权力的溃败则是其专制统治的结果。唇亡齿寒,随着国共内战局势的不断变化,国民党势力日渐衰败,其在报刊事业中即为各党报的“难以维持”,不日停刊。作为国民党党报的《中央周刊》,其停刊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作为信息的载录者,新闻媒介在传播讯息的同时亦记录着不同时间新闻事件的报道内容,是历史痕迹的承载者。不同立场的报刊,其内容的选择是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所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报刊,其内容的刊载与发展变化是由不同历史语境下各个利益集团互相争斗的结果。《中央周刊》及其前身《中央周报》前后共刊行近20年时间,自1928年至1948年末,见证与记载了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执政期间的诸多措施。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其内容的刊载与报刊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年中国国民党所实施的各项国家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1946年至1948年所刊行的《中央周刊》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更为深刻地探究时年中国国民党所进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意图及最终国民党在中国大陆政治统治溃败的原因。

郭妍[6](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郑茹[7](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表明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浦晗[8](2018)在《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文中指出南戏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以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结束了中国戏剧漫长的酝酿期,揭开了中国戏剧成熟期的篇章。它上承歌舞百戏,下启昆腔乱弹,是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一个的重要节点。但由于古代文人的偏见与“重北轻南”曲学思维的影响,南戏在古时却罕有学者关注,有关南戏的记载和研究也呈现出片面、破碎而单一的特征,人为地造成了巨大的学术空白。晚近以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引发了学术语境的新旧转向,传统学术在对西学的调试与顺化中走向裂变,正统诗文的地位趋于式微,民间通俗文艺的社会价值在各类文体的“文学革命”中得以重估,并被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蕴含的学理价值也被学者逐渐发掘,中国民俗学的大幕缓缓揭开。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批在近代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学人开始以现代学术的理念对南戏进行观照,初步建构了近代南戏研究的范式。随着一批重要文献的陆续发现,众多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利用这些文献展开了对南戏剧目与曲文的辑佚,以此还原南戏真实的历史面貌,搭建南戏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此同时,晚近佛学的复兴与“文化移动论”学说的引介,为“印度戏剧输入说”的酝酿提供了理论温床及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诱发了学界对南戏产生问题的集体性探讨,客观地形塑了现代南戏史述的完整模式。南戏研究也在这一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中走向了的专门化。南戏学术伴随着百年学术的整体进路而升降沉浮,在形成专题思想史的同时在其间清晰地呈现出了学术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步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功利性诉求,以及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在1956年引发了文艺界对《琵琶记》的大讨论。在这场盛况空前的讨论中,这一批由“旧”入“新”的学者开始尝试以文艺社会学的理念去阐释古代经典文本,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中坚守着学术的主体性,平衡着学术与政治的天平,并在“大讨论”之后将南戏研究带入了第二个历史高峰。但随着意识形态的强化步入极端,南戏研究也无力抗争地迅速陷入了政治的泥沼,成为了庸俗社会学的注脚。文革结束以后,学界通过深刻的学术反思重塑了学术的传统与谱系,在方法论的自觉与燥热中,西方文艺研究的理论体系渗入了传统戏曲研究的畛域,南戏研究也顺着新时期文艺研究解构式的后现代逻辑而逐步走向了多元化。深入到具体的研究事项,作为研究核心内容的南戏史述最终要通过“释名”而达到了意义的完成,而“释名”的过程则具象地勾勒出了史述之“度”。史着中的南戏书写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南戏研究的“格局”与“视角”。南戏的历史研究则是南戏研究中最为核心也是争议最多的研究领域。但在这诉讼纠纷与公案频出的南戏史述中,南戏本身的名称亦得到了学界最大程度地辨析,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在戏曲史的视阈下串联历史中的南戏文献,各种称谓被历时性地从文献记载中析出,并与南戏发展的历史相连接,南戏的概念从长时期割裂式的平面变成了立体而关联的图示。在“正名”的过程中,南戏所指称的对象逐渐“僭越”了短时段与单一化剧种的矩矱,而具备了整体性的戏曲史与戏曲学意义,逐步生成了完整而立体的学科概念。南戏研究百年的历史进程生发了南戏作为学科的意义,也同时建构了多元的研究维度与学术空间。这些多元的研究层次构成了南戏作为现代学科的内部结构,生动地描摹了研究者的审视之“维”。文献是研究的基本面,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贯穿了现代南戏研究从始至今的整个流程,也塑造了南戏研究“言而有据、论从史出”的学科品格。舞台艺术的研究则以文献为基架,又同时最大程度地延展了文献研究的意义,补充了文献视角的单一性,构成了南戏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而在文献与舞台艺术的研究维度之外,南戏学术还有一个“日常”与“非日常”的社会学空间。前者在向上的立场中强调南戏作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具备的社会功能,后者则在向下的方向里呈现了其作为民间微观社会行为的社会观念。这一社会学的批评空间最大程度地延展了南戏学科的边界,为南戏形成发展等问题的戏曲史研究、舞台艺术研究,以及版本、剧情、思想等方面的文本研究,提供了从社会外围因素出发的观察视角。总体而言,南戏研究从近代的起步至今,在百年时光的洗礼与沾溉中,在一代又一代戏曲学人的开拓与耕耘下,取得了丰硕而瞩目的成就。它整体性地融入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其本身即构成了一部完整了现代思想史。在南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南戏的学术共同体随之聚合并分衍,一个个南戏学术重镇陆续建设,最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当代南戏研究格局。随着学界对南戏的剧目、曲文辑佚工作的进展,对南戏发生、发展历史梳理的深入,南戏的历史面貌被逐步还原,文献中关于南戏的概念也得以重构、拼接,多维的研究层次也随之生成,从外到内地形构了“南戏学”的内涵与意义。

龙梅[9](2016)在《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新世纪,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日益浮现且愈发严重的种种城市问题——超速的城市增量发展导致空间与资源的不堪重负,中国特色建筑文化意识形态的薄弱导致建筑价值判断失衡,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思考的缺乏导致对外来建筑潮流囫囵吞枣——急需得到重视和严肃对待。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审视总结、除弊创新刻不容缓。众多反映建筑理论、设计实践和物质空间规划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专业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建筑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对学科期刊的剖析能回顾与梳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第一批建筑学学术期刊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传播意义上的专业媒体,建筑专业期刊除了发挥媒介作用传播建筑学信息,其刊载的专业论文具有学科代表性和权威性,能较直观全面的反映出我国建筑理论、建筑实践、建筑技术、建筑评论等专业领域的基本演变状况。本文选择建筑专业期刊的量化数据作为观察学科关注点演化变迁、学术空间生产发展嬗变的切入点,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两本期刊自创刊到2014年间的研究热点、学术产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以期揭示这段时间内的建筑学科发展势态,勾勒学科发展的宏观轨迹,管窥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演进图景,为建筑研究、学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共五章,第一章阐述了建筑学专业期刊研究的目的和基于学术、社会、方法三方面的研究意义,总结归纳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就研究对象——两本期刊的选取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做了详细说明。第二章主要为量的研究,从宏观的整体角度出发,揭示两本期刊历年发行情况和发文量的演化历程,对期刊核心作者群及其被引量也有一定的量化分析。第三章、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分别涉及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统计和剖析。第三章通过对作者机构的分类,了解机构发文情况,探究学界、业界的研究势态;对机构和文章题名所提及的地域信息的统计,观察学科学术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第四章采集期刊关键词和题名有效词做高频词分析,试图呈现学科热点和其嬗变过程。第五章以前面章节实证研究为基础进行剖切分析,总结和判断学科知识成产动态和趋势,反思论文研究对学科发展的启示,以期揭示学科发展新要求。

王兴[10](2016)在《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文中提出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期刊编委被喻为国际学术期刊的“守门人”,在国际科研产出评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CI期刊编委一方面扮演着学术话语权控制者的关键角色,决定着期刊文章的发表与否;另一方面,他们通常也是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精英,他们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能力也能为本校科研产出的提升直接贡献力量。因此这些编委人才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SCI期刊编委可能是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产出质量、学科水平、国际学术话语权还与国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的背景下,分析一所大学所拥有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本校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构建SCI期刊编委数据库,在这三个学科中分别选取1387所大学、1573所大学和984所大学,分别在三个学科中对这些大学拥有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这些大学的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h指数等科研产出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我们通过将大学编委数量按不同数据段进行分组统计,精确分析大学编委数量不同取值范围内其与大学科研产出关系的特点;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详细刻画大学科研产出位于条件分布不同位置时,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变动差异。同时,本研究就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究:我们在计算机学科中通过小样本的截面数据对假设的因果机制进行验证;在化学学科中选取时间序列数据,对大学的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我们也结合微观案例与部分编委的访谈结果对大学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此外,我们还分别在三个学科中聚焦于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学科排名200强的大学,就这些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标志着这些大学学科水平的各个计量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实证检验。文章的结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兼顾反映论文数量与质量的总被引频次、h指数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且相关性较高。三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更加突出反映质量的篇均被引也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但是相关性较低。上述这些特点首先体现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结果里,同时,在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以及分位数回归结果中也都有所印证。第二,分组统计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详细刻画了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二者的相关性,为我们展现了更多丰富信息。分组统计分析发现,三个学科中,大学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的相关程度在编委数量的不同数据段中基本一致,但是与篇均被引的相关程度在编委数量的不同数据段中则并不相同。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除部分学科中的部分指标外,三个学科中大学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总体上呈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大学的科研产出指标位于条件分布的越高(低)分位点时,大学的编委数量对这些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系数也越大(小)。我们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第三,ARWU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排名200强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代表着这些大学学科水平的各计量学指标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然而相关程度又各不相同。三个学科中,编委数量与总被引频次、h指数,ARWU学科排名得分的相关性相对较高。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HiCi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数量的相关性在三个学科中各有不同。而三个学科中,编委数量与篇均被引和高质量论文比的相关性较低。此外,分别在三个学科中进一步将200强大学分为1-100名与101-200名两组大学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分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上述未分组前的相关性特点基本一致。第四,化学学科中部分顶尖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结合对部分化学顶尖期刊编委的访谈结果以及化学、计算机学科中的个案结果对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剖析:从编委作为学术话语权掌控者影响大学科研产出的角度看,编委的话语权对于一所大学科研产出的影响尽管可能存在,但是影响可能较小。从学者基于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当选为编委的角度看,编委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一所大学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越高,这里面所蕴含的编委数量越多的机率也应越大,相应地,编委基于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也能为本校贡献一定数量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因此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在这一角度上可能互为因果关系。也即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编委自身科研产出水平的高低这一作用机制,而受编委掌控学术话语权这一作用机制的影响要小。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有三点。第一,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反映科研产出质量的篇均被引、h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实证检验。以往的研究多是选取科研产出数量的指标或排名与编委数量进行相关分析,而篇均被引、h指数等指标则尚未涉及。第二,基于大样本,通过分组统计以及分位数回归方法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细致刻画,在此三个学科中展现了二者关系的全貌。第三,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邮件访谈以及小样本案例验证等多种方法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

二、本刊刊载文章被以下文献数据库及检索刊物收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刊刊载文章被以下文献数据库及检索刊物收录(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中医药期刊《光华医药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点及价值研究
    2 近代中医药期刊资料的保护与整理
    3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内容研究
        3.1 以“近代中医药期刊整体”为对象展开研究
        3.2 以“单种期刊”为对象展开研究
        3.3 以“单一区域刊物”为对象分类研究
        3.4 以“单一专题”为对象分类研究
    4 《光华医药杂志》的相关研究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光华医药杂志》期刊概况
    第一节 创刊缘起及宗旨
        一、创刊缘起
        二、办刊宗旨
    第二节 编辑团队与社务团队
        一、编辑团队简介
        二、编辑团队变迁
        三、编辑团队特色
        四、社务团队特色
    第三节 出版及经费来源
        一、出版特点
        二、经费来源
    第四节 投稿标准及原则
        一、投稿标准
        二、投稿原则
第二章 《光华医药杂志》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栏目概况
    第二节 评论类文章
    第三节 医学研究类
    第四节 药学研究类
    第五节 证治验案类
    第六节 医药调查类
    第七节 和汉医学研究栏
    第八节 医林文艺作品
    第九节 民众医药栏
    第十节 其他专栏类
第三章 《光华医药杂志》特色与价值
    第一节 关注农村医药卫生事业,推动乡村中医药改造
    第二节 鼓励女医事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
    第三节 关注时疫诊疗,总结防治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简历

(2)基于CSSCI数据库“太极拳”学术主题计量特征、热点共现及文献共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依据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太极拳学术研究文献类型及数量特征
    2.2 文献计量学视角下国内外太极拳学术主题研究
        2.2.1 借助不同研究方法及软件对国内外太极拳文献予以计量学分析
        2.2.2 依托不同数据库对国内外太极拳主题文献予以计量学分析
        2.2.3 利用国内外太极拳研究内容及主题不同予以计量学分析
        2.2.4 采用不同的文献类别对国内外太极拳主题予以计量学分析
    2.3 传统文献学内容分析及归纳的述评
    2.4 “太极拳”主题研究相关的meta分析
    2.5 体育学相关领域知识图谱及文献计量学研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数理统计法
        3.3.4 引文及共引分析法
    3.4 研究内容
    3.5 研究技术路线图
    3.6 创新之处
    3.7 研究难点及局限性
        3.7.1 研究局限性
        3.7.2 研究难点
        3.7.3 解决办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CSSCI(1998~2018)收录太极拳主题期刊论文分布特征
        4.1.1 期刊论文历年数量及累积数量变化趋势
        4.1.2 期刊载文量分布特征
    4.2 CSSCI(1998~2018)太极拳主题期刊作者及分布特征
        4.2.1 作者学历结构与职称特征
        4.2.2 作者年龄与性别
        4.2.3 作者合着度与合着率
        4.2.4 作者刊文量分布特征
        4.2.5 作者工作单位与地理地域属性
        4.2.6 期刊论文项目与资金资助
    4.3 CSSCI(1998~2018)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分析
        4.3.1 基于“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4.3.2 基于“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4.3.3 基于“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演化趋势的突现词分析
        4.3.4 基于“太极拳”主题研究热点演化趋势的时间线分析
    4.4 CSSCI(1998~2018)太极拳主题文献共引及知识点群分析
        4.4.1 1998~2018 年太极拳学术主题研究文献共引分析
        4.4.2 1998~2018 年太极拳学术主题研究文献作者合着共现分析
        4.4.3 1998~2018 年太极拳学术主题研究文献作者机构合着共现分析
    4.5 制约CSSCI太极拳主题期刊论文学术关注度因素及结构模型
        4.5.1 影响太极拳学术主题期刊论文学术关注度因素回归分析
        4.5.2 影响期刊论文被引用量的因素及指标权重评价方法
        4.5.3 影响期刊论文被引用量的因素及指标权重加权
        4.5.4 影响期刊论文被引用量的因素及指标秩和比
        4.5.5 制约期刊论文被引数量因素结构模型
5 结论
6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纺织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一)《纺织周刊》在已有论着成果的引用情况
        (二)关于《纺织周刊》创办者钱贯一的研究
        (三)关于纺织周刊社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纺织学会的研究
        (五)中国近代纺织刊物的整体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史料与基本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史料构成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局限之处
        (一)创新点
        (二)局限之处
第二章 《纺织周刊》出版者研究
    第一节 创刊人:钱贯一
    第二节 继办方:纺织周刊社
    第三节 支配者:中国纺织学会
    小结
第三章 《纺织周刊》概况
    第一节 近代纺织刊物发展历程与《纺织周刊》创办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纺织周刊》发展概述
    第三节 《纺织周刊》的创办
    小结
第四章 《纺织周刊》的报道风格
    第一节 《纺织周刊》的报道特点
    第二节 《纺织周刊》的舆论导向性
    小结
第五章 《纺织周刊》与纺织行业
    第一节 《纺织周刊》关于1933年中美棉麦大借款的报道
    第二节 《纺织周刊》关于1945年战后国民政府对日遗纺织企业的接收与复工的报道
    第三节 《纺织周刊》关于“纺建”式大牵伸技术的报道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7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高校学报的研究
        1.2.2 关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计量法
        1.3.2 内容分析法
        1.3.3 访谈法
    1.4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概况
    2.1 发展历程
    2.2 办刊宗旨
    2.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化建设背景
        2.3.1 名刊工程与名栏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2.3.2 农业大学学报的自身发展需要
3 栏目设置分析
    3.1 栏目设置的基本情况
    3.2 栏目总体概况
    3.3 栏目类型分析
        3.3.1 低频栏目分析
        3.3.2 中高频栏目分析
    3.4 栏目设置特点总结
        3.4.1 转变发展思维,科学规划栏目建设
        3.4.2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保证栏目稳定发展
        3.4.3 反映学术前沿问题,把握时代发展脉络
        3.4.4 多种栏目形式结合,提升《学报》竞争力
4 载文分析
    4.1 载文量
        4.1.1 载文量分析
        4.1.2 稿件来源
    4.2 基金论文
    4.3 学科分布
    4.4 下载量
    4.5 小结
        4.5.1 载文量变化明显,篇幅不断增长
        4.5.2 稿件来源稳定,基金论文增长明显
        4.5.3 学科聚集效果显着,特色栏目见成效
        4.5.4 下载量逐年提升,网络传播优势突出
5 引文分析
    5.1 被引分析
    5.2 影响因子分析
    5.3 高频被引文献分析
    5.4 小结
6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6.1 作者分析
    6.2 机构分析
    6.3 关键词分析
        6.3.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6.3.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聚类分析
        6.3.3 载文研究热点演变历程
    6.4 小结
        6.4.1 重视高频作者,培养作者团队
        6.4.2 加强机构合作,促进研究纵深化发展
        6.4.3 从学报特征出发,合理规划选稿
7 数字化转型下的发展实践分析
    7.1 高校学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7.1.1 高校学报面临的挑战
        7.1.2 高校学报发展的新动力
    7.2 数字化实践分析
        7.2.1 微信公众号
        7.2.2 微博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物访谈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引言)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创刊的历史语境探讨
    第一节 训政阶段新闻较自由化发展
        一、抗日战争期间“新闻封锁”制度的实施
        二、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追求新闻自由
        三、新闻事业朝自由化发展
    第二节 训政时期的'一党专政'与预备立宪
        一、训政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与'一党专制'
        二、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合作
        三、训政到宪政国家体制的变更
    第三节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的国家重建与社会重组
        一、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新形势
        二、抗战胜利后亟待复兴的国内政治与经济
        (一) 国外力参与下的中国重建
        (二) 国共两党的“合商共建”
        三、战后国内经济基础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在国民党报刊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第一节 《中央周刊》历史脉络阐述
        一、《中央周刊》对《中央周报》的沿袭与发展
        (一) 继承《中央周报》办报使命
        (二) 沿袭《中央周报》版面编排
        二、《中央周刊》自身发展历史及经营性质分析
        (一) 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央周刊》的发展
        (二) 《中央周刊》经营方式分析
    第二节 《中央周刊》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报刊体系地位探析
        一、战后南京国统区国民政府党报系统探讨
        (一) 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国民党党报体系
        (二) “点对面”辐射状党报网络体系
        二、《中央周刊》与战后国民党其他党报的紧密联系
        (一) 大量刊载其他国民党党报的征订广告
        (二) 办报人员及作者群体的互动性
    第三节 《中央周刊》历任社长及来稿作者群体研析
        一、《中央周刊》历任社长兼主笔人员分析
        (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周刊》社长人事变动
        (二) 解放战争期间《中央周刊》社长的变更
        二、《中央周刊》主要作者群体分析
        (一) 党政机关人员政论性文章
        (二) 各界知名人士专业性文章
        (三) 读者群体来信杂论性文章
第三章 新闻统治政策延续下的《中央周刊》(1946-1948)刊载内容分析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新闻统治政策的实施
        一、呼吁新闻自由与战时新闻学兴起
        二、新闻统治政策下的新闻管控
        三、战后新闻统治政策的依旧执行
    第二节 新闻统治政策持续影响下《中央周刊》(1946-1948)刊载的内容分析
        一、“动员戡乱实施宪政”
        二、刻意报道所谓中共“罪行”
第四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内容报道及其办报旨趣探究
    第一节 《中央周刊》(1946-1948)版面栏目设定及其意义分析
        一、版面编排及特定内容呈现
        (一) 常规性专栏版面的设立
        (二) 特殊时期特殊专栏议题的呈现
        二、专栏版面设置的意义分析
        (一) 板块化的新闻报道
        (二) 引导读者聚焦舆论事件
        (三) 传达中央意旨与政治意识
    第二节 《中央周刊》(1946-1947)文章内容类型及意义分析
        一、下达中央意旨传述国民党党中央政治策略
        二、专载各界知识精英有关政策的见解文章
        三、刊载文艺作品刊载内容多样化
        四、专栏刊载读者来信
    第三节 《中央周刊》(1946-1948)的新闻聚焦及其导向
        一、报道内容镜射国民党新闻焦点
        (一) 战后国家重建与复员
        (二) 聚焦立宪与宪政的实施
        (三) 亲美外交及国民政府改组
        (四) 日渐严重的通货膨胀
        (五) 积极开展反共宣传
        二、内容报道背后的意义探讨
        (一) 借宣传国民党法令政策引导民众意识
        (二) 诋毁共产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三) 竭力刻画国民党正面形象
第五章 《中央周刊》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第一节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央周刊》的发展与衰败
        一、《中央周刊》的报刊经营策略分析
        (一) 借宣传中央法令政策之由引导民众思想意识
        (二) 专栏版面登载新闻内容
        (三) 提升报刊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四) 刊载内容视线投射国内外
        二、《中央周刊》停刊原因探讨
        (一) 内战语境下国民党党报自主化经营的失败
        (二) 国民党在大陆溃败情形下办报阵地的转移
    第二节 《中央周刊》的历史价值评价
        一、呈现中国国家与社会变化的轨迹
        二、宣传各项建国方案掩饰专制独裁之心
结语
    一、实施全面党化媒介平台
    二、教化民众思想的工具
    三、“假宪政,真独裁”的鼓吹者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报纸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南戏学术史的存在事实与研究的学理依据
    二 南戏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治史范式
    三 南戏学术史的叙史范畴
第一编 学术之“势”:南戏在现代学术整体中的进路与呈现
    第一章 传统至现代的滥觞:从“一个失去的环节”到近代研究范式的初建
        第一节 蓄意的空白:古代南戏研究巡礼
        一 双重的枷锁:视为“小道”的戏曲与“重北轻南”的曲学思维
        二 空白的生成:片面、破碎而单一的古代南戏学术史
        第二节 剧变与契机:学术语境的现代转型与南戏研究的近代化转向
        一 调试与顺化:经学的退席与晚近的学术转关
        二 价值的重估:“小说界革命”与民间通史文艺社会价值的凸显
        三 社会到学术: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民间文艺学理价值的发掘
        四 底色与分化:民俗学背景中生成的近代南戏研究
        第三节 学人与学科:第一代戏曲学人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初建
        一 大家之师:吴梅的曲体研究与现代南戏学谱的编织
        二 以治经法以治曲:姚华的曲本考订与南戏辑佚之风的肇始
        三 史述与“现代性”:王国维的戏曲史书写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生成
    第二章 剧学中的意义凸显: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与研究的专门化
        第一节 双向的体认:戏曲艺术成就的世界认同与学术价值的专学化
        一 “整理国故”运动的发起与通俗文艺研究的深入
        二 海外演出的热潮与传统戏曲的世界性认同
        三 现代戏曲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与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办
        第二节 内向的搜求:剧目曲文的辑佚与的南戏学科肌理的构建
        一 从青木正儿到郑振铎:姚华之后的践行者
        二 钱南扬、赵景深与冯沅君:南戏辑佚三大家
        三 宗志黄与“休休”:学案中遗落的重要缺页
        第三节 外向的理路:“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一 默转潜移的学术语境:晚近佛学的复兴到中印比较文艺研究的兴起
        二 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文化移动论”的建构至“印度水路”的描绘
        三 专门化的另一条路径:“输入说”的衍化与现代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第三章 “一元”与“多元”:二十世纪下半叶研究的转型与重构
        第一节 政治与文艺:戏剧及其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二次蜕变
        一 政治主体性的逐渐渗透: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左联的文艺理论实践
        二 被立定的方向:《讲话》的发表与文艺对政治范畴的体认
        三 转变的酝酿:戏曲创作与批评方式的变革与第二次的研究转向
        第二节 “坚守”与“失落”的临界:《琵琶记》大讨论的因果及学史意义
        一 “讨论”的起因:遗产价值的阐述与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 对学术主体性的坚守:“大讨论”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
        三 无力抗争的学术失落:从短暂的高峰向政治一元化的滑落
        第三节 对传统的追忆与解构:新时期的学科发展与理念更迭
        一 历史的回溯:传统、系谱与学术共同体
        二 后现代的逻辑:交叉、解构与多元化
第二编 史述之“度”:南戏学术概念及范畴的历史言说
    第四章 “格局”与“视角”:史着中的南戏书写
        第一节 “格局”的映现:文学史中的南戏
        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确立的过程与最初的标尺
        二 政治修辞与模式固化:“十七年”及之后文学史中的南戏
        第二节 “视野”的表达:戏曲史中的南戏
        一 从青木正儿到周贻白:“文”史与“剧”史的胶着与渐进
        二 专题与视角:通史的分野与多元化的视阈
    第五章 自我范畴的确认:关于南戏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戏形成之时间:史料解读方式变化而导致的差异与“前移”
        一 “古于北曲”的模糊推定
        二 “徐说”与“祝说”的择取
        三 “酝酿期”的折衷与兼容
        四 “宣和、淳熙之前”的推移与假设
        第二节 南戏源起之地点:“一点”与“多点”的争执
        一 “温州源起说”的渊源及确立
        二 “多点起源说”的提出与争议
        第三节 南戏艺术之源头:众说纷纭的迷雾
        一 宋杂剧说
        二 诸宫调说
        三 傀儡戏说
        四 民间剧曲说
        五 宗教仪式说
        第四节 南戏的发展与流变:一度失去的“中间”
        一 元代南戏研究的误区与纠正
        二 南戏声腔流变研究的停滞与发展
        第五节 南戏历史的下限:界断的难明与合法性的质疑
        一 以元明代季更迭为界限
        二 以创作主体的身份为依据
        三 以昆剧的兴起为标志
        四 “演进期”的界限代替
    第六章 “史述”与“名定”:“史述”中的称谓释读与南戏学科概念的嬗递
        第一节 碎片下的逻辑:古人对南戏名称的记载及其背后的概念认知
        第二节 分蘖式的关联:南戏名称的近代审视与南戏概念的立体化重构
        第三节 整合中的正名:辨证中的概念群集与南戏学科意义的完全形成
第三编 审视之“维”:现代南戏研究的空间与层次
    第七章 研究的“基本面”:作为文献的南戏
        第一节 剧本文献的发现与南戏史研究的深入
        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流回及其文献价值
        二 南戏地方戏文本的发掘与新的研究视点
        第二节 曲谱、曲选的发掘与南戏辑佚的进展
        一 《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的发现与戏文辑佚的阶段性完成
        二 明曲选的整理、刊行与新时期的南戏辑佚
        第三节 文物形态的泛起与研究领域的再延伸
        一 现代文史研究中的文物传统与戏曲文物学的先声
        二 刘念兹等人的田野工作与南戏文物概念的成型
        三 文物视阈下南戏研究领域的延展及分化
    第八章 表演的形态与场域:作为舞台艺术的南戏
        第一节 传统曲学的末梢:以“曲唱”为主体的音乐研究
        一 吴梅的曲律研究与古典曲学“音乐性”的传承
        二 从“曲律”到《曲体研究》:吴梅的学脉与南戏曲体研究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场上”到“舞台”:现代剧场理论的介入与“舞台艺术”概念的成型
        一 学人的剧场实践与现代南戏“演剧”研究的萌生
        二 “排场”与“作场”:传统知识体系中南戏演出形制的解读
        三 西方剧场艺术视阈下“舞台艺术”概念的确立及研究的发展
    第九章 “日常”与“非日常”的空间:作为社会结构与行为的南戏
        第一节 向上的路标:上层建筑“机能”的解读与社会结构中的南戏
        第二节 向下的指针:南戏研究向“民间立场”的回归与内化
        一 溯源与回归:“民间性”话语的内置与研究理念的民俗学回摆
        二 田仲一成笔下的祭祀与演剧:南戏与乡村组织及民俗行为的同质化
余论:南戏学术史的形态与研究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附录一 :南戏研究发展年谱(1913-2012)
附录二 :百年南戏研究文献索引(1913-2012)
后记

(9)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研究基础论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社会变迁与期刊发展
        1.1.2 研究目的:学科动态与现代化进程
        1.1.3 研究意义:学术意义、社会意义与方法意义
    1.2 相关研究成果述要
        1.2.1 对期刊文献特征的研究
        1.2.2 对期刊媒介自身和社会效益的研究
        1.2.3 小结:国内建筑期刊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2 研究内容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1.3.3 原始数据的来源
        1.3.4 本研究可能的局限
    1.4 论文结构
2 期刊论文生产与作者发文量研究
    2.1 两本期刊历年发行情况
        2.1.1 《建筑学报》历年发行情况
        2.1.2 《建筑师》历年发行情况
    2.2 两本期刊发文量及其年度变化
        2.2.1 《建筑学报》发文量及年度变化
        2.2.2 《建筑师》发文量及年度变化
        2.2.3 小结:两本期刊学术生产情况
    2.3 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2.3.1 《建筑学报》的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2.3.2 《建筑师》的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3 作者机构发文量和空间分布研究
    3.1 作者机构分类和发文量研究
        3.1.1 机构分类依据
        3.1.2 《建筑学报》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总量及年度变化
        3.1.3 《建筑师》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总量及年度变化
        3.1.4 小结: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情况
    3.2 高等院校机构的发文量研究
        3.2.1 建筑院校机构研究统计项的延续与扩充
        3.2.2 八大院校在两本期刊上的发文总量
        3.2.3 1954-2014年八大院校在两本期刊上的发文年度总量
    3.3 机构地域空间分布
        3.3.1 机构地域信息录入依据
        3.3.2 《建筑学报》论文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
        3.3.3 《建筑师》论文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
        3.3.4 小结:发文机构空间分布情况
    3.4 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3.4.1 数据采集
        3.4.2 《建筑学报》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3.4.3 《建筑师》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3.4.4 小结:研究对象空间分布情况
4 关键词、题名名词年度变化研究
    4.1 工作方法说明
        4.1.1 数据采集
        4.1.2 数据整理
        4.1.3 分析方法
    4.2 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4.2.1 研究情境
        4.2.2 《建筑学报》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4.2.3 《建筑师》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4.3 高频关键词年度变化
        4.3.1 数据源分析
        4.3.2 《建筑学报》高频词年度变化
        4.3.3 《建筑师》高频词年度变化
    4.4 关键词研究结果对比
        4.4.1 时间段内高频关键词的对比
        4.4.2 高频关键词年度变化趋势对比
5 结论与展望
    5.1 建筑类知识生产基本状态
        5.1.1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量性分布
        5.1.2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地理分布
        5.1.3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关键词研究
    5.2 学科知识生产呈现的中国建筑现代化图景与发展趋势
        5.2.1 总结:知识生产历程
        5.2.2 讨论:动态与趋势
        5.2.3 展望:学科发展要求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编委个人科研产出水平的研究综述
    2.2 关于编委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2.3 关于将编委数量用作大学学科排名的研究综述
    2.4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资料的来源与处理
    3.2 分位数回归方法
    3.3 怀特异方差检验方法
    3.4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
4 化学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4.1 化学学科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4.2 化学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4.3 化学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4.4 化学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5 计算机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5.1 计算机学科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5.2 计算机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5.3 计算机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5.4 计算机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6 经济学学科大学S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6.1 经济学学科S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6.2 经济学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6.3 经济学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6.4 经济学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7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讨论
    7.1 三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综合对比分析
    7.2 三学科分位数回归结果的解释
    本章小结
8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研究
    8.1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的理论分析
    8.2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案例验证
    8.3 化学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8.4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及相关编委制度的访谈及分析讨论
    本章小结
9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基于ARWU学科排名世界200 强大学的分析
    9.1 SCI期刊编委在学科排名世界200 强大学中的分布
    9.2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学科水平的相关性
    9.3 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研究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说明
附录1 化学9本期刊编委访谈提纲
附录2 化学、计算机、经济学编委数量前100 强大学名单
附录3 化学、计算机、经济学编委数量前10强大学中任职4本以上期刊编委名单
附录4 受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9 所大学1998-2014 年编委数量及论文数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本刊刊载文章被以下文献数据库及检索刊物收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中医药期刊《光华医药杂志》研究[D]. 刘博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CSSCI数据库“太极拳”学术主题计量特征、热点共现及文献共引研究[D]. 周朝霞.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3]《纺织周刊》研究[D]. 王仰旭. 东华大学, 2019(01)
  • [4]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7年发展研究[D]. 马少珍.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3)
  • [5]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D]. 林娜. 安徽大学, 2019(07)
  • [6]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8]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D]. 浦晗. 苏州大学, 2018(12)
  • [9]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D]. 龙梅. 重庆大学, 2016(03)
  • [10]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D]. 王兴.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本刊发表的文章收录于以下文献数据库和检索刊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