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适度、严格的宏观调控方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和一些流行观点[*]_宏观调控论文

坚持适度、严格的宏观调控方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和一些流行观点[*]_宏观调控论文

坚持宏观调控适度从紧的方向——对当前经济形势与若干流行观点的一些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宏观调控论文,看法论文,观点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3年年中开始实行的加强宏观调控和适度从紧的方针,到现在已经3年多了,实行的效果如何?当前经济形势如何?这一方针政策是否需要改变或者调整?各方面人士都很关注这些问题。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态,我国经济学界和经济界人士似乎普遍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正常,但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主的微观经济形势不怎么好。这种看来不合逻辑、相互矛盾的判断,有着事实的支持。

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1)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政策的情况下,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适度增长,今年上半年GDP比上年同期增长9.8%,与1993年以来各年增长速度相比,呈持续回落态势,但仍保持了较高的速度。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不错,夏粮创历史最高纪录,总产量达2200余亿斤。工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3%,7月份与上年同月比增长12.2%,1—7月与上年同期比增长13.1%,这个速度不能算低。(2)市场物价涨幅进一步减弱。自1994年10月市场物价增幅达到峰值(比上年同月增长25%)以来,到今年7月末的月同比上涨5.8%,已持续21个月呈逐月回落态势。今年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1%,比去年同期上涨率18.5%回落11.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上涨率14.8%回落7.7个百分点。1—7月份物价涨幅进一步降到6.9%。自去年11月以来,零售价格月同比涨幅已连续9个月低于10%,落到一位数,5月为6.5%,6月为5.9%,7月为5.8%。(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国内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同比增长17.7%,增长幅度高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货币增长得到控制,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幅,今年上半年已由去年同期的21.2%降到15%。(4)外贸方面,虽然上半年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2%,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6%,但是,1—5月份曾经出现的进出口贸易逆差430亿美元,到6月份被克服,上半年仍出现了8.8亿美元顺差。7月份出口降幅比上半年有所减小,进口增幅比上半年进一步回落,1—7月外贸顺差累计20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增加,上半年外商实际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0.18%。国际收支情况良好,截止7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近900亿美元,比去年末增加130亿美元。美元的人民币汇率稳定在1美元=8.32元人民币左右。

由上可见,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基本上是正常的,有人说是1993年以来最好的一年,相对来说,也不为过。这是1993年年中开始实行的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和1994年以来对财政、金融、外贸等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表现。这为实现1996年全年和整个“九五”期间的宏观调控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当然,对宏观经济形势不可盲目乐观。一些国民经济综合性指标,包括结构、效率、失业率、收入分配等情况都不太好,财政、金融、外贸情势也存在一些问题,潜伏着一些隐患。物价涨幅的回落,在相当程度上是用行政手段、用财政补贴限价压价的结果,不很牢靠。经济总量关系很难说已经协调。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尤为突出的是,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太好,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面临很多困难。据对全国38万户乡级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比,下降了36.3%,亏损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0.5%。其中,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88%,亏损额上升50.7%。企业占压资金多,使用效率差,以及企业间相互拖欠继续增加,也增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和下岗待岗人员增多,约有5—7%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涉及职工750万人,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52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9%。以上两类人员(下岗待岗、登记失业),再加上一部分离退休费标准偏低人员和其他城镇优抚救济对象,生活都比较困难。由此引发一些社会不安定问题比过去增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宏观微观的反差和矛盾,应当如何认识和对待,这是目前一个热点问题。中国经济改革前几年在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入了改革的新阶段后,很快又遇到经济过热经济秩序混乱的局面,于是自1993年年中开始,从加强宏观调控入手进行整顿,几年来逐步取得成效。尽管宏观调控体系距离完善的程度仍然遥远,可是它的微观基础特别是企业改革则更迟步缓进,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企业效益滑坡、部分国有企业困难加大,就是这种不适应的重要表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有各种不同意见,其中有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意见,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周期已经处在经济萧条后期阶段,这一轮经济周期已到谷底,目前已经出现需求不足,资金紧缺,物价过跌,故而产生国有企业困难加剧,失业压力加大的问题。由此提出主张,要改变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大方向,停止执行适度从紧的政策,不再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原定整个“九五”期间都要实行这一方针),而要把解决失业和刺激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应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使经济周期迅速从低谷转向回升。

上述观点并不是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但目前在一些人士中颇为流行,其影响也不能小视。正确的观点和政策要在不断与上述观点和主张的研讨和交锋中形成、贯彻。这次研讨涉及的问题很多,下面谈几点主要的。

一、总量平衡问题,当前是不是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

今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销率比去年同期曾有所下降,产成品库存比去年同期上升。同时,工业开工率不足,停产半停产现象比较严重。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当前总量平衡关系处于总需求不足的状态?因而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应当由适度从紧的控制需求,转变为从松的刺激需求的方针?

回答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首先,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继续回落,但这是在前些年投资增长过快基础上出现的回落,上半年投资增加幅度达到18.6%,扣除物价因素也有12%左右,比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9.8%高2.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2.5%,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较适度,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适当拉力,不能说投资不足。从今后一段时间看,投资扩张的冲动仍很大,光是“八五”结存到“九五”的国家计划内在建大中项目规模就不小,加上计划外以及非国有投资的在建项目,建设摊子就已经过大,又普遍大幅度地超概算,不少在建工程项目资金缺口很大,要消化这些缺口至少还需要两三年时间。《九五规划》规定全国经济增长目标是年增8%,但是各省市上报的规划都超过8%,普遍存在大干快上的劲头。所以对投资需求决不是刺激扩张而是继续防止扩张失控的问题,否则就会重复过去投资过度膨胀引起经济过热的后果。

从消费需求看,今年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2%,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9.8%),也高于以往正常年度增长幅度为8—9%的水平。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趋势看,今后一段时间也不存在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但是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结构将发生变化,如供给结构不能适应,有可能影响总量平衡。

工业产销率低、库存增加,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等情况,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前些年经济过热时投资规模急剧膨胀,盲目上了许多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以致生产能力明显超过市场正常需求,而在加强宏观调控后需求总量逐步走向正常的过程中,结构调整又跟不上宏观调控要求的结果。目前产销率低、开工不足的,主要是那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生产能力明显超过市场正常需要的行业和产品,如纺织、平板玻璃、一般机电以及某些日用消费品等。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竞争条件的变化,对这些行业和产品实施战略性调整、改组和改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才能解决。

关于国外需求是否不足的问题。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由上年同期131.7亿美元降为8.8亿美元,减少了120多亿元,从这一点来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力确实大大减弱。但今年上半年进出口形势的变化(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主要与国家实行降低进口关税同时取消进口减免税优惠、下调出口退税率、以及出口退税缓滞等政策因素有关。近两个月随着企业逐步适应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出口退税加快,月度出口逐月增加,逐步恢复稳定增长。进入第二季度以来,一些企业突击进口的情况已经消除,上半年已实现扭逆为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4%,国际贸易总量增长7%,所以国际市场也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关键在于我国产品是否有竞争能力,能够出去(上半年我国出口额下降8.2%,国有外贸企业出口下降幅度较大,负26.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则快速增长,正38%,这个情况值得注意)。

二、资金供应是否过紧?银根倒底紧不紧?

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即需求是否不足问题相连。如果目前总量平衡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逻辑的结论当然是这与资金供应过紧有关。主张改变当前宏观调控方向由紧变松的人士,无不认为当前国有企业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紧张、银根太紧。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尚未完成,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依然存在,负盈不负亏的机制依然存在,因此企业资金紧张是一种恒常现象,即使在银根宽松时,也是这样。

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两三年,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在总体上继续适度从紧的前提下,以微调方法开始放松调控力度;今年上半年更加大了在总体从紧下对有市场、有效益的生产经营和重点建设的支持力度。去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约26%,大大超过去年的经济增长率(10.2%)和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14%),银根并非过紧。今年上半年6月底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54381亿元,比年初余额增长23.4%。1—6月新增贷款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国家银行新增贷款比上年同期多增1007亿元,增长幅度达62.5%,也大大超过上半年的GDP增长幅度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再从货币供应来看,代表货币供应总量的广义货币M[,2]上半年增长幅度达28.2%,既超过经济增长率,也超过计划控制指标(25%)3.2个百分点。这表明货币供应总量仍然偏高。

总之,从总体看,当前资金供应总量并不少。为何呼紧之声不绝于耳?其原因在于资金不合理地占用和使用效率低下。(1)被挪用于固定资产投资;(2)产成品库存积压占用增多;(3)企业间拖欠债款大幅度增加;(4)弥补企业亏损占用;(5)贷款漏损严重。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低,企业得到贷款后,真正用于投入生产的资金相对减少,转向利高的定期存款,挪用于非生产性投机,将贷款违法高息拆出,或大量投入股市和期货交易,冲击金融市场,等等;(6)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在目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迟滞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刺激进口设备,不能刺激国内生产。

由此可见,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资金供应不足,而在于银行发放大量的钱,被不合理地占用和低效率地使用。不着眼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资金供应再放松多少也不行,只能助长结构和效率的进一步恶化,并导致经济再度过热膨胀。

总之,当务之急,主要不在总量扩张,而在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当前仍有必要继续适度从紧,控制贷款规模,在此前提下,通过微调手段,着重调整资金配置结构,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今年计划安排国家银行贷款规模6500亿元,根据上半年经济和金融运行情况,下半年还将追加国家银行贷款,用于支持国内外有市场的、接近投产的重点建设项目,支持有市场(能扩大最终消费的)和有效益的生产需要。这是在继续适度从紧前提下有利于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微调,不能把它看成是宏观调控方向的改变。

三、关于物价问题

我想着重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宏观调控进一步取得的成效,最明显地表现在市场物价上涨幅度继续回落上,在从1994年上涨21.7%降到1995年上涨14.8%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降到上涨7.1%,前7个月平均降到上涨6.9%。从去年11月起已连续9个月物价上涨率在一位数上运行,并且,上半年物价上涨率还落到经济增长率(9.8%)以下。这样,前些时我国经济学界部分人士和《九五规划》文件中一再提出的“首先要把物价上涨率降到经济增长率以下”的目标,刚一提出就提前实现了。在讨论《九五规划》时,我曾经指出:以前者低于后者作为优先争取的目标,这种提法有许多缺点。理论上的道理这里不去多说了。从实际来看,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种关系反映的经济状况,有好有坏,不很确定。例如“八五”期间,年经济增长率为12%,年物价上涨率为11.4%;虽然“八五”期间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但物价情况很不理想,这种关系掩盖了“八五”时期是建国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高的时期,也掩盖了有两年(1994、1995)物价上涨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不正常情况。这是就一段时间(八五)来说的。再举一个个别年份的例子。1993年经济增长率为13.5%,物价上涨率为13.2%,低于经济增长率。照坚持这一提法的理解,1993年应该是很不错的了。但大家知道,1993年是经济过热、经济秩序混乱达到顶峰的一年,那年我们不得不采取加强宏观调控、整顿经济秩序的措施。今年我们很快达到了原定“九五”期间的物价调控的一个目标,一下子就实现了物价上涨率降到经济增长率以下的要求。但是今年经济运行情况正好与1993年相反,宏观经济形势是1993年以来相对最好的一年。所以,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这样的提法,不能满足于达到这样的关系。姑且不说现在已经达到的6—7%的物价涨幅,虽然比过去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物价涨幅低了不少,但它只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阶段性成果,它本身还是通货膨胀的产物,6—7%上涨率的水平也不算低;而且,这一阶段性成果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财政补贴、金融抑制等一些办法来达到的,基础并不牢固。目前,需求拉动的潜在压力仍然不小;由前几年需求拉动带起来的最近的成本推动的潜在压力仍在积累;货币供应总量M[,2]在去年增长29.5%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8.5%;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工业企业效益不佳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物价走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九五”期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方针,我认为丝毫也不能放松。但是,如果我们满足于上半年物价涨幅趋缓的局势,满足于物价上涨率已经低于经济增长率,我们就有可能向放弃抑制通货膨胀的主张让步。最近以来,以“适度通胀”来缓解失业、刺激增长的论点再度抬头,“用足10%的物价调控目标”的舆论反复出现,都是这种主张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反复面临通货膨胀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通货膨胀与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各种见解中,一部分人士主张对通货膨胀采取宽容态度,主张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所谓“两位数的通胀不可怕,两位数的增长才过瘾”的说法,就是这么出来的。这种用通货膨胀去刺激经济增长、替换失业的观点,不仅理论界有人提倡,而且地方、部门、企业都有一些人响应。

其实,经济学者特别是接触过西方经济学的都知道,所谓通货膨胀与失业替换论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所谓失业与通胀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菲利普曲线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后来对西方经济出现的滞胀即停滞膨胀的现象不能解释,对解决问题无能为力。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用通货膨胀来扩张总需求,至多只会在短时期内提高经济增长率,降低失业率,但这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用通胀替换失业的结果,只能是使通胀越来越严重,使经济关系越来越扭曲,最终反过来在治理高通胀时将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失业。所以,通货膨胀不会提高长期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决定长期平均增长率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效益,是科技进步的速度。通胀替换失业的理论就是在西方,也存在很大分歧,用它来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决策,是很成问题的。

主张对通货膨胀采取容忍态度的人士还有一个退一步的说法,说通货膨胀虽然有害,但由于它们对所有的人造成的损害是相同的,因此人们虽然会发牢骚,但不会有人闹事。失业则不同,它会造成社会不安定。“两害相权取其轻”,用通货膨胀来替换失业是值得的。我个人认为,所谓“通货膨胀对所有人造成的损害是相同的”,这句话是绝对错误的。凡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通货膨胀是最坏的再分配,是最坏的税收,它只对少数富者、有办法取得贷款者、投机倒把者、混水摸鱼者有利,而对广大工薪阶层和其他固定收入者不利。我曾经在不只一个场合讲过,为什么每一次关于通货膨胀问题出来,尽管遭到多数人的反对,但主张对通货膨胀宽容的总是大有人在,这种观点总是要顽强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呢?我想这里既有理论认识问题,如前面讲的套用西方某种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但确实也有利益问题,就是说,通货膨胀对某些社会集团和成员确实有利,他们是很赞成维护甚至加剧通货膨胀的局面的。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当然,解决失业问题不是不重要,但是靠放松银根是不能解决当前中国的失业问题的。在目前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格局下,只有“大水漫灌”方式放松银根(吴),才能使所有经营不下去的国有企业能够发放工资和各种补贴;或者继续用外延铺摊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办法来扩大生产规模,也不是不可能增加一些就业。但是这种不通过改革、改造和改组,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来搞活国有经济,而是用放松银根的办法,对搞不下去的企业进行变相补贴,只能暂时缓解一些失业,是不可能持久的。况且,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城市工商业,对于广大农村需要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没有用处的。而这恰恰是中国就业问题最重头的一块,中国失业人口最广泛的发源地。农村失业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说到底也还是在于城市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效率低,既无力为城镇待业人员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同时又能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中国失业问题要从提高企业效率和在结构调整中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出路。全面放松银根,不但对解决失业问题无济于事,而且推动通货膨胀和物价猛涨,只能使城乡失业者的处境更加困难。

鉴于今年上半年物价形势继续好转,今年开年以来物价涨幅月同比指数和半年同比指数都落到一位数以内,而且大大低于10%,也就是大大低于今年计划控制目标;并且,物价上涨率还超前实现了低于经济增长率的期望,因此,一些地方提出要用足今年物价调控目标10%的意见。现在,7月份物价上涨率已降到5.8%,1—7月平均物价上涨率已降到6.9%,这与10%的今年物价调控目标的差距不小,如何用足呢?办法是扩大投资需求,放松信贷控制,换句话说,就是把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方针转变为扩张性从松方针;再就是多出台一些上调物价的项目。这个意见是不可取的。按照目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今后几个月农业不发生特大问题,调价没有大的动作,物价涨幅可能在微降微升中保持相对平稳的水平。但是如果我们硬要人为地用足10%的调控目标,把物价上涨率由目前的6.9%拉上去,以填足全年上涨10%的差距,那么,今年剩余几个月的物价平均上涨率将达13—14%以上;如果分解到月份逐月上拉,那么到12月份月同比物价上涨幅度将再度向20%迈步。这样,不但要毁掉几年来辛辛苦苦抑制通胀的成果,而且还会给明年(1997年)留下相当大的翘尾巴因素,大大增加明、后年调控物价的难度,使国民经济重新面临恶劣的物价环境,从而影响整个“九五”期间的经济运行,有可能再次陷入要不断灭火(通货膨胀之火)的困境。所以,用足今年计划调价目标的意见,实在是不可取的。

事后来看,今年计划的物价涨幅调控目标是否订得过松,以致实际执行结果大大低于预期,这有点类似1990年的情况。在1988、1989两年物价大幅上涨(18.5%,17.8%)之后,人们预期1990年物价涨幅不会低于10%,但实际这一年物价只上涨了2.1%,这里面的经验、机理,需要研究、总结。当然,由于这次调控比较适度,今年物价涨幅不致像1990年那样暴跌。但只要不去“用足”,也不发生意外,今年物价涨幅将相当程度地低于计划调控目标并低于经济增长率,看来问题应该不大。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把物价涨幅控制在10%以内或者今年预计的经济增长率9%以内,就算万事大吉了,更不可以人为地“用足”计划调控指标,而应在抑制通货膨胀已经获得成果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努力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为明年和整个“九五”期间的物价调控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九五”规划创造一个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当然,也应当抓紧物价形势好转的机会,适当进行一些结构性的物价调整,这是我一贯的主张,但要注意避免物价涨幅的再次大幅度上扬。这种结构性的物价调整,如果做得适时适度,对于改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也是必要的,有利的。

上面,我们从供求关系、资金供应、物价走势等角度,分析了当前广泛流行要改变现行宏观调控政策方向的意见,就是由适度从紧转向扩张性从松政策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当前宏观调控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中共五中全会和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关于“九五”规划的《建议》和《纲要》中,刚刚提出了在整个“九五”期间,都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实行适度从紧的政策,是不是因为今年上半年宏观形势继续好转,就要改变政策方向?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似乎经济界和经济理论界的多数人士并不赞成这种意见,我认为中央决策者也不会同意这种意见。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症结,在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运行质量不好,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总量平衡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靠放松银根就能解决的。根本出路还在于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从原来的计划经济,现在的双轨体制,进一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增长方式上,从重数量、重速度的外延粗放为主的增长方式向重质量、重效益的内涵、集约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当然,由于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制约质量、效益、结构的深层次积弊,不是一日之寒,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亦不可能是朝夕之功,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并需要一个比较稳定、宽松、良好的宏观环境。如果国民经济反复发热发烧,波动起伏很大,那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和完成两个转变。经过几年来实行比较正确的政策和上上下下的努力,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确实大为改善,但还很不牢固,需要我们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政策,为两个根本性转变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宏观环境。在坚持适度从紧的原则下,根据经济周期运行的具体态势,审时度势地进行微调,该紧的继续紧,该松的,可以有重点地、结构性地、适度地和逐步的有所放松。所谓“该紧的还是要紧”是指: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控制,对于新开工项目的控制,对于贷款总规模和货币供应总量的控制,对于财政赤字和债务的控制,对于物价上涨幅度的控制等等,还是要从紧。所谓有重点地放松是指,对于经济效益好,产品有市场的产业、企业、应该给予资金支持,以促进有效供给的增加。所谓“结构性的放松”是指:对于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中的瓶颈部门,对于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保证资金到位,以保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所谓“适度地放松”是指在方向和力度的把握上,要加以控制,避免激化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强烈反弹。所谓逐步地放松是指,在时间的操作上,要随着周期波动态势的转移而有步骤地进行。只要我们适时、适度、适向地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我们就能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供一个比较稳定良好的经济环境,加快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以更加健康的体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 本文系作者于1996年8月21日在鞍山召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标签:;  ;  ;  ;  ;  ;  ;  ;  ;  ;  ;  ;  ;  ;  

坚持适度、严格的宏观调控方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和一些流行观点[*]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