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标准的精神蓝天看足部教学现状--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价_高考论文

从课程标准的精神蓝天看足部教学现状--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价_高考论文

眼望课标精神蓝天,脚踏教学现状大地——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试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各地论文,高考作文论文,试题论文,蓝天论文,大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正遇到并将不断遇到种种需要探索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的问题,但毕竟由理论到实践,由实验到推广,开始在较大的范围内实施了!

今年有14个省市自主高考命题,尽管对各套试题的评价众说纷纭,但毕竟呈现出命题思想及题型多样化的喜人态势!

两大举措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中语界,特别是一线教师们依然担心:教师们遵照新课标精神进行语文教育了,高考能不能遵照新课标精神来“考”?于是乎,评价一套高考试题,又有一个新的标准系: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当然,评价一个高考作文试题,也不能例外。

一、把握新课标精神实质的三个层面

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人对新课标精神实质的把握,似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课标对作文教学(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及“选修课”部分)的要求,主要有: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思维。”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

二是散见于课标其他部分的与写作密切相关的要求:

——“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

——“强调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

——“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

三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同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

以上三个层面,应该从实质上理解为一个整体。作文试题不能只依照新课标的某些词句,而主要是它的精神实质;它考的不仅是“文”,而主要是为文的“人”。只有理解为一个整体,才能使所命出的高考作文试题与新课标神似。当然,某些条款乃至个别词语,也都可作为命题的局部细节及技术操作层面的依据。

二、评价一个成功的高考作文试题的四条原则

这是一个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好的难题,它已远远超出了“出得好”“出得巧”甚至“无懈可击”的传统标准:因为,新课标着眼提高的是高中生的“整体素质”,而作文题主要“能”检测的,则是“语文素养”乃至“写作素养”;前者培养的是“潜能”,后者“能”检测的,则主要是“显能”,前者培育的功效也许进入大学甚至从事工作多少年才能充分体现,后者“能”检测的,则主要是可量化(分数)的阶段性的等次。新课标实施之后的高考作文试题,要用有形检测无形,用当下检测长远,用一点检测全面。倘若用这一“高难度”的标准来评价2005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以为可有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一个成功的高考作文试题,一般能较好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某一“点”理念就不错了,但应尽可能体现出语文教育目标的综合性的“面”。上海题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例证。题目的提示材料涉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校园歌曲、商品广告、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即当下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就“点”而言,着重考察的是考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就“面”而言,它又程度不同、深浅不同地牵动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性的形成”“审美”“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探究意识”“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等方方面面。美中不足的是:与北京题《说“安”》对“安”的阐释相比较,未能对选材的角度略作提示,一般考生下“海”之后,会泛泛而“游”,捞不到“针”。

重庆题《筷子》,就“点”而言,是考察了多年被冷落了的写“应用文”的能力;就“面”而论,它实质又扩展到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的审视及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重庆题《自嘲》,就“点”而言,它侧重考察的是“审美”能力(“自嘲”必有讽刺与幽默,审丑乃美学的范畴之一),涉及的“面”则有对社会现象、做人标准、道德情操、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独立思考等等。不足的是没有提示性材料,过分地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与上海题的将近三百字的提示性材料相比,利弊自见)。

一个作文试题,要尽可能体现出语文教育目标的综合性的“面”,即在检测出一种主要的“显能”的同时,亦应尽可能多地、不同程度地检测出一些“潜能”,最忌讳的有两点:

一是题目的审题思维指向单一。新时期以来全国试题在平稳的前进中不断有创新,但近年则显得平稳有余创新不足。话题作文的题型:话题作文中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都是全国试题的历史性成果。然而,在自主命题的其他省市已经做出了使“话题作文”更加完善的成功尝试之后,2005年的全国题(一)(二)(三)不但形式上面目依旧,而且审题思维指向单一,给考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自然极小。比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出人意料的事件是现象,事件背后的情理才是本质;《位置与价值》——两者无关;《铭记与忘记》——该记的记住,该忘的忘掉。已有所谓一句话新闻,高考作文题若搞成“一句话作文题”,就很难让考生“创新”了。想想当年的全国题《情感与理智》,也是关系型话题作文,曾激发考生写出了多少好作文啊!

辽宁题《今年花胜去年红》除了写“进步了、发展了”的单一指向外,还有“写新气象”的老面孔(易编易套)之嫌。

广东题《纪念》除了写“可歌可泣或可敬可爱”之人的单一指向而外,也有写“好人”的老面孔之嫌。

二是书斋题目,远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便是名著故事、寓言故事甚至俚语俗谚,都应使考生能联系到当下的社会生活。比如:“许楮赤膊上阵”会使考生联系当代战争的高科技含量;“井底之蛙”会使考生联系改革开放必须扩大视野;“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会使考生联想到汗水与成果或多行不义必自毙。

显然,并不是说历史故事、典籍、诗歌不能作为作文题的材料,问题是“活”用、“化”用还是生吞活剥。如湖北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文艺评论的一条原则,要联系社会、人生就比较勉强。浙江题朴素的表述有“寻常事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之中”,显然,这是要考生从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方面去立意,前面的唐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及宋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雅则雅矣,但多少有掉书袋之嫌(这正是一部分中学生作文的歧途),且原诗的本意恐不能完全抛开不管而命题者只管“为我所用”。江苏题更显得是“硬着陆”。“凤头、猪肚、豹尾”作为对好文章的一个形象化的表述是好的,但若要用来比附社会人生,就套不上了——世上有谁有如此完美的人生?学生看到、听到从书本上学到的社会人生,都是曲折的、不完美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有的受尽磨难,有的险象环生,有的跌宕起伏,大都平平淡淡,即便是成功者,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少年为流氓(如刘邦),有的晚节不保(如汪精卫)。命题人还硬要一厢情愿地说“社会人生也是如此”。这种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题目,考生写起来岂能不抓耳挠腮或胡编乱造?相比之下,去年的江苏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命得是多么“沉稳”而“灵动”?

试题不能没有文化气息,但不可掉书袋,不可有酸腐气;试题不能没有书卷气甚至书香气,但不可有书生气。

第二,一个成功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熏陶的含量,但重在能最大限度地让考生充分展现三种能力和一个个性。三种能力即实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一个个性即写作的个性(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学生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的文本呈现)——包括立意及语言、开头结尾、表现手法等形式的与众不同。

去年,福建题(选择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就以试题本身的灵活、灵动、灵气为大家所称道。今年不但又一次体现了超前的命题思想,而且试题的内容和题型马上“变脸”(一个命题组能坚持一个先进科学的命题思想且试题年年面目不同,应该说这便是理想的境界)。

今年的福建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两个抽象的图形,能让考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选材的天地广阔,可写人生、哲理、情感、社会、审美等等;在体裁上可写记叙类,也可写议论类;在意义上,可一般,也可创新。总之,试题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呈现出多元的开放性。

今年首度亮相的江西题《脸》,令人眼前一亮。从内容上说,可写笑脸、鬼脸、哭丧的脸、打肿脸充胖子……从思想情感倾向说,可诅咒阴脸狡猾的脸,可赞扬慈祥宽厚的脸……从审美的角度说,可赞美可爱的脸,可讽刺丑陋的脸;从文体选择的角度说,可记叙类,可议论类,可常规文体,亦可文学样式……可以说,该试题在内容、形式上都显示出了闪耀着命题者智慧的辐射状开放性。

只有试题具备了如同光源一般的开放性,考生展示其三种能力和一个个性,才有实实在在的可能。

第三,一个成功的高考作文试题,必须兼顾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及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全国试题的命题者创制的话题作文题型,与其他题型相比,有很多优势,曾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扬。但是由于本身的某些局限,特别是多年连续采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四不像”作文的蔓延。今年的北京题、天津题、辽宁题、全国题《位置与价值》都是命题作文。北京题还特别规定写“议论文”,湖南题规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重庆的小作文规定写“说明文”,这种对抹杀文体意识倾向的“拨乱反正”的作为,不能不说是冷静地面对了问题的明智之举。当然,命题作文题型本身,被实践证明有着诸多局限性,命题、半命题、考生自命题等多种题型的交替使用,本身是针对教师猜题押题,学生凑、套、抄的痼疾的最简单的思路之一,丢弃它,必然带来混乱。

要面对问题,试题本身就要不断发展,最好有所创新——哪怕是有诸多优势的话题作文。上海去年的话题“忙”之前无一字“材料”,今年的“材料”竟长约三百字,这里姑且不论其高下,单就变化而言,就很有可借鉴之处。当然,最差的情况是倒退:今年的山东题前面给了“材料”——即便是前些年“供料作文”,一般也给考生以“自拟题目”的自由,后面又限定了题目,不知是要题“活”还是要题“死”。

当前,要面对的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所谓“满分作文”“高分作文”本身所暴露出的华而不实的文风问题:语言华丽、花哨甚至哗众取宠而绝少质朴;内容多典故或教材中的事例的堆砌而绝少具体分析;阅读视野不能涉及社会,特别是社会底层,而是集中在从媒体上(影视、娱乐报刊及网络)“瞟”来的“信息”;通篇展现的是考生的小聪明——能“扭”角度套用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和名著中的人物,在顺畅的句子中不时来几句流行的幽默而没有深刻的思想及丰富、细腻而又独特的感情。对于此类作文的评判,则又是欣赏甚至激赏的情绪在逐年滋长。

另外,整个高中阶段作文教学以考代练的现状,即便是大城市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作文水平实际还停留在初中的事实,更应引起命题者的注意——当然不是使题目如何让不会写的也能写,而是怎样更有力地引导教学,更有效地规范评卷。

第四,一套(我们把一次考试出两个题目称作一套)高考作文试题,应尽可能兼顾到语文素养、写作基本技能,但更应侧重整体素质和课程“价值追求”中的高层次要求。今年的重庆题,初步体现了这一原则。

新课程重视的是对人的培养,高考亦应是对人的考查——就是说,尽量少考死的知识,重在考查显性的能力和潜能。今年全国卷侧重考知识的题少了四道,其分值都加到了作文之外的题型上。今后,各省市能否将增加作文题分值(今年某省一题增至70分)或增题增分(二题,70—80分)作为在分值分配上探索的内容之一?

三、今后在试题内容上可能拓展的七个方面

从与新课标接轨的角度审视,今后几年试题内容可能在哪些方面拓展呢?

——对美术、音乐及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审美或审丑;

——对鲜活的现实生活的有质感的再现或表现;

——对古典文学作品及当代文化现象的分析;

——对社会生活及文化生活中丑恶现象、错误倾向的批判;

——对能引起别人共鸣的情感世界的深度袒露;

——对科学精神的反映;

——对修改文章能力的考察。

四、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

从去年到今年,全社会特别是媒体,对高考的关注已经热到了让考生很难“坐”住的程度;而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和评论,更是到了让作文命题组组长、阅卷组负责人不知如何张口解释、说明,甚至哭笑不得的地步。

平时,社会上同文字工作打交道的人,学校里不教语文和教语文的教师,较少和文字工作打交道的家长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作文可写可不写,应付着写,考时大都是40来分,至少也能及格;考前,又都相信(至少是希望)能猜题,可突击;考后,报纸上快捷而又欠深思熟虑的对题目的观感,网络上“逗你玩”的“同题作文”等等,大都在混淆是非。凡此种种,甚至都比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还更大地影响着高中学生,使学生在认识和行动上误入歧途;不能躲避,就只好参与。语文教师、教研部门的研究人员、教材编写者、试题研究者都应以积极的态度、负责的精神,平时就在媒体上经常地、成系列地介绍说明、解释高考作文训练及应试的有关情况,消除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对高考作文教学及应试的一些误解及媒体的误导。

特别重要的是,有关方面能够组织有关人员对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及时的、有价值的、有学术含量的研讨,并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与社会“通气”,这样,就会尽可能地改变舆论给作文教学和作文应试帮倒忙的现象,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标签:;  ;  ;  ;  

从课程标准的精神蓝天看足部教学现状--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