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策略_教学设计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及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过程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前提,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规定教学方向和进度,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够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达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滞后了地理教学改革步伐。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应该包括五大环节: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本文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基本过程及策略的探讨,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1.背景分析

现代设计理论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之前,必须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等背景进行认真细致及全面透彻的分析,只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理想的实施方案。深入需要分析就是分析学习者目前已有的地理水平,与将要达到的地理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目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增强教学设计的效果。学习内容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打下基础。[1] 学习者分析主要是要了解学习者的准备状况、一般特点、学习风格等,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人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核心期刊)课改五年半以来的教学设计栏目的文献进行了统计,有关教学设计的126篇文章中有46篇未对学习需要及学习内容进行分析,99篇未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在教育类另外两重要期刊《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的教学设计文章中也存在严重忽视背景分析的情况,这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反思和重视的问题。

恰当的背景分析能指导教法和学法,起着为教学目标设计导航的作用。以《海水的运动——洋流》为例,设计如下:

【背景分析】

学生前面已学过大气环流、气旋与反气旋知识,对理解洋流成因和分布起桥梁作用。拟借助大气环流知识分析洋流成因,借助气旋与反气旋知识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本节知识由一般到具体。本课的重点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为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因这部分知识属于地理成因、规律等程序性知识教学,教学方法不宜用讲授法。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能力,故拟用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协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起着“导学导教导测评”的作用,是教学双方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程理念为准绳,打破在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过分地突出认知目标,未将“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新课改的“亮点”来凸现,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仍处于附庸、陪衬地位的现状,将三者有机地整合在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协同作用,相辅相成,不能各自为政,相互抵牾。

教学目标设计的重难点在于陈述技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以“了解”“理解”“知道”“认识”“体会”等表示内隐心理活动的动词来陈述,使得教学目标含糊不清,很难指导学生的学习。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片的能力”等。

现代设计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应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陈述并呈现于课堂,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后“我能做什么”,“我的哪些行为”将被教师评价和测量。目前世界上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主要有马杰行为目标法、格伦兰的“内外结合”法、艾思纳的表现性目标法,这三种目标陈述法独立使用都有各自的缺陷,本人认为,应综合三种目标陈述法的优势,灵活处理。

若目标内容偏重于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则采用行为目标陈述法,但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尽量简化陈述,有时可省略目标陈述法规定的行为主体和(或)行为条件。例如,初中地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人教版)目标设计为:“①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③画出地球形状,标注地球半径、周长和表面积大小。”该设计陈述简化,行为动词“说明”、“描述”、“画出”、“标注”等外显化,故目标可测性、操作性强。

若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则格伦兰的“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比较有效。例如,“①对照墨西哥湾暖流图、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图,能分析说明洋流的类型及成因。②运用洋流原理解释类似‘象山漂流瓶登陆日本’、‘一双失而复得的旅游鞋’等现象”,该设计删除了“内外结合”陈述法总目标“理解洋流成因”,直接呈现行为样品,行为样品中行为动词“说明”、“分析”、“解释”等都以外显行为方式,表达了内隐“理解”的学习活动,如此简化同样达到了总目标。

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或高级情感体验,则宜用艾思纳的表现性目标陈述法,但应不吝文字,尽量详细描述行为条件,使行为条件“情境化、过程化”,然后用外显的行为动词为学生表达情感创设条件,这样陈述才能体现内隐的心理过程。例如,传统目标设计“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是一种高级情感体验目标,不具可观察可测评性,可以设计为“呈现长江流域中下游河段沿岸污染图,人们到江心取食用水的场景,感受并分析当代人对环境破坏给当代人及子孙带来的危害性,能够提出一些可行性防范建议,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该设计虽然繁琐,但通过情境设计和“分析”、“谈论”等行为动词将内隐的“感受”“领悟”外显出来,很好地实现目标的可测量、可评价功能,克服了传统目标陈述模糊的不足。

3.教学策略设计

地理教学策略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是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只有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才能高效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学者说,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有关教学过程的研究,都没有区分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似乎不管学生学习什么知识,其教学过程都是一样的。[3] 虽然该说法未必全面,但也说明了基于知识分类的教学过程的策略研究和设计是课程领域的薄弱环节。

地理教学策略设计应着眼地理知识属性的教学策略设计。对于地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如地理名词、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演变等,应采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等,精加工就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知识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是高效率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例如运用精加工策略的类比法,将炸弹的“爆炸力”类比为震级,“杀伤力”类比于烈度,一颗炸弹的爆炸力是固定的,但所造成的杀伤力除受爆炸力影响外,还受距离爆炸点的远近、防护措施等其它因素影响,这与震级和烈度的关系有惊人的相似。通过类比,把震级和烈度两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理概念赫然化解。描述策略是将孤立的地理术语、名称、地理分布等组成一描述性的句子,比如我国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的矿产有钨、锑、锌、钒、钛、稀土六种,为了让学生牢固记忆,可将其编成顺口溜:“吾弟,心烦,叹息”,通过描述策略,赋予那些枯燥的地理材料以人为的或有“逻辑关系”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变死记为巧记。

对于地理程序性知识,如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等内容的学习,主要是设计地理概念和规则学习的策略。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核心是提供变式练习,使学生快速自动地建立和实现“条件——反应”联系,以帮助学生将概念和规则转化为技能。第二阶段在概念和规则转化为技能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按概念和规则的步骤自己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比如,对于地理原理、规律和成因的学习,主要采用“例——规”法和“规——例”法。以“例——规”法为例,其教学步骤为:①呈现体现地理规律的例证;②要求学生根据呈现的例证找出一般关系,发现和概括出规律;③设置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运用掌握的规律去判断。例如,学习“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这一规律时,可按下述步骤展开教学过程。第一步,呈现地中海沿岸地区作为例证,要求学生分析地中海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及该气候分布在大陆哪一个部位;第二步,呈现非洲南端、南美洲智利中部作为例证,要求学生作第一步所要求的分析,并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判断形式,对地中海气候与纬度、海陆位置的关系作出概括;第三步,教师进一步设问:“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会有地中海气候的分布?”通过学习一个或几个典型例证来掌握基本的规律,然后通过设问再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中去,这样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4.教学媒体设计

地理教学媒体指承载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或载体。由于地理学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抽象概括性强,讲授起来难度大。运用传播理论,优选和设计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突破地理教学难点,高效率地促成学生认知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教学设计中媒体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语言、文字、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和现代电子媒体。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特性,可并存于教学过程中。根据传播理论,教学媒体以两种感知形态呈现优于单一感知形态显示,三种优于两种,因为多种感官同时学习某一知识,可在人大脑的不同部位留下痕迹。因此,进行多种媒体组合,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4] 对于认知目标中以讲授为主的地理陈述性知识,知识的学习主要以识记为主,宜选用和设计图片、地图、模型、幻灯、投影、黑板等再现力强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地理程序性知识,主要应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建立逻辑联系和空间关系,宜采用动画、录像、电视、电影、多媒体等教学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像“大陆漂移”、“锋面系统”、“褶皱的形成”等内容的教学,宜选用景观图片、电视、自制flash动画模拟演示等媒体,使学生观察到地理现象演变的动态过程及演变的各个阶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

对于动作技能目标,宜选用表现力强且有特殊时空突破功能特性的媒体,如利用录像的快放、慢放、重复播放功能来展示特殊技能动作,便于学生模仿和学习。如教师可将自己制作地形模型、绘制某地气温降水量图的过程录制下来,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掌握制作或绘图方法与步骤。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可选用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声情并茂的媒体,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撼。比如在讲灾害性天气时,播放2006年的“碧丽丝”、“格美”、“桑美”台风登陆东南沿海及内陆城市天气实录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正确的地理观。

案例:“能否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问题”的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沙特自然地理环境,着重于河流缺水画面,人口、经济及每年用水与供水数据。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沙特严重缺水,怎么解决?

板书——板书探究主题:能否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问题。板书该主题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小组探究任务表(略)。分四个异质课题小组:可行性研究组、技术组、运输组、质询组。

网络——异质小组分工上网查询资料。

地图、图片——将世界地图、南极洲地图、西亚图、世界洋流图、气压带风带图、反映南极冰山、沙特风光等各种图片张贴于教室四周墙面。

录像——播放“泰坦尼克”电影剪辑和音乐,南极科考实况及资料,增强学生对冰山和南极的感性认识。

板书——教师将各组发言要点板书黑板上。然后各组根据板书要点再次讨论,形成共识,教师将共识点打勾或引导学生增补、提出新的观点列于黑板。

多媒体——展示课后探究主题:“能否用青藏高原冰川解决新疆的缺水问题”。目的是迁移知识,联系身边的地理。

5.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以上设计环节,地理教师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部分就是教师用流程图的形式写在教案上的内容,应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和设计思想,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隐性部分是在教师头脑中对显性部分的详细构思和补充,例如,采取何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各个教学环节占用多少时间,如何应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等。

下面以《海洋水的运动——洋流》第1课时为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窥一斑。

总之,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要整体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如地理教材、教学目标、学生、教学媒体、方法与策略等,注重教学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尤其要注意设计前的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三维目标整合和目标陈述中行为结果的可观测性,教学策略及媒体设计要着眼于如何低耗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并最终落实在教学过程流程图中。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应当能直观反映学习者初始状态、学习后状态,教学过程中策略、方法及媒体,体现新课程理念,从而促进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

标签:;  ;  ;  ;  ;  ;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策略_教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