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成因及心理保健对策_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心理保健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疾患论文,对策论文,大学生心理论文,原因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2)03-0254-04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

尽管大部分学生是有能力将个人的身心反应定位或引导到积极的层面上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学校园中确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当其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引发了某种程度的“挫折情景”后,这种“挫折情景”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种诱发因素作用于学生。此时的学生个体,如果依然未能在学校为广大学生提供的心理支持系统中寻求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自然会寻致心理疾患的发生。

一、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

任何一个大学生的心理疾患都不是平白无故地产生的,完全可以从个体的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这两个特征出发,对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和归因(见图1)。

图1 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机理图

图中的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特质对某些心理疾患有较高的易感性,它属于一种潜在的、本质的、主观的因素。外界因素是指引起心理疾患的直接压力或心理创伤事故,这些直接的压力和心理创伤事故,一般都是来自于社会(如学校、家庭和同伴)的影响。

1.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自身因素

有些大学生本身情绪发展就不稳定,再加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没有跟上,导致心理承受力差。具体表现为,顺利与受宠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他们能成功但不能失败;能受表扬但不能被批评;能依赖但不能自主……一旦环境变得与先前不同,自然就会有一种挫折感。这种挫折感如果时间长、强度大,当事人就会变得自卑、失望、心灰意冷、绝望轻生。所以对这些大学生来讲,其自身缺乏的抗挫折力和不成熟、非辨证的思维方式是引起心理疾患的致命要素。

2.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外界因素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高层次人群,置身于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适应与发展的严峻挑战,而且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及学业任务,他们所面临的适应与发展问题就更加突出。比如,生活环境的改变(由家庭到学校),生活能力的考验(由依赖到独立),人际关系的调适(由中心人物到普通一员),学习竞争的压力(由得心应手到忙于应付),社会就业的紧迫(由世外桃源到残酷现实)等等,都使大学生们感到个体适应的任务是何等艰巨。而且在每一个适应阶段中,适应的相对平衡期缩短,动态的调整期变长。也就是说,当大学生们好不容易建立起一个适应模式,但持续没多久就变得不适应了。大学四年他们似乎始终都会感觉到身上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大学生,总是仓促应战。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越长,个体经受的应急压力也就越大,而经常处于这样或那样的应急状态,恰恰是导致心理疾患产生的外界因素。

二、“脆弱个体”与“成熟个体”观的提出

在图1中,笔者还提到了两个概念,即“脆弱个体”与“成熟个体”。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是基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事件下的状态表现也不同这一事实,即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精神刺激是不一样的。美国的Holmes T H和Rahe,于1967年编制了著名的“社会重新适应量表”,认为不同的生活事件引起的精神刺激可能大小不一,丢失一件衣物与经历一场浩劫是不能等量齐观的。笔者在这些年来具体的心理咨询实践及研究工作中,还发现了另外两个事实:其一,即便是相同的生活事件,对不同性质的个体所产生的精神刺激在“质与量”上也是不一样的;其二,任何一个单独的生活事件几乎不会击垮一个人,而只有当很多生活事件(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才会使个体心理发生异常。单独的生活事件的作用只在于它是否是“压垮骆驼背的最后一棵稻草”。于是我们认为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用一个生活事件来鉴别出“脆弱个体”和“成熟个体”的,因为“脆弱个体”和“成熟个体”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在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过程中,他们在处理生活事件的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脆弱个体”是以一种毫无意识,非常被动、消极的方式任负性生活事件不断累加,施力于个体,直至个体感受到一种无法承受之重;而“成熟个体”则相反,他们在生活中对负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个体情绪变化(良好情绪的引退和负性情绪的蔓延)的知觉性很高,当他们意识到情绪的变化后,会立即筛查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找出引起他们负性情绪的生活事件,及时加以解决,即便无法解决,也不会像“脆弱个体”那样,消极地将挫折看成一种阻碍,而是将挫折看成个体成长中的必经过程,是成长的代价。他们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尝试着从新的视角剖析该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启示,学会从挫折中成长。这一理论和现实生活经验是吻合的:即任何外界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不良外界因素都会诱发心理疾患,更不是所有的“不幸”者都会全部地、毫无例外地发生心理疾患,而只有当它作用于“脆弱个体”时,心理疾患才会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应该说大多数大学生都能经受打击,适应环境,即使他们面临或曾经面临各种不良的外界因素也不会发生心理疾病。而大学生群体中那些存在严重人格发展缺陷或对于心理疾患感染性较高的“脆弱个体”,任何具有诱发作用的事件或因素,都能成为他致病的“诱因”(见图2)。

图2 生活事件对“脆弱个体”和“成熟个体”的作用图

式中:E(z)为心理疾患发生的判断准则;

y为情绪指标;g,f为函数关系;

t[,2]为单个生活事件发生次数;

t[,1]为单个生活事件持续时间;

V[,SRAS]为SRAS中生活事件的“客观定量值”;

SRAS(Social Re-adjustment Scale)为社会重新适应量表;

B[,k]为生活事件加权系数;

α[,k]为单个生活事件性质系数(-1≤α[,k]≤1);

β[,k]为单个生活事件持续时间系数(-1≤β[,k]≤1);

γ[,k]为单个生活事件发生次数系数(-1≤γ[,k]≤1);

χ[,k]为不同质生活事件的个数。

三、大学生心理保健的对策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使自己能在人生道路上具有不断拓展的能力,改善自我保健的机制,提高个体抵御心理疾患的能力,是个体全面素质养成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而高校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地方,致力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的心理保健应围绕这样的宗旨:让“成熟个体”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拓展其生命空间;及时筛选“脆弱个体”,帮助他们构建“在挫折中成长,从生活中学习”的心态。

因此,我们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认为未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保健主要应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

1.形成高校内部全员参与机制

与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提出全员参与教育的问题。所谓全员参与,当然不是说大学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像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一样从事相应的工作,而是要采取措施,帮助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原则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和中学教育相比,在大学里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的专业领域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二者在队伍构成上存在着相对分离的现象。可以说,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接触远不如中小学,如果我们单从大学生的独立性发展来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种“分离现象”造成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众所周知,“相近则相悦”,没有师生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就得不到施教的机缘,更不会收获教育的成果。如果专业课教师能通过感情的纽带,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心灵成长的关注,就会使教育产生一种巨大的魅力。因此全体专业课教师也应该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便在育人的环节上真正把好学生全面成才这一关。现在天津大学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时,加入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教师在这些学科知识的指导下,就可以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有些学生因学习困难而引发的心理疾患或因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学习无动力等现象准确地鉴别出来,并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群体中的“脆弱个体”免受负性生活事件累加之苦,而且可以保证“脆弱个体”在他们情绪还处于“常态区间”时,能冷静、客观地将一种有可能成为负性的生活事件变成一种可以增强他们自身“免疫能力”的激励因素。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

不可否认,个体心理咨询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从面向全体学生考虑,高校心理辅导机构除了认真完成日常的个体心理咨询这一职能外,还要尽快建立起全校性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即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因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大学生的诸多心理困扰,甚至不会有精力去关注“脆弱个体”,学校缺乏较为敏感的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不行的。因此,在工作中,高校一方面要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料进行经常性的收集、使用和更新;另一方面,要着重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互助机制,形成一种全方位的“高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由不同角色的教师、学生等人员组成的多层次、畅达的大学生心理变化信息传输渠道)。

心理辅导的最高目标是助人、自助。事实上大学生中间的自发性的心理互助应该是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使他们的自助、互助完全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如果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注意加以引导、支持和培训,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学生自助、互助机制,必将对高校大学生心理保健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最了解学生,学生自助、互助机制一定能产生特殊而有益的效果。

3.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

在我国,教育和心理学知识普及不够,某些家庭中父母根本不知道应如何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适时的、适当的教育,加之独生子女增多,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以儿童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之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人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以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再延续。也就是说,不健康、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个性缺陷的根源和温床。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保健的舞台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全国高校形成网络,使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家长们在当地高校或通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网站了解相关的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从整体上推动大学生心理保健模式向着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标签:;  ;  ;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成因及心理保健对策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