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小儿腹泻42例临床观察论文_窦现飞 迟艳艳

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小儿腹泻42例临床观察论文_窦现飞 迟艳艳

作者:窦现飞 地址:聊城市妇幼保健院

作者:迟艳艳 地址:聊城市人民医院

邮编:252000

【摘要】目的:对小儿腹泻采取中医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系统。方法:将我院推拿科收治的42例腹泻患儿纳入此次临床研究中,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21例。对比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推拿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对比组为76.2%,两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治疗中实施中医推拿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儿康复,且无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推拿疗法;小儿腹泻;疗效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3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要发病人群,临床表现主要是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多、粪便伴有黏液等[1]。传统中医理论指出,小儿腹泻混损气血,引起脾虚阳虚,对患儿的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带来极大影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机体免疫力还不强,用药治疗需谨慎。本文通过对42例腹泻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中医推拿的应用效果,报告正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推拿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2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查确诊,均符合小儿腹泻的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2]。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个月到26个月,平均(14.1±1.3)个月;根据中医分型:伤食型16例,湿热型14例,寒湿型7例,脾虚型5例。基于临床治疗方法差异,分成研究组和对比组,均为21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病情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可开展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比组应用常规西药,为患儿服用头孢克洛,按20mg/kg计算,2~3次/d;同时,1周岁以下患儿口服蒙脱石散治疗,2.5~3g/d;大于1周岁患儿3~5g/d,将药物溶于50ml温水中服用。如存在脱水的,则需要应用适量ORS,连续用药3d。

研究组在常规补液基础上,实施中医推拿治疗,具体操作:推脾经,操作者用拇指及食指轻捏患儿拇指,使其微微弯曲,再用另手拇指自患儿指端往指头根部推拿约300次;再对大肠予以推拿,在患儿食指桡侧选取穴位,用拇指侧面自患儿指端推至虎口约300次;推肾经,选择患儿小指,通过拇指腹自指跟推至指尖约300下,再自患儿拇指桡侧沿掌边斜转至患儿小指端,约100次;调整患儿体位成仰卧体位,在患儿肚脐两侧,通过三指拿法推拿肚角约5次;同样为仰卧体位,操作者通过掌心行逆时针向在患儿肚脐部位按摩约100次,然后再通过掌根推揉肚脐100次;让患儿行俯卧体位,操作者通过掌跟自上擦长强到名门连线,透热为宜;在俯卧体位下,操作者食指屈曲,通过食指中节桡侧抵在患儿脊背,拇指往前推按,两指一同施力提拿皮肤,从鱼尾处沿督脉往上推拿到大椎,反复5次,再通过拇指推拿两侧肾俞穴,2~3次。操作上应用力适当、柔和,从慢到快,由轻到重。要特别注意用力方向,且要均匀,以免伤到患儿皮肤。上述操作控制在30min/次,1次/d,连续进行3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效果观察

根据腹泻临床治疗效果标准予以评价,具体分为:(1)显效,在治疗3d后,患儿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粪便性状也恢复到正常,临床症状消失;(2)有效,在治疗3d后,患儿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得到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3)无效,在完成治疗后,患儿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均未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4统计处理

本研究资料均通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通过3d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比组的76.2%,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表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研究组 21 11(52.3) 9(42.9) 1(4.8) 20(95.2)

对比组 21 9(42.9) 7(33.3) 5(23.8) 16(76.2)*

注:和对比组相比,P*<0.05(X2=2.163)

3.讨论

腹泻是临床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症,以3岁以下小儿多发,对该病治疗临床上一般是采用收敛、止泻、微生物等治疗,临床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不佳,易复发。祖国传统医学中,有诸多方法予以治疗,其中以中医推拿疗法更为安全、简便等。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实施中医推拿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总有效率达到95.2%,高于一般药物治疗对比组的75.2%(P<0.05)。可以看出,采取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是一个科学有效、易操作的治疗方案。其作用机制表现为:(1)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腹泻可能和小儿脏器娇嫩、形气未充,外邪侵入引起;或为饮食伤;或为久病不愈引起脾胃虚而发病。(2)中医推拿是基于小儿体表相应反射穴位采取针对性手法,自表到里的疏通经络、均衡阴阳、调节气血,从而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推拿经刺激皮肤、穴位可有效促进消化酶分泌、强化胃肠道蠕动及提升机体免疫力等[3]。

综上而言,在小儿腹泻治疗中采取中医推拿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儿病症,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尹贵锦.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5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3,35:121+123.

[2]王云.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4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1:33.

[3]周爱真.观察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4,31:37-38.

论文作者:窦现飞 迟艳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小儿腹泻42例临床观察论文_窦现飞 迟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